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金国是一位十分活跃的雕塑家,他有着敏锐的意识,不断在观念和材料技术层面上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尝试,体现出雕塑家深厚的学养和勤勉的艺术探索,以及他旺盛不息的创造力。
[关键词]项金国 雕塑 叙事性 观念性
在中国的雕塑界,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项金国是一位十分活跃的雕塑家。他的作品涉猎范围广泛,风格也较为多样,无论是对于传统叙事性雕塑的尊崇,抑或是对最具先锋性和前卫性的观念雕塑的探索,项金国均有着敏锐的意识。他不断转换着众多的风格与语言,不断在观念和材料技术层面上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尝试,体现出雕塑家深厚的学养和勤勉的艺术探索以及他旺盛不息的创造力。
一、凝铸历史与文明
项金国教授出生于楚文化重镇黄陂。灿烂浪漫的楚文化给予艺术无尽的源泉,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地,项金国教授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大量表现出他对楚文化的景仰,楚文化浓郁的浪漫气息也突出表现在他的这类作品中。坐落于武汉市磨山楚文化城之颠的《祝融观星》,是此类作品的一个突出代表。楚先人尊凤崇火。据《山海经》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作者对此进行了浪漫的夸张和想象创造,火神祝融稳稳的踏于日月火轮之上,一手托龟甲,记载风向时运,一手举星宿图形的“斗”,目光坚毅锐利。《祝融观星》的创作尽力摆脱移植西方雕塑语言的常见做法,在造型和纹饰上吸取中国古青铜器的造型元素,概括大气,刚健浑厚。而脚踏的日月之间和腿膝之上的流火造型,凸现出蓬勃而富于动感活力的楚文化精义,两种造型语言浑然于一身,刚柔并济,令这尊高近六米的大型铜像有力压千均之势而不失灵动。《楚凤》一作同属于磨山楚文化城的景观雕塑,因此,风格上也是相一致的。凤的造型脱胎于古楚漆器、丝绸上的凤鸟形象,简洁流动,身姿矫健,具有浓郁的楚风遗韵。同时作者不失适宜的加入了一些现代构成的因素,让这只飞自远古的楚凤更好的象征今天的荆楚精神。
艺术家通过雕塑作品将自己对于传统文明的尊崇以及对当下现实的直击以物化的方式纪录出来,将自己的思想与人文关怀融于材料的永恒之中。他通过材质与造型的变换,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含蓄而深刻的表达出来。《年轮》,造型简练却精妙。将一块完整的圆木切下一块又重新契合,这令人十分自然而强烈地想到“回归”。材料是“木”和“铜”,失而复得的一块由铜铸成,是久离家园的象征。一道道年轮清晰地记载着沧桑岁月,我们看到“铜”与“木”虽然材质不同,但年轮相合,是的,他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而成,本是同根、同树、同枝、同叶,也就是同祖、同族、同脉、同亲。
环境雕塑在当代的拓展更强调从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着眼,使环境雕塑具有亲和力,更具有人情味。好的雕塑应该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它直接的接受着众人的欣赏与评说。项金国教授十分注重这种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协调、历史—现代及雕塑—观众的互动、历史的重现与人性的描摹淋漓尽致。坐落于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上的两尊铜雕《热干面》、《挑水工》令项金国受到众多的赞誉,塑像采取“直塑”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当年江汉路上的人们非常典型的生活场景——排队买水、卖“热干面”等。在这条如今已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街上,这些典型的民俗雕塑,真实地再现了这里的人们曾经的生活状态,铭记着这条百年老街的悠悠过往。这也是一种纪念,只是不同于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纪念性雕塑——巍峨、肃穆、神圣不可侵犯;而是亲切、真实、平易近人。雕像与真人等高,也同真人一样踏在实地上,有意地拉近与观赏者的距离,令观赏者置于其间。这样的雕塑形式并非项金国独创,但在江汉路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想的是怎样体现出这条街的商业文明的变迁。项金国显然在着力于书写一段形象的历史,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以确保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包括老汉下热干面的姿势,乃至挑水工放在水桶里防止水荡出来的小木板。这些无不增添了雕塑的魅力和情趣,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恍若回到幽幽的往事中。这些已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的场景,在艺术家的手下鲜活地再现出来,兀然矗立于繁华现代的街头,将一个城市的两个时空戏剧性的叠合在一起,在这种鲜明的对照和心理落差中,人们将真切的看到历史的前进。
二、介入观念的探索
