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或智能手机)和网络为支撑的学习、通讯、娱乐平台已进入普通农家。但当前我国在互联网信息甄别、发布、传播等方面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使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方便孩子学到课外知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但家长不可能常陪孩子浏览网络,加之小孩子自制力差,对信息的筛选力低,不良信息对孩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的负影响已成现实。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普及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当前农村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何因势利导,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完善学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农村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一、信息化普及对孩子造成的重大不良影响
由于孩子在网络上充分的自由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孩子在接受正面教育、学到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重大的不良影响。
(一)信息化普及让一些孩子染上了“网瘾”
信息的发展和普及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同时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孩子上网无家长陪伴,加之自控力差,且对网游、网聊有着天生的痴迷,无心于学习;“虚拟交往”使原本性格孤僻的孩子更加冷漠自闭,给学困生转化带来更大的困难。而教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网瘾”及其危害却往往束手无策,正所谓网络是把双刃剑,伤人又害己。
(二)信息化普及造成学生价值判断失误
近年来,留守儿童数量骤增。这些孩子一般都由祖父母监护,父母难以控制和指导孩子健康上网。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孩子面对庞杂的信息和多元的文化结构,极易造成价值判断上的失误。如对待同一现象的网络评判,有的网友科学冷静,有的则激进偏颇,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价值判断上的混乱和失误,造成孩子美丑不分、价值观迷乱、心理迷茫,不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
(三)信息化普及导致孩子知行不一
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信息庞杂化,健康、积极、有益的信息往往与一些反动、迷信、有害的内容鱼龙混杂。小孩子崇拜心强,善于想象,喜欢模仿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虚拟世界里进行随心所欲地“除暴安良”,且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的意识严重地冲击着孩子的责任感,易于引发道德行为失范,知行不一。
二、信息化普及给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带来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内容缺失
由于信息化普及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得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的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该话题,笔者在全乡各小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过问卷。在回答“接受过哪些有关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交流”问题时,竟然有95%的教师和100%的学生选择“从没有”;在回答“班队是否开展过有关网络道德的主题活动”时,100%的学生回答“从没有”;在回答“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时,有超过35.5%的孩子回答“网络黑客”、“网络游侠”等;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是否完善”时,有83.3%的教师认为“比较完善”。对于这个调查数据,似乎在意料之中,但又在情理之外。可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德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德育思维和教育模式当中,对信息化普及对孩子思想、身心、知行等方面造成的负影响没有做出应急反应。学校德育内容至少缺失了与网络道德有关的教育和指导,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和孩子出现道德行为偏差的可能。
(二)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依然滞后
一个和谐、相亲相爱的家庭必然是孩子健康进步、幸福成才的摇篮。虽然,农村家庭在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不少家长依然认为“只要提供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物质条件,自家孩子也一样有出息”,他们认为为孩子提供上网便利是当前的时髦。农村家长大多数在外务工,很少顾及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忽略了对孩子信息化教育的引导和约束,更少和孩子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和交流,缺失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什么”、孩子“想成为怎样的人”等这些问题的深刻考量。加之部分家长或留守监护人家教观念依然“封建”,教育方法粗暴简单,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动辄就对孩子呼来唤去、拳手相加,使孩子变得忧虑、紧张,难以沟通,诸此种种都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信息化普及背景下农村小学的德育对策
(一)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
学校德育的本质是对孩子人格和品德的构建,实现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规范需要的和谐统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化普及的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辩证地分析和把握信息化普及给德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主动地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农村小学教师要深刻意识到信息化普及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合适契机和有效途径;更要意识到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补充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也是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注点。教师要整体思量,利用好信息化这把“双刃剑”,既不可视信息化为“猛兽”,也不可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放任自流。一方面,学校深入研究和思考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教育的多样形式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将网络道德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的德育教育功能,接的农村的地域和人文特征,寓网络德育教育于趣味班队活动之中,增强农村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二)亲情沟通,改进信息化时代的家庭教育
