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无界”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北京国际摄影周于10 月12 日至10 月18 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此次摄影周以“视界·无界”
  为主题,包括开幕活动、系列展览、摄影讲堂、专题活动、系列奖项五大部分共30 余个活动。以下选取了本次摄影周的一些精华展览和活动,读者可以随着照片与文字,再回味一下本次摄影周的亮点。
  全球影人的多彩视界
  本次摄影周的国际主题展名为《观·影·形》。“观即观看、观念;形即形式、形态;影即影像、影响。通过摄影艺术形式以光影聚焦影像,传达心声、产
  生共鸣。”展览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圣马力诺、缅甸、伊朗、日本等国家的摄影人,集合
  了纪实、人物肖像、观念、风景等诸多题材。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摄影师的理念和关注点。展览的导语写道:“摄影是视觉艺术,首先要通过眼睛去观看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会融入主观意识,带入观念或者产生观念,进而形成具有个性化形态和形式的视觉内容,并通过相机与镜头呈现出来,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影响。”
  这个展览也紧扣了本届摄影周“视界·无界”的主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杨元惺对本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如此阐释:“视界是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摄影通过影像作品定格世界,呈现不同国家文明的
  视界,使观者在审美的愉悦中感知形态各异的文化魅力。北京国际摄影周始终致力于通过摄影关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状态、情感倾向及价值观念,用摄影为中国与世界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认为观者应该多角度地去解读影像,尽力去了解每组作品背后客观世界、主观视界、以及两者的关联,用以开阔视野,拓展新的创作思路。“影像要求我们看到一个过程,前期有文化对摄影者的塑造,中间有摄影者对暗盒的设置,后期有影像在特定语境和文化中的存活和意义释放。在这个过程里连接着众多的人,摄影者周边的人,摄影者,被摄者,被摄者背后的存在,观看者,观看者背后众多的人。”
  十国摄影组织主席“华山论剑”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权威或重要的摄影组织,这些摄影组织可以在艺术、教育方向,推动多元世界不同视界的发展和融合。此次摄影周选了一个很有趣的关注点:这些摄影组织的主席们平时都在拍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在自身文化体系下进行创作的?为此,有了《观·品—十国摄影协会主席作品联展》,参展成员包括国际三大权威摄影机构国际摄联FIAP、英国皇家摄影学会RPS、国际摄影家联盟UPI 主席,以及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希腊、斯洛伐克、南非、阿联酋、乌克兰、德国、卢森堡等10 个国家的摄影组织主席。
  与世界摄影大师原作近距离接触
  没有什么比近距离观看摄影大师的原作更令人激动,本届摄影周上,《触摸经典—175+175·世界摄影大师原作展》让摄影爱好者们找到一种“朝圣”的感觉。此次展览共带来安妮·莱布维茨、杰夫·昆斯、尤金·史密斯、安德烈·柯特兹等耳熟能详的大师原作精品共175幅,让观众们一次过足眼瘾。
  本次展览的收藏者靳宏伟也在摄影讲堂上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的摄影收藏之路,探讨摄影经典作品的收藏与定位,以及如何在琳琅满目的摄影交易与收藏市场中,寻觅到世界摄影大师的作品。他认为:“摄影收藏要循序渐进,从自己感兴趣的摄影师开始,从自己能承受的价格开始。但也并不是任何人的作品都可以收藏、都有收藏价值,收藏一定要稳,要准。”
  “收藏市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摄影收藏市场也越来越成熟,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也逐渐进入收藏家的视野,开始具有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
  随老照片穿越百年时光
  《中国梦—人民生活与社会变迁》也是本届摄影周的精彩看点之一。参展照片以“社会”与“生活”为切入点,反映了自1909 年以来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人民生活、经济、科技、军事、环保等方面内容,展现了中国的历史环境,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面貌。展览由新华社图片中心举办,图片全部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其中一部分为首次展出。中国照片档案馆是中国最大的照片存储地,也是中国历史图片秘境,库存图片近800万张。建国以来,遍布在全中国的新华社摄影者尽可能多地拍摄他们经历的历史瞬间,并用一张张照片勾勒出他们身处的时代。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总裁龙松林说:“8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用镜头见证了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迁。这60余幅珍贵照片呈现的是100年来中国人驰而不息的寻梦进程。”
  很多展出作品的拍摄者都已离开人世,可是他们的作品却被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很好地保存下来,有机会在今天站在这里和后人对话。策展人陈小波站在一名图片编辑的角度,为观众阐释了她对于优秀摄影的评判标准:“第一是说明性,第二是诗性,第三是情感力量。选照片的时候,我经常从早到晚面带泪水,我经常看到历史的瞬间惊着我……我经常在一些照片面前停下来想,有哪些照片经得起历史考验?又有哪些照片能在某一个时期复活?有哪些摄影者和他的照片一起在历史坐标中被定格?时间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
  与业界专家面对面交流
  此次共有国内外10位摄影领域专家和30余名参与咨询的摄影者参加了专家见面会。
  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鲍利辉告诉记者,他认为本届摄影周专家见面会的摄影者水平与去年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与他面谈的4名摄影者虽然专业背景和经历不同,但他们在作品中的创造力和思考都值得肯定。
