關於特區設立“國安委”的正解與誤解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7日,澳門特區行政會完成討論《澳門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行政法規草案,建議設立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協助行政長官就澳門特區維護國家安全事務決策和統籌。委員會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保安司司長擔任副主席,其他委員還包括:行政法務司司長、警察總局局長、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保安司司長辦公室主任、法務局局長、司法警察局局長,以及行政長官辦公室及保安司司長辦公室各一名顧問。同時建議設立澳門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為委員會內部附屬的常設執行和輔助部門,辦公室設主任及副主任,分別由保安司司長及司法警察局局長兼任。而9月3日,政府公報刊登了一則行政法規,內容是有關設立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自30日起生效。無獨有偶,同一時間,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應澳門特區成立國安委一事時透露,已就訂立本地國安法展開工作,日後會考量是否仿效澳門設立國安委員會。
  有關消息由於早在年初已在本澳消化得七七八八,故不算新鮮事物,媒體報導也顯得中規中矩,僅停留在新聞報導引述內容的層面,未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這或許正好反映了一個正面的訊息,澳門傳媒界、澳門居民對國安委、國安辦持不反對甚至支持的取態,正如早在十年前23條立法在澳門順利通過的情形一樣,充份顯見了,澳門社會的愛國愛澳意識相當高,且不減當年。然而,在一切看似必然的背後,也有零丁雜音的出現,在8月28日的行政會發佈會上,就有記者提出質疑國安委必要性的疑問,當時行政會發言人是明確給了“成立委員會不代表澳門面對著國家安全的問題,是防患於未然”的回應,以應對公眾對此的過份憂慮。這件事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政府在設立國安委、國安辦問題的宣傳工作似乎做得不夠,或者說仍有市民對國安委、國安辦存有誤解。
  針對社會上該類的雜音,不外乎以下:本澳一向政治氛圍和諧,居民普遍愛國愛澳意識濃厚,這也是為什麼本澳搶在香港前通過23條立法的前提條件,至今進入第十個年頭,在澳門不曾發生有損國家安全的事件,更不曾有人因為違反國安法而受審、入罪,在這種和諧的社會背景下,設立向行政長官負責的國安委、國安辦,看似責任重大,但其實也可能只是落得個清閒的角色,有人進而質疑成立國安委、國安辦的必要性,甚至批評國安會的成員名單如當中過半成員來自警務系統,憂慮是否有制造恐怖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澳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特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以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澳門特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澳門特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尤其當下全城在關注網絡安全法、民防綱要法,難免令社會上有過份憂慮保安部門濫權,甚至乎插手干預包括文化網絡安全等諸多範疇,進而對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包括言論、個人之間通訊的隱私、新聞出版等自由受到阻撓或剝奪,這些民眾的擔憂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民意。
  面對社會上林林總總的異見,在保安司的網站有公開文章提及:國際形勢錯綜複雜,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憂慮和抵制我們國家逐漸增強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當中更有敵對勢力以澳門為跳板,針對我們國家進行滲透和干預活動,使國家和澳門的安全問題面臨諸多挑戰。由此我們可以解讀特區通過國安法的重要性,更要理解到,澳門作為一個面向世界的賭城、旅遊城市,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在這裏工作生活旅遊,當中人種背景文化各異,不排除有政治立埸人士在本澳有從事違背甚至危害國家和特區利益的活動;加上,近年臨近地區頻頻發生的港獨言行及各種社會風波事件,甚至有和國外政治勢力勾結事件,明白至此更會深明社會形勢所需,理解國安法就如同一扇大門,有效堵住各種危害國家安全的漏洞,綜知上述,可以見得,成立國安辦國安辦,澳門完全有必要,且也是順理成章的。
  可以說,在政府成立國安委問題上,社會上有出現多種不同意見,其實正好是本澳社會政治言論自由的體現,而事實一再證明,本澳在國安法之下,仍是容許社會上多元化政治聲音的存在的,更何況任何一個政治行為,出現正解、誤解都是正常社會現象,政府和廣大居民各自如何平衡各種利益,達至共識,是唯一的途徑,特區政府在履行國安責任的同時,也要確保澳門居民的各項權利得到保障。此外,還要加強法律解釋和宣傳力度,加強對不同年紀不同階層的居民對國安法的正確認知,而在廣大居民而言,因為不了解國家安全法,難免對此心生抗拒、懼怕,就更要明白到正確了解國安法的含義,維護國家安全是公民的責任,更是愛國愛澳的體現。
