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教材,让思辩撬动语文课堂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r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这一对话过程的主要媒介就是语文教材。教材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文本语言,它既通俗易懂,又暗含深刻的道理,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手法,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也能够由一篇例子走向一个主题的学习。如何让教材说话,说内涵丰富的“语文话”,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与它深度对话,在深度对话过程中,积极思辨,撬动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对话;教材;思辨
  “尽信书,不如无书” 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现在意思是说: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书本,辨完全相信书本,还不如没有书本。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用一颗细致敏锐的心去分辨书中的语言密码,破解文本传达的奥秘。
  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学生,书本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有着很强的权威性。书上写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想过书上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不好?有什么不妥,怎样写会更科学,更符合规律等。人没有十全十美,文章也是一样,用心发现,即便是经典著作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常怀一种质疑、探究的态度研读文本教材,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下面就以笔者的教学实例谈谈“深度对话教材”,让思辨撬动语文课堂作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教材“失趣”?在思辨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
  这里所说的“失趣”指教材语言简洁明了,朴实无华,学生读后感觉平淡无奇,提不起兴趣。当然是否真的“失趣”,还有待学生进一步思辨,所谓“理不辨不明”,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一遍遍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从“尽信”书本,到“怀疑”书本,再走向“领悟”书本,在这样的反复深度对话的阅读实践中才能感悟语言带来的巨大魅力。如课文《蚕姑娘》中呈现的,一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确实发现了课文重复的地方有很多,和平时要求“写出新意,写出美感”完全不相同,开始对教材说“不”,认为教材“失趣”,可是当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将课文中不恰当的地方进行合并改写,学生又觉得不妥,认为这样改动就不能体现出蚕姑娘变化的每一个阶段了。所以又回到原点,认为课文这样的重复恰到好处,决不能少一个环节,否则蚕姑娘的一生就失去了神奇的意味。在这样的思考、辩论中学生感受到有时将简单的语句进行反复续写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方法,恰恰语言的魅力就在此。这篇课文中的“醒了,醒了”也是如此,连用两个,看似重复,却透露出一种蛮长等待过后的兴奋。再如笔者执教五年级的《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每一句都很好理解,可就是让读者感到非常幸福,也很满足。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交代了每个人在干什么,那么有趣吗?学生在反复的辩论中提出读这首词时不仅要看画面,更要想象,“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心境”:想象着在这样一个溪水绕人家,青青原草漫天涯的静谧山水中,一家人和谐美好地生活着,夫妻和睦,儿女孝顺,兄友弟恭,如何不趣味十足,如何不让人羡慕至极呢?
  其实能选入教材的文本,无论语言多么简练平实,细细究来都必有其深意,若教师直接告知这样朴实的表达是最好的,学生未必领情,不如抛出“意外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辨兴趣,将看似“失趣”的教材读得津津有味。
  二、教材“失真”?在思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这里所说的“失真”是指出乎本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常识,在学生感到理解遇到矛盾、冲突时引导他们敏感地关注这些“失真”的地方,进而促发他们不断思想碰撞,深耕深研,不断更新已有认识,从而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如笔者在执教《蜗牛的奖杯》一课时,二年级的学生就不能理解:蜗牛以前真的有翅膀吗?蜗牛壳是真的这样长出来的吗?这样的问题看似很幼稚,但是不解释清楚的话孩子们以后还会有无穷无尽的疑问,例如狐狸真的这么聪明?老虎为什么会说话?风和太阳会说话吗?它们真的会比本领吗?此时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童话故事,多以动物、植物作为主人公,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所以后来再教《狐假虎威》時他们就不再有疑问了。若忽视这样的问题说不定会成为孩子很长一段时间的认知阴影。再如笔者在执教《黄鹤楼送别》时,最后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我引导学生查看 “浩浩荡荡”在字典里的意思,其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大家仔细想想这个词用在这里恰当吗?学生一开始并不觉得不妥,经我这么一提,似乎发觉了什么,思维活跃的学生说,浩浩荡荡说明波涛很大,那么应该只能看到近处的水势,根本看不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是的,我接着补充,而且课文里最后用省略号,说明看了很长时间,看到了很远的地方,就更不恰当了。学生纷纷回想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波浪,的确是这样,不仅感慨,教材中也有“失真”现象啊。
  就像我跟学生常说的教科书编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跟我们一样,难免有错漏的地方,我们面对这些“失真”,应该保持高度的敏感,以探究的意识获得全面的认知。
  三、教材“失美”?在思辨中培养学生文字创新能力
  这里所说的“失美”是指学生觉得文章的语言写得还不够美,或者觉得文章中有不合美德之处。这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高层次体验,能够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教材进行主观的修饰。如课文《谁的本领大》,学生觉得文章似乎把太阳写得比较有礼貌,而忽视了风先生的品德,好像只有太阳表扬了风,而风没有表扬太阳,对啊,懂得礼尚往来,你夸我,我赞你,互相欣赏,取长补短才为美德,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让我也重新认识这篇课文了,觉得这篇课文把太阳写得有礼貌,而风先生显得略有些小气,这样不太好。于是我们也可以改一改或续一续这个结尾呀。于是学生就在课文结尾处进行续写,比如:“‘太阳先生,你的本领也很大呀!’它们哈哈大笑……”这样课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形象都写得比较完美了。这是学生对课文中不太协调的地方提出质疑,是更高的体验。再如笔者在执教《月亮湾》一文时,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课文中好像把月亮湾写得还不够美,原文是,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我想再加些语句进去,行吗?”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不断发挥聪明才智,在“小桥、河水、绿树、青山、鱼儿、桃花”等词语前面加上了许多优美的修饰词,还加入了人们的欢笑声语等,真的让月亮湾更加有声有色起来。而这也是课文后面第三题的阅读要求,看来这既是阅读重点也是难点,然而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思辨中,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当学生心中想为课文添砖加瓦、添枝加叶时,他们的创造性是不容小觑的,往往就能超越文本,超越自我。
