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文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13岁就被立为太子。武帝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希望儿子是最优秀的,并为此实行非常严厉的教育。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每天都得一大早起床上朝,和大人们一起一站数小时,身体挺直,做出认真聆听的样子,随时准备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真是比现在的高三学生还紧张一万倍。
可能压力太大,也可能遗传基因作怪,宇文赟爱喝几口小酒,暖暖身子,提提神。但武帝不理解,觉得太子喝酒纯属不务正业。看不惯自然要训斥,吩咐不许往东宫送酒水。这样一来,太子想偷偷喝点酒都不行。即使在宴会上,别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他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小孩子难免会犯错,何况宇文赟主攻的是高难度的政治课,考虑不周全,做错一些事,也在所难免。做错事并不可怕,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人就会逐渐成熟。但武帝不这么想,看着儿子做事,他心里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恨铁不成钢。
为了让儿子长教训,以后再不犯错,周武帝变身“虎爸”,拿起鞭子就往儿子身上抽,抽完了再罚跪。有时找不到鞭子,就随手拿起一根棍棒,不管三七二十一,劈头盖脸地就往儿子身上打,常常打得太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三天两头遭受家暴,宇文赟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摧残,他开始痛恨父亲。极致的压抑,带来了极致的反弹。武帝死后,宇文赟一下子从乖乖虎变成了大灰狼。他没为父亲掉一滴眼泪,也不为他守孝,草草把父亲下葬,然后就开始纵情享乐。
他整日沉迷酒色,杯不离口,美女不离身,还弄出了五后并立的荒唐事。并大肆修饰宫殿,滥施刑罚,监视大臣,大有把以前受的苦全部补回来的意思。
在宇文赟的折腾下,北周国力日渐衰退。九泉之下的武帝一定想不到,自己费尽心血,甚至不惜拿棍棒教育出来的儿子,居然是不折不扣的昏君。
看来,棍棒教育不一定会教出优秀的孩子。
海昏侯昏到怎样程度
南昌正在挖掘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10吨五铢钱、25个金光璀璨的马蹄金、187块金饼,显示出墓主人在阴间也享受着挥金如土的待遇。考古专家分析,墓主人是汉废帝、昌邑王刘贺的可能性最大。
刘贺是第一任海昏侯,何以赐个“昏”字?当然是他昏暗不明、昏聩糊涂。
汉昭帝21岁骤逝,无子,辅臣之首、大将军霍光挑选昌邑王刘贺继承大统。刘贺是武帝的孙子、昭帝的侄子,血统没问题,但其德才、志趣与皇帝相差十万八千里。被选中接班时,刘贺18岁,一心贪玩,凡直谏之言,轻则掩耳不闻,怒则撵逐走人,专与马夫屠夫辈厮混,醉心声色犬马。尤喜出游打猎,半日能奔驰三百里,是个骄狂无节制的人物。
挑选皇位继承人,血统之外,难道事先不考察一番吗?霍光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迎接的朝使深夜入王宫,睡梦中起来的刘贺立即手舞足蹈起来,一班厨夫走卒请求随带入京。刘贺乐得应承,匆匆收拾行装,日中启行,跨马扬鞭,展生平绝技,当先奔驰,一口气跑了135里,飞一般到达定陶,回顾随行的二三百人,竟无一人跟上,没奈何停下来入驿守候。候补皇帝赴任之心竟是如此激动急迫。
行至弘农,将途中遇见的美妇人强掳入驿中交欢。荒唐之性,愈发放肆。即位当上皇帝后,随来下属都引为内臣,整日里一起游狎。见到美貌宫女,便即召入侑酒侍寝。国丧期间,刘贺却命人将乐府中乐器尽数取出,鼓吹不休。
刘贺在位仅27日就被废黜,罪状包括“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在短短的27天内,使者往来不断,拿着旄节向各官署征调并索取物资,共1127件。由诸侯王入承大统,汉文帝刘恒是个好榜样。吕后死去,朝臣公推代王刘恒为天子。接到朝廷使命,刘恒没有急于上路,而是先确认消息真伪才赴任,随员仅六人而已。一路上谨小慎微,处处体现出谦让、仁德、正义的气度,即位当晚便开始工作,连夜发布一道惠民诏书,在位23年一直推行休养生息国策,终成一代有德之君。
刘贺是另一个极端,先后做过昌邑王、皇帝、海昏侯,荒淫到了极致,史上再无第二人。被废之后,刘贺先被遣返昌邑,后南迁豫章(今南昌),在被监视居住、社交状态下,尚存活了15年。(大江东去)
昏君同治为何名声不坏