  《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站在媒体编辑的角度,向约谈的摄影者们提出了摄影方向的思考和
  建议。他认为,新时代摄影者面临的问题已不在技术,而是摄影的方向。尤其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下,是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以摄影的方式呈现,这是需要摄影者思考的问题。
  中国知名独立策展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姜健对如何从事摄影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摄影者不能一味模仿大师作品,更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摄影泛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摄影似乎成为了一件不需要门槛、非常简单的事情,这也导致了一些摄影作品表现出庸俗化。姜健建议摄影者应该意识到这些问题,在摄影创作上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他文献
Katlehong,位于约翰内斯堡市东35公里,是南非规模最大和最贫穷的乡镇之一,也是黑人聚居区。当地居民曾经顽强地投入到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中,这片土地也成为反抗种族隔离游击队的大本营。不过,多年过去,南非的种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Katlehong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多好转,经常出现因为酗酒引发的暴力冲突,毒品泛滥,艾滋病猖獗。但在世人眼中,这个小镇虽然社会环境糟糕却也还过得去,并没有
期刊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星野摄影中后期处理的基本原则、流程、常见工具以及星轨的后期处理技法。本期重点介绍使用PTGui进行星空全景拼接的详细方法,探讨如何使用Photoshop和Lightroom提升星野摄影的表现力,并以银河拱桥为例对二者的结合应用进行概述。  使用PTGui进行星空全景拼接  全景影像利于展现星空恢弘广袤的气势,颇受爱好者欢迎,其拼接合成可以借助多种工具完成,如Photoshop自带
期刊
阿拉斯戴尔·福斯特对话艾利卡·蒂耶特斯  你是如何走上摄影之路的?  15岁时,我们举家迁往美国华盛顿特区,我父亲当时是哥伦比亚大使馆的专属警察。那时我完全不懂英语,语言突然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了。  在学校,老师安排我学基础英语以及其他一些不太倚赖语言的课。我便开始学习艺术,陶艺,戏剧和摄影。在艺术学校上了一个学期后,我迎来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之一——发现了照相机这个东西。我相信我能快速学会英语的原因
期刊
近期我看到反映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些高质量黑白影像,颇有感触。所谓高质量,其实在当今数码时代,实在不算什么了,是个人就能拍。但我说的这些照片是1949年前后拍的,1950年发表在专门的摄影画册上,至今已有65的历史。摄影者的名字叫卡尔·维尔纳·埃德蒙德·柯利尔(Karl Werner Edmund Gullers,1916-1998),瑞典人,生于斯德哥尔摩,1953年当选瑞典职业摄影师协会主席
期刊
想象力可以被捕捉吗?黛娜·弗莱德(Dinah Fried)这个书迷,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来激发和捕捉读者的想象力。翻开她2014年4月出版的摄影画册《小说中的食物》,如果不看前面的文字,你只能凭借直觉被那色彩丰富的食物所吸引,但配上小说标题、引文和黛娜的注解,你仿佛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一口喝下了变小药水,打开进入神奇花园的大门,而这扇门就是通往那些你读过或没有读过的经典小说。  情感
期刊
火车是美的  当第一次看到王嵬作品的时候,我想说,这一定是一个深情地爱着火车的人,否则不会把火车拍得这么美。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火车可能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一个机械感十足的大家伙,有时候还伴随着脏乱差和嘈杂拥挤的印象。但在王嵬的影像中,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他精心挑选合适的场景与角度,表现出来的是火车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火车本身的动态与力量的美感。  不同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对影像的不同追求。看过日本铁
期刊
看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在伊朗拍摄的一些黑白照片,印象之余,颇有感触。在今天这个影像无处不在的时代,可以给人以感动和留下印象的照片只少不多,拍案叫好的更是少上加少。是的,当一个人面对的客观世界被扩展后,主观世界如果跟不上,再美妙的经历,再难得的机会,也会去了跟没去一样。  摄影作为影像记录的主要手段,不但可以将经历化作美好的记忆,还能使有限的游历变成精神财富,攒多了,老了以后再看看,可以解闷儿。
期刊
摄影就是“用光线作画”。白天,充足的光线涌入镜头,描绘着每个角落与平面的瞬间。但是在夜间,光线变得稀少而珍贵,它的色彩在相机前灵巧地跳脱着、改变着,只有哄劝着才能让它们进入镜头,并逐渐定型成为一张图像——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白日的光辉太过灿烂了,使得一些秘密只有在夜间才会展现;也有些斑斓的色彩,仅仅是在黑暗中才会出其不意地呈现。就像画家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言:“夜
期刊
环保者优雅地提倡:  带走的只有照片,  留下的只有回忆。  而对于拾荒的我,  你与其绝情地带走照片,  不如丢一片垃圾让我捡起。
期刊
伦敦地铁去年刚刚过完150岁生日,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轨道交通,它见证了大不列颠历经工业革命步入现代文明的沧桑过程,至今仍稳健地扮演着雾都的生命线。地铁是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的缩影,城市的功能分区与客流的身份特征,往往共同塑造着地铁站点的风格。  面对地铁,英格兰土生土长的摄影师亚伦·约曼(Aaron Yeoman)采取的是另一种视角,比起庞德名诗《在地铁车站》中“雨打落花”般的地铁乘客,他更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