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带有“国际”头衔的展会越来越多,市场中各类“洋”项目也一下子多了起来。从表面上看,这些“洋”项目颇具投资潜力,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据笔者了解,进入2011年以来,“洋项目”的骗局越来越多,其中很多“洋”骗子是利用了部分投资者存在一定“崇洋”的心理,以及无法到国外实地考察项目真伪的局限性施骗的。
那么对于草根投资者而言如何才能识破美丽的“洋”骗局呢?笔者就此问题跟踪调查了很多草根投资者,从中总结了一些颇为另类的方法。
方法1 30%法则
由于国内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行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不少洋骗子开始乘机施骗。他们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向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下订单,然后先提货后付款(这种赊货方式在外贸出口领域以及小商品批发领域极为普遍)。事实上,他们抓住很多中小企业急于完成订单的心理,一旦拿到货就会消失。
对于这种骗局,义乌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小型生产企业一定要收取部分货款,无论对方给予什么优厚的条件(如全年订单、给企业介绍更多客户、支付物流费用等等)。这个额度大约是货款的30%。别看额度不高,但是借此可以判断出对方是否是骗子。因为“洋骗子”在骗到货物之后,只有两种处理方式,要么当作仓库尾货就地低价销售,要么运回本国,但如果支付了30%的定金,加之国内各种运营成本上涨,基本没有获利空间,个别行业还会赔本。
注:这种方法颇适合从事外贸出口生意以及各个集散地从事批发的小生意人。
方法2 “刨根问底”
指投资者直接考察“洋”公司的注册地点以及注册时间(只需向招商方的工作人员咨询或者查看对方公司简介即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郭会长表示如果注册地点多为一些太平洋岛国或者港口型城市,如香港,而且注册时间不长,那么就要谨慎了。
因为很多国家或地区对于海外公司注册审批十分简单,而且注册资金也很少,有的地方只需要花1美元,等上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同时这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对于海外注册公司监管力度很小。这就给骗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据了解,随着海外商务服务水平提升,现在骗子注册“洋”公司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海外不仅有专门替人跑腿注册公司的代办机构,而且部分国家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公司注册。
另外,投资者还可以向对方索要公司网址,如果对方无法提供,或者以网站正在建立为由进行推脱,那么是骗局的可能性很高。
注:这种方法对于识别简单的“洋”骗局颇为有效,特别是一些只有“洋”外壳的骗子们。
方法3 “计算器”测谎
现在不少骗子公司为了将“局”做得更加周密,真实感更强,通常会聘请一些外国人充当门面。如果遇到咨询者,对方会表示语言不通,具体内容由中方工作人员解答。遇到这种情况,投资者不必慌张。本刊读者广州市张先生为大家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利用计算器识别。
张先生说,生意人之间有一个共同语言——数字,因为任何生意都离不开数字,生意的任何一个环节也都离不开数字。另外,从惯例上讲,任何一个计划开拓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派遣的外籍管理人员,都十分熟悉业务。投资者使用计算器的目的就是检验对方是否熟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如果对方对数字的反应很茫然,或者躲避,则要当心。如果对方就数字问题,愿意与投资者进行简单交流,或者请中方人员帮忙翻译,甚至会直接通过计算器直接与投资者“讨价还价”,则不必过多担心。
注:如果投资者具有简单的英语水平,那么效果会更加理想。
方法4 检测报告测出“过江龙”
很多“洋”骗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项目方宣称项目的技术十分先进,而且在国外获得了多少权威部门颁发的奖项等等。由于很多投资者根本无法去国外考察,所以对这些项目和技术的真伪难以考证。
据郭会长表示,此时投资者一定要争取查看对方提供的相关检测报告,因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无论什么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具体识别办法为:
第一,对方的检测报告都是海外机构提供的,此时投资者可要求购买部分样品,到国内相关机构检测,如果对方允许并配合,骗局的可能性不大,反之则要当心。
第二,对方的检测报告只是一些二三线城市检测部门提供的,那么投资者要加倍小心。
第三,检测报告是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但是提供的是复印件,而且对方不提供原件,那么是骗局的可能性较高。
第四,提供检测报告的原件,也是权威部门出具的,这时,投资者要注意检测项目的名称与对方推广项目的名称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比如对方推广的是节油项目,但是检测报告却是积碳清理的,那么骗局的可能性很高。
