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祖父母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成员,在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祖辈家长担负起了接送甚至抚育孙子女的责任,幼儿教师应重视与祖辈家长的沟通工作。“心理效应”作为心理学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时,应重塑认知,避免“刻板效应”; 拉近情感,善用“自己人效应”;组织活动,养成“21天效应”;适度批评,巧用“三明治效应”,以提高沟通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师;祖辈家长;沟通;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6-0048-04
【作者简介】张小培(1989- ),女,河南焦作人,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祖父母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与父母、兄妹、同伴一样,在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据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2]。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查显示,全国大中城市中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接近六成[3]。在我国农村,近七成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4]。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祖辈家长担负起了接送甚至抚育孙子女的责任。相应地,他们与幼儿教师接触的频率也在逐渐提高。
“心理效应”作为心理学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幼儿教师在与祖辈家长沟通时,合理利用心理效应,能有效提高沟通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塑认知,避免“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社会刻板现象或定型作用,是指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人们在头脑中已存在着关于与该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并把这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这个人的依据,从而产生偏见的认识现象。“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容易对人产生偏激性、片面性和失真性的认识。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祖辈家长这一教养群体“出镜率”的增加,幼儿园必须全面客观看待祖辈家长及隔代教育,充分发挥祖辈资源的价值,警惕“刻板效应”。
(一)客观看待隔代教育的利弊
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又称隔代教养,是指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5]。有研究者认为,祖辈家长对孙辈怀有强烈的感情,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容易重情感、轻理智,助长孙辈的依赖、自私、懒惰、任性;祖辈家长的“补偿心理”,致使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容易重物质、轻精神,缺乏对孙辈求知、探索、热爱阅读、关心他人、热爱自然等精神上的引导;祖辈家长由于安全因素、旧时代“好孩子”思维模式和个人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在活动和安静的把握上,容易重安静、轻活动;祖辈家长关注点的不同,致使其对孙辈在教育要求的把握上,容易与父辈产生不一致,出现“你紧我松”的情况,削弱教育效果[6]。
隔代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存在不可忽视的优势。第一,从孙辈的角度出发,祖辈家长的“返童心理”“慈幼心理”和宽裕的陪伴时间,能够满足孙辈被爱、被关注和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同时,隔代教育增加了代际互动的频率,能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观[7]。第二,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祖辈家长比父辈家长有更丰富的教养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辈家长育儿经验不足的缺陷。另外,祖辈和父辈也会因为孙辈的教养问题增加沟通的机会,在增强家庭凝聚力的同时能提高祖辈家长的自我价值感。
(二)丰富沟通内容,增强专业人员的角色认知
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双方沟通的质量和幼儿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显示,多数祖辈家长在与幼儿教师沟通时,以生活活动为中心,主题均与幼儿的饮食、着装、睡眠、如厕等相关,缺乏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关注[8]。魏禹婷(2019)的调查结果显示,祖辈家长主动与幼儿教师的沟通中,幼儿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情况约占54%,幼儿社会性行为占9.9%,学习情况占13.8%,祖辈育儿困难占9.3%,需要祖辈家长配合的工作占13.3%。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主动与祖辈家长沟通的内容以幼儿生活和身体情况为主,对于祖辈不懂、不关注的内容极少沟通[9]。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专业能力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即“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师不再是保姆或教养员,而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作为专门的幼教工作者,应主动避免“刻板效应”的消极影响,增强自己在祖辈沟通中的引领者、主导者的专业人员角色认知,避免完全以“祖辈兴趣”为原则来确定沟通主题,应将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合作能力、情感发展等与祖辈做深入的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拉近情感,善用“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是由自己人所引起的双方心理吸引、情感共鸣、一点即通、一言即悟的现象。即我们在对待他人时,不把对方当作管制或批评的对象,更不是当作敌人来看待,而是当作自己人,视对方为第二自我,使双方心理距离拉近,相互之间没有心理压力,更无须心理防范的现象[10]。
家园沟通是承载着情感的工作,情感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自己人效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人效应”的積极因素,拉近与祖辈群体间的心理距离。 (一)告知“相似性”,奠定沟通基础
要使对方成为自己人,关键在于双方的态度、观点和个性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双方彼此越相似,并且都能自觉意识到,那么双方越能把对方视为自己人。共同的目标和认识直接影响成为自己人的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因此,幼儿教师应让祖辈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和家庭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动,即“一切为了孩子”。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为后续的沟通奠定基础。
