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灰性土壤pH测定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来源 :土壤通报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354026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测定条件对土壤pH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宁夏地区的灰漠土、灰棕漠土、淤灌土等石灰性土壤及少数盐碱土,针对水土比例,悬液效应等影响pH的重要因素,作了一些实验和探讨,以便确定石灰性土壤pH的适宜测定方法.实验中以平板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人土壤清液或泥浆中,构成一测量电池,根据在PXD—2型离子计上指示出来的电池电动势,利用标准曲线法求得试液的pH值.
其他文献
本文用物理模拟与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闭锁区附近的应变场及其演化。研究了不同形状震源体周围震前应变场、位移场的总特点。分析了震前、临震、震时与震后的应变变化。注意了震中附近与外围区的区别。所得结果初步阐明各点的应变过程是与构造条件、破裂过程及该点在应力场中所处位置有关。
期刊
本文通过对龙陵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龙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强度变化的基本特征;从前兆异常是直接反映震源孕育与变化过程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解释异常特征的前兆场扩展模式;最后,对该模式在预报中的可能应用,谈到了一点设想。
期刊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镶嵌卫星象片(约1:100万)的解译,对云南省构造格局;云南地区断块结构;断块边界断裂与强烈地震,挽近时期及现代应力场等问题提出一些认识。并试图用断块结构及其边界断裂与强烈地震的关系,探讨云南省强烈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的构造背景及空间分布规律。
期刊
本文讨论的区域大致在N24°—N26°,E99.5°—E102°的范围内,位于喜马拉雅—缅甸弧形构造带的东缘,构造现象丰富多彩,地震地质问题鲜明突出。 本文建立在对中新生界的发育与变形的分析基础上,指出自上新世以来,本区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下,受到强大的南西西—北东东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地壳迅速收缩并增厚,基底断裂,盖层褶皱,推复构造发育,准平原解体,山系和盆地形成,这种构造运动目前仍在
期刊
本文着重讨论了云南地区新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认为来自北西方向的挤压日趋强烈,发现地壳活动带呈某种规律性的迁移,进而推测地震带可能发生所谓“整体迁移”,并认为石屏、建水—通海、峨山—楚雄地震带,永胜—宁浪—盐源地震带可能是两个新崛起的地震带。而思茅—普洱、澜沦—耿马地震带有逐渐收缩的趋势。
期刊
本文在对形变测量资料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龙陵地震的垂直形变特征。龙陵地震之前,震区存在一个隆起过程,符合肖尔茨等人提出的扩容模式。通过一段水准测量资料反映出来的震时形变特征,显示了北北西向镇安断裂是这一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之一。文章通过震区地壳垂直形变的研究,引出并讨论了震区垂直力的存在及其物理依据,同时讨论了龙陵地震的某些临震预报问题。
期刊
本文中,作者从茂木清夫修改了的大森余震衰减公式及古登堡震级—频度关系式 lgN-a-bM出发,得出了以下结果: (1)当h≤1时,相应的震群为前震群;当h>1时,相应的震群为正常衰减,其后无更强的地震。 (2)当h>1时,余震的总次数为时间t以后的余震次数为n_1为大震后24小时内的余震数。 (3)最大余震的震级式中M_1为参加统计的地震中最小地震的震级。 (4)余震截止时间作者将以上结果用于云南
期刊
MY—1是一种多用途的地形变遥测记录仪器。该仪器能将目前使用的多种人工读数和照相记录的地形变观测仪器、如水管倾斜仪、水平摆倾斜仪,石英管和殷钢丝伸缩仪等改进为遥测可见记录,并把信号再稳定放大五倍。 MY—1以机、电、光结合的方式,减小了漂移,具有稳定性好、通用性强、成本低和使用简便可靠等优点。 MY—1于1977年定型并首批制成五套,其中三套配殷钢丝蠕变仪,一套配水平摆。从1977年12月开始先后
期刊
探索实现评定平面度误差“最小条件”的新方法,对于贯彻“形位公差”国家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文提出α—β座标法,阐明了α—β座标与基面转换的对应关系;给出过分顶点的计算表格和划分直线的作图规则;归纳出理想平面的判别准则;找出区域划分图与位置联线图的对应关系.
期刊
自1972年以来,国内外先后提出了一些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标注劳厄斑点指数和确定单晶体取向的方法,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原理,即在心射投影的基础上通过旋转倒易坐标系找出待定晶体的取向和全部劳厄斑点指数。根据这一原理编排了电子计算机程序 (采用BASIC语言),并利用小型电子计算机130对若干立方、六方和菱形晶体的劳厄照片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和现有方法相比,本法的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