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8年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局势急剧动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文章解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各种影响机制,揭示了本次危机对中国经济总需求层面4个因素的实际影响,并对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警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机制;总需求;宏观调控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机制
(一)需求影响机制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缩水,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实际上,华尔街的这场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据《纽约时报》、美联社等媒体报导,全美各地的各行业不同程度面临消费紧缩问题:汽车销售商2008年9月份不得不面对15年来最糟糕的销售纪录;美国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班9月份航程减少11.7%。美国人借贷消费模式将面临挑战,内需紧缩直接导致美国进口能力下降,而中国正是依靠美国负债支撑着出口制造业,使得中国过剩的产能得以消化。因此,通过需求影响机制的作用,中国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受到挑战。
(二)汇率影响机制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出台,将通过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的流动性,导致美元对外汇率贬值。美元贬值能使美国经济纠正贸易失衡,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美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却造成能源和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加剧全球通货膨胀。就中国而言,尽管近期因全球经济放缓,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日益呈悲观态度而使国际原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由于价格管制,中国一些可贸易品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所以在物价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信贷影响机制
美国的金融危机现在已带来全球信用危机,目前全球金融市场表现为资产价格下降、流动性短缺、信贷萎缩。流动性压力、资产负债表压力和信用关注使银行不愿提供期限融资。据高盛估计,仅住房抵押贷款损失就可能在2012年前达到6360亿美元,甚至损失还将由次贷蔓延到优质房贷,从而将会引发银行体系的普遍惜贷。许多其他企业也都发现,它们在短期商业票据市场上的借款成本出现了上升。如果消费者和企业支出进一步疲弱不振,贷款增幅可能还会继续放缓。
(四)竞争影响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达尼·罗得里克认为:“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变得越发不友善的时候,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大可能收拾残局,并且提供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相似的产品,即不同加工深度的消费品上进行竞争,因此在政治上,扩大南南贸易要比扩大南北贸易看上去还要困难。”于是,当发达国家的消费乏力,贸易壁垒抬升,新兴国家之间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对欧洲货币也出现升值,这令中国更难同越南等低生产成本的国家展开竞争。过去一年里,由于需求下滑、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已有数千家中国工厂被迫关闭或是迁往其他地区。
(五)政策影响机制
在危机给金融领域造成沉重打击并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之时,美政府采取措施积极救市,美联储也发布声明降低基准利率。受其影响,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全球各央行史无前例联合大降息。截至2008年11月27号,中国央行已连续4次降息。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世界日益感受到中国影响的同时,“全球因素”也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变量。
(六)投资影响机制
林毅夫提到,发展中国家前期的经济增长与投资有关,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未完成项目因缺钱可能变成“半拉子工程”,已完成项目可能变成过剩产能。发展中国家还可能产生“危机的第二轮效应”。对于中国而言,从利用外资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过多变相进入中国,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随之也会向中国转嫁,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因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动荡,这将加大中国资金调节的难度,影响利用外资的质量。从对外投资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会产生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有利的是,危机有助于中国企业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扩大在美投资,加快实现产业国际化布局。不利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信贷紧缩、外国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以及中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叠加,将危及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海外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经营风险将加大。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总需求4个因素的影响分析
本次金融危机是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遭遇的第1次系统性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美国占据着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此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将超过发生在东亚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特别对中国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此次金融危机通过影响机制对中国产生了以下的负面影响:首先,金融危机对中国直接冲击较小,就总体而言,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衍生品交易的管制仍然较严,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较小,所以,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直接损失比较有限。但由于中国与美国经济的互补性较强,与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多重影响不可低估。本文简要分析金融危机对总需求中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4大因素的影响。
(一)消费者信心下降
全球许多国家消费者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中国也不例外。股市暴跌和房地产价格下降使消费者在购物之前三思而行。就耐用品消费而言,据麦格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Macquarie Securities Ltd。)估计,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屋交易量近几个月来下滑了40-60%。消费者的日常用品开支也在放缓,在华运营着2200多家肯德基店的Yum Brands Inc.公布,截至2008年8月31日,同店销售额增长了5%,较2007年同期11%的增速明显放缓。
(二)投资压力加大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来,损失主要来自对外金融投资,主要是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此外还包括中国已经参股和计划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因这场危机股价下跌的损失。就国内而言,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加剧了原本的钢铁、原材料的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投资领域状况的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2008年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7.2%,增速低于2008年1-9月的27.6%和2007年1-10月的26.9%。当然,政府日前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投资的举措,近期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或会出现反弹。
(三)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压力增大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商品的外部需求带来了压力,我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内容涉及农业补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以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政策计划来拉动内需,这使得中国连续两个月出现了财政赤字。“不可能三角形”法则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之中,只能取其二。对中国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能放弃的。然而金融危机却严峻挑战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国际上看,由于美国推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助长流动性过剩,中国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所以中国应适当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增长的局面,同时把汇率稳定也要作为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又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刺激,所以,货币政策在方向和力度方面存在两难抉择的压力。
