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潜入“深水区”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opm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抓手。“校园里的树”课程,是潜入项目化学习“深水区”的一例探索性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和需求确定选题,以学生的兴趣为驱动展开项目,以学习单作为深入学习的脚手架,以自评量规撬动评价的个性化。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近年来,项目化学习越来越多地进入小学教育者的视野。项目化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的以问题为驱动、高度自主、打破学科壁垒、具有研究性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抓手。二年级开设的“校园里的树”课程,是我们潜入项目化学习“深水区”的一例探索性实践。现介绍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一、项目的选题: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和需求
  学校教育的分科课程设置,导致学生惯用割裂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学习和应用的脱节,导致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学科融合,在现代学校中构建更具综合性、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意识的课程。
  笔者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园林式百年名校。校园里绿树成荫,一眼望去,大大小小的树枝繁叶茂,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树不仅是宝贵的环境资源,更应该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校园里的树”课程的项目化学习应运而生。
  本次项目化学习历时三周,设置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任务,融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六个学科,由二年级各学科教师共同进行总体设计,用《告家长书》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将学习活动编入课表,由各学科教师在本学科的课堂上实施。具体而言,通过“一思、二看、三理、四创、五享”五个环节(分别对应五次活动),让学生经历好奇、探究、动手、体验的学习过程,深度观察熟悉的校园,达成“学会观察,学会提问;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实践体验,发布成果;培养社会责任感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目标。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一思。观察自然之物——观察树宝宝的自然形态。
  二看。广收众家之声——了解校园里各类树宝宝的特点、作用、内涵。
  三理。博采各色形态——收集和整理校园内树宝宝的数量和分布。
  四创。创作各形各态——树宝宝的艺术作品创作。
  五享。博览探究成果——树宝宝相关探究成果展示。
  二、项目的展开:以学生的兴趣为驱动
  项目初具雏形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产生项目化学习的需求,并深度“卷入”其中?兴趣能驱动学生参与其中,但学生的兴趣也有可能随着难度的增加或者挫折的出现而马上消失。如何让兴趣变得持久,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创造力呢?我们尝试在“校园里的树”课程中制造一个触发点,让学生先沉浸其间,再慢慢扩展,在兴趣增长的过程中学会创造。
  (一)创设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情”激趣
  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达到最佳的“激活”状态。“树宝宝诞生记”是“校园里的树”的第一次活动,也代表着“校园里的树”课程的启动。本活动内容的设计,创设了真实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观察树宝宝的自然形态后思考:树宝宝是怎么诞生的?它们究竟有多少种类?分别叫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成为驱动的任務,促使学生主动组成研究小组,明确研究对象。第二次活动“树宝宝探寻记”中,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参照校园平面图,设计一条“不走回头路”的探寻路线。第三次活动“树宝宝环游记”,则要求学生以“树宝宝环游记”为主题,创作绘本或童话故事。“树宝宝现形记”是第四次活动,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自由组建研究小组,利用校园平面图给各类树宝宝进行准确的定位,分小组绘制校园树木分布平面图。为了使平面图更加完善,在教师的建议和示范下,学生还统计出校园内相应树木的数量,绘制了树木数量统计图表。
  (二)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以“需”驱趣
  项目化学习中,应该如何给每个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呢?我们把项目知识结构与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制订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体现项目化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
  “树宝宝大舞台”是“校园里的树”课程的第五次活动。作为本次项目化学习的最后一课,活动融音乐编创表演与前期研究成果展示于一体,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大舞台上自由地唱、编、动,演绎和树有关的歌曲舞蹈,尽情展示自己在此次项目活动中的收获。这一展示舞台的搭建,不仅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表达自我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童心自由释放的场域,让学得的知识和探索的历程有了一个外显的通道。
  三、项目的深化:以学习单作为深入学习的脚手架
  为确保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开展学习并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校园里的树”项目化学习组的教师以学习单作为深入学习的脚手架,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探索或协作探索,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置关键的控制点,提供具有支撑、承载、连接等作用的支架。
  图1是“树宝宝诞生记”活动的学习单。其中,“选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的树,说一说它的诞生过程吧!”和“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树搜集资料吧!”两项任务的设置,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特点,即跨学科融合,引领学生从信息收集、储存的低阶认知迈向问题解决、调研分析的高阶认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这样的设置,从学生感知事物的本能欲望入手,以学生的切身经历为基础,鼓励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建立从系统模型到问题解决的推理集合。学生在描述树宝宝的诞生过程时,必然将树木种子的传播方式、树的形态特点以及习性铭记于心,学习目标自然达成。
  下页图2是“树宝宝环游记”活动的学习单。教师以学习单为载体,引导学生创作关于树的故事:“假如你是校园里的一棵树,你会经历哪些有趣的事或者倒霉的事?”“和你的伙伴们有怎样的奇妙经历?”“以‘树宝宝环游记’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可以创作绘本、编写童话、创作歌曲,还可以表演故事等。创作好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展示、会演。”这样的任务驱动,避免了将项目化学习当作流程来设计,而是锻炼和培育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心智转换,这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实习实践”。以宝宝环游记”为主题的创作,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意义,突出了社会性实践和审美性实践,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交流获取信息,与他人建立社会性联系,同时,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包容与他人的差异性。这样的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学习单为脚手架,以任务驱动为抓手,成为“校园里的树”项目化学习的一大特色。
  四、项目的评价:以自评量规撬动评价的个性化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全面性,还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信心和合作交流意识等,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校园里的树”项目化学习评价,开发了自评量规,以驱动性问题为引领,注重过程性评价。我们根据课时目标,多角度进行评价量规的设计。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对照评价量规,进行“我来评”“同桌评”和“老师评”。
  (一)驱动性问题为引领,促进潜能的发展
  “校园里的树”项目化学习活动是从驱动性问题开始的,任务的设置以及评价都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下页表1是第四次活动“树宝宝现形记”活动围绕驱动性问题设置的“学习项目与内容”和“评价量规”。
