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应对策略丛巧花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高校教育正遭受极大冲击。笔者从角色身份、思想知识、教学方式、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信息化对高校教师职业的新要求,并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推动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高校教师 职业 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变革着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知识信息量大、更新快,获取渠道多。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信息素养提高,善于发散性思维,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人格更为独立,个性更为突出,自主意识较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过分依赖网络,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易发生人际交往和心理障碍。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能否充分认清信息化时代对师生、对教育活动的巨大影响,能否积极改造现代教育,引领信息化时代潮流,能否胜任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则是亟待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Tadao Umesao)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末期,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提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改革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教育等新概念、新业态应运而生。信息化教育具有信息传递优势、质量优势、成本优势、交流优势,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等基本“技术”特征,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等基本“教育”属性。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背景下对高校教师职业的新要求
  1.角色身份的转变。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拥有绝对的权威。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权威地位受到冲击与挑战。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知识需求多样化,教师个体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方位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占有绝对真理的一方。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身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解决了知识匮乏的问题,但学什么、怎么学是学生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的一道难题,需要閱历丰富、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此外,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里存在大量有毒有害垃圾信息,需要高校教师以领航者和守护者的身份,引导缺乏理性判断能力、信息辨别能力的学生健康成长。因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行为,更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想知识的更新。传统教育中,思想知识内容相对少、更新慢,往往是一本讲义用多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较为单一,多为口传面授,教什么学什么,即便是教错了,学生也学的有模有样。信息化背景下,面对外界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思想新知识,师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教师若不能及时更新跟进,就有可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就有可能面临老师变学生、学生成老师的窘境。
  3.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内容一刀切,教学对象一锅煮,成效高低则要看学生个体的领悟能力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传统教育的真实写照。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疑难问题的解答,对教师依赖性降低。教学活动突破固定空间、固定时间局限,可以随时、随地、随需开展,更为灵活便捷。教学载体丰富多样,移动终端、家用电器、户外屏幕等物质都可以借助信息化成为教学载体。教学手段多重选择,语音的加工、图像的处理以及色彩的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亲和力。高校教师应充分认清形势,教什么、怎么教要紧贴学生需求、紧贴学生实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多通道全方位整合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而在线下指点迷津,加强个性化辅导,把课堂变成解疑释惑、讨论交流的场所(互联网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是互补而非互替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推陈出新快,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速度快。不具备创新能力,就只能深陷信息洪流,说人所说,做人所做,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具备创新能力,就只能随波逐流,千人一面,失去个性。因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既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利用信息化优势,充实提高自我。另一方面又要坚守本心,开拓创新,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优秀个体存在,避免被同质化,迷失自我。
  5.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同时期信息化程度不同,信息素养的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信息素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步提升。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空前蓬勃发展,社会整体信息素养普遍得到提升。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一项基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更应该自觉成为信息素养的“领头羊”、“排头兵”,否则就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无法完成信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责任。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应对策略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但信息化特点催生教师职业角色转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一要突出平等均衡。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身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打破“教的多、学的少”的不均衡以及“教的少,不够学”的不均衡;二要突出协调引导。信息化背景下,个体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需求不协调,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应突破知识传递者角色束缚,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组织学习与协调服务功能发挥;三要突出合作互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许多新生事物面前都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共同学习中,记忆、接受力学生占优势,经验、理解力教师占优势,师生应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推动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爆炸式增长,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高校教师不应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地接受新鲜事物、吸收新鲜观点,紧跟信息化步伐。另一方面也要有选择地更新,选择相关的、有价值的,否则即便是“过载”也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教师个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自我加压、自我学习,不断补充和拓宽自身知识,推动知识结构更新。院校要多组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全面拓展教师整体修养。