项金国教授曾说:“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艺术家,应该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一个有使命感的雕塑家不应该逃避现实和推卸自己的文化责任,而应该以清醒的理性批判精神和主动的姿态干预生活,并以个性的作品彰显出对现实的关怀。然而,如同其他艺术门类的困惑一样,传统的雕塑手段对当代性表述需求有着力不从心的局限。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自然环境的破坏、精神领域的虚无等当代社会问题日益成为焦点,古典的叙事方式显得惶惶无力,导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观念与装置植入艺术。雕塑如何更有力的表达?如何更有力的引发思考?如何更有力地契入当下?当这些问题成为项金国教授关注的重心时,观念因素介入其雕塑创作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封》系列作品在项金国教授的作品中十分突出。这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带有着明显的观念性和装置成分,对于项金国教授来说,这也是他对过去惯用创作模式的一次突破。《封》系列作品的基本图式,是将一系列现成品,用醒目的X形符号封存起来。鲜红的X形符号,既表示否定,又表示终结。而X形的重复又可以构成一张网,暗示着阻止和隔离,警醒人们注意和反思那张网后所封的对象,诸如金钱、麻将、快餐文化等这些对我们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却因习惯而令我们熟视无睹的对象,借此来实现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以艺术的方式积极干预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封》系列中,艺术家采用了鲜红的X形或网状符号与现成品的并置,使作品寓意简明直接,因此不同背景下的观众都更便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获取启示,应该说,这种直接性使作品的深刻性、观念性和冲击力都变得更为有效。
项金国教授在参加桂林愚自乐园第三节国际雕塑创作营时创作的大型石雕作品《被扭曲的石块》,亦可划为观念性雕塑一类。一块巨大的岩石竟如拧毛巾般被扭曲了,横陈于碧水青天之间,呈挣扎姿态,昭喘息之状,不能不令人感到一种庞大力量的震慑。人常说“坚如磐石”,石,一贯是稳定、坚硬、忠贞不移的象征。被扭曲的石头?恰恰是这种看似有悖常理的变异,引发人们种种思绪。石性与人性同理,在永恒的岁月中,无论人或物,其个性都将在时间公正而无情的冲刷下演绎流变,更何况,人在世上,又何止时间这一件无情而无奈的磨砺?“顽石尚能扭曲,何虑其他耶?”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种种困惑与无奈,项金国教授在金与石的撞击中发出诗意的追问。他放弃了曾经致力于的单纯、直接的叙述方式,而采取一种朦胧的隐喻。也许因为作品涉及到对人类深邃的生命与存在的哲学命题,雕塑家没有武断地得出答案,所给的只是一个追问,以期唤起人们不同的思索,任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给接受者更多的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或浪漫、或写实、或具象、或抽象,项金国用艺术的眼光将文明与历史凝铸成壮丽的诗行;同时观念因素的介入使其艺术创作更有效地契合当代精神。他并不囿于某种风格和手法,而是因时、因地、因事而雕琢,重视自然环境、人文氛围与雕塑主体的互渗,在纪念性雕塑、环境雕塑、观念性雕塑领域谱写华章。
[关键词]项金国 雕塑 叙事性 观念性
在中国的雕塑界,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项金国是一位十分活跃的雕塑家。他的作品涉猎范围广泛,风格也较为多样,无论是对于传统叙事性雕塑的尊崇,抑或是对最具先锋性和前卫性的观念雕塑的探索,项金国均有着敏锐的意识。他不断转换着众多的风格与语言,不断在观念和材料技术层面上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尝试,体现出雕塑家深厚的学养和勤勉的艺术探索以及他旺盛不息的创造力。
一、凝铸历史与文明
项金国教授出生于楚文化重镇黄陂。灿烂浪漫的楚文化给予艺术无尽的源泉,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地,项金国教授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大量表现出他对楚文化的景仰,楚文化浓郁的浪漫气息也突出表现在他的这类作品中。坐落于武汉市磨山楚文化城之颠的《祝融观星》,是此类作品的一个突出代表。楚先人尊凤崇火。据《山海经》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作者对此进行了浪漫的夸张和想象创造,火神祝融稳稳的踏于日月火轮之上,一手托龟甲,记载风向时运,一手举星宿图形的“斗”,目光坚毅锐利。《祝融观星》的创作尽力摆脱移植西方雕塑语言的常见做法,在造型和纹饰上吸取中国古青铜器的造型元素,概括大气,刚健浑厚。而脚踏的日月之间和腿膝之上的流火造型,凸现出蓬勃而富于动感活力的楚文化精义,两种造型语言浑然于一身,刚柔并济,令这尊高近六米的大型铜像有力压千均之势而不失灵动。《楚凤》一作同属于磨山楚文化城的景观雕塑,因此,风格上也是相一致的。凤的造型脱胎于古楚漆器、丝绸上的凤鸟形象,简洁流动,身姿矫健,具有浓郁的楚风遗韵。同时作者不失适宜的加入了一些现代构成的因素,让这只飞自远古的楚凤更好的象征今天的荆楚精神。
艺术家通过雕塑作品将自己对于传统文明的尊崇以及对当下现实的直击以物化的方式纪录出来,将自己的思想与人文关怀融于材料的永恒之中。他通过材质与造型的变换,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含蓄而深刻的表达出来。《年轮》,造型简练却精妙。将一块完整的圆木切下一块又重新契合,这令人十分自然而强烈地想到“回归”。材料是“木”和“铜”,失而复得的一块由铜铸成,是久离家园的象征。一道道年轮清晰地记载着沧桑岁月,我们看到“铜”与“木”虽然材质不同,但年轮相合,是的,他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而成,本是同根、同树、同枝、同叶,也就是同祖、同族、同脉、同亲。
