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高校教育正遭受极大冲击。笔者从角色身份、思想知识、教学方式、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信息化对高校教师职业的新要求,并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推动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高校教师 职业 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变革着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知识信息量大、更新快,获取渠道多。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信息素养提高,善于发散性思维,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人格更为独立,个性更为突出,自主意识较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过分依赖网络,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易发生人际交往和心理障碍。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能否充分认清信息化时代对师生、对教育活动的巨大影响,能否积极改造现代教育,引领信息化时代潮流,能否胜任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则是亟待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Tadao Umesao)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末期,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提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改革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教育等新概念、新业态应运而生。信息化教育具有信息传递优势、质量优势、成本优势、交流优势,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等基本“技术”特征,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等基本“教育”属性。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背景下对高校教师职业的新要求
1.角色身份的转变。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拥有绝对的权威。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权威地位受到冲击与挑战。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知识需求多样化,教师个体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方位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占有绝对真理的一方。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身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解决了知识匮乏的问题,但学什么、怎么学是学生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的一道难题,需要閱历丰富、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此外,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里存在大量有毒有害垃圾信息,需要高校教师以领航者和守护者的身份,引导缺乏理性判断能力、信息辨别能力的学生健康成长。因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行为,更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想知识的更新。传统教育中,思想知识内容相对少、更新慢,往往是一本讲义用多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较为单一,多为口传面授,教什么学什么,即便是教错了,学生也学的有模有样。信息化背景下,面对外界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思想新知识,师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教师若不能及时更新跟进,就有可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就有可能面临老师变学生、学生成老师的窘境。
3.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内容一刀切,教学对象一锅煮,成效高低则要看学生个体的领悟能力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传统教育的真实写照。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疑难问题的解答,对教师依赖性降低。教学活动突破固定空间、固定时间局限,可以随时、随地、随需开展,更为灵活便捷。教学载体丰富多样,移动终端、家用电器、户外屏幕等物质都可以借助信息化成为教学载体。教学手段多重选择,语音的加工、图像的处理以及色彩的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亲和力。高校教师应充分认清形势,教什么、怎么教要紧贴学生需求、紧贴学生实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多通道全方位整合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而在线下指点迷津,加强个性化辅导,把课堂变成解疑释惑、讨论交流的场所(互联网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是互补而非互替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推陈出新快,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速度快。不具备创新能力,就只能深陷信息洪流,说人所说,做人所做,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具备创新能力,就只能随波逐流,千人一面,失去个性。因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既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利用信息化优势,充实提高自我。另一方面又要坚守本心,开拓创新,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优秀个体存在,避免被同质化,迷失自我。
5.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同时期信息化程度不同,信息素养的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信息素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步提升。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空前蓬勃发展,社会整体信息素养普遍得到提升。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一项基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更应该自觉成为信息素养的“领头羊”、“排头兵”,否则就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无法完成信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责任。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应对策略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但信息化特点催生教师职业角色转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一要突出平等均衡。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身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打破“教的多、学的少”的不均衡以及“教的少,不够学”的不均衡;二要突出协调引导。信息化背景下,个体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需求不协调,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应突破知识传递者角色束缚,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组织学习与协调服务功能发挥;三要突出合作互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许多新生事物面前都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共同学习中,记忆、接受力学生占优势,经验、理解力教师占优势,师生应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推动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爆炸式增长,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高校教师不应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地接受新鲜事物、吸收新鲜观点,紧跟信息化步伐。另一方面也要有选择地更新,选择相关的、有价值的,否则即便是“过载”也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教师个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自我加压、自我学习,不断补充和拓宽自身知识,推动知识结构更新。院校要多组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全面拓展教师整体修养。
3.创新教学方法。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思维,影响学生思维。以求知欲为牵引,教学中贯彻悬疑理念。同样教学内容,可以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稳步推进、波澜不惊,也可以经过一番编排组织,呈现悬疑丛生、妙趣横生、抓人眼球、引人入胜场景。显然,两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以兴趣爱好为抓手,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是学习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要注重发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并以此为抓手,推动教学的良性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信息化背景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背景下,社会个体的信息素养普遍得到提高,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进而影响推动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一要提高信息意识,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能从信息海洋里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二要提高信息能力,能有效地对获取的信息整理、加工、提升,生成自己需要的新知识;三要提高信息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合法权益,恪守公序良俗道德规范。为此,要构建有效的信息素养学习体系,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持续发展。要搭建便利的信息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力的依托。要建立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5.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保障、前提条件。信息化背景下,教材、黑板、粉笔、声音等传统教学物质载体日益无法满足师生教学需求。一方面完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包括以教学为主的软、硬件基础载体环境,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以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等。另一方面积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要采取各種激励措施,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利用信息化开展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梅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徐全胜.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换[J].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作者简介:丛巧花(1981—)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此文系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与研究”(课题批准号EDUZH130014)的子课题《信息化教学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研究》(课题批准号JKY397).
