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从兴趣入手,调动阅读动机,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在活动中实践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阅读;能力;主体;科学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现行的高中新课程考试说明指出“化学科考试以化学学习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并对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我们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键。纵观历次高考考生失误和学生平时作业、考试问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疏忽条件、盲目答题;语言不准、歪曲概念,面对新信息题无从下手等)充分暴露出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其一、教师本身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专利,错误地将阅读拒之化学教学的门外,或者只是肤浅地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走过课本,而忽视了阅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过分地注重帮学生将所有的知识 “深理解”,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讲深、讲透”,讲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表达给学生。教师的过多“越俎代庖”,结果“高投入、低产出”。长期的结果是学生自主阅读行为被剥夺,阅读兴趣被挫伤,阅读能力被销蚀。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无从培养。其二、学生自身缺乏自主阅读习惯和克服阅读困难的心理,造成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的障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学生对教材的自主阅读,往往随着教学难度和深度的推进逐渐减退,这与化学语言特点有关。化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模糊、简洁的特点,在阅读中,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化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化学用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频繁转换语言,这一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化学定义或原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兴趣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化学语言不如文学语言富有华丽的词藻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需要理性思考和分析推理,由于学生能力和信心不足,往往对文本的阅读是“识其字,不知其义”的无效阅读。再加上学生受现代媒体的声、光、图等信息获取的直接性影响,造成阅读心理的浮躁。
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阅读能力培养的长期性,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从兴趣入手,调动阅读动机
古人云:“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把阅读当作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利用化学史实、实验、身边的化学及前沿科技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与美,从而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恰当时机提出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迪学生的有效思考。例如:《钠性质》一节 的教学,我们可利用新闻视频材料展示——珠江水面惊现神秘“水雷”,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
2. 贴近生活,挖掘兴趣
让化学课贴近生活,用意境熏陶学生,是新课程的精髓。贴近生活的事例可使学生感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例如:《铝的氢氧化物》一节的教学,可利用图片资料及实物,介绍氢氧化铝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例如:冶炼铝、净水剂、胃药、石油化工、造纸、油墨、合成材料等)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学生阅读的畏惧心理。
3. 利用史实、追踪热点,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介绍化学史实,STS材料,巧妙将学生关注点转移到教学问题中,以实现学生情感和认知的交流与沟通。例如:《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教学,利用伏打电池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化学电源》的教学,可让学生查阅资料,运用所学原电池知识,认识新型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原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4. 动手实验,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探究、动手实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这一特殊功能,诱发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Cu和浓、稀硝酸的反应会产生有毒的NO2和NO气体,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接受、吸收、整合、加工的过程,阅读的成效与阅读策略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阅读策略的教学,指导学生的有效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浏览——细读——提炼的三步阅读策略(浏览是初次把握整体,细读是吃透每个部分,提炼是进一步把握整体)是一种有效性较高的阅读策略,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1. 浏览: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和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此步常用于指导学生的预习,虽然教师都非常重视,但由于缺乏指导和落实,学生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走过课本,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如何把预习工作落在实处,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工作,教会学生预习方法:(1)通读全文;(2)记住专题标题和课本中的小标题;(3)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4)制定预习提纲,预习思考题,引导预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制定预习提纲并加以落实是关键。 2. 细读:要求学生对课本每一个问题细嚼慢咽,弄清来龙去脉,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此步常用于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上课不能放弃课本,要指导学生细读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1)指导学生精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阅读时,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应指导学生研读课本图、表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得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进而得出气体体积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2)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应从实验入手,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从结构角度加以认识。(3)细读图表数据、分子结构、探究过程——捕获信息。化学课本中的图、表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必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学会从中捕获信息。
3. 提炼:在理解了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点之间或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全面把握整体内容的实质与要点。此步常用于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课本达到:(1)全面回顾,消除遗忘点,对教材内容在头脑中要有清晰轮廓。(2)根据平时听课、实验、作业、测试等中反馈信息,思考排查、弥补缺漏点。(3)抓住要点、梳理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图。
三、在活动中实践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运用,都要通过活动来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应通过活动在课本外加以延伸拓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
1. 赏析课外读物,增加化学阅读深度,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化学阅读水平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学习化学提供宽厚的知识背景,增加学生知识的深广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一是多读一些与化学课程联系紧密的书、报、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二是多读一些科普书籍,如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的事迹、化学在现代化建设及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报刊、杂志、书籍等。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积累了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2. 在习题教学中指导学生精读关键语段,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信息加工、整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与以往相比有了更大的变化,试题的文字叙述、结构和设问独具风格,立意、情景设置新颖. 有的试题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有的试题所叙述的背景材料、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紧密结合. 因而考生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读懂题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这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习题,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抓住题目中关键字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3. 认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化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学生将会投入更多热情来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平台,就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教学、环境保护、社会热点等问题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数据分析、加工整理、撰写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乐在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窦洪庚.化学教科书阅读策略的构建、运用及指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22):18-20。