(二)追求“可接近性”,尊重祖辈群体
“自己人”最初是由地缘接近引起的,这是因为空间距离上的接近使双方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多,容易了解、熟悉对方并成为知己,最终发展为心理距离上的接近。自《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以来,基本遵循幼儿就近入园的原则,因此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能满足地理位置上的“可接近性”。其实,做好沟通最关键的是达到心理距离上的“可接近性”,即尊重。祖辈家长因体态衰老、各脏器功能衰退及认知与记忆力减退,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尊重需求[11]。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是专业人员的架子,尊重祖辈群体,理解“隔代亲”,体谅他们的辛苦,真诚友好地对待他们,倾听心声,重视祖辈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与其沟通,从而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沟通水平。
三、组织活动,养成“21天效应”
“21天效应”是指一个人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和巩固至少需要21天。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约有5%是非理念行为,其余的行为都受理念的支配,属于习惯性行为[12]。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祖辈家长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且有些观念与当前科学的育儿理念相違背。
(一)正确认识“21天效应”,知晓理念改变规律
大量实验与实践结果表明,一般而言,非特异的新理念、新习惯只需21天便可形成[13]。但并不是说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只要经过21天就一定会形成,这与新理念、新习惯中“新”的程度有关。强度低的新理念可能会形成得快一些,强度大、较复杂的新理念可能会形成得慢一些。“21天效应”强调的是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重复,即使简单的重复也是十分有效的。因此,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祖辈群体新理念的形成可能需要21天甚至更长时间,但坚信只要不断重复,祖辈家长落后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等是可以改变的。
另外,幼儿教师还应遵循新理念改变的规律来开展沟通工作。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的态度改变理论认为,新态度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14]。第一阶段: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但实质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主要受外在压力的影响。第二阶段:认同,即在心理上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有意识地加以改变,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第三阶段:内化,即在心理上完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无任何不适。幼儿教师应知晓新理念、新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避免“朽木不可雕也”等想法,减少沟通中的消极情绪和失落感,对祖辈群体也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从而有效提高与祖辈沟通的效率,使家园沟通形成良性循环。
(二)组织适宜活动,助力新理念形成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可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并接待家长的来访和咨询;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幼儿教师在组织祖辈家长活动时,需考虑到祖辈家长的年龄普遍较大,身体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等方面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应结合祖辈家长的身心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类型和内容。
第一,“破冰之旅”。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大多以家长与幼儿间的互动交流为主,但如果在学期初或亲子活动之余增加一些家长间的交流活动,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打破祖辈家长间的陌生感,不仅能满足祖辈家长的社交需求,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中有熟人,从而增强对幼儿园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请进来”。邀请祖辈家长进园,除了常见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委员会,还可以开展“祖辈沙龙活动”“两代家长交流会”,设置“祖辈家长委员会”“祖辈社团”等。同时,“家长学校”要避免仅通过长时间的讲座向祖辈家长传授新观念和新行为,以防产生枯燥感和“无用论”。另外,根据祖辈家长的特长,定期邀请他们来园做手工、讲民俗、当老师等,在增强祖辈家长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建立参与活动的信心,为长期的家园沟通奠定基础。
第三,“走出去”。幼儿教师可以主动走进祖辈群体,提前了解他们的需求,采用个别化面谈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育儿困难。约谈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和有效回应祖辈家长,可用家乡话进行沟通,营造温馨融洽的环境。
四、适度批评,巧用“三明治效应”
“三明治效应”是指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接受批评。这种方式犹如三明治,第一层是肯定、赏识、认同,表扬对方的优点,中间一层是批评、建议或提出不同观点,第三层是鼓励、信任、期望、支持和帮助。这种做法不仅不会伤害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还会使其积极地接受批评,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开展祖辈家长沟通工作,可综合运用表扬、鼓励和批评,提升家园沟通的质量和效果。
