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辩证法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融道路、理论和旗帜为一体的系统,在变与不变的互动中探索前行,昭示了历史运动的辩证性质。“变”中坚守着“不变”,“不变”中蕴涵着“变”,“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变 不变 历史辩证法
  
  伴随着中国历时31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变,可以说以“变”著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脉动的轨迹是以“变”为主旋律的。同时,当代中国又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传承着“新中国”的制度基因。“变”中坚守着“不变”,“不变”中蕴涵着“变”,“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融道路、理论和旗帜为一体的系统,体现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有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规定性,又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发展过程,无论就系统的形态,还是就过程的形态而言,都包含和贯穿着“不变”的脉络。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要素包括: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贯彻始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我们党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则。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又说:“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这简洁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历史的真谛,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对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不能变。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清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大“变”之后的仍然“没有变”,在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对此科学认知不能变。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基本路线正确,党的事业就发展;反之,基本路线有偏差甚至错误,党和国家、人民就遭受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业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还体现在具体制度以及方针政策层面。基本经济制度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民主政治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文化建设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建设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坚持《反分裂国家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外交上坚持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正确判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
  
  “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表征。据说商汤刻在浴具上的警语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思想培育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求新求变的精神基因。邓小平说:“不要拒绝变,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因为客观世界是变化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社会主义是一个现实的运动过程,现实的运动拒绝终极的固定模式,现实的运动不断修正着陈腐的理论观点。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正是基于这一辩证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革”结束后,直面国内发展困境,环视国际发展大势,回归唯物史观、回归基本国情、回归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在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党带领人民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设置的一个又一个藩篱,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可以说,当代中国的魅力,正是源于“变”,“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使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会主义。
  如果说,“变”是31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那么,“变”得更好更美则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指向。“变”什么?如何“变”呢?从战略全局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为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要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的辩证关联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与“变”的分析和梳理,只是理论认识的需要,实际上,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是为了尊重历史和现实,为了社会稳定,为了传承社会主义的理想。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变”,为了使社会主义“起死回生”,为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踏上人类文明的节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两个方面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人民意愿的合理选择。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是相互包含且相互渗透的。中国的改革是在渐进中前行的,我们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的成果,“走一步,看一步”,有所变又有所不变,“变”与“不变”互织交错。“不变”中渗透和蕴涵着“变”,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不可动摇,而通过改革开放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的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坚持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变”中坚守着“不变”,如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求新求变,而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做到改革开放毫不动摇,永无穷期。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与“变”是良性互动且互为强化的。中国的改革审时度势,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相机抉择,该“变”的变,不该“变”的不变,实现了“不变”与“变”的良性互动、互为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规制着“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恪守着“不变”。改革就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1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这些“不变”,才换来了令世人瞩目的“变”;令世人瞩目的“变”,告诫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些“不变”。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与“不变”,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教条出发,从现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概念出发,正所谓“变”与“不变”,唯“实践”是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作者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和谐发展的理念统领高校系部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挑战,才能确保高校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 高校系部 管理创新 和谐社会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极大地激发各行各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和创造力,也必将有力地推进高校广大教师员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伟大实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系部管理创新,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对高校发展提出
清磬闲云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磬渡山翠,闲云来竹房。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崔峒《题崇福寺禅师院》,《中兴间气集》卷下)  崔峒,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崔峒小传曰:“峒登进士第,为拾遗,入集贤为学士,后终州刺史,或云终玄武令。《文艺传》云:‘终右补阙。’”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评其诗曰:“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如‘清磬渡山翠
摘要 目前,我国全民体育发展存在人们健身意识观念淡薄、场地设施资源缺乏、经营管理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等问题。因此,政府和各级体育部门应从群众的体育意识、体育硬件设施、财政支出等几方面采取措施,走出我国全民体育的发展困境。  关键词 全民体育 体育发展 民族体育    全民体育水平是一项衡量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标准。它不但反映了我国全民体育的发展程度,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我国全民体育意识、综合
摘要 四川地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比较丰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体现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乐观主义教育。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
[摘要]加拿大联邦制是建立在加拿大历史、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各省差别很大,因而加拿大联邦体制从建立之日起就受到严峻的考验,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挑战接踵而来。  [关键词]加拿大 联邦制 联邦政府    由于国土辽阔,各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从建立之日起,加拿大联邦体制就受到严峻的考验,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挑战不断,致使加拿大联邦制的发展一波三
摘要 大学生就业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现状,就业工作法制化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法制化 创新机制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持续,我国企业也受到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特合作体作为一种农业新型组织形态和农产品经营新型模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农特合作体在发展水平、区域分布、认识水平等方面仍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在政策上加以支持以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且强化培训辅导和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关键词】农特合作体新农村建设对策    所谓农特合作体就是指在对农村区域的优势产品调研基础上,形成战略规划,通过
实习生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批实习生共三人。三人第一天来上班时还见到一个,是更早来的实习生前辈,普通高,很单薄,连手臂最粗的地方也很细。那时,站在一间办公室外面,一名管行政的職员正同他们说话,讲的内容不重要,问问情况,闲聊似的,三名实习生同时察觉有人窥看自己,于是不顾说话中的行政职员,集体转过头去,见到了他。他从远处静静注视这里几秒钟,随后像草原上停下观望的动物,又移动了,隐没到走廊转角的阴影
【摘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工作,任务十分必要和紧迫。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农林院校 农村 基层 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面临非常繁重的任务,同时在一些艰苦、偏远的基层地区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状况。因此,在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开展科学就业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观淡化,就业期望值偏高,职业奉献精神缺失,诚信意识相对弱化,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等。要加强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不利因素    社会价值观淡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大学生就业基本是响应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