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过后,主持人经常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说上一句“某某纪录被追平了,某某纪录被打破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刷新纪录已经成为体育大赛上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体育健儿能真的像奥运格言那样,做到“更快、更高、更强”呢?
参考译文
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而运动健儿们确实很快便将这个号召付诸现实了。2012年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跑出了2小时8分钟的成绩。假如他与1904年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同场竞技,他会以领先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成绩获胜。我们如今都有种感觉——人类这个物种似乎变得更加优秀了,进步之势锐不可当;但是,我们似乎并没有在一个世纪里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看一下100米自由泳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下行的趋势,但不时会出现一些突兀的跌幅。第一个明显跌幅出现在1956年,当时引入了滚翻式转身动作。第二次大跌是因为游泳池边开始设有排水沟,池水从两旁溅开,这就不会回头变成湍流,阻碍运动员比赛。最近一次大跌则是因为减少摩擦力的全身游泳衣得到推广应用。
尽管如此,科学技术并不是推动健儿们不断进步的唯一因素。虽然我们确实没有在一百年内进化成一个新物种,但竞技运动的基因库无疑早已今非昔比。在20世纪上半叶,体育老师和教练认为普通体型对于所有运动来说都是最好的:无论什么项目都要找中等身高、中等体重的选手。但是随着这种见解的日渐式微,运动学家和教练们开始意识到,比起普通体型来,特定的体型更能契合特定运动的需要,人工淘汰制应运而生。
在篮球这类重视身高的运动项目里,个子高的运动员变得更高了。1983年,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签署了一份极具开创性的协议,运动员从此可以成为联盟的合伙人,有权参与门票收入及电视转播合约分成。突然之间,任何有潜力进NBA的人都想挤进去,球队也开始在全球搜罗可以帮他们赢得冠军的体型。几乎就在一夜之间,NBA球员中身高超过七英尺(约合2.13米)的人数比例翻了一番,一下飙到了10%。如今,在NBA里,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身高在七英尺以上;然而,七英尺高的人在人口总数当中其实非常少——稀少到如果你认识一个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身高至少七英尺的美国人,他就有17%的可能性正在打NBA。换句话说,只要找上六个货真价实的七尺男儿,其中一个肯定是NBA球员。
不过,即便科技日新月异,即便运动基因库今非昔比,这依然不是运动员表现越来越出色的全部原因。现在的运动员心态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限制器,它不会让我们用上身体的全部力量,因为我们或许会弄伤自己。但是我们对这个限制器的运作了解越多,我们就越知道如何使它让步,哪怕只是稍微的让步。人们过去认为超耐久性运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是一旦运动员意识到我们的身体完全符合这类运动的要求,他们就会以过去无法想象的方式向此类运动发起挑战。
科技进步了,基因改变了,心态也不一样了。正是运动领域的创新(无论是新的跑道面技术,还是新的游泳技巧),加上运动日渐民主化(推广新的运动体型,在世界各地物色新的体育人群),以及对运动的想象力(对于人体真实能力的理解)的共同作用,使运动健儿们变得比过去更强、更快、更勇敢、更优秀了。
参考译文
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而运动健儿们确实很快便将这个号召付诸现实了。2012年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跑出了2小时8分钟的成绩。假如他与1904年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同场竞技,他会以领先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成绩获胜。我们如今都有种感觉——人类这个物种似乎变得更加优秀了,进步之势锐不可当;但是,我们似乎并没有在一个世纪里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看一下100米自由泳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下行的趋势,但不时会出现一些突兀的跌幅。第一个明显跌幅出现在1956年,当时引入了滚翻式转身动作。第二次大跌是因为游泳池边开始设有排水沟,池水从两旁溅开,这就不会回头变成湍流,阻碍运动员比赛。最近一次大跌则是因为减少摩擦力的全身游泳衣得到推广应用。
尽管如此,科学技术并不是推动健儿们不断进步的唯一因素。虽然我们确实没有在一百年内进化成一个新物种,但竞技运动的基因库无疑早已今非昔比。在20世纪上半叶,体育老师和教练认为普通体型对于所有运动来说都是最好的:无论什么项目都要找中等身高、中等体重的选手。但是随着这种见解的日渐式微,运动学家和教练们开始意识到,比起普通体型来,特定的体型更能契合特定运动的需要,人工淘汰制应运而生。
在篮球这类重视身高的运动项目里,个子高的运动员变得更高了。1983年,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签署了一份极具开创性的协议,运动员从此可以成为联盟的合伙人,有权参与门票收入及电视转播合约分成。突然之间,任何有潜力进NBA的人都想挤进去,球队也开始在全球搜罗可以帮他们赢得冠军的体型。几乎就在一夜之间,NBA球员中身高超过七英尺(约合2.13米)的人数比例翻了一番,一下飙到了10%。如今,在NBA里,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身高在七英尺以上;然而,七英尺高的人在人口总数当中其实非常少——稀少到如果你认识一个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身高至少七英尺的美国人,他就有17%的可能性正在打NBA。换句话说,只要找上六个货真价实的七尺男儿,其中一个肯定是NBA球员。
不过,即便科技日新月异,即便运动基因库今非昔比,这依然不是运动员表现越来越出色的全部原因。现在的运动员心态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限制器,它不会让我们用上身体的全部力量,因为我们或许会弄伤自己。但是我们对这个限制器的运作了解越多,我们就越知道如何使它让步,哪怕只是稍微的让步。人们过去认为超耐久性运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是一旦运动员意识到我们的身体完全符合这类运动的要求,他们就会以过去无法想象的方式向此类运动发起挑战。
科技进步了,基因改变了,心态也不一样了。正是运动领域的创新(无论是新的跑道面技术,还是新的游泳技巧),加上运动日渐民主化(推广新的运动体型,在世界各地物色新的体育人群),以及对运动的想象力(对于人体真实能力的理解)的共同作用,使运动健儿们变得比过去更强、更快、更勇敢、更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