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今天的世界,对个人而言,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对企业和国家而言,自然资源又是否还是一个国家发展致富的决定性因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关系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每一个致力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问题。
编者按:
因本文篇幅较长,本刊版面有限须分为上中下三期依次刊发,本期为上期——人类创造财富的变化。
在新时代,用什么样的财富观、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更多的财富,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还是将会落后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或是一名地区省市官员,在未来经济发展创造财富的能力上指错了路,再辛苦的努力也只会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个企业家,选择错了未来行业,无论管理水平多高,都不会有大的发展。因此,只有改变财富观、价值观,才能用新的观念指导未来经济的发展。
人类创造财富的变化
据经济史学家估算,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的农耕时代,世界人均年GDP才翻了一倍;而从1880年到1998年的短短118年里,世界人均GDP却翻了6倍多,世界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中国的经历也类似,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间,中国人均GDP近2000年未发生改变;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全球化发展潮流给中国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98年人均GDP翻了5倍;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加到近25万亿。
中国历史上除唐朝外,清朝康乾盛世是中國经济发展较富裕的时期。当时朝廷到底有多少钱?1766年朝廷岁收为4937万两银子,按照今天1公斤银子为3600元的价格计算,相当于今天的11.4亿美元。而江苏无锡一个民营企业尚德公司发展六年成为上市企业后,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4亿美元。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收入就超过了乾隆皇帝可支配的全部收入。普通人收入也翻了几番。1769年时,北京一个工匠的日工资为77个铜钱,即0.077两银子。按当时物价,这相当于一天能赚2.7公斤大米、2.8公斤面粉、1.45公斤肉、1.4公斤鱼、0.6米棉布。今天一个北京普通工人打一天工收入至少55元,根据今天的物价相当于买16公斤大米、20.5公斤面粉、4.5公斤肉、9米棉布。
农耕时代再辛劳,国家也富不到哪里去。过去几千年的中国,每当朝廷把注意力放到农民问题身上,他们就把重心调回到农业发展上。但由此造成中国农民被死死地捆系在土地上,中国离商业化、工业化社会越偏越远。中国人多地少,发展农业并非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保证农业的总供给前提下,创造财富决不能靠农业。人类对食物量需求是有限的,农产品不可能卖出天价,一个家庭不可能买几千斤粮囤积,但有钱却可以买几部汽车、几套房子,还可以买游艇、买飞机。
美国一个微软公司和迪士尼公司,雇佣16.7万工人,但总产值5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农业总产值30%(尽管中国农业就业人数4亿人)。1820年时,农业占美国GDP的70%,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2003年农业仅占美国GDP的2%,农业人口也降到2%。如上所述,农业发展的前景受到人生理需求上的制约,要创造更高价值的路子不宽是硬事实。
有人会说“如果重点发展工商业,吃饭怎么办?粮食安全问题怎么办?”这种观点阻碍了中国经济1000多年的发展:第一,以工商业为本并不是说放弃农业;第二,中国从1998年起非农业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就业人口,农业就业比例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但农产品的供应却比任何时候都丰富。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以工商为主,已经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更高的收入,这说明政策大方向是对的。
按2012年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在2006年为2042美元,每天人均收入超过5美元,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需求后,中国人的剩余收入已经越来越多。现代工业加工技术加全球化的贸易市场体系,中国首次出现了工业的产能过剩,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以工业制造业和以种植粮食为核心的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活动已不再是创造更高价值和财富的主旋律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国家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不仅来自于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且来自金融交易、财富投资管理、医疗健康、文化艺术、休闲养心等服务业。
也就是说,在生产型国家里,物质生存还是一种挑战,物质的生产是主要的价值创造途径;而在财富型国家里,机械化生产能力已超出了人类生活需要的东西,如果再扩大生产,就会创造“负价值”,造成产能过剩、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在这种社会里,新的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来自提供更好的金融安排,把人们各种未来风险规避好,让财富由更好的保值增值载体来承载,提供更多扩展人生体验的途径等等,增加人生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
在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社会开始逐步从“生产型”国家到“财富型”国家转变,而在这种转变之前首先要转变财富观念、价值观念,改变只认“生产”才是创造价值的农耕时代观念,改变过时的劳动价值论,否则中国社会很难在价值链上有实质性的升华。我们现在很多领导还天天在讲民以食为天,要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中心去抓,如果以此为重点,那么结果是越抓社会经济发展越落后,没有其他产业的带动,农业永远发展不起来。
第三产业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中国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创造新的财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改革的难点。
如果未来30年中国仍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加工出口业,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制约。首先,制造业的经济增加值低、利润率低,是硬苦力活,资源、能源都跟不上,而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利润率相对要高,吸纳就业人口要多。其次,第三产业是经济持续增长、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点所在,靠“硬苦力”的制造业,如果不提高技术含量、产品附加价值,确保资源、能源的供给,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份额的。而且,在当今世界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已不再是自然资源多少、土地是否肥沃宽广,而是取决于你的制度是否最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使交易成本最低。经济全球化在国际交易中不只是过去熟悉的客户,而是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道德规范、习惯法已不够用了,只有可靠的正规司法和开放畅通的新闻媒体才能促进交易更高效地进行,才能使国外的资金源源流入中国。
由上我们逐步看清了中国改革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就是挑战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前30年改革开放尚未涉及的深层次问题。由发展农业到现代工业,再到现代金融为标志的服务业转变。(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田 硕