清史界有个说法:清朝的皇帝中没有昏君,个个都很勤政。其实,同治就是个昏君。他喜欢出宫微行是人尽皆知的事,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微行,不可能那么老实,只听戏吃酒。他的暴病,据坊间传说,就是因为外出游冶,染了梅毒。同治不到二十岁就翘了辫子,一生的事业,什么都提不起来。六岁做皇帝,亲政之前,是太后做主;亲政之后,似乎也是太后做主。自己当家的事不多,但重修圆明园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却是出于他的坚持。以当时那样的国力,修这样大的一个园子,本身就够荒唐的了,同治还声色俱厉地批驳臣子们的谏议,连位高权重、还是亲叔叔的恭亲王都挨了骂。一不高兴,就把十个最重要的大臣一股脑全部免掉,包括他的老师。
同治的荒唐,跟他所受的教育有莫大关系。清朝对于皇子的教育,一向比较重视,皇子偷懒耍滑,老师可以责罚,在上书房几年学下来,再笨的皇子,也粗通文墨。但是,到了咸丰这辈上,跟国运一样,皇帝生育能力也出了问题,只有同治这一个儿子。老子撒手归西又偏早,六岁的儿子,刚刚找了启蒙老师,就成了皇帝。
如果小皇帝孺子可教,也许老师还能当。但同治生性顽劣,缺乏悟性。如果能够正常教导,无论新法还是旧招儿,大概都会管点用。但对待同治,老师连句硬话都不敢说,只能责罚伴读,以求杀鸡做猴。这招开始还行,时间一长,同治发现无论怎么折腾,都没人敢把他怎么样,于是又开始放肆起来。再加上,当时给同治找的老师,也不大会教。几位大师傅都是位高权重的相国级重臣,年纪老迈,满嘴道学,这些老头子连平常人都烦,何况小皇帝同治?但年轻一点的又都不乐意干。一来二去,同治的教育问题就被耽搁了。
那个时代的老师,没人懂儿童心理。几位皇帝的老师虽然都是翰林出身,科门高第,会读书,更会考试,但说到教书,却都只会背书、提问这些招数,他们根本不懂寓教于乐。
偏偏皇帝的亲娘是要强的西太后,她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期待很高,见儿子始终没有长进,急得要命,只能督促老师加油。但是,太后自己也不以身作则带头读书,还天天宣民间的戏班子进宫演戏,花样翻新,这边锣鼓一响,那边的同治屁股怎么能坐得住呢?结果,直到同治17岁亲政,功课仍然一塌糊涂。
好在,同治有个特别能干的亲娘,对政务有着类似爱情的执着,强悍得有如奥特曼。任何人,有了这样的女强人做娘,基本上就别想有什么作为了,即便是皇帝,也没辙。所以,尽管同治不肖,朝政却该怎样还怎样,对大局影响不大。水大漫不过船,儿大扭不过娘。即使同治昏,只要他的娘不昏,天下就乱不了。
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昏庸的皇帝,就因为这个,没有留下恶名,而被人骂成昏君。
摘自《百家讲坛》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每天都得一大早起床上朝,和大人们一起一站数小时,身体挺直,做出认真聆听的样子,随时准备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真是比现在的高三学生还紧张一万倍。
可能压力太大,也可能遗传基因作怪,宇文赟爱喝几口小酒,暖暖身子,提提神。但武帝不理解,觉得太子喝酒纯属不务正业。看不惯自然要训斥,吩咐不许往东宫送酒水。这样一来,太子想偷偷喝点酒都不行。即使在宴会上,别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他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小孩子难免会犯错,何况宇文赟主攻的是高难度的政治课,考虑不周全,做错一些事,也在所难免。做错事并不可怕,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人就会逐渐成熟。但武帝不这么想,看着儿子做事,他心里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恨铁不成钢。
为了让儿子长教训,以后再不犯错,周武帝变身“虎爸”,拿起鞭子就往儿子身上抽,抽完了再罚跪。有时找不到鞭子,就随手拿起一根棍棒,不管三七二十一,劈头盖脸地就往儿子身上打,常常打得太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三天两头遭受家暴,宇文赟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摧残,他开始痛恨父亲。极致的压抑,带来了极致的反弹。武帝死后,宇文赟一下子从乖乖虎变成了大灰狼。他没为父亲掉一滴眼泪,也不为他守孝,草草把父亲下葬,然后就开始纵情享乐。
他整日沉迷酒色,杯不离口,美女不离身,还弄出了五后并立的荒唐事。并大肆修饰宫殿,滥施刑罚,监视大臣,大有把以前受的苦全部补回来的意思。
在宇文赟的折腾下,北周国力日渐衰退。九泉之下的武帝一定想不到,自己费尽心血,甚至不惜拿棍棒教育出来的儿子,居然是不折不扣的昏君。
看来,棍棒教育不一定会教出优秀的孩子。
海昏侯昏到怎样程度
