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烧了吗?》是描写1944年8月解放巴黎全过程的纪实名著,作者是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拉莱·柯林斯与法国《巴黎竞赛》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二人历时近三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下至法、美、德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成就了这部“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的佳作。该书1965年初版,2002年,由董乐山先生翻译的中文版在中国面世。
最近看《张东荪与他的时代》,勾起了对《巴黎烧了吗?》中一个细节的回忆。
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是希特勒临危授命的巴黎要塞司令官,因其无懈可击的忠诚而上位。披甲执戈十三年,他获得了“城市毁灭专家”的名声。在1944年7月,肖尔铁茨从希特勒那里得到的使命是,在盟军进攻巴黎时,让巴黎成为一片废墟。
维希政权的巴黎市长皮埃尔·泰丁格得到消息后,希望说动这位铁血将军不要像毁灭“乌克兰乡间交叉路口上的一个村庄”那样毁灭巴黎。书中对这一场游说的描写不到两页,却令人难忘。
起初,肖尔铁茨根本没把泰丁格的话当一回事。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这位矮壮的将军因感情激动而气喘咳嗽之后。泰丁格乘机建议两人到外面阳台上去,在那里,他们俯瞰到的巴黎美丽得令人心醉:一个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骑车经过,一手接着被风吹起的裙子。在杜伊勒里花园的绿色草坪中间,未来的小水手们把他们的玩具帆船放到圆形小池塘里。在河的对岸,中午灿烂的阳光下,荣军院的金色圆顶闪闪发光,在它的背后,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
泰丁格伸手指着他们面前展开的景色,向这个似乎没有感情的军人作了一次最后的痛切陈词:“给一位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灭,不是保存。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你能够这么说,‘本来我是可以把这一切毁灭掉的,但是我把他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这番话尽管没有让肖尔铁茨立刻回心转意,但当时的他闻言一时“沉默不语”,显然并没有当作耳旁风。本书作者采访到了肖尔铁茨,上述细节应该可靠。
巴黎烧了吗?这个希特勒败到临头还在催问的问题,答案是:巴黎没烧。城市得以幸存,固然最终决定于肖尔铁茨审时度势向盟军投降,然而泰丁格那与虎谋皮的勇气、感人肺腑的陈词,却铸就了历史上伟大的一瞬。
中国现代史上鼎革之际,也有过类似一幕。在《张东荪与他的时代》一书中,同为记者出身的作者记述道,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共逐鹿正酣,中共大军兵临北平,将这座五朝古都团团围住。在多种力量为北平和平解放纵横捭阖、傅作义将军举棋不定之时,北平第一任市长何其巩于1949年元旦第二天,邀请傅作义及其副手邓宝珊到家里吃晚饭。这顿饭吃了好几个小时,席间何其巩对傅作义谆谆劝导,指出蒋介石已是穷途末路、千夫所指、败局已定。最后,他饱含深情地对傅说:“我是北平第一任市长,这座古都,这么多建筑,能够完整地保存到现在,多么的不容易!”“希望你流芳千古,不要做民族罪人。”傅作义深受触动,当即表示决定率部起义。此次家宴,决定了奠定起义大局的“第二次出城谈判”。
当然,何其巩的这番游说对傅作义起义的作用不能夸大,它只是多种力量构成的合力中的一种。事实上,推动傅作义最终起义的原因相当复杂,而且根据邓野先生的研究,傅作义为起义还留了“寓兵于农”的一手,以备时局变化时东山再起,只是后来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很快让他断了这个想法,主动向毛泽东坦白了自己还留有枪械弹药的事实。
何其巩游说博作义的一幕,不似泰丁格游说肖尔铁茨那般具有戏剧性和打动人心,但今日观之,仍令人感慨系之。彼时,何其巩已经从中国大学校长任上退下,隐居北平,但出于对文化古都的热爱,挺身而出。
关于何其巩,《张东荪和他的时代》中的注释这样介绍:生于1899年,字克之,安徽桐城人,曾经任记者、西北军文书,1924年留学苏联,北伐时期任国民联军司令部秘书长。1928年国民党定于一尊并迁都南京后,北平特别市政府成立,为首任市长。任职期间主张“财政公开,造成廉洁政府”、增加教育经费(占市政经费29.5%)等。1936年接受任命为中国大学校长代理校长。北平沦陷期间,坚决不任伪职。
