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项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个体精神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了解世界、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手段(如色彩、线条、节奏、旋律)能够像语言这样直接、精确、严密地反映人类思维的过程和成果。阅读量的扩大,意味着积累的增加,拥有丰厚的积累才可能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对于中学生,新课标下的阅读积累不能只停留在字词识记等浅层次的积累上,而应该注重积累语言,注重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注重个性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素材。在阅读中,古今中外名篇名著浩如烟海,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学生对这些或精练或警示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见多了,重复多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语感,在表达时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脱口而出,写作时自然会妙语连珠,意蕴丰富,形象生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当学生们用了北岛的这句诗时,我感到了他们内心的希望。“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看到了孩子们奋斗了努力了就不再后悔的坦然。
阅读是为了积累情感。语文是感性的、形象的,阅读是手眼心的统一。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吸引的时候,当我们和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时,很长时间如影随形,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好的作品中,作者或文中的人物表露出来的积极的世界观,对事物作出的正确的评价,善者褒,恶者贬,弱小者同情,阿谀者鄙夷,正气者钦佩,势利者唾弃……在阅读中受作者或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影响,自己的情感也会不自觉的丰富起来,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促成他们的思想意识往高雅的方向发展。阅读《逍遥游》就会随着庄子在宇宙遨游腾飞,阅读《赤壁赋》就会跟着苏轼叹人生之短暂,开胸怀之辽阔,阅读《陈情表》就会感受到李密的殷殷孝心,阅读《巴黎圣母院》自然会鉴别得出丑陋外表之下的善良美好的灵魂。
阅读是为了培养审美情趣。新课标的总目标开头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美的本质,逐步培养学生能运用正确的审美观,在现实生活中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一个人的中学时代是形成高尚的品德、高雅的审美情趣等优秀品质的初发阶段,此时的阅读口味也就影响到人的审美情趣的俗雅。因此,选择好的读物,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直接沉浸于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经典的范文,总是携带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文化精神的浸润和陶冶。好的范文还具有美育的艺术功能,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读一篇美文,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你就会觉得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就通向外面的世界,让你看到应接不暇的美景。
阅读积累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核心。比如,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提高阅读质量,拓展思维空间,形成个性发展。
几年前一时红得发紫的少年作家韩寒,许多人都批评他社会观、人生观幼稚,但他那些过激的言论其实是在大量的吸收文学作品和接触社会时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导致的。而从韩寒不大的年龄与其老练的写作比较看,现在那些关在象牙塔里而又缺乏阅读量的青年学生们又有多少能像韩寒一样写出像《三重门》这样的大胆剖析社会,大量引用古今中外文章,语言运用自如、老练,甚至还透出那么一点智慧的作品?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人们毁誉参半,不推崇的人认为该文文言幼稚,思想意识陈旧,但不管怎么说,这位现代中学生是成功地运用了文言文作文的,他的成功归功于他那四十多遍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湖南岳阳有个学生叫蓝为一,她对《三国演义》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她12岁时《三国演义》续集已写第20回了,可贵的是她对战场的描写,对地理、历史的描述,对古人的称谓,对各种人物的展示等都与《三国演义》有较好的延续性。一个十二岁的姑娘能有如此举动,且其文字功力、构思都超过《赤兔之死》,这就与她对《三国演义》的迷恋有关。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阅读积累应该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应该注重文学语言、注重思想情感、注重审美情趣、注重个性的发展,这四者并非独立无关,优美的或有哲理的文学语言,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就在这样的长期的阅读积累中,学生带着他的喜好,带着他的思考,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全方位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牟一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对于中学生,新课标下的阅读积累不能只停留在字词识记等浅层次的积累上,而应该注重积累语言,注重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注重个性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素材。在阅读中,古今中外名篇名著浩如烟海,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学生对这些或精练或警示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见多了,重复多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语感,在表达时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脱口而出,写作时自然会妙语连珠,意蕴丰富,形象生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当学生们用了北岛的这句诗时,我感到了他们内心的希望。“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看到了孩子们奋斗了努力了就不再后悔的坦然。
阅读是为了积累情感。语文是感性的、形象的,阅读是手眼心的统一。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吸引的时候,当我们和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时,很长时间如影随形,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好的作品中,作者或文中的人物表露出来的积极的世界观,对事物作出的正确的评价,善者褒,恶者贬,弱小者同情,阿谀者鄙夷,正气者钦佩,势利者唾弃……在阅读中受作者或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影响,自己的情感也会不自觉的丰富起来,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促成他们的思想意识往高雅的方向发展。阅读《逍遥游》就会随着庄子在宇宙遨游腾飞,阅读《赤壁赋》就会跟着苏轼叹人生之短暂,开胸怀之辽阔,阅读《陈情表》就会感受到李密的殷殷孝心,阅读《巴黎圣母院》自然会鉴别得出丑陋外表之下的善良美好的灵魂。
阅读是为了培养审美情趣。新课标的总目标开头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美的本质,逐步培养学生能运用正确的审美观,在现实生活中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一个人的中学时代是形成高尚的品德、高雅的审美情趣等优秀品质的初发阶段,此时的阅读口味也就影响到人的审美情趣的俗雅。因此,选择好的读物,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直接沉浸于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经典的范文,总是携带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文化精神的浸润和陶冶。好的范文还具有美育的艺术功能,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读一篇美文,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你就会觉得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就通向外面的世界,让你看到应接不暇的美景。
阅读积累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核心。比如,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提高阅读质量,拓展思维空间,形成个性发展。
几年前一时红得发紫的少年作家韩寒,许多人都批评他社会观、人生观幼稚,但他那些过激的言论其实是在大量的吸收文学作品和接触社会时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导致的。而从韩寒不大的年龄与其老练的写作比较看,现在那些关在象牙塔里而又缺乏阅读量的青年学生们又有多少能像韩寒一样写出像《三重门》这样的大胆剖析社会,大量引用古今中外文章,语言运用自如、老练,甚至还透出那么一点智慧的作品?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人们毁誉参半,不推崇的人认为该文文言幼稚,思想意识陈旧,但不管怎么说,这位现代中学生是成功地运用了文言文作文的,他的成功归功于他那四十多遍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湖南岳阳有个学生叫蓝为一,她对《三国演义》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她12岁时《三国演义》续集已写第20回了,可贵的是她对战场的描写,对地理、历史的描述,对古人的称谓,对各种人物的展示等都与《三国演义》有较好的延续性。一个十二岁的姑娘能有如此举动,且其文字功力、构思都超过《赤兔之死》,这就与她对《三国演义》的迷恋有关。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阅读积累应该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应该注重文学语言、注重思想情感、注重审美情趣、注重个性的发展,这四者并非独立无关,优美的或有哲理的文学语言,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就在这样的长期的阅读积累中,学生带着他的喜好,带着他的思考,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全方位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牟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