关键词:信息化 高校教师 职业 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变革着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知识信息量大、更新快,获取渠道多。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信息素养提高,善于发散性思维,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人格更为独立,个性更为突出,自主意识较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过分依赖网络,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易发生人际交往和心理障碍。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能否充分认清信息化时代对师生、对教育活动的巨大影响,能否积极改造现代教育,引领信息化时代潮流,能否胜任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则是亟待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Tadao Umesao)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末期,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提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改革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教育等新概念、新业态应运而生。信息化教育具有信息传递优势、质量优势、成本优势、交流优势,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等基本“技术”特征,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等基本“教育”属性。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背景下对高校教师职业的新要求
1.角色身份的转变。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拥有绝对的权威。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权威地位受到冲击与挑战。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知识需求多样化,教师个体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方位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占有绝对真理的一方。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身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解决了知识匮乏的问题,但学什么、怎么学是学生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的一道难题,需要閱历丰富、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此外,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里存在大量有毒有害垃圾信息,需要高校教师以领航者和守护者的身份,引导缺乏理性判断能力、信息辨别能力的学生健康成长。因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行为,更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想知识的更新。传统教育中,思想知识内容相对少、更新慢,往往是一本讲义用多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较为单一,多为口传面授,教什么学什么,即便是教错了,学生也学的有模有样。信息化背景下,面对外界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思想新知识,师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教师若不能及时更新跟进,就有可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就有可能面临老师变学生、学生成老师的窘境。
3.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内容一刀切,教学对象一锅煮,成效高低则要看学生个体的领悟能力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传统教育的真实写照。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疑难问题的解答,对教师依赖性降低。教学活动突破固定空间、固定时间局限,可以随时、随地、随需开展,更为灵活便捷。教学载体丰富多样,移动终端、家用电器、户外屏幕等物质都可以借助信息化成为教学载体。教学手段多重选择,语音的加工、图像的处理以及色彩的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亲和力。高校教师应充分认清形势,教什么、怎么教要紧贴学生需求、紧贴学生实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多通道全方位整合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而在线下指点迷津,加强个性化辅导,把课堂变成解疑释惑、讨论交流的场所(互联网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是互补而非互替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推陈出新快,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速度快。不具备创新能力,就只能深陷信息洪流,说人所说,做人所做,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具备创新能力,就只能随波逐流,千人一面,失去个性。因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既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利用信息化优势,充实提高自我。另一方面又要坚守本心,开拓创新,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优秀个体存在,避免被同质化,迷失自我。
5.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同时期信息化程度不同,信息素养的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信息素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步提升。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空前蓬勃发展,社会整体信息素养普遍得到提升。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一项基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更应该自觉成为信息素养的“领头羊”、“排头兵”,否则就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无法完成信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责任。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应对策略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但信息化特点催生教师职业角色转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一要突出平等均衡。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身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打破“教的多、学的少”的不均衡以及“教的少,不够学”的不均衡;二要突出协调引导。信息化背景下,个体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需求不协调,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应突破知识传递者角色束缚,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组织学习与协调服务功能发挥;三要突出合作互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许多新生事物面前都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共同学习中,记忆、接受力学生占优势,经验、理解力教师占优势,师生应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推动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爆炸式增长,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高校教师不应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地接受新鲜事物、吸收新鲜观点,紧跟信息化步伐。另一方面也要有选择地更新,选择相关的、有价值的,否则即便是“过载”也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教师个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自我加压、自我学习,不断补充和拓宽自身知识,推动知识结构更新。院校要多组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全面拓展教师整体修养。
3.创新教学方法。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思维,影响学生思维。以求知欲为牵引,教学中贯彻悬疑理念。同样教学内容,可以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稳步推进、波澜不惊,也可以经过一番编排组织,呈现悬疑丛生、妙趣横生、抓人眼球、引人入胜场景。显然,两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以兴趣爱好为抓手,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是学习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要注重发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并以此为抓手,推动教学的良性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信息化背景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背景下,社会个体的信息素养普遍得到提高,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进而影响推动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一要提高信息意识,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能从信息海洋里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二要提高信息能力,能有效地对获取的信息整理、加工、提升,生成自己需要的新知识;三要提高信息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合法权益,恪守公序良俗道德规范。为此,要构建有效的信息素养学习体系,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持续发展。要搭建便利的信息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力的依托。要建立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5.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保障、前提条件。信息化背景下,教材、黑板、粉笔、声音等传统教学物质载体日益无法满足师生教学需求。一方面完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包括以教学为主的软、硬件基础载体环境,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以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等。另一方面积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要采取各種激励措施,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利用信息化开展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梅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徐全胜.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换[J].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作者简介:丛巧花(1981—)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此文系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与研究”(课题批准号EDUZH130014)的子课题《信息化教学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研究》(课题批准号JKY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