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融道路、理论和旗帜为一体的系统,在变与不变的互动中探索前行,昭示了历史运动的辩证性质。“变”中坚守着“不变”,“不变”中蕴涵着“变”,“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变 不变 历史辩证法
伴随着中国历时31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变,可以说以“变”著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脉动的轨迹是以“变”为主旋律的。同时,当代中国又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传承着“新中国”的制度基因。“变”中坚守着“不变”,“不变”中蕴涵着“变”,“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融道路、理论和旗帜为一体的系统,体现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有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规定性,又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发展过程,无论就系统的形态,还是就过程的形态而言,都包含和贯穿着“不变”的脉络。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要素包括: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贯彻始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我们党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则。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又说:“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这简洁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历史的真谛,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对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不能变。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清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大“变”之后的仍然“没有变”,在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对此科学认知不能变。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基本路线正确,党的事业就发展;反之,基本路线有偏差甚至错误,党和国家、人民就遭受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业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还体现在具体制度以及方针政策层面。基本经济制度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民主政治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文化建设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建设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坚持《反分裂国家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外交上坚持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正确判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
“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表征。据说商汤刻在浴具上的警语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思想培育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求新求变的精神基因。邓小平说:“不要拒绝变,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因为客观世界是变化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社会主义是一个现实的运动过程,现实的运动拒绝终极的固定模式,现实的运动不断修正着陈腐的理论观点。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正是基于这一辩证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革”结束后,直面国内发展困境,环视国际发展大势,回归唯物史观、回归基本国情、回归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在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党带领人民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设置的一个又一个藩篱,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可以说,当代中国的魅力,正是源于“变”,“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使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
如果说,“变”是31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那么,“变”得更好更美则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指向。“变”什么?如何“变”呢?从战略全局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为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要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的辩证关联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与“变”的分析和梳理,只是理论认识的需要,实际上,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是为了尊重历史和现实,为了社会稳定,为了传承社会主义的理想。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变”,为了使社会主义“起死回生”,为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踏上人类文明的节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两个方面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人民意愿的合理选择。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是相互包含且相互渗透的。中国的改革是在渐进中前行的,我们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的成果,“走一步,看一步”,有所变又有所不变,“变”与“不变”互织交错。“不变”中渗透和蕴涵着“变”,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不可动摇,而通过改革开放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的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坚持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变”中坚守着“不变”,如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求新求变,而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做到改革开放毫不动摇,永无穷期。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是良性互动且互为强化的。中国的改革审时度势,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相机抉择,该“变”的变,不该“变”的不变,实现了“不变”与“变”的良性互动、互为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规制着“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恪守着“不变”。改革就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1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这些“不变”,才换来了令世人瞩目的“变”;令世人瞩目的“变”,告诫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些“不变”。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与“不变”,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教条出发,从现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概念出发,正所谓“变”与“不变”,唯“实践”是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作者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变 不变 历史辩证法
伴随着中国历时31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变,可以说以“变”著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脉动的轨迹是以“变”为主旋律的。同时,当代中国又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传承着“新中国”的制度基因。“变”中坚守着“不变”,“不变”中蕴涵着“变”,“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融道路、理论和旗帜为一体的系统,体现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有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规定性,又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发展过程,无论就系统的形态,还是就过程的形态而言,都包含和贯穿着“不变”的脉络。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要素包括: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贯彻始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我们党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则。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又说:“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这简洁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历史的真谛,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对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不能变。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清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大“变”之后的仍然“没有变”,在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对此科学认知不能变。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基本路线正确,党的事业就发展;反之,基本路线有偏差甚至错误,党和国家、人民就遭受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业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还体现在具体制度以及方针政策层面。基本经济制度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民主政治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文化建设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建设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坚持《反分裂国家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外交上坚持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正确判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
“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表征。据说商汤刻在浴具上的警语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思想培育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求新求变的精神基因。邓小平说:“不要拒绝变,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因为客观世界是变化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社会主义是一个现实的运动过程,现实的运动拒绝终极的固定模式,现实的运动不断修正着陈腐的理论观点。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正是基于这一辩证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革”结束后,直面国内发展困境,环视国际发展大势,回归唯物史观、回归基本国情、回归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在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党带领人民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设置的一个又一个藩篱,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可以说,当代中国的魅力,正是源于“变”,“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使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
如果说,“变”是31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那么,“变”得更好更美则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指向。“变”什么?如何“变”呢?从战略全局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为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要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的辩证关联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与“变”的分析和梳理,只是理论认识的需要,实际上,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是为了尊重历史和现实,为了社会稳定,为了传承社会主义的理想。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变”,为了使社会主义“起死回生”,为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踏上人类文明的节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两个方面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人民意愿的合理选择。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是相互包含且相互渗透的。中国的改革是在渐进中前行的,我们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的成果,“走一步,看一步”,有所变又有所不变,“变”与“不变”互织交错。“不变”中渗透和蕴涵着“变”,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不可动摇,而通过改革开放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的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坚持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变”中坚守着“不变”,如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求新求变,而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做到改革开放毫不动摇,永无穷期。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是良性互动且互为强化的。中国的改革审时度势,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相机抉择,该“变”的变,不该“变”的不变,实现了“不变”与“变”的良性互动、互为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规制着“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恪守着“不变”。改革就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1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这些“不变”,才换来了令世人瞩目的“变”;令世人瞩目的“变”,告诫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些“不变”。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与“不变”,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教条出发,从现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概念出发,正所谓“变”与“不变”,唯“实践”是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作者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