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首艘001A型国产航母,在中船重工大连造船厂隆重下水, 注定将被中国远洋海军发展史所铭记。有关航母的话题也由此引发大家的热议。
1909年,一位名叫克雷曼·阿德的法国发明家在他的《军事飞行》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航空母舰”这个概念。那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晚清末期,辛亥革命尚在孕育中。
1912年,英国人开始着手“改造”航空母舰,将一艘名为“竞技神”号的老巡洋舰进行改装,拆除了部分火炮,在舰艏铺设了一个用于停放水上飞机的平台,还加装了一根巨大的吊杆来搬运飞机,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的雏形。
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航空母舰成为大战中海战的主角。航空母舰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和标志。为实现“航母梦”,无数仁人志士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航母问世有多久,航母梦就有多长
20世纪初期,当航母刚刚出现的时候,刚刚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就想到了发展航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于1916年12月派出两名年轻的海军军官陈绍宽、郑礼庆赴欧,目的是让他们学习现代战争的经验教训。陈绍宽时年27岁,早期曾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船舶驾驶技术,辛亥革命后任“镜清练习”舰大副。
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战列舰编队和潜艇部队,先后参加了3场对德海战,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特别劳绩勋章”。1918年7月,英国改装大型军舰“暴怒”号,加装了飞行甲板,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从这艘航母上起降的7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军的空军基地,初显了航母不同凡响的威力。航母这一全新的现代化重武器,在陈绍宽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9年,陈绍宽奉召回国;1928年,他担任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兼第二舰队司令,上任伊始,他就向国民政府呈文,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建造航母的正式提案。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走出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个提案在1929年1月召開的全国编遣会议上被否决,于是,陈绍宽和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提出辞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杭州和南京遭遇了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惨烈的轰炸,封锁长江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所有舰艇几乎都被炸沉。这让陈绍宽再次感受到发展航母刻不容缓。1943年11月,他代表国民政府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规划:将中国沿海划为四个海军战区,每个战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各拥有5艘航母,每艘航母的造价18亿元。在全国抗战进入最危急关头的当时,这样的“航母梦”,无疑是画饼充饥。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作为战胜国,缴获了日本海军的部分军舰。英国政府曾提出將1943年下水的轻型护航航母“半人马座”号送给中国。面对送上来的航母,时任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却断然拒绝,其理由是:中国必须自行研制航空母舰。此举得罪了蒋介石,陈绍宽因此被罢免。随后,中英签订了5年后交付航母的协定。孰料,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内战,于是英国政府在1949年12月照会国民政府,单方面终止了向中方赠送航母的计划,民国海军就这样与航空母舰擦肩而过。
“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航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执行海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核心。”“航母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全局出发,准确定位,慎重决策。”
有着如此信念的中国海军代表人物,当首推曾担任海军司令的刘华清上将。
即使在“文革”动乱的年头,中國海军也没有放弃过“航母梦”。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后一个月:1970年5月16日,时任海军“船办”主任的刘华清主持完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
尽管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海军对航母的认识已经今非昔比,但当年中国海军急需航母的迫切心情,仍可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海军资深专家徐锡康表示,1973年10月25日,重病缠身的周恩来在同外宾谈到领海主权时说:“我们的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领,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1980年5月,应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随团访美。停泊在美国圣迭戈海军基地的“小鹰”号航母,首次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军事将领。
“小鹰”号航母装备4台蒸汽弹射器,每分钟可弹射8架战机升空。它可携带各型战斗攻击机、空中预警机、反潜直升机、加油机和运输机等约80架。刘华清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化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1987年,中国航母论证全面展开。7个月后,邓小平亲自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统揽我国装备现代化之重任。
“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刘华清如此立誓明志。
航母与大国命运
航母的命运,是国家命运的象征。
1988年11月25日,苏联政府决定开工建造第四代重型核动力“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技术参数显示,一旦这艘航母建成后,将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相抗衡的航母。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部分船体刚刚建造完毕,1991年11月,由于苏联即将解体,该航母的建造计划也被迫取消,企业也陷入了工资都没有着落的困境。一家美国公司在此时伸出了橄榄枝,愿意以每吨500美元的价格收购这艘不知道安放到哪里去好的航母用来拆除炼钢。
而当“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被大卸八块变身废钢时,原来说好收购废钢的那家美国公司变卦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名负责与乌克兰谈判的经理连废钢的市场行情都搞不懂,企业已经破产了。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为之痛心疾首,他说:“这不仅是一艘航母的终结,它更是俄罗斯航母时代的终结,是工厂及全国为之奋斗了近35年的伟大事业的终结,是成为伟大强国骄傲与威严的终结。”
而如今“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是苏联第三代航母的第二艘舰。苏联第三代航母的首制舰,就是“库兹涅佐夫”号。如今,它是曾经辉煌的苏联航母编队硕果仅存的唯一的航母。
无论是“库兹涅佐夫”号,还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大国重器的命运折射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于是,当“瓦良格”号以斑驳的舰体、锈蚀的表皮出现在中国海军面前时,另一个大国的航母故事真正开始了。
