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有传统特色的侗族居住建筑是贵州省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风格的特殊表现。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对少数民族特殊建筑应如何保护、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贵州民居;侗族干阑建筑;保护
1、贵州民居的生成背景
贵州现在民族建筑居多集中地地区属黔东南地区,该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晨昏多雾,雨后爽朗。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民谚,形象生动地概括了这一气候复杂,自然条件特殊,建设用地有限的特定的高原地貌环境。
对地形地貌较为适应的干阑式建筑,在有限的用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在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在抬高建筑的方式,建立起适应地形地貌,又具有安全性的建筑,很好的突出了地理环境作用于建筑的文化结果。
2、黔东南侗族干阑建筑
2.1自然衍生的山寨形态
一般侗族村寨分布都依山傍水,位于兩座山脉之间的谷地,干阑木楼沿着山谷走向布置,地势平坦,民居的分布形态呈带状格局,各空间布局形态都是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随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撞击,以及时间、人物、地域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2.2传统侗居空间的形态特征
侗居多依山傍水而建,由于用地有限,为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巧妙的与地势相结合,手法独具匠心。传统侗居的平面空间多样,但就其类型而言,当归于干阑建筑。干所谓干阑建筑,即用过柱子把建筑托起,使其下部架空。实际是对“人处其上,畜产居下”的居住建筑类型的通称。不过,随着人们对住宅空间和面积领域的要求的扩展,干阑建筑有些已经从简单的两层发展为三层或者四层。从一开间发展为两开间、三开间或者更多开间,或者长屋。
2.3侗寨公共交往场所
2.3.1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是象征族性群体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侗寨社会、文化、政治中心。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载体.是侗族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鼓楼成为了内聚人心、外显吉祥的建筑物,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3.2风雨桥,风雨桥是横跨溪河之上的交通建筑,风雨桥不仅为侗族村民在山谷溪涧提供较为安全方便的通道,同时也是人们平时在此休息交往的空间。风雨桥往往设置于村寨出口处,因此,它又是村寨地域空间界定范围的标志。尤为眩目的是桥亭攒顶上的三个宝顶,像征着小江、亮江、清水江人杰地灵,物阜年丰。
2.3.3戏台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戏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侗族文化艺术。由于对戏曲的喜爱和重视,戏台也便成为侗族村寨重要的公共建筑物之一,是村寨主要的社交活动场所。
2.4侗族建筑特点
侗族民居以杉木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尽是杉树家族,全然杉的世界,极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侗族的吊脚楼通常有二三层,两端有偏厦,四面逐层悬挑,由底层至顶层作一层层的悬挑,形成下小上大的外观形态。由于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且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湿气、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多架空不住人,只用来饲养家禽,安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要物品。二层是主体使用层,是侗家人饮食起居的地方由堂屋、宽廊、卧室等构成。
2.5对侗族建筑的保护策略
2.5.1地方政府正确的引导和参与村寨建设
地方政府要进行正确有利的引导,保存民族建筑的精华.摒弃糟粕.弘扬“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建筑观念:以侗寨标志性建筑为重点.政府出资.参与民族建筑形式的设计和建设,并考虑民居的舒适性、安全性、卫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侗民热爱本民族灿烂的文化.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5.2引进专业人士对侗族村寨建筑进行开发设计
引进专业人士对不同地域的侗寨建筑进行研究,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去粗取精,提炼要素,融会侗族建筑文化.通过现代手段,总结传统建筑的构建方式和工艺,保留传统形式,运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对侗族建筑加以开发和保护.挖掘传统民居的本质.把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侗族民居建筑形式向民族特色化、舒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5.3加强防火意识与研究抗腐蚀技术
侗寨传统建筑全是木质结构.且布局紧密,一旦发生火灾。全寨建筑都将化为灰烬。因此。政府应通过学校教育或媒体对侗民大力宣传防火知识.消除火灾隐患.倡导侗民筹集资金建设防火设施.以预防火灾的出现。同时.加强对现有的侗族传统建筑的维护和管理.研究抗风蚀和水蚀的技术,以延长传统建筑的寿命。
2.5.4做好侗族村寨建筑保护规划.对侗寨进行分类管理,对重点保护村寨要采取原生态建筑文化保护的方法.就是在让村寨建筑以原来固有的形态不做任何改动地保存下去。可以引进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营造出具有现代性、适居性、安全性的现代村寨.减少对木材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有利于防火,还能满足侗族的生活习俗。