  3.创新教学方法。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思维,影响学生思维。以求知欲为牵引,教学中贯彻悬疑理念。同样教学内容,可以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稳步推进、波澜不惊,也可以经过一番编排组织,呈现悬疑丛生、妙趣横生、抓人眼球、引人入胜场景。显然,两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以兴趣爱好为抓手,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是学习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要注重发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并以此为抓手,推动教学的良性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信息化背景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4.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背景下,社会个体的信息素养普遍得到提高,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进而影响推动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一要提高信息意识,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能从信息海洋里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二要提高信息能力,能有效地对获取的信息整理、加工、提升,生成自己需要的新知识;三要提高信息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合法权益,恪守公序良俗道德规范。为此,要构建有效的信息素养学习体系,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持续发展。要搭建便利的信息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力的依托。要建立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5.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保障、前提条件。信息化背景下,教材、黑板、粉笔、声音等传统教学物质载体日益无法满足师生教学需求。一方面完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包括以教学为主的软、硬件基础载体环境,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以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等。另一方面积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要采取各種激励措施,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利用信息化开展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梅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徐全胜.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换[J].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作者简介:丛巧花(1981—)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此文系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与研究”(课题批准号EDUZH130014)的子课题《信息化教学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研究》(课题批准号JKY397).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的设施,这样的话我国对于高校的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在高校进行开展的过程中,在高校财务管理的方面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的高校的发展,为了更合更好的促进我国的高校的发展,应该更好的重视高校财务管理。加强培养高校会计人员的专业的素质以及从业水平,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出发,更好的解决高
期刊
摘 要: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政治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分支较多,在对这些分支进行定位和整合时难免会有失偏颇。尤其是对中共党史在政治学中的定位广受争议,一方面中共党史是一门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探索之路,时间节点鲜明,颇具中国近现代史的色彩,另一方面中共党史更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南,将原理运用实践。下面将结合学者们对中共党史在高校学科的定位探索,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扶贫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教育扶贫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从高校的角度看,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是日常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精准扶贫”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在资助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因此,这需要高校进行开展更多的基础工作,同时还需要在源头上、在政策上采取多部门配合、多
期刊
摘 要:2016年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格局。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通过形成协同育人的管理格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确保大学生的长远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必须适应地区产业发展趋势,遵循深度融合、差异发展、资源整合的原则,按照围绕产业链、围绕职业岗位群或围绕学科基础的模式构建专业群;为推荐专业(群)建设,探索建立了包括招生、就业、培养质量、教学资源等因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专业(群)进行动态调整。  关键词:专业群构建 动态调整 高职院校  一、专业群构建情况概述  当前,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十三五”规划关键阶段。
期刊
摘 要:编制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问卷从学习动力、生涯规划、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主动合作学习情况、师生互动五个方面对本科学生学习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提出培养学习兴趣、推行研究性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新型师生互动模式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高校的学习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学习投入 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模式  一、学习投入的涵义  作为积极心理学内容
期刊
摘 要:自从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阶段后,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转型期,相比以往,经济不再追求快速发展,使增长速度逐渐变慢,迈入新的发展过程之后,社会经济的组成开始重新构造,最后达到平衡的状态。  关键词:新常态 中国 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尚处于积极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之下,中国不仅需要提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于经济的发展方式更要进行转型,为使经济构建结构更加合理,实
期刊
摘 要: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对学校创新型科学人才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高校对自身创新能力、技术能力转移的重要載体,是地方高校提升高校教学素养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文基于地方高校实验室实际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转型发展视域下对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高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来阐述对地方高校未来转型发展,并在转
期刊
摘 要:建立完善高校的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对于廉政风险的防控对于实现健康且可持续的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够从根本上防止高校出现腐败现象,同时,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正在不断深入,完善审计监督机制、防控廉政风险对于高校进步和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在此,本文就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与高校审计监督机制略谈。  关键词:高校 廉政风险防控 审计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初级阶段已经完成,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寿命短的现状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对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职业寿命 辅导员 高校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辅导员扮演的角色多,事务性工作多,琐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成就感低,一直处在教师和干部的边缘不被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