(来源:《齐鲁周刊》)
1909年,一位名叫克雷曼·阿德的法国发明家在他的《军事飞行》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航空母舰”这个概念。那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晚清末期,辛亥革命尚在孕育中。
1912年,英国人开始着手“改造”航空母舰,将一艘名为“竞技神”号的老巡洋舰进行改装,拆除了部分火炮,在舰艏铺设了一个用于停放水上飞机的平台,还加装了一根巨大的吊杆来搬运飞机,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的雏形。
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航空母舰成为大战中海战的主角。航空母舰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和标志。为实现“航母梦”,无数仁人志士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航母问世有多久,航母梦就有多长
20世纪初期,当航母刚刚出现的时候,刚刚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就想到了发展航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于1916年12月派出两名年轻的海军军官陈绍宽、郑礼庆赴欧,目的是让他们学习现代战争的经验教训。陈绍宽时年27岁,早期曾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船舶驾驶技术,辛亥革命后任“镜清练习”舰大副。
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战列舰编队和潜艇部队,先后参加了3场对德海战,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特别劳绩勋章”。1918年7月,英国改装大型军舰“暴怒”号,加装了飞行甲板,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从这艘航母上起降的7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军的空军基地,初显了航母不同凡响的威力。航母这一全新的现代化重武器,在陈绍宽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9年,陈绍宽奉召回国;1928年,他担任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兼第二舰队司令,上任伊始,他就向国民政府呈文,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建造航母的正式提案。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走出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个提案在1929年1月召開的全国编遣会议上被否决,于是,陈绍宽和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提出辞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杭州和南京遭遇了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惨烈的轰炸,封锁长江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所有舰艇几乎都被炸沉。这让陈绍宽再次感受到发展航母刻不容缓。1943年11月,他代表国民政府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规划:将中国沿海划为四个海军战区,每个战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各拥有5艘航母,每艘航母的造价18亿元。在全国抗战进入最危急关头的当时,这样的“航母梦”,无疑是画饼充饥。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作为战胜国,缴获了日本海军的部分军舰。英国政府曾提出將1943年下水的轻型护航航母“半人马座”号送给中国。面对送上来的航母,时任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却断然拒绝,其理由是:中国必须自行研制航空母舰。此举得罪了蒋介石,陈绍宽因此被罢免。随后,中英签订了5年后交付航母的协定。孰料,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内战,于是英国政府在1949年12月照会国民政府,单方面终止了向中方赠送航母的计划,民国海军就这样与航空母舰擦肩而过。
“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航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执行海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核心。”“航母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全局出发,准确定位,慎重决策。”
有着如此信念的中国海军代表人物,当首推曾担任海军司令的刘华清上将。
即使在“文革”动乱的年头,中國海军也没有放弃过“航母梦”。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后一个月:1970年5月16日,时任海军“船办”主任的刘华清主持完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
尽管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海军对航母的认识已经今非昔比,但当年中国海军急需航母的迫切心情,仍可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海军资深专家徐锡康表示,1973年10月25日,重病缠身的周恩来在同外宾谈到领海主权时说:“我们的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领,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1980年5月,应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随团访美。停泊在美国圣迭戈海军基地的“小鹰”号航母,首次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军事将领。
“小鹰”号航母装备4台蒸汽弹射器,每分钟可弹射8架战机升空。它可携带各型战斗攻击机、空中预警机、反潜直升机、加油机和运输机等约80架。刘华清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化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1987年,中国航母论证全面展开。7个月后,邓小平亲自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统揽我国装备现代化之重任。
“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刘华清如此立誓明志。
航母与大国命运
航母的命运,是国家命运的象征。
1988年11月25日,苏联政府决定开工建造第四代重型核动力“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技术参数显示,一旦这艘航母建成后,将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相抗衡的航母。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部分船体刚刚建造完毕,1991年11月,由于苏联即将解体,该航母的建造计划也被迫取消,企业也陷入了工资都没有着落的困境。一家美国公司在此时伸出了橄榄枝,愿意以每吨500美元的价格收购这艘不知道安放到哪里去好的航母用来拆除炼钢。
而当“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被大卸八块变身废钢时,原来说好收购废钢的那家美国公司变卦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名负责与乌克兰谈判的经理连废钢的市场行情都搞不懂,企业已经破产了。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为之痛心疾首,他说:“这不仅是一艘航母的终结,它更是俄罗斯航母时代的终结,是工厂及全国为之奋斗了近35年的伟大事业的终结,是成为伟大强国骄傲与威严的终结。”
而如今“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是苏联第三代航母的第二艘舰。苏联第三代航母的首制舰,就是“库兹涅佐夫”号。如今,它是曾经辉煌的苏联航母编队硕果仅存的唯一的航母。
无论是“库兹涅佐夫”号,还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大国重器的命运折射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于是,当“瓦良格”号以斑驳的舰体、锈蚀的表皮出现在中国海军面前时,另一个大国的航母故事真正开始了。
(来源:《齐鲁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