(一)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人们都有希望他人根据自身的品质,如能力、外表等,给予积极评价的基本愿望[15]。对于一些祖辈家长来说,他们在“如何做好祖辈家长”“如何与幼儿有效互动”“如何与教师有效沟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需要幼儿教师的帮助、引导、鼓励和支持。和幼儿的成长一样,祖辈家长的成长同样需要等待。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应满足祖辈家长的需求,善于发掘其优点,及时地表扬其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研究也表明,正强化或积极强化(如表扬、鼓励等)能增加个体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或批评可以降低个体行为发生的频率。因此,教师也要在家园沟通中针对祖辈家长的不合理育儿观念和育儿行为进行适度批评。批评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念上,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批评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评在于改善行为。第二,行为上,避免公开批评,保护祖辈家长的“面子”;进行建设性批评,即批评的内容是具体的,语气是体谅的,将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外归因;避免破坏性批评[16],即批评的内容是笼统的,语气是刺耳的,将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内归因;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减轻祖辈家长的压力。
(二)明了“三明治效应”,提升沟通质量
“三明治效应”有助于受批评者去防卫心理、去后顾之忧和维护自尊心,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幼儿教师要明晰这一方法的批评结构,即“表扬—批评—表扬/鼓励”,这是最普遍的结构;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三明治”的第一层和最后一层必须是表扬,切忌把表扬夹在批评之中,产生消极的“三明治效应”。其次,明晰运用要求,即层与层之间过渡要自然,不能有明显的界限;第一层要与平常表扬一样自然,不能有明显的夸张或突出,不要过于肯定、赏识、关爱,以免引起对方警觉;批评时点到为止,把问题点破、点明;最后一层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许诺和支持,提出诚恳的、善意的希望,使祖辈家长有信心改正不合理的育儿观和育儿行为。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在与祖辈家长沟通时,还可采用“罗森塔尔效应”“可是效应”“南风效应”“权威效应”“调味品效应”等,知晓各种心理效应的理论及应用要求,这样才能在家园沟通中游刃有余,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裴丽颖.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4).
[2]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3] 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4).
[4] 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 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
[6] 卢乐珍.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J].家庭教育,2004(10).
[7] 王雪菲.关于隔代教育的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9(8).
[8] 李晶晶.小班幼兒祖辈家长与教师的互动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4).
[9] 魏禹婷.幼儿园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9(5).
[10][12][13][14] 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新课程“导学育人”新对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1] 张静.中国老年人的需求分析——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15] 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3).
[16] 刘涛,陈晓廖,建桥.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7).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城乡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研究”(课题编号:SKL-2019-2040)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幼儿教师;祖辈家长;沟通;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6-0048-04
【作者简介】张小培(1989- ),女,河南焦作人,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祖父母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与父母、兄妹、同伴一样,在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据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2]。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查显示,全国大中城市中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接近六成[3]。在我国农村,近七成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4]。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祖辈家长担负起了接送甚至抚育孙子女的责任。相应地,他们与幼儿教师接触的频率也在逐渐提高。
“心理效应”作为心理学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幼儿教师在与祖辈家长沟通时,合理利用心理效应,能有效提高沟通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塑认知,避免“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社会刻板现象或定型作用,是指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人们在头脑中已存在着关于与该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并把这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这个人的依据,从而产生偏见的认识现象。“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容易对人产生偏激性、片面性和失真性的认识。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祖辈家长这一教养群体“出镜率”的增加,幼儿园必须全面客观看待祖辈家长及隔代教育,充分发挥祖辈资源的价值,警惕“刻板效应”。
(一)客观看待隔代教育的利弊
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又称隔代教养,是指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5]。有研究者认为,祖辈家长对孙辈怀有强烈的感情,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容易重情感、轻理智,助长孙辈的依赖、自私、懒惰、任性;祖辈家长的“补偿心理”,致使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容易重物质、轻精神,缺乏对孙辈求知、探索、热爱阅读、关心他人、热爱自然等精神上的引导;祖辈家长由于安全因素、旧时代“好孩子”思维模式和个人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在活动和安静的把握上,容易重安静、轻活动;祖辈家长关注点的不同,致使其对孙辈在教育要求的把握上,容易与父辈产生不一致,出现“你紧我松”的情况,削弱教育效果[6]。
