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不同入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来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kym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前、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2月治疗的37例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根据腰大肌脓肿清除的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1例,行后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和B组(16例,行前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术前C反应蛋白、腰大肌脓肿侧别、腰大肌脓肿最大横径及纵径、伴随脓肿、脓腔分隔情况、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病变节段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结果 除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A组(t=-2.985,P=0.005)外,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 ~ 47个月,平均31.1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A组4例二次行前方脓肿清除置管化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脓肿均吸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正常.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病变节段Cobb角以及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中,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结论 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特殊情况下仍需行前路脓肿清除.
其他文献
一般一次分离过程只能进一次样.但在蛋白质的梯度洗脱色谱中,一次分离中可多次进样,蛋白质的保留时间及峰形无可觉察的变化.这种进样法可以叫累加进样法.累加进样法在提高蛋
会议
农村水体污染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直面的个突出问题.文章从分析农村水体污染成因入手,对其防治工作提出了相应对策.
IAM(Immobilized Artificial Membrane)由于具有与细胞膜结构的相似结构,作为色谱填料时可固载膜蛋白作为固定相,模拟细胞膜表面情况,用于膜蛋白功能研究,如受体-配体相互作
会议
疏水性在药物的吸收,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药代动力学中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物化性质,因此对疏水性的定量描述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疏水效应与溶剂分配现象有关,
会议
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常采用的研究策略既有在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的定量比较(如基于2DE和DIGE的方法),也有肽段水平进行的定量方法(如以稳定同位素代谢标记为代表的生物标记和
会议
目的 探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
D-天冬氨酸(D-Asp)和D-谷氨酸(D-Glu)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两种重要的D-氨基酸.已有研究表明,两者的含量,在肿瘤蛋白和正常组织蛋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建立快速、准确测定
会议
麻黄碱类药物属兴奋剂中的刺激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对于实际样品(比如体液)分析来说,常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因样品前处理比较复杂,试剂成本较贵或方法选择性差等
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化合物.小至最简单的细菌,大至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都含有糖类,它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而且,糖类是生物体合
会议
柱切换技术可以简化样品的前处理步骤,从而实现生物样品的快速和自动化分析.本文的柱切换系统中使用浸透限制相(RAM)Shiseido Capcell Pak MF C8柱来实现药物与血浆母体成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