  今年4月,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提到: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只有一個國家的責任,沒有兩個制度的區別。而據此,我們可以理解到,澳門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有著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特區若然,居民也如是。在另一個層面而言,澳門特區今次分別成立國安委、國安辦,不僅是意味著履行國安責任的一個標誌,對澳門來講是一件大事,與此同時,還具有另一個層面的積極意義,就是樹立了一個榜樣、一個參考的目標給同為國家特別行政區的香港一個有力的借鑑作用。
其他文献
由體育局與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合辦的“2018澳門婦女體育嘉年華”活動,康體競技活動已於3月18日上午於塔石體育館圓滿結束,整項活動吸引六千多人次參與。  繼3月17日舉行的“大眾體育健身展示大會”及“休閒運動與婦女健康的關係”研討會後,“2018澳門婦女體育嘉年華”的康體競技活動,亦於3月18日上午在塔石體育館舉行,活動按參加者的年齡分成兩個組別:A組(18歲至40歲)、B組(41歲至60歲),分別
期刊
“燒街衣”是民間風氣習俗之一,並在港澳街頭極為普遍,雖然風氣之說,無可避免,但相關火種帶來的禍害,其實是完全可以免卻。試從歷史的戰火例子作簡單比較,便能一目了然。自清末民初,港澳多次處於戰亂之中,並作為當時革命軍需等物資的中轉站。即使軍隊資源不缺,但平民卻難逃生活物資短缺的命運。約在1900至50年代,無論在食糧、水源、衣著、紙張等各方面,日常用品皆為短缺。平民連糊口飯吃也成問題,莫說是取閒錢燒衣
期刊
9月16日,強颱“山竹”來勢洶洶,所幸在本澳並未造成重大的破壞,再一次印證澳門乃福地的傳說。當日有居民拍攝到北區大廈有金屬花籠在颱風下隨風起舞的嚇人畫面在網絡上瘋傳,引來大批網友轉發及評論。其實,關於有花籠在颱風中被吹掉的事件還是鮮有聽聞的,而造成傷害的個案更是未曾發生,反而有人因為維修花籠而傷亡的個案時有發生。故而,針對網上所瘋傳的花籠搖搖欲墜的畫面,應以個別事件對待,不用太過緊張,更勿需全城恐
期刊
歲月滑翔的聲音就像鳥兒舒展羽翼一樣輕柔,也宛如赤足地走在沙灘上,許多的日子如潮水浸過雙腳,退去之後,了無印跡,歲月無聲地伴隨人們走過春夏秋冬。  金秋10月,碧雲藍天,秋高氣爽,轉眼之間,我們又迎來了慶祝祖國成立69周年的喜悅時光。群山在訴說偉岸,大海在書寫恢宏,藍天在坦露曠遠,大地在釀就永恆。  在上月的9.16“山竹”15級颱風中,澳門特別行政區特首崔世安先生身先士卒,高度周密部署抗擊颱風的應
期刊
(接上期)  冷戰的結束,終究是件好事。尤其是,它結束得竟如此溫和,準備的那一大堆飛機坦克原子彈都沒用上,僅靠意識形態戰略便搞掟,豈非天下生民之幸?  今天我們用事後諸葛亮的眼光看,東勝西敗的可能性基本是零。既然勝負結局只有一個可能性,那么,如果真有“人類利益”這個東西的話,则人類確實應當感謝小夫涅夫喬夫一類俄奸。他們是徹頭徹尾的俄奸,也是如假包換的人類英雄,授之以諾貝爾和平獎,實至名歸。不過,這
期刊
“生於斯,長於斯”,如果說80後、90後是網路世界移民,那麼00後是網路世界原住民。用手指劃、用滑鼠點、用鍵盤輸入,手機、平板、電腦,加上越來越智慧的電視,在網路時代,這幾張螢幕成為青少年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之一。  聚精會神盯著螢幕,時而專注、時而高興,表情隨畫面切換不停變換……在許多家庭,螢幕儼然成了孩子們的“第二張臉”,某種程度上主導著喜怒哀樂、所思所想。
期刊
今年第22號超強颱風“山竹”在菲律賓一番肆虐,造成該國至少95人死亡,超過160萬人受到影響。這個讓人心驚膽戰的“風王”於9月16日逼近澳門,威力超去年“天鴿”。本澳最高掛十號風球且持續九個小時,狂風暴雨,險象環生。面對如此兇猛的超強颱風,全澳上下戮力同心,嚴陣以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市民的生命安全,減少經濟損失。期間,湧現出許多感人至深的事蹟。我們看到了以行政長官崔世安為首的特區政府官員高度重視,
期刊
今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澳,以致政府、企業、民眾都一同嚴陣以待。這一場抵禦颱風的行動,目的是把它所帶來的災害降至最低。所謂“經一事、長一智”,經過上次“天鴿”帶來的慘痛教訓,今次官、民就產生了及時的防風行動。同時,鑑於交通的回復和學生上課等配合需要,某部分的機構、部門、組織,都獲行政長官豁免上班一天,換來了付上代價的“寶貴”假期。  在一般生活當中、對上班一族來說,假期是必需的;當人生走進新的階段
期刊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將印發《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按照該《辦法》的規定,從今年9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港澳台居民,可在內地申請“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取得該居住證後可在內地享受3項權利、6項基本公共服務、9方面便利,涉及參加社會保險、勞動就業、上學、就醫等多個範疇。這可以說是對澳門居民在內地享受就業、社保、教育等多方面公共服務的一次性全覆蓋,無疑是對“一國兩制”實踐的又一里程碑意義上的制度創新
期刊
澳門文學的發展說法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學發展的大環境之下,現階段澳門文學所處的位置,澳門文學創作人面對的挑戰究竟是什麼?應朝哪個方向發展?  吳志良認為澳門的寫作人,都是業餘的從事文學書寫,不求名利,純粹出於對文學的真誠熱愛和堅持,以自由的筆觸呈現澳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他們的作品保留了文學的本真,不會過度包裝或偏離本性,也會互相尊重,彼此交流,佳作迭見。相對於文學產業化較盛行的其他地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