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专门音乐人才的机构,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素质教育正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程来实施的。就当下国内音乐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生源状况等诸多因素,带来了一系列音乐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诸方面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地方少数民族 教学研究
一、教学的重点
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立足之本。蓬勃发展的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使得我们更加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自我学习、发展、完善,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地方院校声乐教师工作的需要,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
与国家级院校相比,地方院校的生源面比较广,而教师在教学上的分工又不能够过于细化,在专业教学中,声乐教师往往不得不面对不同演唱风格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教师们必须要应对这种现状。所谓“要做先生就要先做学生”。声乐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术研究的价值。
我们处于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特点,并且有着文化背景和历史的发展,在此奠基下形成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备了纷繁的音乐元素。这些艺术形式既丰富了生活也展现了其文化底蕴。才旦卓玛、克里木、迪里拜尔等歌唱家,积极参与到民族声乐实践,吸取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得民族声乐形成富有特色的歌唱艺术。
二、教学的方式
我们具备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着充沛的文化资源,“对歌”、“抛绣球、“打木槽”、“歌圩节”和“陇端街”等都是壮族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每年壮族歌圩中众多民歌手的演唱,和众多音乐家对壮族民歌的发展,使得壮族民歌不仅在国际民歌节这样的大舞台和音乐会上受到越来越多演唱者的青睐,而且也引入了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壮族民歌的特色唱法对于提高歌者的音乐性、节奏感、情感及风格等多方面的把握都是十分有益的。
开展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丰富政府与民间音乐活动。这不仅是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培养热爱民族音乐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总之,对民歌的研究和保护,目的是全面展壮族丰富多采的原生态民间音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地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交流与发展,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声乐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面对挑战的工作,在每天的声乐课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不同的声部、程度和问题。而地方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源条件有一定的局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有刻苦钻研、谦虚谨慎的态度,又要有敢于突破、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以及多元化教学的能力,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力求自己能够胜任培养优质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发展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音乐想像力、声音记忆力、音质的判断力、情绪自制力、学习注意力以及表演创造力等等,这些良好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和挖掘青年教师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民族声乐的艺术从咬字、吐字、音色、韵味、艺术表现等方面开始有了转变。只有在思想上充分地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认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独创性和价值,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演唱艺术。
三、教学的地方独特性
在我国音乐教育院校分为多个层次。国家级音乐院校,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省级的音乐院校,有沈阳、西安、天津音、武汉、四川、星海音乐学院;省属综合性艺术学院,有广西、南京、山东、吉林、云南、新疆、解放军艺术学院;各省级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属下的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近70所;各地市级综合性学院中的院系二百余所;此外还有各级各类的高职高专学校不计其数。通过以上分类的数据统计类似一个金字塔形的音乐教育的结构图。第一、二层次的院校相对处于高端,而从第三层次往下,为数众多的都是地方院校。
多年来,地方院校的教学一直是亦步亦趋地紧随高端院校的教学路子,但是无论怎样努力前行都在望其项背,无法达到与其同行的理想境界。地方院校与高端院校相比,毕竟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生源状况等诸多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根据地方院校的具体实际来实施教学,培养大批服务于社会的高质量普及型、复合型音乐人才,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认真思考、更新观念,更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四、结语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对民族文化遗传的捍卫和发扬是立族之本。壮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壮族声乐植根于民间,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从而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今后在研究壮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壮族声乐与壮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诸种因素特别是与壮族人民的关系联系起来,加强壮族声乐价值作用的更深层面的研究,从而为壮族声乐教学研究拓展更广阔的领域。教育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传承发展创新少数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普及教育与创新的路子,促进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更上一层楼。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名称:地方院校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JGB315。
参考文献:
[1]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石门等.中国音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3]何金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趣闻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田联韬.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民族音乐论文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3.
关键词:地方少数民族 教学研究
一、教学的重点
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立足之本。蓬勃发展的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使得我们更加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自我学习、发展、完善,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地方院校声乐教师工作的需要,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
与国家级院校相比,地方院校的生源面比较广,而教师在教学上的分工又不能够过于细化,在专业教学中,声乐教师往往不得不面对不同演唱风格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教师们必须要应对这种现状。所谓“要做先生就要先做学生”。声乐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术研究的价值。
我们处于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特点,并且有着文化背景和历史的发展,在此奠基下形成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备了纷繁的音乐元素。这些艺术形式既丰富了生活也展现了其文化底蕴。才旦卓玛、克里木、迪里拜尔等歌唱家,积极参与到民族声乐实践,吸取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得民族声乐形成富有特色的歌唱艺术。
二、教学的方式
我们具备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着充沛的文化资源,“对歌”、“抛绣球、“打木槽”、“歌圩节”和“陇端街”等都是壮族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每年壮族歌圩中众多民歌手的演唱,和众多音乐家对壮族民歌的发展,使得壮族民歌不仅在国际民歌节这样的大舞台和音乐会上受到越来越多演唱者的青睐,而且也引入了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壮族民歌的特色唱法对于提高歌者的音乐性、节奏感、情感及风格等多方面的把握都是十分有益的。
开展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丰富政府与民间音乐活动。这不仅是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培养热爱民族音乐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总之,对民歌的研究和保护,目的是全面展壮族丰富多采的原生态民间音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地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交流与发展,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声乐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面对挑战的工作,在每天的声乐课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不同的声部、程度和问题。而地方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源条件有一定的局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有刻苦钻研、谦虚谨慎的态度,又要有敢于突破、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以及多元化教学的能力,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力求自己能够胜任培养优质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发展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音乐想像力、声音记忆力、音质的判断力、情绪自制力、学习注意力以及表演创造力等等,这些良好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和挖掘青年教师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民族声乐的艺术从咬字、吐字、音色、韵味、艺术表现等方面开始有了转变。只有在思想上充分地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认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独创性和价值,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演唱艺术。
三、教学的地方独特性
在我国音乐教育院校分为多个层次。国家级音乐院校,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省级的音乐院校,有沈阳、西安、天津音、武汉、四川、星海音乐学院;省属综合性艺术学院,有广西、南京、山东、吉林、云南、新疆、解放军艺术学院;各省级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属下的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近70所;各地市级综合性学院中的院系二百余所;此外还有各级各类的高职高专学校不计其数。通过以上分类的数据统计类似一个金字塔形的音乐教育的结构图。第一、二层次的院校相对处于高端,而从第三层次往下,为数众多的都是地方院校。
多年来,地方院校的教学一直是亦步亦趋地紧随高端院校的教学路子,但是无论怎样努力前行都在望其项背,无法达到与其同行的理想境界。地方院校与高端院校相比,毕竟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生源状况等诸多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根据地方院校的具体实际来实施教学,培养大批服务于社会的高质量普及型、复合型音乐人才,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认真思考、更新观念,更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四、结语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对民族文化遗传的捍卫和发扬是立族之本。壮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壮族声乐植根于民间,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从而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今后在研究壮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壮族声乐与壮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诸种因素特别是与壮族人民的关系联系起来,加强壮族声乐价值作用的更深层面的研究,从而为壮族声乐教学研究拓展更广阔的领域。教育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传承发展创新少数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普及教育与创新的路子,促进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更上一层楼。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名称:地方院校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JGB315。
参考文献:
[1]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石门等.中国音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3]何金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趣闻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田联韬.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民族音乐论文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