隔代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存在不可忽视的优势。第一,从孙辈的角度出发,祖辈家长的“返童心理”“慈幼心理”和宽裕的陪伴时间,能够满足孙辈被爱、被关注和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同时,隔代教育增加了代际互动的频率,能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观[7]。第二,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祖辈家长比父辈家长有更丰富的教养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辈家长育儿经验不足的缺陷。另外,祖辈和父辈也会因为孙辈的教养问题增加沟通的机会,在增强家庭凝聚力的同时能提高祖辈家长的自我价值感。
(二)丰富沟通内容,增强专业人员的角色认知
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双方沟通的质量和幼儿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显示,多数祖辈家长在与幼儿教师沟通时,以生活活动为中心,主题均与幼儿的饮食、着装、睡眠、如厕等相关,缺乏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关注[8]。魏禹婷(2019)的调查结果显示,祖辈家长主动与幼儿教师的沟通中,幼儿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情况约占54%,幼儿社会性行为占9.9%,学习情况占13.8%,祖辈育儿困难占9.3%,需要祖辈家长配合的工作占13.3%。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主动与祖辈家长沟通的内容以幼儿生活和身体情况为主,对于祖辈不懂、不关注的内容极少沟通[9]。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专业能力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即“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师不再是保姆或教养员,而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作为专门的幼教工作者,应主动避免“刻板效应”的消极影响,增强自己在祖辈沟通中的引领者、主导者的专业人员角色认知,避免完全以“祖辈兴趣”为原则来确定沟通主题,应将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合作能力、情感发展等与祖辈做深入的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拉近情感,善用“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是由自己人所引起的双方心理吸引、情感共鸣、一点即通、一言即悟的现象。即我们在对待他人时,不把对方当作管制或批评的对象,更不是当作敌人来看待,而是当作自己人,视对方为第二自我,使双方心理距离拉近,相互之间没有心理压力,更无须心理防范的现象[10]。
家园沟通是承载着情感的工作,情感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自己人效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人效应”的積极因素,拉近与祖辈群体间的心理距离。 (一)告知“相似性”,奠定沟通基础
要使对方成为自己人,关键在于双方的态度、观点和个性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双方彼此越相似,并且都能自觉意识到,那么双方越能把对方视为自己人。共同的目标和认识直接影响成为自己人的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因此,幼儿教师应让祖辈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和家庭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动,即“一切为了孩子”。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为后续的沟通奠定基础。
(二)追求“可接近性”,尊重祖辈群体
“自己人”最初是由地缘接近引起的,这是因为空间距离上的接近使双方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多,容易了解、熟悉对方并成为知己,最终发展为心理距离上的接近。自《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以来,基本遵循幼儿就近入园的原则,因此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能满足地理位置上的“可接近性”。其实,做好沟通最关键的是达到心理距离上的“可接近性”,即尊重。祖辈家长因体态衰老、各脏器功能衰退及认知与记忆力减退,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尊重需求[11]。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是专业人员的架子,尊重祖辈群体,理解“隔代亲”,体谅他们的辛苦,真诚友好地对待他们,倾听心声,重视祖辈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与其沟通,从而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沟通水平。
三、组织活动,养成“21天效应”
“21天效应”是指一个人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和巩固至少需要21天。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约有5%是非理念行为,其余的行为都受理念的支配,属于习惯性行为[12]。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祖辈家长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且有些观念与当前科学的育儿理念相違背。
(一)正确认识“21天效应”,知晓理念改变规律
大量实验与实践结果表明,一般而言,非特异的新理念、新习惯只需21天便可形成[13]。但并不是说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只要经过21天就一定会形成,这与新理念、新习惯中“新”的程度有关。强度低的新理念可能会形成得快一些,强度大、较复杂的新理念可能会形成得慢一些。“21天效应”强调的是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重复,即使简单的重复也是十分有效的。因此,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祖辈群体新理念的形成可能需要21天甚至更长时间,但坚信只要不断重复,祖辈家长落后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等是可以改变的。
另外,幼儿教师还应遵循新理念改变的规律来开展沟通工作。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的态度改变理论认为,新态度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14]。第一阶段: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但实质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主要受外在压力的影响。第二阶段:认同,即在心理上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有意识地加以改变,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第三阶段:内化,即在心理上完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无任何不适。幼儿教师应知晓新理念、新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避免“朽木不可雕也”等想法,减少沟通中的消极情绪和失落感,对祖辈群体也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从而有效提高与祖辈沟通的效率,使家园沟通形成良性循环。