关键词:阅读;能力;主体;科学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现行的高中新课程考试说明指出“化学科考试以化学学习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并对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我们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键。纵观历次高考考生失误和学生平时作业、考试问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疏忽条件、盲目答题;语言不准、歪曲概念,面对新信息题无从下手等)充分暴露出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其一、教师本身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专利,错误地将阅读拒之化学教学的门外,或者只是肤浅地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走过课本,而忽视了阅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工,过分地注重帮学生将所有的知识 “深理解”,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讲深、讲透”,讲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表达给学生。教师的过多“越俎代庖”,结果“高投入、低产出”。长期的结果是学生自主阅读行为被剥夺,阅读兴趣被挫伤,阅读能力被销蚀。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无从培养。其二、学生自身缺乏自主阅读习惯和克服阅读困难的心理,造成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的障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学生对教材的自主阅读,往往随着教学难度和深度的推进逐渐减退,这与化学语言特点有关。化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模糊、简洁的特点,在阅读中,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化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化学用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频繁转换语言,这一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化学定义或原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兴趣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化学语言不如文学语言富有华丽的词藻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需要理性思考和分析推理,由于学生能力和信心不足,往往对文本的阅读是“识其字,不知其义”的无效阅读。再加上学生受现代媒体的声、光、图等信息获取的直接性影响,造成阅读心理的浮躁。
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阅读能力培养的长期性,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从兴趣入手,调动阅读动机
古人云:“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把阅读当作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利用化学史实、实验、身边的化学及前沿科技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与美,从而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恰当时机提出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迪学生的有效思考。例如:《钠性质》一节 的教学,我们可利用新闻视频材料展示——珠江水面惊现神秘“水雷”,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
2. 贴近生活,挖掘兴趣
让化学课贴近生活,用意境熏陶学生,是新课程的精髓。贴近生活的事例可使学生感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例如:《铝的氢氧化物》一节的教学,可利用图片资料及实物,介绍氢氧化铝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例如:冶炼铝、净水剂、胃药、石油化工、造纸、油墨、合成材料等)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学生阅读的畏惧心理。
3. 利用史实、追踪热点,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介绍化学史实,STS材料,巧妙将学生关注点转移到教学问题中,以实现学生情感和认知的交流与沟通。例如:《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教学,利用伏打电池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化学电源》的教学,可让学生查阅资料,运用所学原电池知识,认识新型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原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4. 动手实验,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探究、动手实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这一特殊功能,诱发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Cu和浓、稀硝酸的反应会产生有毒的NO2和NO气体,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接受、吸收、整合、加工的过程,阅读的成效与阅读策略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阅读策略的教学,指导学生的有效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浏览——细读——提炼的三步阅读策略(浏览是初次把握整体,细读是吃透每个部分,提炼是进一步把握整体)是一种有效性较高的阅读策略,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1. 浏览: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和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此步常用于指导学生的预习,虽然教师都非常重视,但由于缺乏指导和落实,学生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走过课本,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如何把预习工作落在实处,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工作,教会学生预习方法:(1)通读全文;(2)记住专题标题和课本中的小标题;(3)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4)制定预习提纲,预习思考题,引导预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制定预习提纲并加以落实是关键。 2. 细读:要求学生对课本每一个问题细嚼慢咽,弄清来龙去脉,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此步常用于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上课不能放弃课本,要指导学生细读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1)指导学生精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阅读时,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应指导学生研读课本图、表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得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进而得出气体体积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2)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应从实验入手,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从结构角度加以认识。(3)细读图表数据、分子结构、探究过程——捕获信息。化学课本中的图、表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必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学会从中捕获信息。
3. 提炼:在理解了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点之间或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全面把握整体内容的实质与要点。此步常用于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课本达到:(1)全面回顾,消除遗忘点,对教材内容在头脑中要有清晰轮廓。(2)根据平时听课、实验、作业、测试等中反馈信息,思考排查、弥补缺漏点。(3)抓住要点、梳理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图。
三、在活动中实践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运用,都要通过活动来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应通过活动在课本外加以延伸拓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
1. 赏析课外读物,增加化学阅读深度,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化学阅读水平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学习化学提供宽厚的知识背景,增加学生知识的深广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一是多读一些与化学课程联系紧密的书、报、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二是多读一些科普书籍,如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的事迹、化学在现代化建设及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报刊、杂志、书籍等。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积累了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2. 在习题教学中指导学生精读关键语段,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信息加工、整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与以往相比有了更大的变化,试题的文字叙述、结构和设问独具风格,立意、情景设置新颖. 有的试题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有的试题所叙述的背景材料、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紧密结合. 因而考生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读懂题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这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习题,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抓住题目中关键字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3. 认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化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学生将会投入更多热情来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平台,就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教学、环境保护、社会热点等问题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数据分析、加工整理、撰写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乐在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窦洪庚.化学教科书阅读策略的构建、运用及指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2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