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水泥和石粉做雕塑,这是张宝贵的梦想。奋战了800多个日夜,在张宝贵的带领下,由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板上巨大的白色浮雕顶棚制作成功,这表现出张宝贵对于材料的创造性的深刻认识和对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水泥和石粉是一种并不贵重的材料,但它们却成就了张宝贵的艺术梦想。
张宝贵与水泥和石粉的缘分可以追溯得很远,但我们可以从较近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说起。
一、音乐厅吊顶的诞生
这是张宝贵的骄傲:一件与北京昌平农民共同奋斗800多个日夜所创造的艺术品——像一片起伏的沙丘被倒置在天花板上,又像刚刚被海浪冲刷过的海滩,海滩上尚存有流水和螃蟹爬过的痕迹——巨大的不规则白色浮雕顶棚,如此震撼眼球地悬挂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顶部,炫耀着水泥筑就的奇迹。
张宝贵和艺术的缘分要早于他和水泥与石粉的缘分。他从小喜欢画黑板报、做手工艺品,进工厂做美术老师,从书中自学……艺术对于他而言不是什么伟大的想法、抱负与目标,更多的是一种满足、快乐和抒情。然而生活却给他埋下了一个伏笔。
1968年张宝贵从北京下乡到山西,1987年回到北京,找不到收留的单位,只好带着家属落户到昌平。迫于生计,也因为懂一些美术,他在搞建筑的舅舅的建议下,做起了“石花”(水泥窗花)。用张宝贵的话来讲,那时候的状态是:三五个农村妇女,一个不能挡寒的破工棚,用水泥和废石粉为原料,按照书本上写的和行家的说法,在水灰比、灰砂比、震捣、养护等一系列专业状态中不断去试验,没日没夜地做出了一拨又一拨没人要的产品。
当时,不少建筑师看过产品后,认为质感上与石相差太远,并且造型俗套。可是张宝贵那时候一个心思就是要把石头的感觉做出来。先是在水泥里加了白云石渣儿,模具上涂了缓凝剂,脱模后用水去冲,露出了石渣,可是却像水刷石;他又试着用大锅去蒸养,脱模后用砂布去打磨,又像是水磨石;出于幻想以为颗粒细小一些也许会好些,模模糊糊的也许会像石头,几个人把石渣儿用锤子凿碎成粉末状和水泥搅到一起,放在模具里震捣,脱模后再用砂布去擦……随着不断地想象、尝试和改进,制品表面质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像石头。加上聚苯板做的模具可光可毛,肌理效果粗犷自然。平的面抛光;毛的面又用铁刷去刷、用尖斧垛击,石材质感就更强。乃至于后来在制品表面打蜡、喷透明漆、喷云母粉,在表面镀金属,仿制青铜、紫铜、铁等效果,“水泥”越来越变幻出前所未有的形态,也为张宝贵打开一条宽阔的道路。
2004年,一位建筑师朋友向他提出了能否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制作外墙条绒状挂板的问题。张宝贵一口应允下来。除了信心,这个时候,经常参加各种国际展会的他感觉到——建筑挂板轻体化大有文章可做。现在提到建筑挂板很容易想到清水砼,加上源于桥梁、源于楼板、源于钢筋砼的影响,习惯了把挂板做厚,做成钢筋砼以确保坚固。用聚苯板做底模,水泥加石粉,借鉴GRC工艺和应用杜拉纤维,用纤维增强水泥的方法把挂板做薄、做轻、做大,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还可以降低制品对于建筑物承载的要求,给建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通过为建筑服务表达艺术能力,从建筑装穿铠甲走向穿丝绸,从穿职业装走向穿时装,借建筑说话,把新材料推广出去,使建筑能有雕塑效果,使艺术学会借气、借场、借景。
在此之后,张宝贵承接了,研制拉萨火车站装饰砼挂板、为化工出版社研制砼遮阳挂板等工作。从最初的光面到最后的条绒状,从常规砼板“牛腿”钢性连接变为镀锌钢架柔性连接,从单一的“条绒”发展为各式肌理质感。轻体装饰砼挂板在色彩形状、条绒宽窄深浅、开 缝密缝、结点方式等方面逐渐成熟起来。于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秦皇岛鸟类博物馆、北京少年宫、长春烈士纪念馆、安徽博物馆、鄂尔多斯大剧院等等都找上了他。
三、“革命”刚刚开始
这场水泥与石粉的“革命”似乎进行了很久,又似乎才刚刚开始。因为张宝贵非常明白,技术问题只是一个方面,艺术性将为材料和技术带来更大的空间。
