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利用好街道高校云集、人才荟萃这一先天优势,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近几年的工作重心。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学院路街道恰如其名,街道内高校云集、人才荟萃。如何利用好这一先天优势,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性构建社区治理新局面,成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学院路街道)近几年的工作重心。
多方参与谋“共生”
2020年10月,学院路街道石油大院社区悄然发生了变化。走进西北侧新起的“石油共生大院”(以下简称共生大院),一股浓浓的工业风扑面而来,老旧石油机械设备成为院内的特色展物,油管造型的儿童滑梯、餐厅外石油管道及油桶造型的餐桌餐椅别出心裁,独特的创意弥漫着石油大院的院落文化。
石油大院在20世纪50年代落成,是名副其实的老旧小区。随着时代变迁,大院分属四家不同产权单位,交叉管理区域的西北侧平房区却沦为“四不管”地带,这里充斥着大量的违章建筑。2018年9月,学院路街道计划展开治理改造,与四家产权单位协商建设“共生大院”。经过多方努力,2020年10月,新老建筑共生、居民与职工共建、各类文化共存的“石油共生大院”开始试运行。
78岁的杨淑兰在石油大院生活了60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10年前,杨淑兰在小区内组织成立合唱队,没有合适的练习场所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开始的时候,我们随便找个空地练习,也曾经去過附近的石油附小、物业会议室、老干部处,但都只能暂时借用。后来,小区有一个供保安保洁吃饭的食堂,总算有个立脚之地,就这样一直借用至今。”多年的“打游击”,终于在共生大院画上句号。“在这里我们有了条件良好的场地,再也不用为练习发愁了。”杨淑兰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街道、社区领导,党校专家,设计人员多次和居民代表座谈,征求意见。“我每次都提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的问题,最后还真的解决了。”说到这,杨淑兰显得十分欣慰。
与杨淑兰一样苦于没有排练场的还有63岁的姜明杰。姜明杰在小区内组建了老年模特队,一心想练出个名堂。姜明杰回忆说:“早些年这里特别乱,晚上黑漆漆的连灯都没有,大家都不敢靠近。”在听到小区将要改造的消息时,人们还半信半疑。“但是,学院路街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第一次受邀来落成后的共生大院参加活动时,姜明杰眼前一亮,“这里的变化简直难以置信,竟然建得又快又好!有了场地大家心里就有了底,而且露天舞台的设计也给了模特队表演空间。”
据学院路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文体科技组副科长王翰林介绍,共生大院分为党建、便民、文化、亲子、美食、健康六个空间和一个工作站,可以满足老中青幼四代人的功能需求。在石油大院内的8000多户居民中,老年人大约占1/5,如何保障好老人的衣食住行是街道亟需解决的问题。王翰林说:“共生大院里的商户必须具有便民属性,目前我们正在督促餐厅尽快增加早餐,并推出针对老年人口味清淡的餐食。”除此之外,针对居民提出的老人安全问题,共生大院设置了24小时应急呼叫平台和日间照料场所。“共生大院尽量弥补社区的功能短板,让社区更宜居,为居民解决更多后顾之忧。希望最终能带动周边社区的治理更上层楼。”
智力支持显优势
2018年,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发起并打造出由130位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学院路发展智库(以下简称智库)”,为社会治理提供一条新思路。智库成员、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谈小燕也深度参与到了共生大院项目中。
学院路街道情况比较复杂,除商品房社区外,还有老旧小区、单位大院,每种社区类型遇到的问题不一样,解决方式也不同。谈小燕介绍说:“街道没有石油大院的产权,要想把这锅‘石头汤’煲好,就需要每家都拿一点食材出来,把向政府‘要’改为‘给予’,共建空间。考虑到石油大院的历史、文化、组织属性和人的属性,最终确定了‘共生大院’的规划。”
不久前,学院路街道富润社区居委会发起儿童友好花园营造工作坊项目。小朋友和家长们参与了蚯蚓塔、昆虫屋、引鸟屋、标识牌的制作,通过精心绘画装扮、动手协作,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为营造社区、打造儿童花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吸引了众多社区儿童、家长参与。
项目规划之初,居委会对这件事并不是很有把握—这件事能不能做、应该怎样去做、怎样能让居民更多地参与进来?谈小燕对该项目的实施给予了肯定,并从实施方向,以及如何使该项目对社区治理起到持续发展的作用给出建议。
如今,谈小燕及其团队已扎根学院路街道3年多,参与很多街道顶层设计、社区治理创新和社区营造、项目咨询等工作。谈小燕认为:“做项目不能仅仅停留在项目上,如何发现人民的需求,把居民个性化的需求转变为共性的东西,进而提升到社会治理层面上来,在此过程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政府治理社会协同和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时任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表示,智库凝聚高校院所、非公企业等各领域人才,对更好地促进地区建设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参谋建议,力求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就近就便利用家门口的资源解决好家门口的事,已经成为支持地区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