注:这种方法颇适合一些生产型项目或者专利性项目的考察和识别。
方法5 攻击“七寸”
现在一些骗子公司实施骗局更加简单,但是效果更加明显。他们使用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包装为一个国内总代理的身份。这样做的好处是,比注册“洋”外壳更省事,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而且不留下任何痕迹,一旦与投资者发生纠纷,这些“代理机构”可以随时消失。
其实这种骗局最好识破,因为存在致命漏洞——海外公司为了扩展中国业务,首选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者行业著名集散地,因为这样利于开展业务。但由于这些地方运营成本过高,骗子们通常会选择较为偏远的二三线城市注册。
所以投资者只要查看一下这些“代理商”所处的地区、在业内的知名度,往往就能识破。如果对方公司注册地点都是二三线城市,且主要集中在湖北、河南两省,同时网络上除了代理商的自我评价,而没有任何同行的评价信息,或者是同业者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代理商的存在。那么是骗局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即使对方在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注册公司,也不要盲目相信,可以通过查看企业营业执照信息是否与从事的业务相符合等方式辨别。
注:这种方法适合一些代理型项目的考察。
方法6 突击检查样板店
现在很多“洋”骗子也学会制造虚假样板市场来骗取投资者的信任。首先他们花重金在某个地区打造一个样板店,专门供投资者参观;其次,等投资者参观时,他们会花钱请很多“托儿”来捧场,造成样板店生意十分火爆的假象。
针对这种骗局破解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投资者不要怕麻烦,一定多次进行突击性考察,明访、暗访以及询问周边店铺的经营者,甚至常在样板店周边地区等活的出租车司机都可以调查。如果考察后的结果与当初第一次去的时候差距较大,那么说明项目是骗局的可能性很大。
注:这种方法耗时比较长,通常需要2-3个月,另外该方法最适合特许加盟领域。
方法7 借力法
现在不少骗子公司采取的方法是,先注册一个与国外某知名品牌相近的“山寨”名称,通常都是在拼写上做文章,多一个字母或者少一个字母,甚至大小写的不同,然后再宣称自己是该公司(打的是山寨企业的旗号,宣称的是品牌企业)在国内的分公司。由于两个公司名称拼写十分相近,对于不熟悉该品牌的投资者而言极具迷惑性。那么,对此有什么好方法呢?
据本刊读者天津的何女士介绍,其实投资者可以采取“借力法”,即聘请翻译来帮忙识别对方公司的英文名称拼写是否准确。如果出现错误,那么是骗局的几率很大,如果拼写没有错误,再看名称或者商标上有没有(R)(说明该商标已在国家商标局进行注册申请并已经审查通过,成为注册商标;另外国外很多品牌的商标就是公司的英文名称),如果没有则要提高警惕了。
注:这种方法的成功几率只有7成,建议投资者最好将这种方法与上述其他几种方法共同使用。■
那么对于草根投资者而言如何才能识破美丽的“洋”骗局呢?笔者就此问题跟踪调查了很多草根投资者,从中总结了一些颇为另类的方法。
方法1 30%法则
由于国内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行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不少洋骗子开始乘机施骗。他们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向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下订单,然后先提货后付款(这种赊货方式在外贸出口领域以及小商品批发领域极为普遍)。事实上,他们抓住很多中小企业急于完成订单的心理,一旦拿到货就会消失。
对于这种骗局,义乌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小型生产企业一定要收取部分货款,无论对方给予什么优厚的条件(如全年订单、给企业介绍更多客户、支付物流费用等等)。这个额度大约是货款的30%。别看额度不高,但是借此可以判断出对方是否是骗子。因为“洋骗子”在骗到货物之后,只有两种处理方式,要么当作仓库尾货就地低价销售,要么运回本国,但如果支付了30%的定金,加之国内各种运营成本上涨,基本没有获利空间,个别行业还会赔本。
注:这种方法颇适合从事外贸出口生意以及各个集散地从事批发的小生意人。
方法2 “刨根问底”
指投资者直接考察“洋”公司的注册地点以及注册时间(只需向招商方的工作人员咨询或者查看对方公司简介即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郭会长表示如果注册地点多为一些太平洋岛国或者港口型城市,如香港,而且注册时间不长,那么就要谨慎了。
因为很多国家或地区对于海外公司注册审批十分简单,而且注册资金也很少,有的地方只需要花1美元,等上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同时这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对于海外注册公司监管力度很小。这就给骗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据了解,随着海外商务服务水平提升,现在骗子注册“洋”公司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海外不仅有专门替人跑腿注册公司的代办机构,而且部分国家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公司注册。
另外,投资者还可以向对方索要公司网址,如果对方无法提供,或者以网站正在建立为由进行推脱,那么是骗局的可能性很高。
