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初中数学的具体情况,介绍了“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意义和应用策略。实际应用表明,“分层走班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材施教;分层走班制;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初二数学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所谓“分层走班教学”,是在不打乱原来教学行政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个性特征、心理倾向、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差异,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创立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2.意义。“分层走班制”教学根据因材施教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兼顾教学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目标分层评价和分层检测,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和提高。通过将成绩接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次,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让中等生不再满足于及格,而是积极进取;使优等生勇于竞争,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采用因材施教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材选择、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应用、作业布置、教学考核的针对性,充分体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本本”向“人本”的转变。
二、初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对策
1.学生分层。综合学生测试成绩、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成绩优秀的为A层,成績中等的为B层,成绩欠佳的为C层。结合自身实际,初二年级共设12个班级。A层次设3个班,每班50人,共150人;B层次班级设6个,每班50人,共300人;C层次班级设3个,每班40人,共约120人。
2.分层集体备课。结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分层集体备课。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技能训练要求,组织达标测试,为教学开展做好准备。
3.分层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A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B层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要求“强基础、重训练、快反馈”。C层次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听得懂、跟得上、乐意学。
4.分层教学。我校初中二年级有12个班,6位数学教师共同协商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同课异构”“同层磨课”活动,A层设计灵活性和难度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B层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C层要求低,关键是培养兴趣,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5.分层设计作业,切实提高学生成绩。对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能采用“齐步走”的方式。比如,开放性练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适合A组学生;综合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适合B组学生;基本练习、画图、熟记公式、定理学习等,适合C组学生。
6.分层评价,树立自信。提问、练习、讨论、测试等环节都要评价,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对B、C层次的学生,要鼓励他们递进到更高层次。重视C层次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保持上进心,增强自信。
三、初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效果
我校初二数学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一年来,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都位于全县前例。第一学期期中、期末测试教学成绩,位于全县40多个学校的前15位;第二学期期中、期末测试数学成绩,位居全县40多个学校的前10位。特别是八(12)班的学生,分层前数学优秀生不超过5人,及格人数在12人以内,成绩稳拿12个班的倒数第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优秀生超过9人,及格人数在25人之上,数学成绩和其余11个班不相上下,效果十分显著,深得县教育局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四、结束语
“分层走班制”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应重视该方法的应用。作为任课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升课堂的组织能力,促进该方法有效发挥作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维祺.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5):123-24.
[2]胡中晓,刘秀峰.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新探索:走班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5):116-119.
[3]于允锋.普通高中分层走班:变革与收获[J].当代教育科学,2013(4):38-41.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材施教;分层走班制;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初二数学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所谓“分层走班教学”,是在不打乱原来教学行政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个性特征、心理倾向、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差异,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创立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2.意义。“分层走班制”教学根据因材施教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兼顾教学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目标分层评价和分层检测,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和提高。通过将成绩接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层次,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让中等生不再满足于及格,而是积极进取;使优等生勇于竞争,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采用因材施教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材选择、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应用、作业布置、教学考核的针对性,充分体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本本”向“人本”的转变。
二、初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对策
1.学生分层。综合学生测试成绩、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成绩优秀的为A层,成績中等的为B层,成绩欠佳的为C层。结合自身实际,初二年级共设12个班级。A层次设3个班,每班50人,共150人;B层次班级设6个,每班50人,共300人;C层次班级设3个,每班40人,共约120人。
2.分层集体备课。结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分层集体备课。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技能训练要求,组织达标测试,为教学开展做好准备。
3.分层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A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B层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要求“强基础、重训练、快反馈”。C层次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听得懂、跟得上、乐意学。
4.分层教学。我校初中二年级有12个班,6位数学教师共同协商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同课异构”“同层磨课”活动,A层设计灵活性和难度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B层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C层要求低,关键是培养兴趣,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5.分层设计作业,切实提高学生成绩。对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能采用“齐步走”的方式。比如,开放性练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适合A组学生;综合练习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适合B组学生;基本练习、画图、熟记公式、定理学习等,适合C组学生。
6.分层评价,树立自信。提问、练习、讨论、测试等环节都要评价,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对B、C层次的学生,要鼓励他们递进到更高层次。重视C层次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保持上进心,增强自信。
三、初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效果
我校初二数学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一年来,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都位于全县前例。第一学期期中、期末测试教学成绩,位于全县40多个学校的前15位;第二学期期中、期末测试数学成绩,位居全县40多个学校的前10位。特别是八(12)班的学生,分层前数学优秀生不超过5人,及格人数在12人以内,成绩稳拿12个班的倒数第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优秀生超过9人,及格人数在25人之上,数学成绩和其余11个班不相上下,效果十分显著,深得县教育局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四、结束语
“分层走班制”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应重视该方法的应用。作为任课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升课堂的组织能力,促进该方法有效发挥作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维祺.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5):123-24.
[2]胡中晓,刘秀峰.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新探索:走班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5):116-119.
[3]于允锋.普通高中分层走班:变革与收获[J].当代教育科学,2013(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