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马鞍山市政府决策咨询委课题组
一、从重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角度看马鞍山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定位
1.马鞍山市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不断加大与江浙沪的交流与合作,合作领域涉及到钢铁、仪表、食品、塑料、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等诸多行业,马鞍山也把自身定位为南京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后花园,并努力成为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南京都市圈的提出更使马鞍山市与芜湖、南京等城市的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将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明确。而《宁马经贸合作协议》的实施,马鞍山至南京禄口机场高速公路,南京延伸至马鞍山的轻轨,南京三桥的建成通车和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的开工建设,会进一步放大都市圈效应,为马鞍山市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成长空间。
从长三角地区各个地市2004年产业结构情况来看,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说明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基础较好,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50%。第三产业比重大多在30%~40%之间。
马鞍山市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3.9%,在17个地市中最低,比17个市的平均值(36.3%)低1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69.3%,在17个地市中最高,比17个市的平均值(56.4%)高出12.9个百分点。
2.马鞍山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充分发挥马鞍山独特的区位优势,抢抓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托大城市和大工业,发展精深加工和配套产业,拉长和拓展主导产业链,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马鞍山未来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抉择。多年来,马鞍山市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集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在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制造业、汽车工业、纺织服装业、绿色食品业、生化医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七大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或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其中,钢铁产业集群、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集群和汽车产业集群等三大产业集群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发展相对成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和生化医药产业集群等三大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规模相对较小,层次相对较低,但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而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被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具有更为良好的发展前景。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点是把握好产业发展方向,落脚点是搞好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关键是抓好培育人才和创新体制,核心目的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3.马鞍山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鞍山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通过对马鞍山市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发现马鞍山市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宏观层面——三次产业结构:
(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过高;
(2)工业内部结构单一;
(3)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4)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低。
其次,微观层面——产业内部结构:
(1)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及设计;
(2)产业集群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3)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
(4)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比较微弱;
(5)集群产业链比较短,产品的加工层次比较低;
(6)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外部经济效应还不明显;
(7)产业集群内缺乏成熟中介服务机构;
(8)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支持尚待加强;
(9)应用型的高科技人才较缺乏,创新能力需要加强;
(10)资本结构急需改善,投资质量有待提高。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完成产业定位和结构调整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优势,把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速的历史机遇,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先导,用5-10年的时间重点培育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制造业、专用汽车工业、纺织服装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生化医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7大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一定产业链、价值链上的企业,由于分工合作关系及其外部发展环境共享的需要,而在一定地理空间的聚集,这种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有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经济社会基础及体制、制度环境。因此,不仅需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更要发挥好政府的政策引导及指导作用,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首先,应该从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着手,从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良好信用环境培育及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坚强指导。目前的重点是,围绕7大主体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加快“九个一”工程建设,即建立一个行业协会、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一个产品质量控制中心、一个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一个专业市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一个专业化园区、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一个行业会展。
其次,应该借鉴产业集群比较发达地区建设专业化园区的经验,围绕7大主导产业,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科学分析论证、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促使原来散、乱、小的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改善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应该通过龙头企业的培育,带动周边企业联动发展,能够进一步增强集群内企业整体竞争力。通过培植百亿元,甚至是千亿元规模的大企业,拉动上游产品的发展,牵动下游产品的延伸,带动整个行业集群发展以获得产业集聚效应,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方式。
一是要转变方式。引导龙头企业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摈弃“大而全”,多搞横向协作和专业分包,走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搞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延伸,迅速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二是要突出重点。把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装备水平、工艺和技术水平上,放在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才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更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要注重衍生。龙头企业的衍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要通过提供技术支持、管理经验和营销渠道等方式扶持衍生企业的成长。四是积极引导。引导龙头企业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性和基地性项目,依托项目促进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