南昌正在挖掘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10吨五铢钱、25个金光璀璨的马蹄金、187块金饼,显示出墓主人在阴间也享受着挥金如土的待遇。考古专家分析,墓主人是汉废帝、昌邑王刘贺的可能性最大。
刘贺是第一任海昏侯,何以赐个“昏”字?当然是他昏暗不明、昏聩糊涂。
汉昭帝21岁骤逝,无子,辅臣之首、大将军霍光挑选昌邑王刘贺继承大统。刘贺是武帝的孙子、昭帝的侄子,血统没问题,但其德才、志趣与皇帝相差十万八千里。被选中接班时,刘贺18岁,一心贪玩,凡直谏之言,轻则掩耳不闻,怒则撵逐走人,专与马夫屠夫辈厮混,醉心声色犬马。尤喜出游打猎,半日能奔驰三百里,是个骄狂无节制的人物。
挑选皇位继承人,血统之外,难道事先不考察一番吗?霍光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迎接的朝使深夜入王宫,睡梦中起来的刘贺立即手舞足蹈起来,一班厨夫走卒请求随带入京。刘贺乐得应承,匆匆收拾行装,日中启行,跨马扬鞭,展生平绝技,当先奔驰,一口气跑了135里,飞一般到达定陶,回顾随行的二三百人,竟无一人跟上,没奈何停下来入驿守候。候补皇帝赴任之心竟是如此激动急迫。
行至弘农,将途中遇见的美妇人强掳入驿中交欢。荒唐之性,愈发放肆。即位当上皇帝后,随来下属都引为内臣,整日里一起游狎。见到美貌宫女,便即召入侑酒侍寝。国丧期间,刘贺却命人将乐府中乐器尽数取出,鼓吹不休。
刘贺在位仅27日就被废黜,罪状包括“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在短短的27天内,使者往来不断,拿着旄节向各官署征调并索取物资,共1127件。由诸侯王入承大统,汉文帝刘恒是个好榜样。吕后死去,朝臣公推代王刘恒为天子。接到朝廷使命,刘恒没有急于上路,而是先确认消息真伪才赴任,随员仅六人而已。一路上谨小慎微,处处体现出谦让、仁德、正义的气度,即位当晚便开始工作,连夜发布一道惠民诏书,在位23年一直推行休养生息国策,终成一代有德之君。
刘贺是另一个极端,先后做过昌邑王、皇帝、海昏侯,荒淫到了极致,史上再无第二人。被废之后,刘贺先被遣返昌邑,后南迁豫章(今南昌),在被监视居住、社交状态下,尚存活了15年。(大江东去)
昏君同治为何名声不坏
清史界有个说法:清朝的皇帝中没有昏君,个个都很勤政。其实,同治就是个昏君。他喜欢出宫微行是人尽皆知的事,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微行,不可能那么老实,只听戏吃酒。他的暴病,据坊间传说,就是因为外出游冶,染了梅毒。同治不到二十岁就翘了辫子,一生的事业,什么都提不起来。六岁做皇帝,亲政之前,是太后做主;亲政之后,似乎也是太后做主。自己当家的事不多,但重修圆明园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却是出于他的坚持。以当时那样的国力,修这样大的一个园子,本身就够荒唐的了,同治还声色俱厉地批驳臣子们的谏议,连位高权重、还是亲叔叔的恭亲王都挨了骂。一不高兴,就把十个最重要的大臣一股脑全部免掉,包括他的老师。
同治的荒唐,跟他所受的教育有莫大关系。清朝对于皇子的教育,一向比较重视,皇子偷懒耍滑,老师可以责罚,在上书房几年学下来,再笨的皇子,也粗通文墨。但是,到了咸丰这辈上,跟国运一样,皇帝生育能力也出了问题,只有同治这一个儿子。老子撒手归西又偏早,六岁的儿子,刚刚找了启蒙老师,就成了皇帝。
如果小皇帝孺子可教,也许老师还能当。但同治生性顽劣,缺乏悟性。如果能够正常教导,无论新法还是旧招儿,大概都会管点用。但对待同治,老师连句硬话都不敢说,只能责罚伴读,以求杀鸡做猴。这招开始还行,时间一长,同治发现无论怎么折腾,都没人敢把他怎么样,于是又开始放肆起来。再加上,当时给同治找的老师,也不大会教。几位大师傅都是位高权重的相国级重臣,年纪老迈,满嘴道学,这些老头子连平常人都烦,何况小皇帝同治?但年轻一点的又都不乐意干。一来二去,同治的教育问题就被耽搁了。
那个时代的老师,没人懂儿童心理。几位皇帝的老师虽然都是翰林出身,科门高第,会读书,更会考试,但说到教书,却都只会背书、提问这些招数,他们根本不懂寓教于乐。
偏偏皇帝的亲娘是要强的西太后,她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期待很高,见儿子始终没有长进,急得要命,只能督促老师加油。但是,太后自己也不以身作则带头读书,还天天宣民间的戏班子进宫演戏,花样翻新,这边锣鼓一响,那边的同治屁股怎么能坐得住呢?结果,直到同治17岁亲政,功课仍然一塌糊涂。
好在,同治有个特别能干的亲娘,对政务有着类似爱情的执着,强悍得有如奥特曼。任何人,有了这样的女强人做娘,基本上就别想有什么作为了,即便是皇帝,也没辙。所以,尽管同治不肖,朝政却该怎样还怎样,对大局影响不大。水大漫不过船,儿大扭不过娘。即使同治昏,只要他的娘不昏,天下就乱不了。
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昏庸的皇帝,就因为这个,没有留下恶名,而被人骂成昏君。
摘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