(四)出口面临冲击
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出口增势正在迅速减弱,中国东部沿海也出现了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并因此造成一些工人失业。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的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目前,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本次金融风险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
(一)金融监管和创新须进一步完善
这次危机表明,不受约束的金融市场的危害是巨大,市场需要规则,并且需要有人负责监管。美国已在加强监管和干预方面积极行动。由此可见,面对市场失灵,政府运行行政资源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中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干预和求助,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同时,中国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正确认识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推进作用。通过分析本次危机的传导过程,无限制的金融创新则把超万亿元的美元引导进了由最穷的和最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构成的次级信贷市场,并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扩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所以我们应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中国金融业应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认识和防范房贷市场风险,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须正确处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把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将挪出的空间进行业态转移,使本土成为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金融创新的衍生产品大量涌现,但这些衍生金融产品不是出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而是发自金融机构甚至个人逐利之动机。这场爆发的危机表明,金融的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将产生严重后果。
(三)把握好国际金融与外贸业务的范围和节奏
在外部经济方面,我们应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Huang and Gu基于OLS分析指出,汇率机制转变可以改变通胀的持久性,汇率的变动将对国内价格波动产生深远和长期影响。所以,央行需高度关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对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稳定的风险需定期评估,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可通过与贸易伙伴的以人民币结算和各国央行间货币互换的方式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虽然国际市场的疲软和欧美消费减少,但是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仍然较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外贸粗放型发展方式,坚持优化进出口结构,调整贸易政策,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
参考文献:
1、丁刚.华尔街给我们什么警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9-24.
2、林毅夫.林毅夫剖析国际金融危机:“福兮,祸之所伏”[EB/OL].中国经济网,2008-10-25.
3、杨万东.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理论视野,2008(11).
4、Reinhart,C.M.and S.K.Rogoff.Is the 2007 US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5).
*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07年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项目编号:留金出[2007]3024号)资助。
[作者单位:倪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徐长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彭武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机制;总需求;宏观调控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机制
(一)需求影响机制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缩水,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实际上,华尔街的这场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据《纽约时报》、美联社等媒体报导,全美各地的各行业不同程度面临消费紧缩问题:汽车销售商2008年9月份不得不面对15年来最糟糕的销售纪录;美国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班9月份航程减少11.7%。美国人借贷消费模式将面临挑战,内需紧缩直接导致美国进口能力下降,而中国正是依靠美国负债支撑着出口制造业,使得中国过剩的产能得以消化。因此,通过需求影响机制的作用,中国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受到挑战。
(二)汇率影响机制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出台,将通过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的流动性,导致美元对外汇率贬值。美元贬值能使美国经济纠正贸易失衡,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美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却造成能源和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加剧全球通货膨胀。就中国而言,尽管近期因全球经济放缓,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日益呈悲观态度而使国际原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由于价格管制,中国一些可贸易品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所以在物价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信贷影响机制
美国的金融危机现在已带来全球信用危机,目前全球金融市场表现为资产价格下降、流动性短缺、信贷萎缩。流动性压力、资产负债表压力和信用关注使银行不愿提供期限融资。据高盛估计,仅住房抵押贷款损失就可能在2012年前达到6360亿美元,甚至损失还将由次贷蔓延到优质房贷,从而将会引发银行体系的普遍惜贷。许多其他企业也都发现,它们在短期商业票据市场上的借款成本出现了上升。如果消费者和企业支出进一步疲弱不振,贷款增幅可能还会继续放缓。
(四)竞争影响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达尼·罗得里克认为:“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变得越发不友善的时候,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大可能收拾残局,并且提供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相似的产品,即不同加工深度的消费品上进行竞争,因此在政治上,扩大南南贸易要比扩大南北贸易看上去还要困难。”于是,当发达国家的消费乏力,贸易壁垒抬升,新兴国家之间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对欧洲货币也出现升值,这令中国更难同越南等低生产成本的国家展开竞争。过去一年里,由于需求下滑、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已有数千家中国工厂被迫关闭或是迁往其他地区。
(五)政策影响机制
在危机给金融领域造成沉重打击并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之时,美政府采取措施积极救市,美联储也发布声明降低基准利率。受其影响,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全球各央行史无前例联合大降息。截至2008年11月27号,中国央行已连续4次降息。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世界日益感受到中国影响的同时,“全球因素”也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变量。
(六)投资影响机制
林毅夫提到,发展中国家前期的经济增长与投资有关,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未完成项目因缺钱可能变成“半拉子工程”,已完成项目可能变成过剩产能。发展中国家还可能产生“危机的第二轮效应”。对于中国而言,从利用外资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过多变相进入中国,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随之也会向中国转嫁,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因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动荡,这将加大中国资金调节的难度,影响利用外资的质量。从对外投资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会产生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有利的是,危机有助于中国企业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扩大在美投资,加快实现产业国际化布局。不利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信贷紧缩、外国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以及中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叠加,将危及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海外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经营风险将加大。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总需求4个因素的影响分析
