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厚植中国传统文化根脉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人文精神的底蕴,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展学习传统文化的路径,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对经典文本的吟咏诵读和其他方式的学习参悟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境界,这对弘扬传统文化、厚植传统文化根脉是很重要的。
  一、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做到“材”尽其用
  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材源于文化,在文化中生长、发展;文化作为语文教材的母体决定着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并为语文教材建设提供基本的逻辑理念。抛开文化,语文教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黄金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个良机,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把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他们的血脉。
  挖掘教材蕴涵的传统文化要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诗词、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内涵挖掘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抓住常规课堂教学主阵地,在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情美”“人文美”“人格美”等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它们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深厚的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比如《沁园春·雪》中祖国河山的壮美、青年肩负的责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缜密与严谨,《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纯真与华夏建筑文化的辉煌等。
  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的产物,中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多涉及忠贞爱国、治国修身、大公无私、孝敬父母、重诺守信等美德。比如《离骚》体现的是忧国忧民、正道直行;《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的是蔑视权贵、保持个性;《廉颇蔺相如列传》体现的是顾全大局、尽职尽责等等。还有恬然自适的《归园田居》、锲而不舍的《劝学》、求真务实的《师说》、深思慎取的《游褒禅山记》以及《望海潮》《雨霖铃》等诗歌中的秀美山川、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怀等。
  2.重视课文注释和阅读提示
  课文注释和阅读提示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把语文当作“文化载体”看待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文注释和阅读提示的作用,帮助学生增长百科知识,积累丰富字词,了解创作背景,走进作者内心,更全面、更深层把握文本。
  课文注释有题目注释、词语注释和知识性注释等。课文注释包含丰富的百科知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自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阅读提示或关注作者,或关注文本,借助这些提示,学生可以知人论世,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3.引导学生对成语进行专题探究
  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文化意义,组织学生探究成语的来源、变迁等既是学习知识,也是学习传统文化。
  研究成语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比如,“鼎”象征天下九州和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所以后人常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话语的分量。“五体投地”本是佛教中最恭敬的礼节,现在用来比喻敬佩到了极点。
  学习成语更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特点和品质。比如“筚路蓝缕”“宵衣旰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杀身成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以史为镜”“鬼斧神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4.放大“名著导读”的扩散效应
  人教版教材专门设立了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的“名著导读”板块,其中精选了《论语》《家》《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名篇。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媒体手段和各种激励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强化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闻到名著的芬芳”,同享阅读的力量和惊喜。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力发挥,充分扩大名著的示范和扩散效应,让“名著导读”成为导航灯,引领学生增强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血液,使用教材应该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做到“材”尽其用。
  二、拓展课程资源,广引传统文化活水,化人于无形
  尽管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的作品大多文质优美,具有典范意义,但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仅仅立足于教材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充分挖掘本地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把教化学生的空间向更广阔的地方拓展。
  1.课文的拓展
  课文可以横向和纵向拓展。比如教学《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描写,我们可以把《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学习尽享音乐描写之妙,使零碎的知识整体化、片断的知识系统化。
  再比如,《鸿门宴》中的项羽是有勇无谋、优柔寡断、狂妄自大的人,但是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咏项羽》却对项羽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教师如果能够拓展内容引发学生研讨,学生一定能够建构更合理的知识,培养更辩证的思维。
  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广和重组,以教材为点,根据教学目标向四面辐射和拓展,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更深邃的层次进行思考。
  2.选修课的开设
  语文选修课的开设除了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要求,体现现代思想和价值追求,同时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课堂学习、教材学习形成互补。
  开设选修课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
  (1)按照不同文學体裁开设   按照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等体裁分别开设出不同的选修课,如《古典诗歌散文名篇选读》《山水田园诗精读》《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读》等。
  (2)按照不同学习形式开设
  可以根据听、说、读、写不同学习方式开设,如《古典诗歌朗诵欣赏》《古典诗词创作》《评书选播》《演讲与口才》等。
  (3)根据不同语文知识开设
  语文知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开设《对联与书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汉字的构造与演变》《民俗?节日?诗词》等课程。
  基于学科特点和学科使命,开设选修课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语文课程的范围,不能随心所欲,致使课程游离于语文学习范围之外,丧失了语文学科的文化担当。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