善借力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除专家智库外,学院路街道通过多种形式,整合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2019年,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与美团点评集团共建“美团社区实验室”,以优化社区商业服务,美团成为学院路街道首家联手的企业“伙伴”。冯志明介绍说:“根据美团外卖订单可以看出哪里对蔬菜需求量大、哪里对早餐需求量大,这说明这些区域缺少相应服务。街道正在探讨类似这种利用美团大数据,为居民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此外,双方还尝试将服务于学院路街道的美团外卖小哥赋予志愿者身份,服务社区。
而第三方组织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加入也为社区治理助力颇多。双方合作打造“二里庄社区营造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做出了亮眼成绩,尤其是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获得一致好评。除此之外,配合街道做好厨余垃圾“终”转站、社区屋顶花园的建设也创新性地激活社区生态微循环,让环保理念根植居民心中。“街道和第三方组织的合作共治,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冯志明对夕阳再晨的工作给予了大力肯定,他认为,夕阳再晨和街道成为了服务居民的共同体,使多元参与社区治理体系更加丰富。
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来,不仅提高了居民满意度,加强了参与感,也激发了地区活力。
学院路街道逸成东苑小区西侧空地因多种原因长期闲置,西北侧的马家沟平房区各种私搭乱建、脏乱差的情况也一直得不到解决,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逸成社区党委书记张秀清介绍,为改变这一状况,街道在此处规划建设公园,改造过程中,召集了大概40名居民代表参加居民代表会,征询意见。“从小区到公园正门进入需要绕远,是否可以开一个小门方便进出?”“体育公园内第三方承包的运动场地希望能够低偿服务”……居民代表畅所欲言。她说:“我们希望居民多多参与到治理中来,提高融入感。比如今年植树节,很多居民和我们一起种下树苗,亲手为公园绿化添砖加瓦。”
经过一系列疏解整治工作,原本黄土飞扬、垃圾遍地的场景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干净整洁的体育公园。园内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俱备,并设置了占地约500平米的社区文化广场,儿童游乐设施也包含其中。
小区居民赵普言今年77岁,社区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逸成体育公园美化了周边环境,也活跃了我们的文体生活。”赵普言说,居委会号召居民代表和党员参加每个月的月末清洁日,有重大事件会组织居民群防群治,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凝聚力和幸福感越来越高。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学院路街道恰如其名,街道内高校云集、人才荟萃。如何利用好这一先天优势,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性构建社区治理新局面,成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学院路街道)近几年的工作重心。
多方参与谋“共生”
2020年10月,学院路街道石油大院社区悄然发生了变化。走进西北侧新起的“石油共生大院”(以下简称共生大院),一股浓浓的工业风扑面而来,老旧石油机械设备成为院内的特色展物,油管造型的儿童滑梯、餐厅外石油管道及油桶造型的餐桌餐椅别出心裁,独特的创意弥漫着石油大院的院落文化。
石油大院在20世纪50年代落成,是名副其实的老旧小区。随着时代变迁,大院分属四家不同产权单位,交叉管理区域的西北侧平房区却沦为“四不管”地带,这里充斥着大量的违章建筑。2018年9月,学院路街道计划展开治理改造,与四家产权单位协商建设“共生大院”。经过多方努力,2020年10月,新老建筑共生、居民与职工共建、各类文化共存的“石油共生大院”开始试运行。
78岁的杨淑兰在石油大院生活了60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10年前,杨淑兰在小区内组织成立合唱队,没有合适的练习场所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开始的时候,我们随便找个空地练习,也曾经去過附近的石油附小、物业会议室、老干部处,但都只能暂时借用。后来,小区有一个供保安保洁吃饭的食堂,总算有个立脚之地,就这样一直借用至今。”多年的“打游击”,终于在共生大院画上句号。“在这里我们有了条件良好的场地,再也不用为练习发愁了。”杨淑兰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街道、社区领导,党校专家,设计人员多次和居民代表座谈,征求意见。“我每次都提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的问题,最后还真的解决了。”说到这,杨淑兰显得十分欣慰。
与杨淑兰一样苦于没有排练场的还有63岁的姜明杰。姜明杰在小区内组建了老年模特队,一心想练出个名堂。姜明杰回忆说:“早些年这里特别乱,晚上黑漆漆的连灯都没有,大家都不敢靠近。”在听到小区将要改造的消息时,人们还半信半疑。“但是,学院路街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第一次受邀来落成后的共生大院参加活动时,姜明杰眼前一亮,“这里的变化简直难以置信,竟然建得又快又好!有了场地大家心里就有了底,而且露天舞台的设计也给了模特队表演空间。”
据学院路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文体科技组副科长王翰林介绍,共生大院分为党建、便民、文化、亲子、美食、健康六个空间和一个工作站,可以满足老中青幼四代人的功能需求。在石油大院内的8000多户居民中,老年人大约占1/5,如何保障好老人的衣食住行是街道亟需解决的问题。王翰林说:“共生大院里的商户必须具有便民属性,目前我们正在督促餐厅尽快增加早餐,并推出针对老年人口味清淡的餐食。”除此之外,针对居民提出的老人安全问题,共生大院设置了24小时应急呼叫平台和日间照料场所。“共生大院尽量弥补社区的功能短板,让社区更宜居,为居民解决更多后顾之忧。希望最终能带动周边社区的治理更上层楼。”