两座锋镝之下被改写了命运的历史名城,两场面向权力、暴力的苦心游说,尽管只是历史洪流中的涓涓一脉,却具有恒久的美与价值。
泰丁格的下落在《巴黎烧了吗?》中没有交代。何其巩的命运却似乎成谜。《张东荪和他的时代》的最后一章介绍,1955年秋,何其巩因肝病不治在京逝世,时年五十六岁。而病逝前,家中竟然“不能举火”。作者对此不能索解,只做了合糊的臆测。
最近看《张东荪与他的时代》,勾起了对《巴黎烧了吗?》中一个细节的回忆。
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是希特勒临危授命的巴黎要塞司令官,因其无懈可击的忠诚而上位。披甲执戈十三年,他获得了“城市毁灭专家”的名声。在1944年7月,肖尔铁茨从希特勒那里得到的使命是,在盟军进攻巴黎时,让巴黎成为一片废墟。
维希政权的巴黎市长皮埃尔·泰丁格得到消息后,希望说动这位铁血将军不要像毁灭“乌克兰乡间交叉路口上的一个村庄”那样毁灭巴黎。书中对这一场游说的描写不到两页,却令人难忘。
起初,肖尔铁茨根本没把泰丁格的话当一回事。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这位矮壮的将军因感情激动而气喘咳嗽之后。泰丁格乘机建议两人到外面阳台上去,在那里,他们俯瞰到的巴黎美丽得令人心醉:一个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骑车经过,一手接着被风吹起的裙子。在杜伊勒里花园的绿色草坪中间,未来的小水手们把他们的玩具帆船放到圆形小池塘里。在河的对岸,中午灿烂的阳光下,荣军院的金色圆顶闪闪发光,在它的背后,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
泰丁格伸手指着他们面前展开的景色,向这个似乎没有感情的军人作了一次最后的痛切陈词:“给一位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灭,不是保存。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你能够这么说,‘本来我是可以把这一切毁灭掉的,但是我把他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这番话尽管没有让肖尔铁茨立刻回心转意,但当时的他闻言一时“沉默不语”,显然并没有当作耳旁风。本书作者采访到了肖尔铁茨,上述细节应该可靠。
巴黎烧了吗?这个希特勒败到临头还在催问的问题,答案是:巴黎没烧。城市得以幸存,固然最终决定于肖尔铁茨审时度势向盟军投降,然而泰丁格那与虎谋皮的勇气、感人肺腑的陈词,却铸就了历史上伟大的一瞬。
中国现代史上鼎革之际,也有过类似一幕。在《张东荪与他的时代》一书中,同为记者出身的作者记述道,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共逐鹿正酣,中共大军兵临北平,将这座五朝古都团团围住。在多种力量为北平和平解放纵横捭阖、傅作义将军举棋不定之时,北平第一任市长何其巩于1949年元旦第二天,邀请傅作义及其副手邓宝珊到家里吃晚饭。这顿饭吃了好几个小时,席间何其巩对傅作义谆谆劝导,指出蒋介石已是穷途末路、千夫所指、败局已定。最后,他饱含深情地对傅说:“我是北平第一任市长,这座古都,这么多建筑,能够完整地保存到现在,多么的不容易!”“希望你流芳千古,不要做民族罪人。”傅作义深受触动,当即表示决定率部起义。此次家宴,决定了奠定起义大局的“第二次出城谈判”。
当然,何其巩的这番游说对傅作义起义的作用不能夸大,它只是多种力量构成的合力中的一种。事实上,推动傅作义最终起义的原因相当复杂,而且根据邓野先生的研究,傅作义为起义还留了“寓兵于农”的一手,以备时局变化时东山再起,只是后来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很快让他断了这个想法,主动向毛泽东坦白了自己还留有枪械弹药的事实。
何其巩游说博作义的一幕,不似泰丁格游说肖尔铁茨那般具有戏剧性和打动人心,但今日观之,仍令人感慨系之。彼时,何其巩已经从中国大学校长任上退下,隐居北平,但出于对文化古都的热爱,挺身而出。
关于何其巩,《张东荪和他的时代》中的注释这样介绍:生于1899年,字克之,安徽桐城人,曾经任记者、西北军文书,1924年留学苏联,北伐时期任国民联军司令部秘书长。1928年国民党定于一尊并迁都南京后,北平特别市政府成立,为首任市长。任职期间主张“财政公开,造成廉洁政府”、增加教育经费(占市政经费29.5%)等。1936年接受任命为中国大学校长代理校长。北平沦陷期间,坚决不任伪职。
两座锋镝之下被改写了命运的历史名城,两场面向权力、暴力的苦心游说,尽管只是历史洪流中的涓涓一脉,却具有恒久的美与价值。
泰丁格的下落在《巴黎烧了吗?》中没有交代。何其巩的命运却似乎成谜。《张东荪和他的时代》的最后一章介绍,1955年秋,何其巩因肝病不治在京逝世,时年五十六岁。而病逝前,家中竟然“不能举火”。作者对此不能索解,只做了合糊的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