  经过前几次的实践及探索,学生对于树的相关人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为了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校园中的树,“树宝宝现形记”带着学生开启了探索之旅。这次活动的内容设置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认识方向》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这两课内容的深度整合。学生在驱动性问题的牵引下,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了解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照评价量规,从小组合作、统计结果、汇报分享三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真正践行“做中学”。
  (二)注重過程性评价,凸显能力的培养
  项目化学习综合性、发展性、探究性的特点,决定了评价需从终结性的知识评价转向过程性的表现性评价。“校园里的树”项目化学习多次采用小组讨论和伙伴合作的形式,因此,要关注学生在各个任务活动中的表现。
  如第一次活动“树宝宝诞生记”把学生引入树的世界,评价伴随任务活动贯穿始终,并且是开放性的而非知识性的,侧重过程性表现而非成果性呈现。这样的简单易操作的评价方式尤为适合低年级学生,能够调动学生表达的愿望,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更好地锻炼表达能力。
  又如第五次活动“树宝宝大舞台”加入了艺术性元素,用唱、编、动的形式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评价。教师在参与、协调活动的同时,也在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
  综上,此次项目化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有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还有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的提升。这一次潜入“深水区”的尝试,既有成功的突破,也有些许遗憾。我们在思考、在实践、在探索,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经过多次“迭代”才能找到更好的路径。带着这样的反思,我们将继续向项目化学习的更深处迈进!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要: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整理与练习》板块第一课时(“整理反思课”),应该注意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沟通小数乘法和除法、整数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强化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进而设计相关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发现小數乘、除法算式的内在联系,观察、分析算式中数字的特点,合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
期刊
摘要:如何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学课堂,让儿童的情感和思维都沸腾起来?首先,要使课堂教学生动,通过趣中唤醒、疑中激活、问中提升,促进儿童好奇地学;其次,要让课堂教学契合儿童的学习生态,让儿童经验化“隐”为“显”,让儿童思考由“浅”入“深”,让儿童体验由“表”及“里”,促进儿童真实地学;最后,要让儿童在课堂教学中生长,鼓励儿童超前探索、质疑批判、合作探究,促进儿童创造地学。  关键词:生动生态生长儿童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不容忽视。《水浒传》(青少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分五步开展,分别是:通过吟唱歌曲,培育审美体验能力;通过梳理目录,发展信息整合能力;通過绘制导图,训练情节概括能力;通过品读人物,迁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跨界阅读,提升持久阅读能力。  关键词: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水浒传》  随着课标理念的落实和统编教材的使用,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已经逐渐纳入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基于这一
期刊
摘要:“头奥”集动手、动脑、想象、表演、艺术于一体,旨在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头奥”课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讲求“创新思维,创意表达”,包含了对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建议等的阐释。学校立足办学理念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围绕课程目标,搭建“头奥”课程体系。据此体系,推进课程实施:拓展学习时空,改进学习方式,形成教学模式,革新评价机制。  关键词:“头奥”课程创新思维创意表
期刊
摘要:“智趣共生”理念下的教学以鼓励自学、倡导质疑、强化应用、启发创新等为基本策略,将知识技能与情趣智慧融于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为学生的和谐发展、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奠基。“智趣共生”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推进路径有:提供层次化预习单,催“问”促“悟”;组织多样化合作研讨,催“知”促“思”;设计个性化练习题,催“练”促“创”。  关键词:智趣共生预习单合作研讨练习题  “智趣共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
期刊
摘要:“设计思维”对师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指引教师将课堂思维引向深处,帮助学生实现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跟上兔子》中的White ghost教学,在准备、导入、呈现、实施、展示、提升等环节渗透图像思维、情景思维、关联思维、直觉思维、同理心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关键词:图像思维;情景思维;关联思维;直觉思维;同理心思维  “设计思维”中的“设
期刊
摘要:低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的书面语言训练是呈体系的,即反复呈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注重词语的课内外积累,关注句子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地搭建讲故事的支架。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挖掘、整体观照、重视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统编教材书面语言训练  低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了很多书面语言训练平台,如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本文试对教材的书面语言训练的编排体系进行梳理,并
期刊
摘要:《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这部作品,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不同阅读背景、生活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是在项目的驱动下,教师把合作的方法教给学生,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开展。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驱动合作整本书阅读  项目化学习在我校STEM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已尝试,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我
期刊
摘要:在正式学习有关知识之前,学生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前概念和相异构想。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前测,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相异构想: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越长,面积就越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邻边。据此展开针对性教学:不暗示,暴露真实认知;不跨越,基于认知发展;不回避,破除相异构想。  关键词:相异构想学情调查针对性教学《平行
期刊
【编者按】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译为“项目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类课程形态。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应当指向学习的本质,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项目化学习的本土化实践,正不断潜入“深水区”,从边缘活动进入主流学科,从学科内探索走向跨学科融合。本期分享4例探索。  摘要: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指向学习的本质,催发学生可见的生长,是素养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