  程红兵曾指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教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非常丰富,可以研究文学形象,比如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可以研究历史人物,比如先秦战国时代的说客形象、古代史书中的侠客形象;可以研究文化知识,比如谚语研究、古代礼俗研究、民间传说探究、景点名联赏析、名人与名山、对联中的文化等。
  还可以结合地域特点进行相应的文化研究,比如某地民风民俗研究 、某位文化名人的足迹、某地的信仰和禁忌研究等。
  语文教学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承担着传授传统文化精髓的责任。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做到化人于无形,让学生自觉学习、接受和践行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三、强化传统语文学习方式,做到“语”味无穷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要有“语文味”,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这句话道出了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真谛。语文教学可以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可以置换比较、品词品句,可以创设情境、想象补充,可以语境体悟、仿写补写……语文教师应该强化传统语文学习方式,让“语文味”浓起来。
  1.把品读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说是语言教学,语言学习重在语感,培养语感重在品读。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词语欣赏、合理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语言的美。
  品读什么?读经典篇章,读大师名作,读传统美文;也可以读文中的精美片段,或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佳句……通过品读推敲文本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背后的画面,做到“读书如见”;通过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会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通过品读,享受中华“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
  品读的重要方式是朗读。朗读是一种被引领的创造,是享受美感、乐感、语感和情感的综合活动。朗读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说“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用积累的方式丰富知识储备
  素质教育和积累知识并不矛盾,须知,没有知识积累的素质教育就像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看上去美伦美奂,实际上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虚幻之梦。
  因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新课程还是传统教学,都十分重视知识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有“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丰富的语言积累对提升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积累什么?首先是语文知识,比如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些诗词的格律知识和文学常识等;积累优秀篇章、语段和词句,比如诗句、歌词、成语、箴言、警句、谚语、对联、戏文、广告等。
  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关注、参与和体验就不可能积累思想和感情。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对作文素材进行分类。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积累,通过知识、文化等方面的积累,增强文化意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3.通过丰富创作体验提升写作的文化品位
  语文学习说千道万,还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因此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我认为写作方面也有很多途径和方法。
  除了常规作文可以通过选择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训练,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对联,创作诗词,甚至尝试写写文言文。一篇课文学完,可以引导学生用对联概况文章内容或主题。比如,学习了《兰亭集序》用“乐觞流曲水,极视听之娱;叹情随事迁,皆生死之悲”概括文章内容就很好。
  读了《雨巷》《再别康桥》,可以仿写一首告别母校、亲人的现代诗;学了王昌龄、杜甫的绝句和律诗,可以用同样的格式表达自己游历的见闻与感受。
  偶尔让学生用文言文来叙事记人,很能帮助他们找到文言文的感觉。
  这些写作实践既有助于学生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和深度表达,又有利于提升写作品位和传统文化学习。
  新语文教育领军人物韩军的教育理念是: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重视文言,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这段话是对“语文味”的最好阐释,它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作为母语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育尤其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之本”,坚守语言的文化传承功能,厚植中国传统文化根脉。
  〔本文系湖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JB375)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维修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常会与一些新奇故障不期而遇。这些故障时而令人感到异常棘手.时而让人兴奋不已,它们在考验人的同时,也让其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如果人们能养成一种习惯,及时
以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为基材,压电陶瓷粉和导电石墨为功能相,制备了压电陶瓷/聚氨酯智能阻尼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压电陶瓷粉添加质量份为20和40时,能得
用梯度固化的方法制备了梯度固化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用红外光谱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所制备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沿着高温到低温的方向,梯度固化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也是在环境中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德育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都发生了新变化,给高校德育带
通过sEMG的时域与频域分析评估在模拟驾驶过程中的驾驶员腰部疲劳.40个男性样本参加实验((29.7±3.1)岁),随机分成A((28.8±3.4)岁)、B((30.6±2.7)岁)两组,A组
EPC,从诞生之初的种种神秘,经过全球一大批专家、学者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见EPC在许多行业中应用于标识托盘、包装箱.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EPC必
以聚氧化丙烯二醇(DL-2000)为软段,不同2,4′-异构体含量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为硬段,采用预聚法合成了不同异构体含量的MDI型聚氨酯弹性体。采用FT
十余年来,我国自动识别产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趋于合理,在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技术水平上了新台阶,产量和销售额快速增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的探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基本内涵,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的“中国自动识射行业年度优秀奖”评选活动到今年已是第4届。2006年评选活动更有新突破,除设立“中国自动识别行业年度优秀企业奖”、“中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