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进三院的四合院,住着一二十户人家,有教师、医生、剧团的演员、防疫站的职工、挑水工、无业平民……这就是我成长的家园,也是我有记忆以来最先接触到的世界。
教师之家受人尊敬,自然高人一等,他家的门槛不许院里的孩子迈进。神秘的男教师时常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领口露一圈白衬衣的领子,每天神气地进进出出,不与其他人家往来。听说他家有个书架,上面摆满了书,他家的女孩子白羊想看哪本就看哪本,这一点,就足以把我们馋死。
社会上正在闹运动,学校停课了。那些十六七岁的哥哥姐姐没地方去,只好闲在家里。我的隔壁邻居家有个女孩叫三姐,喜欢坐在门槛上看书。我一见她看书就凑过去坐在她身边,她不理我,只顾自己看。我朝书面上望去,不认识的字占一大半。我看着她的手一翻,一页过去了,我连蒙带猜只看懂了一点点,很不甘心。下一页又开始了,我的眼睛赶快追上去,跟着她跑。她快我快,她慢我慢,始终注意不惊扰她,以免她烦我。我记得以这种方式最先读的几本书是《看不见的战线》《丹娘》《新儿女英雄传》,长大后我找来重新看过才彻底弄懂了书中的意思。那时我才6岁呀,是外婆教我认的字。
除了在前后花园(已经变成了菜地)里捉蜻蜓,我迷上了书。我发现院子里爱看书的不只三姐一个,还有秋哥、老九哥、玉华姐姐、小萍姐姐。他们中的某一个会在屋檐下置一只长板凳,手握一本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我凑上身子,他们就会主动朝板凳的一头挪一挪,给我空出点地方。秋哥大我许多,看书的速度特别快,我实在跟不上,就问他:“前面说了什么?”他高兴了回答我几句,不高兴了,就把脸拉一拉,以示警告,我就不敢做声了。最高兴的事情是看书的人被父母临时支使做什么事,书的主人还想回来接着看,就会把书反扣在板凳上,一溜烟跑了。我当然马上把书拿过来,翻回我前边没看明白的地方,喜欢的段落就反复看,还可以先看结尾满足好奇心,然后再从前面中断的地方接着看。经过梳理,书的大概意思连上了,完整的故事呈现出来。有的结果正好与我设想的一样,有的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2008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和鲁迅文学院学习,每周除了听课,还要读完四本以上的专业书,能坚持下来,就是这种“童子功”在起作用。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师范学校,我发现那里有个落难的老将军在当图书保管员。我放学后做完家务,立马就跑进校园,先去那间始终紧锁、让我着迷的音乐教室,眼巴巴眺望那台脚踏风琴,幻想着我的脚和手在上面纵情舞蹈。沉迷一阵后,差不多到了晚自习时间,阅览室开门了。我溜进去,等师范生们的借书长队慢慢缩短,直到没有人了,我才凑到窗口前。老将军眼一扫,知道我不是学生;再一扫,知道来的是“熟人”,天天要来报到的,而且没有借书证。他满脸严肃,用手一指——“这本?”我摇头。再一指——“这本?”还摇头。比画几回,他不高兴了,再也不理我,埋头看他的书。过了一会儿,他抬眼看,我还在。为了惩罚越轨者,他继续埋头于书本。再过了一会儿,眼光扫过,我还在。他似有点不安,诧异地问:“你要看什么书?”我说:“我想进来自己找书。”他靠近窗口,问:“你看过什么书?”我说:“《石头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乡土中国》……”他愣住,认真看着我。我个子矮,他的眼光必须从高坡上泻下来才能看到我。我在峡谷底部仰起头迎接他的目光,展露着心中的期望。一番目光与目光的对视后,他一定是被我感动了,终于说:“进来吧。”
从此,我有了一个图书馆,这里所有的书我都可以看,但是不准借走,因为没有借书证。从此,我每个晚上都待在阅览室,直到下自习的钟声响起,老将军催促几回,我才不得不站起身来回家。每次他都说:“没事没事,明天接着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却陷在书中的世界不能自拔,有一次竟然掉进了路中央的大洞里。打那个洞,是为了疏通穿过路底下的暗河河道,我明明知道那里有个洞,当时脑子给书迷上了,竟然不知不觉掉了进去。
1994年,我的第一本诗集《谁能向后飞翔》出版了。我拿着它,觉得那些句子自己根本就不认识。每出版一本新书,我都好像虚脱了一回,十多本书出版之后,我知道过去的我还存在,就住在我的书里。我生命中的黄金时光,和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天,在家里整理旧物,竟然从一个纸箱子里找出许多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有整套的《封神演义》、《西游记》,还有一本单册的“水浒故事”《鲁智深》。我清楚地记得,《鲁智深》是爷爷给我买的,扉页上还留有他用钢笔为我写的名字。爷爷从小是用毛笔的,钢笔字写得也有明显的点顿运笔痕迹,很特别。一瞬间,我仿佛置身买书那天的情境,爷爷怎么和售货员聊天,怎么掏的钱,怎么领着我回家,都在眼前了。
曾经,这些连环画是我通往未来、开阔视野的窗口,今天再看,它们则成了一张张回溯往事的船票,带我穿梭时空,念起离我远去的人和事。
回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走过的路,会突然感慨,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爬了这么高。想起令自己感慨、后悔、激动的往事,也会让自己更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本期的两组文章,都涉及回忆。在记忆中留下痕迹的人、事、地、物,必是你曾经深深注视、倾注感情的。
2013年,是《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创刊20周年,为了纪念她的20岁生日,“我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征文活动已经开始。请大家回望与她或久远或短暂的交往故事,写下来参加我们的征文活动吧。