今天的世界,对个人而言,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对企业和国家而言,自然资源又是否还是一个国家发展致富的决定性因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关系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每一个致力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问题。
编者按:
因本文篇幅较长,本刊版面有限须分为上中下三期依次刊发,本期为上期——人类创造财富的变化。
在新时代,用什么样的财富观、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更多的财富,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还是将会落后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或是一名地区省市官员,在未来经济发展创造财富的能力上指错了路,再辛苦的努力也只会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个企业家,选择错了未来行业,无论管理水平多高,都不会有大的发展。因此,只有改变财富观、价值观,才能用新的观念指导未来经济的发展。
人类创造财富的变化
据经济史学家估算,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的农耕时代,世界人均年GDP才翻了一倍;而从1880年到1998年的短短118年里,世界人均GDP却翻了6倍多,世界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中国的经历也类似,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间,中国人均GDP近2000年未发生改变;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全球化发展潮流给中国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98年人均GDP翻了5倍;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加到近25万亿。
中国历史上除唐朝外,清朝康乾盛世是中國经济发展较富裕的时期。当时朝廷到底有多少钱?1766年朝廷岁收为4937万两银子,按照今天1公斤银子为3600元的价格计算,相当于今天的11.4亿美元。而江苏无锡一个民营企业尚德公司发展六年成为上市企业后,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4亿美元。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收入就超过了乾隆皇帝可支配的全部收入。普通人收入也翻了几番。1769年时,北京一个工匠的日工资为77个铜钱,即0.077两银子。按当时物价,这相当于一天能赚2.7公斤大米、2.8公斤面粉、1.45公斤肉、1.4公斤鱼、0.6米棉布。今天一个北京普通工人打一天工收入至少55元,根据今天的物价相当于买16公斤大米、20.5公斤面粉、4.5公斤肉、9米棉布。
农耕时代再辛劳,国家也富不到哪里去。过去几千年的中国,每当朝廷把注意力放到农民问题身上,他们就把重心调回到农业发展上。但由此造成中国农民被死死地捆系在土地上,中国离商业化、工业化社会越偏越远。中国人多地少,发展农业并非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保证农业的总供给前提下,创造财富决不能靠农业。人类对食物量需求是有限的,农产品不可能卖出天价,一个家庭不可能买几千斤粮囤积,但有钱却可以买几部汽车、几套房子,还可以买游艇、买飞机。
美国一个微软公司和迪士尼公司,雇佣16.7万工人,但总产值5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农业总产值30%(尽管中国农业就业人数4亿人)。1820年时,农业占美国GDP的70%,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2003年农业仅占美国GDP的2%,农业人口也降到2%。如上所述,农业发展的前景受到人生理需求上的制约,要创造更高价值的路子不宽是硬事实。
有人会说“如果重点发展工商业,吃饭怎么办?粮食安全问题怎么办?”这种观点阻碍了中国经济1000多年的发展:第一,以工商业为本并不是说放弃农业;第二,中国从1998年起非农业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就业人口,农业就业比例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但农产品的供应却比任何时候都丰富。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以工商为主,已经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更高的收入,这说明政策大方向是对的。
按2012年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在2006年为2042美元,每天人均收入超过5美元,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需求后,中国人的剩余收入已经越来越多。现代工业加工技术加全球化的贸易市场体系,中国首次出现了工业的产能过剩,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以工业制造业和以种植粮食为核心的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活动已不再是创造更高价值和财富的主旋律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国家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不仅来自于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且来自金融交易、财富投资管理、医疗健康、文化艺术、休闲养心等服务业。
也就是说,在生产型国家里,物质生存还是一种挑战,物质的生产是主要的价值创造途径;而在财富型国家里,机械化生产能力已超出了人类生活需要的东西,如果再扩大生产,就会创造“负价值”,造成产能过剩、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在这种社会里,新的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来自提供更好的金融安排,把人们各种未来风险规避好,让财富由更好的保值增值载体来承载,提供更多扩展人生体验的途径等等,增加人生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
在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社会开始逐步从“生产型”国家到“财富型”国家转变,而在这种转变之前首先要转变财富观念、价值观念,改变只认“生产”才是创造价值的农耕时代观念,改变过时的劳动价值论,否则中国社会很难在价值链上有实质性的升华。我们现在很多领导还天天在讲民以食为天,要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中心去抓,如果以此为重点,那么结果是越抓社会经济发展越落后,没有其他产业的带动,农业永远发展不起来。
第三产业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中国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创造新的财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改革的难点。
如果未来30年中国仍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加工出口业,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制约。首先,制造业的经济增加值低、利润率低,是硬苦力活,资源、能源都跟不上,而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利润率相对要高,吸纳就业人口要多。其次,第三产业是经济持续增长、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点所在,靠“硬苦力”的制造业,如果不提高技术含量、产品附加价值,确保资源、能源的供给,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份额的。而且,在当今世界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已不再是自然资源多少、土地是否肥沃宽广,而是取决于你的制度是否最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使交易成本最低。经济全球化在国际交易中不只是过去熟悉的客户,而是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道德规范、习惯法已不够用了,只有可靠的正规司法和开放畅通的新闻媒体才能促进交易更高效地进行,才能使国外的资金源源流入中国。
由上我们逐步看清了中国改革下一步该怎么走,这就是挑战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前30年改革开放尚未涉及的深层次问题。由发展农业到现代工业,再到现代金融为标志的服务业转变。(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田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