用水泥做雕塑,这在20年前是难以被人接受的。张宝贵以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的身份开始探索。1989年他在北京图书馆举行了第一个自己的作品展,但那时以模仿为主;1993年,他开始参加艺术博览会;1995年,他在中央美院举办了个人创造的造石艺术展;随即于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造石艺术展,并且多次参加中国雕塑论坛……他不断地与建筑师、艺术家结识、交流。艺术家的梦渐渐触手可及。
1989年,张宝贵应邀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做了三件浮雕,作为中国通史陈列烘托气氛的重要部分。1992年到1994年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天津迎宾馆(四十三届世乒赛前),分别指名认购了张宝贵的《九龙生子》《治水、引水》等多幅浮雕,1996年前后,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鲍泰利收藏了张宝贵的《四方神》等三件浮雕。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对话》,并登载《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一书。2007年6月,美国总统艺术委员会主席阿黛尔·玛戈收藏了他的雕塑《自然状态》。张宝贵还先后为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亚运村、北京当代万国城等创作了浮雕或圆雕。还有其他一些北京的著名建筑如保利大厦、北京西苑饭店等处采用了张宝贵的作品。张宝贵曾受建筑大师吴良铺邀请为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了凤形雕塑。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将他的作品《条码的启示》永久陈列于南门。张宝贵的团队用水泥加石粉的技术为奥运场馆制作了两千多平米的浮雕,还有圆雕,为首都机场T3航站楼制作了主雕塑《紫薇辰恒》,一些雕塑家和雕塑组织找上门来,希望尝试这种新材料,许多建筑师、规划师,还有政府官员,要求他去做报告,介绍神奇又普通的“再造石”,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组织、商业机构希望加盟、参与和推动这种新材料的发展……
在为水泥和石粉插上梦想翅膀的同时,张宝贵也飞翔起来。只是他希望,不仅他自己用再造石做雕塑,还有更多人都能够认识到“对于材料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可以是无限的”。
张宝贵与水泥和石粉的缘分可以追溯得很远,但我们可以从较近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说起。
一、音乐厅吊顶的诞生
这是张宝贵的骄傲:一件与北京昌平农民共同奋斗800多个日夜所创造的艺术品——像一片起伏的沙丘被倒置在天花板上,又像刚刚被海浪冲刷过的海滩,海滩上尚存有流水和螃蟹爬过的痕迹——巨大的不规则白色浮雕顶棚,如此震撼眼球地悬挂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顶部,炫耀着水泥筑就的奇迹。
张宝贵和艺术的缘分要早于他和水泥与石粉的缘分。他从小喜欢画黑板报、做手工艺品,进工厂做美术老师,从书中自学……艺术对于他而言不是什么伟大的想法、抱负与目标,更多的是一种满足、快乐和抒情。然而生活却给他埋下了一个伏笔。
1968年张宝贵从北京下乡到山西,1987年回到北京,找不到收留的单位,只好带着家属落户到昌平。迫于生计,也因为懂一些美术,他在搞建筑的舅舅的建议下,做起了“石花”(水泥窗花)。用张宝贵的话来讲,那时候的状态是:三五个农村妇女,一个不能挡寒的破工棚,用水泥和废石粉为原料,按照书本上写的和行家的说法,在水灰比、灰砂比、震捣、养护等一系列专业状态中不断去试验,没日没夜地做出了一拨又一拨没人要的产品。
当时,不少建筑师看过产品后,认为质感上与石相差太远,并且造型俗套。可是张宝贵那时候一个心思就是要把石头的感觉做出来。先是在水泥里加了白云石渣儿,模具上涂了缓凝剂,脱模后用水去冲,露出了石渣,可是却像水刷石;他又试着用大锅去蒸养,脱模后用砂布去打磨,又像是水磨石;出于幻想以为颗粒细小一些也许会好些,模模糊糊的也许会像石头,几个人把石渣儿用锤子凿碎成粉末状和水泥搅到一起,放在模具里震捣,脱模后再用砂布去擦……随着不断地想象、尝试和改进,制品表面质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像石头。加上聚苯板做的模具可光可毛,肌理效果粗犷自然。平的面抛光;毛的面又用铁刷去刷、用尖斧垛击,石材质感就更强。乃至于后来在制品表面打蜡、喷透明漆、喷云母粉,在表面镀金属,仿制青铜、紫铜、铁等效果,“水泥”越来越变幻出前所未有的形态,也为张宝贵打开一条宽阔的道路。
