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沛沛是在经过了她自己也数不清次数的建构、推翻和重构之后,才最终完成了她的毕业设计——《安隐?山水间》。“从材质、做法到图案……什么都变了,但不变的是我最初的设计理念,我所想要的那种山水间空灵、自然的感觉。”
从去年十月份开题到今年毕业前最终成品完稿,李沛沛每周都会去找她的导师两次,不断修改,有时候甚至是钻牛角尖地思索,希望在不断地修改、甚至推翻的过程中,寻找到她所想要的那种感觉。
李沛沛的毕业作品是一套整体的茶艺家具空间。以茶为主题,以漆境入茶境,设计出大漆家具——山水茶案。
“起初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她补充说,“然而作品却并不能够像打开的流水一样,随着想法而随意倾泻,以实物来支撑理念,理解和表达起来总是会难很多。”
沛沛一直对山水画情有独钟,希望以大漆、榆木作为主要材料,意在以茶为主题,以山水之境来衬托饮茶之情,创造出她所想要表达的空灵、自然的山水隐逸之感,然而当她把初稿拿给自己的导师,得到的反馈却是“太不像家具了”。
最初的设计草图里,李沛沛用山作为她屏风的主要花纹。然而在案板上起起伏伏的脱胎山的映衬下,两者的元素有所相冲,显得十分的“闹腾”。“因为家具摆设的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有所不同,后者以划分空间为基础,而家具组合,则需要以某一个物件作为主体,其他物件来配合它。”她还在摆满起起伏伏的脱胎山的案板上设置了一个漏水槽,便于使用者在对茶叶进行冲泡的时候倾倒茶水,然而挖槽却破坏了木纹天然的肌理,达不到预期想要的效果。
不破不立
“尽管你的主题很有亮点也很有新意,山水自然之情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美学的内涵,但是这样设计出来的家具并不实用。自然的东西,并不是说你随意涂写就是自然了”,导师建议她,“你多看看、多查阅资料,看一下今年一年里所有有关现代家具的杂志和资料,那样,你才可能对现代家具有一个比较入门地了解。”
在导师的启发之下,李沛沛有所调整,尝试用更有材质的元素,比如竹、纸等来作为屏风的图案。考虑到要兼顾一套家具的整体性,她放弃了挖槽的想法,从导师那儿拿到很多有木纹的板,直接借用木纹的质感来表现水纹的感觉。利用木纹纹路的流水之意以及案上脱胎山的起伏之态,来表现山和水的自然之感。
“其实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整体”,李沛沛总结说,“导师希望我做出来的是一个整体的茶空间,然而我当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设计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有时候方向不对,连自己也不会意识到,很容易钻牛角尖。 “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因为自己喜欢才会这样设计,所以当导师委婉或者隐约地表示出了否定和不赞同时,就会让自己觉得非常迷茫和痛苦。”
然而在李沛沛看来,所有东西都是不破不立的。“你不去打破它,就不能去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李沛沛花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专门研究了一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艺术。她的导师从来没有明确地给她定义什么,而会让她在自己的阅读和感悟中去完善自己的作品。“我那段时间的状态就是,看了很多书,有关于茶、家具、漆、设计理念的,或是浏览,或是细看,然后摘录笔记和想法,写感悟,再狂画草图。最后把自己的成果、一些文字性资料,以及收集的图片拿给导师看,导师觉得我的方向是对的,就让我接着往下画。”
艺术最忌满
“导师更多地希望给我一个方向,控制我不走偏了。如果直接告诉我怎么怎么样,就不是我的东西而是导师的。”李沛沛回忆,在她定下初稿和最终完成终稿之间,看了很多很多书,其中有两本对她影响最深,一本是原研哉的《白》。“它启发了我,我希望能够创造出‘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形象,以及能留下恒久印象的清澈通透的东西’。”李沛沛认为在现代许多东西的生命力都并不久。“事实上它也不需要久,很多东西都是快餐产品。比如海报,它只需要告诉人一定的信息就够了,而并不需要让人一直去欣赏它。而我设计制作的东西是一个使用品,是可以让家庭传承延续使用下去的,让子子孙孙一直都使用,所以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印象永恒的东西。”
这和她想要的自然空灵之感不谋而合,然而在最初的设计作品中,李沛沛只保留了山水间的感觉,而把其余的都抛弃了,太过满的山水元素,反而缺少了空灵之感。“所以,你可以看到,屏风上的图案很少,大部分都是留白的,这是我对于屏风设计最大的调整。”
另一本书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书中有一段老子的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让李沛沛感悟颇深:“如果把一个东西设计得太满,就很容易去限制人们的想象和思维。比如写实,如果明明白白全部写出来的话,就不会产生悬念、制造幻象了。所以我希望我的东西能够空灵一些。艺术最忌满。”
在这样的理解和感悟之下,李沛沛对案板似的脱胎山也进行了一定调整。“我一开始画的平面图上,你可以发现起起伏伏的全部都是山。但是当平面变立体之后,我发现两种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我设置这么多山,是想要营造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然而效果出来却显得乱了。”李沛沛解释,“于是我把脱胎山的数量减少,只留下两座,而在这两座山上做文章,用浅浮雕来表现崇山峻岭的感觉,发现这样更能表现出空灵的感觉。”
因为完全是手工制作,不需要借助电脑及其他电子产品,所以很多时候,她都是“一边做,一边去感觉它的形状是否合适”,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进行修改。“在做的过程中修改会更多,而不是在设计图中修改。”
李沛沛将自己这样的修改方式打了一个比喻:“一般的手艺人,都喜欢在制作的过程中去修改作品,根据手感就顺便改了。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当它达到了我想要的那种空灵、自然的感觉了,我才停止修改。”李沛沛说。
