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既要保留老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又要创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学、创新,切实提高學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素养。
一、课前导学,让学生在行为参与中有准备地学
课前导学,就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进行学习,还要求学生在课堂外提前参与。教师设置预习作业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自己学习相应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然后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有关的知识,而且达到了有准备地学的目的。课前获得相关信息,不仅为历史课堂节省了一些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曲折发展的十年》时,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具体见表1、表2、表3)。
另外,让学生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故事、照片等资源。
方法提示:
(1)访问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长辈;
(2)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3)到电子阅览室访问历史网站。
在课前导学中,笔者通过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咨询长辈等方式了解历史信息,培养了搜集、分析史料的能力和意识。
历史学科课前体验性、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方法指导,体现了学习的多样性、活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习空间,密切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二、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历史教师要积极地响应新的教学指导理念,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们只有在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历史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有趣的课堂上,学生的神经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而恰好大脑的活跃度与大脑的记忆力是正相关的,这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学生只会觉得历史枯燥又冗长,在听课的时候心不在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故事进行课堂导入;也可用一些新奇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寻找答案;还可以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这节历史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提出问题,以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材料一:(多媒体出示图片)“大炼钢铁”“土高炉群”“瞎指挥”“人民日报上虚假的粮食产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卫星田”“肥猪赛大象”。
材料二: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造成原来的各种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具体见表4。
表 4
问题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这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有哪些特征?体现了哪些“左”的错误?
问题②: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做些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做?
问题③: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之间有何关联?
教师引导:“大跃进”是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兴办公共食堂,搞平均主义。这两个运动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空前高涨,希望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急切心情;但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高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国情和客观经济规律,最终使“左”的错误在全国蔓延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严重失误,它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三、活用图文资源服务教学
高中历史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每一课题都配有引言、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尽量为学生呈现丰富、鲜活的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整合、利用這些资源,使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如要求学生利用有效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的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充实教学活动。
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整合教材的图文资源并加以补充,来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的构想》时,笔者补充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充实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出示问题:在不同时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分别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出示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都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要求。
材料二: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本来可以有机会收回香港,但蒋介石在美国和英国的重压面前放弃了收复香港的机会。
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逐渐强盛,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问题被提上日程。早已凝在邓小平心中的那个痛结,最终找到了解决的方案—“一国两制”。
四、巧用学习活动服务教学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历史,还要学会口头、书面陈述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只让学生做被动学习的机器,只做历史观点、结论的接受者,而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在一些历史问题上允许多种观点并存。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口头、书面陈述历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笔者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口头陈述历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为展现收回香港的艰辛,笔者播放了邓小平和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谈判的一段视频《棋逢对手的博弈》。
然后筆者通过课件出示问题:邓小平讲道,“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为什么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中英双方在经过22轮长达两年的谈判后,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然后,学生提出问题:(1)“一国两制”是谁提出的?(2)什么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4)这一制度提出的目的是什么?(5)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何历史意义?(6)“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7)中央政府对于台湾问题制定的“一国两制”和对港澳实行的“一国两制”有什么不同?(8)“一国两制”的实行是否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辩论,解决上述问题。
“一國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它首先针对的是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也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总之,历史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要掌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地落实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前导学,让学生在行为参与中有准备地学
课前导学,就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进行学习,还要求学生在课堂外提前参与。教师设置预习作业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自己学习相应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然后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有关的知识,而且达到了有准备地学的目的。课前获得相关信息,不仅为历史课堂节省了一些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曲折发展的十年》时,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具体见表1、表2、表3)。
另外,让学生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故事、照片等资源。
方法提示:
(1)访问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长辈;
(2)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3)到电子阅览室访问历史网站。
在课前导学中,笔者通过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咨询长辈等方式了解历史信息,培养了搜集、分析史料的能力和意识。
历史学科课前体验性、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方法指导,体现了学习的多样性、活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习空间,密切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二、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历史教师要积极地响应新的教学指导理念,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们只有在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历史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有趣的课堂上,学生的神经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而恰好大脑的活跃度与大脑的记忆力是正相关的,这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学生只会觉得历史枯燥又冗长,在听课的时候心不在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故事进行课堂导入;也可用一些新奇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寻找答案;还可以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这节历史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提出问题,以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材料一:(多媒体出示图片)“大炼钢铁”“土高炉群”“瞎指挥”“人民日报上虚假的粮食产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卫星田”“肥猪赛大象”。
材料二: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造成原来的各种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具体见表4。
表 4
问题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这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有哪些特征?体现了哪些“左”的错误?
问题②: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做些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做?
问题③: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之间有何关联?
教师引导:“大跃进”是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兴办公共食堂,搞平均主义。这两个运动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空前高涨,希望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急切心情;但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高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国情和客观经济规律,最终使“左”的错误在全国蔓延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严重失误,它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三、活用图文资源服务教学
高中历史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每一课题都配有引言、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尽量为学生呈现丰富、鲜活的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整合、利用這些资源,使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如要求学生利用有效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的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充实教学活动。
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整合教材的图文资源并加以补充,来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的构想》时,笔者补充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充实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出示问题:在不同时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分别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出示了三则材料。
材料一: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都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要求。
材料二: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本来可以有机会收回香港,但蒋介石在美国和英国的重压面前放弃了收复香港的机会。
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逐渐强盛,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问题被提上日程。早已凝在邓小平心中的那个痛结,最终找到了解决的方案—“一国两制”。
四、巧用学习活动服务教学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历史,还要学会口头、书面陈述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只让学生做被动学习的机器,只做历史观点、结论的接受者,而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在一些历史问题上允许多种观点并存。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口头、书面陈述历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笔者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口头陈述历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为展现收回香港的艰辛,笔者播放了邓小平和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谈判的一段视频《棋逢对手的博弈》。
然后筆者通过课件出示问题:邓小平讲道,“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为什么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中英双方在经过22轮长达两年的谈判后,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然后,学生提出问题:(1)“一国两制”是谁提出的?(2)什么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4)这一制度提出的目的是什么?(5)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何历史意义?(6)“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7)中央政府对于台湾问题制定的“一国两制”和对港澳实行的“一国两制”有什么不同?(8)“一国两制”的实行是否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辩论,解决上述问题。
“一國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它首先针对的是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也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总之,历史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要掌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地落实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