教师之家受人尊敬,自然高人一等,他家的门槛不许院里的孩子迈进。神秘的男教师时常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领口露一圈白衬衣的领子,每天神气地进进出出,不与其他人家往来。听说他家有个书架,上面摆满了书,他家的女孩子白羊想看哪本就看哪本,这一点,就足以把我们馋死。
社会上正在闹运动,学校停课了。那些十六七岁的哥哥姐姐没地方去,只好闲在家里。我的隔壁邻居家有个女孩叫三姐,喜欢坐在门槛上看书。我一见她看书就凑过去坐在她身边,她不理我,只顾自己看。我朝书面上望去,不认识的字占一大半。我看着她的手一翻,一页过去了,我连蒙带猜只看懂了一点点,很不甘心。下一页又开始了,我的眼睛赶快追上去,跟着她跑。她快我快,她慢我慢,始终注意不惊扰她,以免她烦我。我记得以这种方式最先读的几本书是《看不见的战线》《丹娘》《新儿女英雄传》,长大后我找来重新看过才彻底弄懂了书中的意思。那时我才6岁呀,是外婆教我认的字。
除了在前后花园(已经变成了菜地)里捉蜻蜓,我迷上了书。我发现院子里爱看书的不只三姐一个,还有秋哥、老九哥、玉华姐姐、小萍姐姐。他们中的某一个会在屋檐下置一只长板凳,手握一本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我凑上身子,他们就会主动朝板凳的一头挪一挪,给我空出点地方。秋哥大我许多,看书的速度特别快,我实在跟不上,就问他:“前面说了什么?”他高兴了回答我几句,不高兴了,就把脸拉一拉,以示警告,我就不敢做声了。最高兴的事情是看书的人被父母临时支使做什么事,书的主人还想回来接着看,就会把书反扣在板凳上,一溜烟跑了。我当然马上把书拿过来,翻回我前边没看明白的地方,喜欢的段落就反复看,还可以先看结尾满足好奇心,然后再从前面中断的地方接着看。经过梳理,书的大概意思连上了,完整的故事呈现出来。有的结果正好与我设想的一样,有的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2008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和鲁迅文学院学习,每周除了听课,还要读完四本以上的专业书,能坚持下来,就是这种“童子功”在起作用。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师范学校,我发现那里有个落难的老将军在当图书保管员。我放学后做完家务,立马就跑进校园,先去那间始终紧锁、让我着迷的音乐教室,眼巴巴眺望那台脚踏风琴,幻想着我的脚和手在上面纵情舞蹈。沉迷一阵后,差不多到了晚自习时间,阅览室开门了。我溜进去,等师范生们的借书长队慢慢缩短,直到没有人了,我才凑到窗口前。老将军眼一扫,知道我不是学生;再一扫,知道来的是“熟人”,天天要来报到的,而且没有借书证。他满脸严肃,用手一指——“这本?”我摇头。再一指——“这本?”还摇头。比画几回,他不高兴了,再也不理我,埋头看他的书。过了一会儿,他抬眼看,我还在。为了惩罚越轨者,他继续埋头于书本。再过了一会儿,眼光扫过,我还在。他似有点不安,诧异地问:“你要看什么书?”我说:“我想进来自己找书。”他靠近窗口,问:“你看过什么书?”我说:“《石头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乡土中国》……”他愣住,认真看着我。我个子矮,他的眼光必须从高坡上泻下来才能看到我。我在峡谷底部仰起头迎接他的目光,展露着心中的期望。一番目光与目光的对视后,他一定是被我感动了,终于说:“进来吧。”
从此,我有了一个图书馆,这里所有的书我都可以看,但是不准借走,因为没有借书证。从此,我每个晚上都待在阅览室,直到下自习的钟声响起,老将军催促几回,我才不得不站起身来回家。每次他都说:“没事没事,明天接着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却陷在书中的世界不能自拔,有一次竟然掉进了路中央的大洞里。打那个洞,是为了疏通穿过路底下的暗河河道,我明明知道那里有个洞,当时脑子给书迷上了,竟然不知不觉掉了进去。
1994年,我的第一本诗集《谁能向后飞翔》出版了。我拿着它,觉得那些句子自己根本就不认识。每出版一本新书,我都好像虚脱了一回,十多本书出版之后,我知道过去的我还存在,就住在我的书里。我生命中的黄金时光,和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天,在家里整理旧物,竟然从一个纸箱子里找出许多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有整套的《封神演义》、《西游记》,还有一本单册的“水浒故事”《鲁智深》。我清楚地记得,《鲁智深》是爷爷给我买的,扉页上还留有他用钢笔为我写的名字。爷爷从小是用毛笔的,钢笔字写得也有明显的点顿运笔痕迹,很特别。一瞬间,我仿佛置身买书那天的情境,爷爷怎么和售货员聊天,怎么掏的钱,怎么领着我回家,都在眼前了。
曾经,这些连环画是我通往未来、开阔视野的窗口,今天再看,它们则成了一张张回溯往事的船票,带我穿梭时空,念起离我远去的人和事。
回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走过的路,会突然感慨,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爬了这么高。想起令自己感慨、后悔、激动的往事,也会让自己更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本期的两组文章,都涉及回忆。在记忆中留下痕迹的人、事、地、物,必是你曾经深深注视、倾注感情的。
2013年,是《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创刊20周年,为了纪念她的20岁生日,“我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征文活动已经开始。请大家回望与她或久远或短暂的交往故事,写下来参加我们的征文活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