  四、教材“失信”?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精神情怀
  这里所说的“失信”指的是文本教材看似有背景很真实,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却有不同的声音,如何让学生明白教材在选材时注重“大义”偶有忽视“小节”变得尤为重要。如笔者在执教《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当我们为谭千秋老师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时,有个学生忽然提出:昨天在预习时看到一则信息,谭千秋的事迹有假,是当时的采访记者为了宣传的需要而编造出来的。当时采访课桌底下的四个学生,他们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是记者有意引导学生,共同创造出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这真是晴天霹雳,如何将学生的心理落差转变为英雄形象的建构非常棘手。借机我转问:你说的这个信息并不是完全不可信,老师还听说雷锋的故事中也有许多编造的成分,跟这个有相似之处。那么大家想想:既然英雄事迹有夸张、失信之处,为什么谭千秋老师的故事还是选入了教材,难道编教材的人信息还没有我们灵通?雷锋的故事还是被大家传颂,成为学习的榜样?学生陷入沉思,我进一步引导:你们希望听到在地震中逃跑不顾学生生死的老师,还是一个爱生如子的老师?你希望雷锋其实是个很普通的人还是希望自己成为雷锋这样大公无私的人?很多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当然是第一种。所以他们渐渐明白,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希望看到美好的事情,想成为高尚的人,培养自己纯洁的精神情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避教材“失信”,让学生看到最真的事实,在真实中培养良好的精神境界,不致有朝一日让学生的精神底线崩溃。
  对教材说“不”,在与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的深度对话中,让学生的思维启航,辨则明,辨则通。用思辨的杠杆撬动语文课堂的灵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孟子. 孟子[M] . 中华书局,2010.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情理共融的策略展开教学,致力于追求理因情生、情因理达、情理交融、和谐共生的境界,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智得到协同、全面发展。文章以“认识分数(二)”教学为例,通过复习、对比、巩固和总结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理共融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期刊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合理、规范、准确的动作示范既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帮助学生进行科学与安全的锻炼,还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与练习积极性。文章对当前小学体育动作示范教学的误区做了归纳总结,并提出加强体育教学动作示范的有效对策,以为众体育教师达到动作发展优化、肢体协调促优的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动作示范;常见误区;有效对策  一、
期刊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在社会公众面前似乎只是一种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形象,先学后教,甚至现學现卖,长此以往,代代相传,如此而已。直到英国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发表自己的创见才改写了这种误解。  斯滕豪斯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如果教学要得到更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斯滕豪斯提出了“解放教师”的思想,而通向解放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  【教材简析】  《金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励志小故事,通过彼得·弗雷特淘金无果改种花草最终实现梦想的经历,向学生讲述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课文中,无论淘金者的蜂拥而至与一无所获,还是彼得·弗雷特的埋头苦干与若有所悟,都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语
期刊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离子膜为载体,通过分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深入理解电解原理。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通过展示电解示意图,依据电解原理分析电极反应。  3.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以氯碱工业、电解硫酸钠废水,工业制备次磷酸的工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创新、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工业生产实际为载体
期刊
【摘要】为了改变当前高考历史复习课中缺乏“主题立意”,内容零散,复习方式单一,无新意等问题,我们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中开展了“整合教材资源,主题立意复习”探究,尝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解题能力。  【关键词】整合资源;主题立意;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的编写以模块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包含若干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专题,
期刊
【摘要】职业能力培养是当前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中职畜牧兽医学校提出了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全方位人才,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职业能力;技能人才  一、国家当前形势要求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是社会需求高层次技能型人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的数学教学也同样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改变,从整体的规划来看,初中的数学总体上的教学任务还是不会有所变动的,需要提高重视度的应该集中于教学的质量问题上。这就要求老师更加注重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但是兴趣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基础动力,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注重的是学生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域资源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将为学生学习语文开拓出更加宽广的天地。文章以“石文化”为主题,对地域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移植渗透到习作教学中,并以开展“石文化”特色主题习作教学研究为例,具体说明如何依托文本迁移习作方法,拓展内容丰富习作素材,梯度分解把握习作重点,活动体验张扬习作个性。  【关键词】地域资源;习作教学;学生个性  《课标》指出:“
期刊
【摘要】《雷雨》是“中西合璧”的艺术典范,曹禺以炉火纯青的艺术表现手法奠定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雷雨》创作;外来影响;之我见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更是他的成名作。他运用话剧这个舶来品,消化西方戏剧的营养,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结合传统戏剧的艺术技巧,洋为中用,一发表就震动文坛。具有外国文学知识的读者,从中不难看出这部剧作受外来影响的痕迹。  首先,《雷雨》的创作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