(二)组织适宜活动,助力新理念形成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可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并接待家长的来访和咨询;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幼儿教师在组织祖辈家长活动时,需考虑到祖辈家长的年龄普遍较大,身体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等方面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应结合祖辈家长的身心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类型和内容。
第一,“破冰之旅”。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大多以家长与幼儿间的互动交流为主,但如果在学期初或亲子活动之余增加一些家长间的交流活动,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打破祖辈家长间的陌生感,不仅能满足祖辈家长的社交需求,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中有熟人,从而增强对幼儿园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请进来”。邀请祖辈家长进园,除了常见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委员会,还可以开展“祖辈沙龙活动”“两代家长交流会”,设置“祖辈家长委员会”“祖辈社团”等。同时,“家长学校”要避免仅通过长时间的讲座向祖辈家长传授新观念和新行为,以防产生枯燥感和“无用论”。另外,根据祖辈家长的特长,定期邀请他们来园做手工、讲民俗、当老师等,在增强祖辈家长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建立参与活动的信心,为长期的家园沟通奠定基础。
第三,“走出去”。幼儿教师可以主动走进祖辈群体,提前了解他们的需求,采用个别化面谈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育儿困难。约谈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和有效回应祖辈家长,可用家乡话进行沟通,营造温馨融洽的环境。
四、适度批评,巧用“三明治效应”
“三明治效应”是指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接受批评。这种方式犹如三明治,第一层是肯定、赏识、认同,表扬对方的优点,中间一层是批评、建议或提出不同观点,第三层是鼓励、信任、期望、支持和帮助。这种做法不仅不会伤害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还会使其积极地接受批评,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开展祖辈家长沟通工作,可综合运用表扬、鼓励和批评,提升家园沟通的质量和效果。
(一)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人们都有希望他人根据自身的品质,如能力、外表等,给予积极评价的基本愿望[15]。对于一些祖辈家长来说,他们在“如何做好祖辈家长”“如何与幼儿有效互动”“如何与教师有效沟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需要幼儿教师的帮助、引导、鼓励和支持。和幼儿的成长一样,祖辈家长的成长同样需要等待。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应满足祖辈家长的需求,善于发掘其优点,及时地表扬其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研究也表明,正强化或积极强化(如表扬、鼓励等)能增加个体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或批评可以降低个体行为发生的频率。因此,教师也要在家园沟通中针对祖辈家长的不合理育儿观念和育儿行为进行适度批评。批评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念上,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批评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评在于改善行为。第二,行为上,避免公开批评,保护祖辈家长的“面子”;进行建设性批评,即批评的内容是具体的,语气是体谅的,将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外归因;避免破坏性批评[16],即批评的内容是笼统的,语气是刺耳的,将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内归因;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减轻祖辈家长的压力。
(二)明了“三明治效应”,提升沟通质量
“三明治效应”有助于受批评者去防卫心理、去后顾之忧和维护自尊心,使受批评者乐于接近批评者。幼儿教师要明晰这一方法的批评结构,即“表扬—批评—表扬/鼓励”,这是最普遍的结构;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三明治”的第一层和最后一层必须是表扬,切忌把表扬夹在批评之中,产生消极的“三明治效应”。其次,明晰运用要求,即层与层之间过渡要自然,不能有明显的界限;第一层要与平常表扬一样自然,不能有明显的夸张或突出,不要过于肯定、赏识、关爱,以免引起对方警觉;批评时点到为止,把问题点破、点明;最后一层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许诺和支持,提出诚恳的、善意的希望,使祖辈家长有信心改正不合理的育儿观和育儿行为。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在与祖辈家长沟通时,还可采用“罗森塔尔效应”“可是效应”“南风效应”“权威效应”“调味品效应”等,知晓各种心理效应的理论及应用要求,这样才能在家园沟通中游刃有余,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裴丽颖.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4).
[2]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3] 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4).
[4] 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 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
[6] 卢乐珍.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J].家庭教育,2004(10).
[7] 王雪菲.关于隔代教育的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9(8).
[8] 李晶晶.小班幼兒祖辈家长与教师的互动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4).
[9] 魏禹婷.幼儿园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9(5).
[10][12][13][14] 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新课程“导学育人”新对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1] 张静.中国老年人的需求分析——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15] 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3).
[16] 刘涛,陈晓廖,建桥.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7).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城乡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研究”(课题编号:SKL-2019-20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