笔者赞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孙宏艳老师的家教观:父母要充分掌握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把教育的核心放在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上来,按照孩子的天性而非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去塑造孩子,尊重孩子休闲和娱乐的权利,不把对孩子的爱当作要求或宠溺孩子的借口。首先,父母要掌握信息化技術,熟悉网络文化,以自身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去影响和引导孩子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其次,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和家庭保持稳定的联系和沟通,即便是父母外出务工,也应定期组织其和孩子进行亲情视频通话,关心和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促进孩子上网自律性,拓展家庭德育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048)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农村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一、信息化普及对孩子造成的重大不良影响
由于孩子在网络上充分的自由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孩子在接受正面教育、学到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重大的不良影响。
(一)信息化普及让一些孩子染上了“网瘾”
信息的发展和普及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同时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孩子上网无家长陪伴,加之自控力差,且对网游、网聊有着天生的痴迷,无心于学习;“虚拟交往”使原本性格孤僻的孩子更加冷漠自闭,给学困生转化带来更大的困难。而教师和家长面对孩子的“网瘾”及其危害却往往束手无策,正所谓网络是把双刃剑,伤人又害己。
(二)信息化普及造成学生价值判断失误
近年来,留守儿童数量骤增。这些孩子一般都由祖父母监护,父母难以控制和指导孩子健康上网。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孩子面对庞杂的信息和多元的文化结构,极易造成价值判断上的失误。如对待同一现象的网络评判,有的网友科学冷静,有的则激进偏颇,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价值判断上的混乱和失误,造成孩子美丑不分、价值观迷乱、心理迷茫,不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
(三)信息化普及导致孩子知行不一
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信息庞杂化,健康、积极、有益的信息往往与一些反动、迷信、有害的内容鱼龙混杂。小孩子崇拜心强,善于想象,喜欢模仿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虚拟世界里进行随心所欲地“除暴安良”,且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的意识严重地冲击着孩子的责任感,易于引发道德行为失范,知行不一。
二、信息化普及给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带来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内容缺失
由于信息化普及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得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的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该话题,笔者在全乡各小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过问卷。在回答“接受过哪些有关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交流”问题时,竟然有95%的教师和100%的学生选择“从没有”;在回答“班队是否开展过有关网络道德的主题活动”时,100%的学生回答“从没有”;在回答“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时,有超过35.5%的孩子回答“网络黑客”、“网络游侠”等;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是否完善”时,有83.3%的教师认为“比较完善”。对于这个调查数据,似乎在意料之中,但又在情理之外。可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德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德育思维和教育模式当中,对信息化普及对孩子思想、身心、知行等方面造成的负影响没有做出应急反应。学校德育内容至少缺失了与网络道德有关的教育和指导,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和孩子出现道德行为偏差的可能。
(二)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依然滞后
一个和谐、相亲相爱的家庭必然是孩子健康进步、幸福成才的摇篮。虽然,农村家庭在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不少家长依然认为“只要提供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物质条件,自家孩子也一样有出息”,他们认为为孩子提供上网便利是当前的时髦。农村家长大多数在外务工,很少顾及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忽略了对孩子信息化教育的引导和约束,更少和孩子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和交流,缺失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什么”、孩子“想成为怎样的人”等这些问题的深刻考量。加之部分家长或留守监护人家教观念依然“封建”,教育方法粗暴简单,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动辄就对孩子呼来唤去、拳手相加,使孩子变得忧虑、紧张,难以沟通,诸此种种都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信息化普及背景下农村小学的德育对策
(一)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
学校德育的本质是对孩子人格和品德的构建,实现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规范需要的和谐统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化普及的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辩证地分析和把握信息化普及给德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主动地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农村小学教师要深刻意识到信息化普及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合适契机和有效途径;更要意识到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补充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也是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注点。教师要整体思量,利用好信息化这把“双刃剑”,既不可视信息化为“猛兽”,也不可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放任自流。一方面,学校深入研究和思考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教育的多样形式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将网络道德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的德育教育功能,接的农村的地域和人文特征,寓网络德育教育于趣味班队活动之中,增强农村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二)亲情沟通,改进信息化时代的家庭教育
笔者赞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孙宏艳老师的家教观:父母要充分掌握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把教育的核心放在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上来,按照孩子的天性而非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去塑造孩子,尊重孩子休闲和娱乐的权利,不把对孩子的爱当作要求或宠溺孩子的借口。首先,父母要掌握信息化技術,熟悉网络文化,以自身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去影响和引导孩子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其次,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和家庭保持稳定的联系和沟通,即便是父母外出务工,也应定期组织其和孩子进行亲情视频通话,关心和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促进孩子上网自律性,拓展家庭德育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04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