责任编辑:陈思
从去年十月份开题到今年毕业前最终成品完稿,李沛沛每周都会去找她的导师两次,不断修改,有时候甚至是钻牛角尖地思索,希望在不断地修改、甚至推翻的过程中,寻找到她所想要的那种感觉。
李沛沛的毕业作品是一套整体的茶艺家具空间。以茶为主题,以漆境入茶境,设计出大漆家具——山水茶案。
“起初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她补充说,“然而作品却并不能够像打开的流水一样,随着想法而随意倾泻,以实物来支撑理念,理解和表达起来总是会难很多。”
沛沛一直对山水画情有独钟,希望以大漆、榆木作为主要材料,意在以茶为主题,以山水之境来衬托饮茶之情,创造出她所想要表达的空灵、自然的山水隐逸之感,然而当她把初稿拿给自己的导师,得到的反馈却是“太不像家具了”。
最初的设计草图里,李沛沛用山作为她屏风的主要花纹。然而在案板上起起伏伏的脱胎山的映衬下,两者的元素有所相冲,显得十分的“闹腾”。“因为家具摆设的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有所不同,后者以划分空间为基础,而家具组合,则需要以某一个物件作为主体,其他物件来配合它。”她还在摆满起起伏伏的脱胎山的案板上设置了一个漏水槽,便于使用者在对茶叶进行冲泡的时候倾倒茶水,然而挖槽却破坏了木纹天然的肌理,达不到预期想要的效果。
不破不立
“尽管你的主题很有亮点也很有新意,山水自然之情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美学的内涵,但是这样设计出来的家具并不实用。自然的东西,并不是说你随意涂写就是自然了”,导师建议她,“你多看看、多查阅资料,看一下今年一年里所有有关现代家具的杂志和资料,那样,你才可能对现代家具有一个比较入门地了解。”
在导师的启发之下,李沛沛有所调整,尝试用更有材质的元素,比如竹、纸等来作为屏风的图案。考虑到要兼顾一套家具的整体性,她放弃了挖槽的想法,从导师那儿拿到很多有木纹的板,直接借用木纹的质感来表现水纹的感觉。利用木纹纹路的流水之意以及案上脱胎山的起伏之态,来表现山和水的自然之感。
“其实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整体”,李沛沛总结说,“导师希望我做出来的是一个整体的茶空间,然而我当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设计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有时候方向不对,连自己也不会意识到,很容易钻牛角尖。 “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因为自己喜欢才会这样设计,所以当导师委婉或者隐约地表示出了否定和不赞同时,就会让自己觉得非常迷茫和痛苦。”
然而在李沛沛看来,所有东西都是不破不立的。“你不去打破它,就不能去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李沛沛花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专门研究了一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艺术。她的导师从来没有明确地给她定义什么,而会让她在自己的阅读和感悟中去完善自己的作品。“我那段时间的状态就是,看了很多书,有关于茶、家具、漆、设计理念的,或是浏览,或是细看,然后摘录笔记和想法,写感悟,再狂画草图。最后把自己的成果、一些文字性资料,以及收集的图片拿给导师看,导师觉得我的方向是对的,就让我接着往下画。”
艺术最忌满
“导师更多地希望给我一个方向,控制我不走偏了。如果直接告诉我怎么怎么样,就不是我的东西而是导师的。”李沛沛回忆,在她定下初稿和最终完成终稿之间,看了很多很多书,其中有两本对她影响最深,一本是原研哉的《白》。“它启发了我,我希望能够创造出‘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形象,以及能留下恒久印象的清澈通透的东西’。”李沛沛认为在现代许多东西的生命力都并不久。“事实上它也不需要久,很多东西都是快餐产品。比如海报,它只需要告诉人一定的信息就够了,而并不需要让人一直去欣赏它。而我设计制作的东西是一个使用品,是可以让家庭传承延续使用下去的,让子子孙孙一直都使用,所以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印象永恒的东西。”
这和她想要的自然空灵之感不谋而合,然而在最初的设计作品中,李沛沛只保留了山水间的感觉,而把其余的都抛弃了,太过满的山水元素,反而缺少了空灵之感。“所以,你可以看到,屏风上的图案很少,大部分都是留白的,这是我对于屏风设计最大的调整。”
另一本书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书中有一段老子的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让李沛沛感悟颇深:“如果把一个东西设计得太满,就很容易去限制人们的想象和思维。比如写实,如果明明白白全部写出来的话,就不会产生悬念、制造幻象了。所以我希望我的东西能够空灵一些。艺术最忌满。”
在这样的理解和感悟之下,李沛沛对案板似的脱胎山也进行了一定调整。“我一开始画的平面图上,你可以发现起起伏伏的全部都是山。但是当平面变立体之后,我发现两种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我设置这么多山,是想要营造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然而效果出来却显得乱了。”李沛沛解释,“于是我把脱胎山的数量减少,只留下两座,而在这两座山上做文章,用浅浮雕来表现崇山峻岭的感觉,发现这样更能表现出空灵的感觉。”
因为完全是手工制作,不需要借助电脑及其他电子产品,所以很多时候,她都是“一边做,一边去感觉它的形状是否合适”,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进行修改。“在做的过程中修改会更多,而不是在设计图中修改。”
李沛沛将自己这样的修改方式打了一个比喻:“一般的手艺人,都喜欢在制作的过程中去修改作品,根据手感就顺便改了。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当它达到了我想要的那种空灵、自然的感觉了,我才停止修改。”李沛沛说。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