注:这种方法对于识别简单的“洋”骗局颇为有效,特别是一些只有“洋”外壳的骗子们。
方法3 “计算器”测谎
现在不少骗子公司为了将“局”做得更加周密,真实感更强,通常会聘请一些外国人充当门面。如果遇到咨询者,对方会表示语言不通,具体内容由中方工作人员解答。遇到这种情况,投资者不必慌张。本刊读者广州市张先生为大家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利用计算器识别。
张先生说,生意人之间有一个共同语言——数字,因为任何生意都离不开数字,生意的任何一个环节也都离不开数字。另外,从惯例上讲,任何一个计划开拓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派遣的外籍管理人员,都十分熟悉业务。投资者使用计算器的目的就是检验对方是否熟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如果对方对数字的反应很茫然,或者躲避,则要当心。如果对方就数字问题,愿意与投资者进行简单交流,或者请中方人员帮忙翻译,甚至会直接通过计算器直接与投资者“讨价还价”,则不必过多担心。
注:如果投资者具有简单的英语水平,那么效果会更加理想。
方法4 检测报告测出“过江龙”
很多“洋”骗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项目方宣称项目的技术十分先进,而且在国外获得了多少权威部门颁发的奖项等等。由于很多投资者根本无法去国外考察,所以对这些项目和技术的真伪难以考证。
据郭会长表示,此时投资者一定要争取查看对方提供的相关检测报告,因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无论什么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具体识别办法为:
第一,对方的检测报告都是海外机构提供的,此时投资者可要求购买部分样品,到国内相关机构检测,如果对方允许并配合,骗局的可能性不大,反之则要当心。
第二,对方的检测报告只是一些二三线城市检测部门提供的,那么投资者要加倍小心。
第三,检测报告是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但是提供的是复印件,而且对方不提供原件,那么是骗局的可能性较高。
第四,提供检测报告的原件,也是权威部门出具的,这时,投资者要注意检测项目的名称与对方推广项目的名称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比如对方推广的是节油项目,但是检测报告却是积碳清理的,那么骗局的可能性很高。
注:这种方法颇适合一些生产型项目或者专利性项目的考察和识别。
方法5 攻击“七寸”
现在一些骗子公司实施骗局更加简单,但是效果更加明显。他们使用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包装为一个国内总代理的身份。这样做的好处是,比注册“洋”外壳更省事,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而且不留下任何痕迹,一旦与投资者发生纠纷,这些“代理机构”可以随时消失。
其实这种骗局最好识破,因为存在致命漏洞——海外公司为了扩展中国业务,首选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者行业著名集散地,因为这样利于开展业务。但由于这些地方运营成本过高,骗子们通常会选择较为偏远的二三线城市注册。
所以投资者只要查看一下这些“代理商”所处的地区、在业内的知名度,往往就能识破。如果对方公司注册地点都是二三线城市,且主要集中在湖北、河南两省,同时网络上除了代理商的自我评价,而没有任何同行的评价信息,或者是同业者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代理商的存在。那么是骗局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即使对方在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注册公司,也不要盲目相信,可以通过查看企业营业执照信息是否与从事的业务相符合等方式辨别。
注:这种方法适合一些代理型项目的考察。
方法6 突击检查样板店
现在很多“洋”骗子也学会制造虚假样板市场来骗取投资者的信任。首先他们花重金在某个地区打造一个样板店,专门供投资者参观;其次,等投资者参观时,他们会花钱请很多“托儿”来捧场,造成样板店生意十分火爆的假象。
针对这种骗局破解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投资者不要怕麻烦,一定多次进行突击性考察,明访、暗访以及询问周边店铺的经营者,甚至常在样板店周边地区等活的出租车司机都可以调查。如果考察后的结果与当初第一次去的时候差距较大,那么说明项目是骗局的可能性很大。
注:这种方法耗时比较长,通常需要2-3个月,另外该方法最适合特许加盟领域。
方法7 借力法
现在不少骗子公司采取的方法是,先注册一个与国外某知名品牌相近的“山寨”名称,通常都是在拼写上做文章,多一个字母或者少一个字母,甚至大小写的不同,然后再宣称自己是该公司(打的是山寨企业的旗号,宣称的是品牌企业)在国内的分公司。由于两个公司名称拼写十分相近,对于不熟悉该品牌的投资者而言极具迷惑性。那么,对此有什么好方法呢?
据本刊读者天津的何女士介绍,其实投资者可以采取“借力法”,即聘请翻译来帮忙识别对方公司的英文名称拼写是否准确。如果出现错误,那么是骗局的几率很大,如果拼写没有错误,再看名称或者商标上有没有(R)(说明该商标已在国家商标局进行注册申请并已经审查通过,成为注册商标;另外国外很多品牌的商标就是公司的英文名称),如果没有则要提高警惕了。
注:这种方法的成功几率只有7成,建议投资者最好将这种方法与上述其他几种方法共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