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保护好贵州特色民居建筑,合理发展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把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现给全世界。
【关键词】贵州民居;侗族干阑建筑;保护
1、贵州民居的生成背景
贵州现在民族建筑居多集中地地区属黔东南地区,该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晨昏多雾,雨后爽朗。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民谚,形象生动地概括了这一气候复杂,自然条件特殊,建设用地有限的特定的高原地貌环境。
对地形地貌较为适应的干阑式建筑,在有限的用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在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在抬高建筑的方式,建立起适应地形地貌,又具有安全性的建筑,很好的突出了地理环境作用于建筑的文化结果。
2、黔东南侗族干阑建筑
2.1自然衍生的山寨形态
一般侗族村寨分布都依山傍水,位于兩座山脉之间的谷地,干阑木楼沿着山谷走向布置,地势平坦,民居的分布形态呈带状格局,各空间布局形态都是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随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撞击,以及时间、人物、地域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2.2传统侗居空间的形态特征
侗居多依山傍水而建,由于用地有限,为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巧妙的与地势相结合,手法独具匠心。传统侗居的平面空间多样,但就其类型而言,当归于干阑建筑。干所谓干阑建筑,即用过柱子把建筑托起,使其下部架空。实际是对“人处其上,畜产居下”的居住建筑类型的通称。不过,随着人们对住宅空间和面积领域的要求的扩展,干阑建筑有些已经从简单的两层发展为三层或者四层。从一开间发展为两开间、三开间或者更多开间,或者长屋。
2.3侗寨公共交往场所
2.3.1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是象征族性群体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侗寨社会、文化、政治中心。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载体.是侗族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鼓楼成为了内聚人心、外显吉祥的建筑物,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3.2风雨桥,风雨桥是横跨溪河之上的交通建筑,风雨桥不仅为侗族村民在山谷溪涧提供较为安全方便的通道,同时也是人们平时在此休息交往的空间。风雨桥往往设置于村寨出口处,因此,它又是村寨地域空间界定范围的标志。尤为眩目的是桥亭攒顶上的三个宝顶,像征着小江、亮江、清水江人杰地灵,物阜年丰。
2.3.3戏台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戏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侗族文化艺术。由于对戏曲的喜爱和重视,戏台也便成为侗族村寨重要的公共建筑物之一,是村寨主要的社交活动场所。
2.4侗族建筑特点
侗族民居以杉木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尽是杉树家族,全然杉的世界,极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侗族的吊脚楼通常有二三层,两端有偏厦,四面逐层悬挑,由底层至顶层作一层层的悬挑,形成下小上大的外观形态。由于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且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湿气、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多架空不住人,只用来饲养家禽,安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要物品。二层是主体使用层,是侗家人饮食起居的地方由堂屋、宽廊、卧室等构成。
2.5对侗族建筑的保护策略
2.5.1地方政府正确的引导和参与村寨建设
地方政府要进行正确有利的引导,保存民族建筑的精华.摒弃糟粕.弘扬“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建筑观念:以侗寨标志性建筑为重点.政府出资.参与民族建筑形式的设计和建设,并考虑民居的舒适性、安全性、卫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侗民热爱本民族灿烂的文化.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5.2引进专业人士对侗族村寨建筑进行开发设计
引进专业人士对不同地域的侗寨建筑进行研究,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去粗取精,提炼要素,融会侗族建筑文化.通过现代手段,总结传统建筑的构建方式和工艺,保留传统形式,运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对侗族建筑加以开发和保护.挖掘传统民居的本质.把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侗族民居建筑形式向民族特色化、舒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5.3加强防火意识与研究抗腐蚀技术
侗寨传统建筑全是木质结构.且布局紧密,一旦发生火灾。全寨建筑都将化为灰烬。因此。政府应通过学校教育或媒体对侗民大力宣传防火知识.消除火灾隐患.倡导侗民筹集资金建设防火设施.以预防火灾的出现。同时.加强对现有的侗族传统建筑的维护和管理.研究抗风蚀和水蚀的技术,以延长传统建筑的寿命。
2.5.4做好侗族村寨建筑保护规划.对侗寨进行分类管理,对重点保护村寨要采取原生态建筑文化保护的方法.就是在让村寨建筑以原来固有的形态不做任何改动地保存下去。可以引进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营造出具有现代性、适居性、安全性的现代村寨.减少对木材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有利于防火,还能满足侗族的生活习俗。
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保护好贵州特色民居建筑,合理发展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把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现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