环境雕塑在当代的拓展更强调从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着眼,使环境雕塑具有亲和力,更具有人情味。好的雕塑应该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它直接的接受着众人的欣赏与评说。项金国教授十分注重这种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协调、历史—现代及雕塑—观众的互动、历史的重现与人性的描摹淋漓尽致。坐落于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上的两尊铜雕《热干面》、《挑水工》令项金国受到众多的赞誉,塑像采取“直塑”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当年江汉路上的人们非常典型的生活场景——排队买水、卖“热干面”等。在这条如今已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街上,这些典型的民俗雕塑,真实地再现了这里的人们曾经的生活状态,铭记着这条百年老街的悠悠过往。这也是一种纪念,只是不同于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纪念性雕塑——巍峨、肃穆、神圣不可侵犯;而是亲切、真实、平易近人。雕像与真人等高,也同真人一样踏在实地上,有意地拉近与观赏者的距离,令观赏者置于其间。这样的雕塑形式并非项金国独创,但在江汉路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想的是怎样体现出这条街的商业文明的变迁。项金国显然在着力于书写一段形象的历史,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以确保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包括老汉下热干面的姿势,乃至挑水工放在水桶里防止水荡出来的小木板。这些无不增添了雕塑的魅力和情趣,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恍若回到幽幽的往事中。这些已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的场景,在艺术家的手下鲜活地再现出来,兀然矗立于繁华现代的街头,将一个城市的两个时空戏剧性的叠合在一起,在这种鲜明的对照和心理落差中,人们将真切的看到历史的前进。
二、介入观念的探索
项金国教授曾说:“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艺术家,应该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一个有使命感的雕塑家不应该逃避现实和推卸自己的文化责任,而应该以清醒的理性批判精神和主动的姿态干预生活,并以个性的作品彰显出对现实的关怀。然而,如同其他艺术门类的困惑一样,传统的雕塑手段对当代性表述需求有着力不从心的局限。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自然环境的破坏、精神领域的虚无等当代社会问题日益成为焦点,古典的叙事方式显得惶惶无力,导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观念与装置植入艺术。雕塑如何更有力的表达?如何更有力的引发思考?如何更有力地契入当下?当这些问题成为项金国教授关注的重心时,观念因素介入其雕塑创作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封》系列作品在项金国教授的作品中十分突出。这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带有着明显的观念性和装置成分,对于项金国教授来说,这也是他对过去惯用创作模式的一次突破。《封》系列作品的基本图式,是将一系列现成品,用醒目的X形符号封存起来。鲜红的X形符号,既表示否定,又表示终结。而X形的重复又可以构成一张网,暗示着阻止和隔离,警醒人们注意和反思那张网后所封的对象,诸如金钱、麻将、快餐文化等这些对我们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却因习惯而令我们熟视无睹的对象,借此来实现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以艺术的方式积极干预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封》系列中,艺术家采用了鲜红的X形或网状符号与现成品的并置,使作品寓意简明直接,因此不同背景下的观众都更便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获取启示,应该说,这种直接性使作品的深刻性、观念性和冲击力都变得更为有效。
项金国教授在参加桂林愚自乐园第三节国际雕塑创作营时创作的大型石雕作品《被扭曲的石块》,亦可划为观念性雕塑一类。一块巨大的岩石竟如拧毛巾般被扭曲了,横陈于碧水青天之间,呈挣扎姿态,昭喘息之状,不能不令人感到一种庞大力量的震慑。人常说“坚如磐石”,石,一贯是稳定、坚硬、忠贞不移的象征。被扭曲的石头?恰恰是这种看似有悖常理的变异,引发人们种种思绪。石性与人性同理,在永恒的岁月中,无论人或物,其个性都将在时间公正而无情的冲刷下演绎流变,更何况,人在世上,又何止时间这一件无情而无奈的磨砺?“顽石尚能扭曲,何虑其他耶?”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种种困惑与无奈,项金国教授在金与石的撞击中发出诗意的追问。他放弃了曾经致力于的单纯、直接的叙述方式,而采取一种朦胧的隐喻。也许因为作品涉及到对人类深邃的生命与存在的哲学命题,雕塑家没有武断地得出答案,所给的只是一个追问,以期唤起人们不同的思索,任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给接受者更多的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或浪漫、或写实、或具象、或抽象,项金国用艺术的眼光将文明与历史凝铸成壮丽的诗行;同时观念因素的介入使其艺术创作更有效地契合当代精神。他并不囿于某种风格和手法,而是因时、因地、因事而雕琢,重视自然环境、人文氛围与雕塑主体的互渗,在纪念性雕塑、环境雕塑、观念性雕塑领域谱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