2004年,一位建筑师朋友向他提出了能否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制作外墙条绒状挂板的问题。张宝贵一口应允下来。除了信心,这个时候,经常参加各种国际展会的他感觉到——建筑挂板轻体化大有文章可做。现在提到建筑挂板很容易想到清水砼,加上源于桥梁、源于楼板、源于钢筋砼的影响,习惯了把挂板做厚,做成钢筋砼以确保坚固。用聚苯板做底模,水泥加石粉,借鉴GRC工艺和应用杜拉纤维,用纤维增强水泥的方法把挂板做薄、做轻、做大,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还可以降低制品对于建筑物承载的要求,给建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通过为建筑服务表达艺术能力,从建筑装穿铠甲走向穿丝绸,从穿职业装走向穿时装,借建筑说话,把新材料推广出去,使建筑能有雕塑效果,使艺术学会借气、借场、借景。
在此之后,张宝贵承接了,研制拉萨火车站装饰砼挂板、为化工出版社研制砼遮阳挂板等工作。从最初的光面到最后的条绒状,从常规砼板“牛腿”钢性连接变为镀锌钢架柔性连接,从单一的“条绒”发展为各式肌理质感。轻体装饰砼挂板在色彩形状、条绒宽窄深浅、开 缝密缝、结点方式等方面逐渐成熟起来。于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秦皇岛鸟类博物馆、北京少年宫、长春烈士纪念馆、安徽博物馆、鄂尔多斯大剧院等等都找上了他。
三、“革命”刚刚开始
这场水泥与石粉的“革命”似乎进行了很久,又似乎才刚刚开始。因为张宝贵非常明白,技术问题只是一个方面,艺术性将为材料和技术带来更大的空间。
用水泥做雕塑,这在20年前是难以被人接受的。张宝贵以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的身份开始探索。1989年他在北京图书馆举行了第一个自己的作品展,但那时以模仿为主;1993年,他开始参加艺术博览会;1995年,他在中央美院举办了个人创造的造石艺术展;随即于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造石艺术展,并且多次参加中国雕塑论坛……他不断地与建筑师、艺术家结识、交流。艺术家的梦渐渐触手可及。
1989年,张宝贵应邀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做了三件浮雕,作为中国通史陈列烘托气氛的重要部分。1992年到1994年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天津迎宾馆(四十三届世乒赛前),分别指名认购了张宝贵的《九龙生子》《治水、引水》等多幅浮雕,1996年前后,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鲍泰利收藏了张宝贵的《四方神》等三件浮雕。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对话》,并登载《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一书。2007年6月,美国总统艺术委员会主席阿黛尔·玛戈收藏了他的雕塑《自然状态》。张宝贵还先后为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亚运村、北京当代万国城等创作了浮雕或圆雕。还有其他一些北京的著名建筑如保利大厦、北京西苑饭店等处采用了张宝贵的作品。张宝贵曾受建筑大师吴良铺邀请为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了凤形雕塑。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将他的作品《条码的启示》永久陈列于南门。张宝贵的团队用水泥加石粉的技术为奥运场馆制作了两千多平米的浮雕,还有圆雕,为首都机场T3航站楼制作了主雕塑《紫薇辰恒》,一些雕塑家和雕塑组织找上门来,希望尝试这种新材料,许多建筑师、规划师,还有政府官员,要求他去做报告,介绍神奇又普通的“再造石”,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组织、商业机构希望加盟、参与和推动这种新材料的发展……
在为水泥和石粉插上梦想翅膀的同时,张宝贵也飞翔起来。只是他希望,不仅他自己用再造石做雕塑,还有更多人都能够认识到“对于材料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可以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