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参加了女儿学校的“学园祭”(类似于中国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的1000份年糕,让我特别惊讶和感动。原因是:
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全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播种、栽培和收割的;打年糕、调制口味也是孩子们在老师和义工家长的带领下完成的——从原材料的生产到食品的制作,孩子们全程参与。
在日本的学校和家庭里,这种“食育”非常普遍,而且广泛,绝不是单纯的餐桌礼仪。
“错峰搭配”的三餐
按照学校“给食中心”营养师的建议,每天至少要摄取30个品种以上的食物,才能确保热量、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需求,保证饮食的营养平衡。
这30个品种食物,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提供。为了让家长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午餐内容,日本学校“给食中心”会提早1~2星期将下一个月的“午餐菜单”发放到家长手中。这份菜单的内容包括:当月每天的午餐内容,这些午餐所使用的食材种类及数量,所包含的各类营养成分是多少等。全部一一详细注明。
家长们拿到这份菜单后,便可以以此为参考,来决定孩子在家中早餐和晚餐的菜单了。
食物值得慢慢嚼
国内的家长总认为孩子吃饭快就好。记得女儿在3岁左右,回国内上过半年幼儿园,那段时间,女儿回家吃饭都跟抢似的,唯恐自己吃得不够快。
其实这非常不科学。因为吃饭过快,食物就得不到充分的咀嚼,容易给肠胃带来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影响营养吸收。
日本的学校和家庭从来不鼓励孩子吃饭快,他们提倡细嚼慢咽,觉得食物就应该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珍惜与每一粒米的缘分
日本的妈妈们经常会变着法儿捣鼓菜式,布置盛菜的器皿,有时改变进餐的地点,甚至根据菜单播放不同的背景音乐,制造愉悦的用餐环境。这都源于日本人的一个信条——尽可能愉悦口舌,愉悦肠胃,吃下去的食物才会被充分吸收。
吃得开心,也要吃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可多得,而人与食物之间的缘分也是同样的。每一粒米都要花上一年的时间辛苦成长,才进入你的饭碗——不是别人的饭碗,这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和感恩的事!
培养孩子的这种“开心”和“珍惜”,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这个过程。比如:帮忙制定菜单、把料理摆放成花朵型;在院子里种一棵西红柿树;去乡下帮忙收割等等。在实践中,他们会认识和热爱事物,会感恩食物。这一切,都是培养孩子丰富内心的过程。
靠海吃海是种环保
提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也许是不乱扔垃圾。实际上,仅仅“不乱扔垃圾”是远远不够的。在日本孩子的“食育”培养中,对于环境所怀有的爱护之心,还包括“减少浪费”——不仅仅是减少食物的浪费,还有能源的浪费。
日本学校提倡“地产地销”,也就是使用本地的原材料。这样可以节省人力,降低食品成本,同时还保证食物的新鲜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能源浪费与废气排放——这些都是爱护环境的内容。
为了让孩子们对于如何“爱护环境”有具体的认识,学校的老师会给高年级同学布置一些具体的课题,例如上料理课,了解鱼的烹饪方法;去鱼市场拜访工作人员,了解鱼的生产、流通以及摆上餐桌等全过程。孩子们不仅由此认识鱼类,同时还通过现场考察与查询,认识到爱惜粮食、节省能源对于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