智力支持显优势
2018年,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发起并打造出由130位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学院路发展智库(以下简称智库)”,为社会治理提供一条新思路。智库成员、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谈小燕也深度参与到了共生大院项目中。
学院路街道情况比较复杂,除商品房社区外,还有老旧小区、单位大院,每种社区类型遇到的问题不一样,解决方式也不同。谈小燕介绍说:“街道没有石油大院的产权,要想把这锅‘石头汤’煲好,就需要每家都拿一点食材出来,把向政府‘要’改为‘给予’,共建空间。考虑到石油大院的历史、文化、组织属性和人的属性,最终确定了‘共生大院’的规划。”
不久前,学院路街道富润社区居委会发起儿童友好花园营造工作坊项目。小朋友和家长们参与了蚯蚓塔、昆虫屋、引鸟屋、标识牌的制作,通过精心绘画装扮、动手协作,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为营造社区、打造儿童花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吸引了众多社区儿童、家长参与。
项目规划之初,居委会对这件事并不是很有把握—这件事能不能做、应该怎样去做、怎样能让居民更多地参与进来?谈小燕对该项目的实施给予了肯定,并从实施方向,以及如何使该项目对社区治理起到持续发展的作用给出建议。
如今,谈小燕及其团队已扎根学院路街道3年多,参与很多街道顶层设计、社区治理创新和社区营造、项目咨询等工作。谈小燕认为:“做项目不能仅仅停留在项目上,如何发现人民的需求,把居民个性化的需求转变为共性的东西,进而提升到社会治理层面上来,在此过程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政府治理社会协同和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时任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表示,智库凝聚高校院所、非公企业等各领域人才,对更好地促进地区建设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参谋建议,力求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就近就便利用家门口的资源解决好家门口的事,已经成为支持地区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
善借力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除专家智库外,学院路街道通过多种形式,整合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2019年,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与美团点评集团共建“美团社区实验室”,以优化社区商业服务,美团成为学院路街道首家联手的企业“伙伴”。冯志明介绍说:“根据美团外卖订单可以看出哪里对蔬菜需求量大、哪里对早餐需求量大,这说明这些区域缺少相应服务。街道正在探讨类似这种利用美团大数据,为居民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此外,双方还尝试将服务于学院路街道的美团外卖小哥赋予志愿者身份,服务社区。
而第三方组织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加入也为社区治理助力颇多。双方合作打造“二里庄社区营造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做出了亮眼成绩,尤其是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获得一致好评。除此之外,配合街道做好厨余垃圾“终”转站、社区屋顶花园的建设也创新性地激活社区生态微循环,让环保理念根植居民心中。“街道和第三方组织的合作共治,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冯志明对夕阳再晨的工作给予了大力肯定,他认为,夕阳再晨和街道成为了服务居民的共同体,使多元参与社区治理体系更加丰富。
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来,不仅提高了居民满意度,加强了参与感,也激发了地区活力。
学院路街道逸成东苑小区西侧空地因多种原因长期闲置,西北侧的马家沟平房区各种私搭乱建、脏乱差的情况也一直得不到解决,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逸成社区党委书记张秀清介绍,为改变这一状况,街道在此处规划建设公园,改造过程中,召集了大概40名居民代表参加居民代表会,征询意见。“从小区到公园正门进入需要绕远,是否可以开一个小门方便进出?”“体育公园内第三方承包的运动场地希望能够低偿服务”……居民代表畅所欲言。她说:“我们希望居民多多参与到治理中来,提高融入感。比如今年植树节,很多居民和我们一起种下树苗,亲手为公园绿化添砖加瓦。”
经过一系列疏解整治工作,原本黄土飞扬、垃圾遍地的场景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干净整洁的体育公园。园内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俱备,并设置了占地约500平米的社区文化广场,儿童游乐设施也包含其中。
小区居民赵普言今年77岁,社区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逸成体育公园美化了周边环境,也活跃了我们的文体生活。”赵普言说,居委会号召居民代表和党员参加每个月的月末清洁日,有重大事件会组织居民群防群治,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凝聚力和幸福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