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95-01
我们知道,在任何科学系统的学习中,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对基本概念达到清晰明白、正确无误的理解,是掌握基础知识乃至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必要前提。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概念就无法构建物理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不会形成一门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故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量的含义,将给进一步深入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使学习顺理成章,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十分模糊。很多同学由于对概念的本质模糊不清,形成了很多误区。下面就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力学中产生的一些误区,做一些探究。
误区之一: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就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会运动
成因:形成这一误区,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对物体运动现象表象的认识和体验。学生根据所看到的都是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永远静止,物体受力作用时才会运动这一表面现象得出的错误观点。
针对这一错误观点,教学时作出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讨论以下现象:
现象1:我们在跳远时,当人的脚离开踏板后还受到力的作用吗?(不受)但人这时候会向前运动吗?(会)
现象2:骑自行车时,紧踏几步后便不踏,自行车是否还能继往前运动?(会)这时自行车是否受到向前的推力?(不受推力)
现象3:行使着的汽车,当把发动机关闭后,汽车不受到向前的牵引力,汽车能否继续向前运动?(会)
现象4:在滑旱冰时,人用力起来后,停止用力时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向前滑行很长一段距离)。
通过这些现象,最终让学生悟出,这些物体能够继续前进,并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所以力并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的缘故。最后学生就会得出,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然会继续运动,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误区之二:认为物体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成因:这一误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于生活中的一些放在水平面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的物理现象,及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概念上的模糊认识产生的。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可设计一个表格(如下表),帮助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进行比较。
接着可画出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压力和重力的示意图(见下图),帮助学生认识压力和重力。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物体的压力和物体的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当物体放在水平桌面时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的结论,而物体不在水平面时这两个力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方向和作用点也是不相同的。
误区三:用同一机械在吊起不同的重物时,机械效率相同
成因:很多学生对机械效率的公式理解不深。
即:也就是吊起轻重不同的物体对,所做的额外功相同,但有用功增大,即在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相同的数时,分数的值要变大,所以机械效率要变大,而非不变。
总之,在教学时要学生得出正确的概念,能对概念进行恰到好处的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认真抓好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深入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建立明析的概念,形成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强化对模糊概念之间的区別,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去正确认识到它的本质,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最终改变学生学习物理时经常发生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们知道,在任何科学系统的学习中,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对基本概念达到清晰明白、正确无误的理解,是掌握基础知识乃至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必要前提。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概念就无法构建物理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不会形成一门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故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量的含义,将给进一步深入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使学习顺理成章,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十分模糊。很多同学由于对概念的本质模糊不清,形成了很多误区。下面就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力学中产生的一些误区,做一些探究。
误区之一: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就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会运动
成因:形成这一误区,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对物体运动现象表象的认识和体验。学生根据所看到的都是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永远静止,物体受力作用时才会运动这一表面现象得出的错误观点。
针对这一错误观点,教学时作出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讨论以下现象:
现象1:我们在跳远时,当人的脚离开踏板后还受到力的作用吗?(不受)但人这时候会向前运动吗?(会)
现象2:骑自行车时,紧踏几步后便不踏,自行车是否还能继往前运动?(会)这时自行车是否受到向前的推力?(不受推力)
现象3:行使着的汽车,当把发动机关闭后,汽车不受到向前的牵引力,汽车能否继续向前运动?(会)
现象4:在滑旱冰时,人用力起来后,停止用力时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向前滑行很长一段距离)。
通过这些现象,最终让学生悟出,这些物体能够继续前进,并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所以力并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的缘故。最后学生就会得出,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然会继续运动,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误区之二:认为物体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成因:这一误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于生活中的一些放在水平面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的物理现象,及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概念上的模糊认识产生的。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可设计一个表格(如下表),帮助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进行比较。
接着可画出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压力和重力的示意图(见下图),帮助学生认识压力和重力。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物体的压力和物体的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当物体放在水平桌面时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才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的结论,而物体不在水平面时这两个力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方向和作用点也是不相同的。
误区三:用同一机械在吊起不同的重物时,机械效率相同
成因:很多学生对机械效率的公式理解不深。
即:也就是吊起轻重不同的物体对,所做的额外功相同,但有用功增大,即在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相同的数时,分数的值要变大,所以机械效率要变大,而非不变。
总之,在教学时要学生得出正确的概念,能对概念进行恰到好处的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时认真抓好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深入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建立明析的概念,形成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强化对模糊概念之间的区別,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去正确认识到它的本质,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最终改变学生学习物理时经常发生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