本次金融危机是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遭遇的第1次系统性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美国占据着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此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将超过发生在东亚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特别对中国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此次金融危机通过影响机制对中国产生了以下的负面影响:首先,金融危机对中国直接冲击较小,就总体而言,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衍生品交易的管制仍然较严,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较小,所以,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直接损失比较有限。但由于中国与美国经济的互补性较强,与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多重影响不可低估。本文简要分析金融危机对总需求中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4大因素的影响。
(一)消费者信心下降
全球许多国家消费者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中国也不例外。股市暴跌和房地产价格下降使消费者在购物之前三思而行。就耐用品消费而言,据麦格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Macquarie Securities Ltd。)估计,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屋交易量近几个月来下滑了40-60%。消费者的日常用品开支也在放缓,在华运营着2200多家肯德基店的Yum Brands Inc.公布,截至2008年8月31日,同店销售额增长了5%,较2007年同期11%的增速明显放缓。
(二)投资压力加大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来,损失主要来自对外金融投资,主要是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此外还包括中国已经参股和计划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因这场危机股价下跌的损失。就国内而言,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加剧了原本的钢铁、原材料的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投资领域状况的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2008年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7.2%,增速低于2008年1-9月的27.6%和2007年1-10月的26.9%。当然,政府日前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投资的举措,近期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或会出现反弹。
(三)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压力增大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商品的外部需求带来了压力,我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内容涉及农业补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以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政策计划来拉动内需,这使得中国连续两个月出现了财政赤字。“不可能三角形”法则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之中,只能取其二。对中国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能放弃的。然而金融危机却严峻挑战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国际上看,由于美国推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助长流动性过剩,中国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所以中国应适当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增长的局面,同时把汇率稳定也要作为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又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刺激,所以,货币政策在方向和力度方面存在两难抉择的压力。
(四)出口面临冲击
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出口增势正在迅速减弱,中国东部沿海也出现了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并因此造成一些工人失业。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的影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目前,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本次金融风险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
(一)金融监管和创新须进一步完善
这次危机表明,不受约束的金融市场的危害是巨大,市场需要规则,并且需要有人负责监管。美国已在加强监管和干预方面积极行动。由此可见,面对市场失灵,政府运行行政资源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中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干预和求助,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同时,中国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正确认识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推进作用。通过分析本次危机的传导过程,无限制的金融创新则把超万亿元的美元引导进了由最穷的和最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构成的次级信贷市场,并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扩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所以我们应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中国金融业应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认识和防范房贷市场风险,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须正确处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把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将挪出的空间进行业态转移,使本土成为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金融创新的衍生产品大量涌现,但这些衍生金融产品不是出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而是发自金融机构甚至个人逐利之动机。这场爆发的危机表明,金融的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将产生严重后果。
(三)把握好国际金融与外贸业务的范围和节奏
在外部经济方面,我们应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Huang and Gu基于OLS分析指出,汇率机制转变可以改变通胀的持久性,汇率的变动将对国内价格波动产生深远和长期影响。所以,央行需高度关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对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稳定的风险需定期评估,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可通过与贸易伙伴的以人民币结算和各国央行间货币互换的方式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虽然国际市场的疲软和欧美消费减少,但是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仍然较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外贸粗放型发展方式,坚持优化进出口结构,调整贸易政策,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
参考文献:
1、丁刚.华尔街给我们什么警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9-24.
2、林毅夫.林毅夫剖析国际金融危机:“福兮,祸之所伏”[EB/OL].中国经济网,2008-10-25.
3、杨万东.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理论视野,2008(11).
4、Reinhart,C.M.and S.K.Rogoff.Is the 2007 US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5).
*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07年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项目编号:留金出[2007]3024号)资助。
[作者单位:倪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徐长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彭武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