第四,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建立专业化市场就成为带动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通过及时建立专业化市场,为当地产业集群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知名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采取“专业市场+制造基地” 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围绕特色产业建立刃具、模具和机床的专业化市场,形成“以工促贸、以贸带工”工贸互动的新格局,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马鞍山的汽车工业、纺织服装业、新材料产业、生化医药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等产业,也要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适时建立专业化市场。建设专业市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如建立虚拟信息市场,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进一步带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五,应该把促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定位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产业集群层次低,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加快产业集群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竞争方式由数量价格的低水平竞争向高质量品牌的高层次竞争转变,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第一,着力健全市场体制,规范市场行为,消除不利于市场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各种壁垒,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使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第二,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并密切追踪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大力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新产品研发,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加大对创业型、成长型、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奖励力度,鼓励实施技术创新。第三,创建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并提供技术创新的各种要素,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技术创新的外溢性和搭便车行为往往导致集群内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积极介入集群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建立以资产或技术成果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使产业集群依靠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垫付资金购买关键性技术设备,建设共享式的建设创新中心,使中小企业以低成本获得相关的共性技术和专业设备;通过让利让股等方式,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服务支持等。第四,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产品质检、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技术创新要素。
第六,应该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中小企业资金自我积累能力有限,银行对其贷款的条件苛刻,容易受到资金瓶颈制约。当前,马鞍山市一些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着突出的资金短缺问题。为消除这一不利因素,应该广开融资渠道,克服资金瓶颈。拓宽融资渠道,需要政府、企业、金融部门和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比如,加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增加政府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额度;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外地创业的成功人士回家乡投资;围绕本市进入国家火炬计划和省“861”计划的项目争取更多的投资;积极发展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引导相关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在拓宽传统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新的融资渠道,如依托行业协会的民间担保方式,建立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集中授信和“打包”贷款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集聚的融资优势。针对马鞍山产业集群信用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还应该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发展信用担保业,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体系。
第七,应该采取市场机制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办法,主动加强与苏浙沪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也是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客观要求。可以鼓励国外企业和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以资本、品牌、商标和人才为纽带,通过相互投资,企业联合等多种方式,在资源综合开发、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通过坚持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促成苏浙沪等长三角中心城市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马鞍山转移,并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配套协作关系,在为上海等中心城市当好“配角”的同时,在特色经济发展中争当“名角”。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毫无选择地承接转移产业。因为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有些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会对本市的环境和能源构成一定的威胁。所以马鞍山市对所承接的产业转移要有必要的技术壁垒、污染壁垒,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本市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马鞍山建成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第八,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钢铁产业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
马鞍山作为一个典型的钢铁城市,应该全面贯彻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理念,着力于最大限度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参与社会物质利用再循环。包括:首先,鼓励研究机构加强对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其次,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钢铁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加大技术改造投资,自主开发并引进国外先进的三废回收利用工艺和技术,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再次,积极引导其他产业集群企业大力利用钢铁产业的三废,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马鞍山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其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料,比如钢铁企业的高炉水渣、转炉钢渣、石灰筛下物、矿渣渣粉和粉煤灰可以用来生产水泥、新型混凝土掺合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铁磷、高纯度氧化铁红和除尘灰可以用于生产高性能磁性磁料;煤焦油深加工芳香烃衍生物作为医药、颜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中间原料;冶炼钢铁的废水、废气和余热可以用来发电;废钢还可以作为钢铁生产的原料重新使用;回收利用的高炉煤气发电又可以为钢铁企业提供电力保障。
(执笔:孙都光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2005年课题
(立项号A200512)部分成果)
一、从重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角度看马鞍山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定位
1.马鞍山市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不断加大与江浙沪的交流与合作,合作领域涉及到钢铁、仪表、食品、塑料、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等诸多行业,马鞍山也把自身定位为南京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后花园,并努力成为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南京都市圈的提出更使马鞍山市与芜湖、南京等城市的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将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明确。而《宁马经贸合作协议》的实施,马鞍山至南京禄口机场高速公路,南京延伸至马鞍山的轻轨,南京三桥的建成通车和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的开工建设,会进一步放大都市圈效应,为马鞍山市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成长空间。
从长三角地区各个地市2004年产业结构情况来看,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说明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工业基础较好,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50%。第三产业比重大多在30%~40%之间。
马鞍山市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3.9%,在17个地市中最低,比17个市的平均值(36.3%)低1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69.3%,在17个地市中最高,比17个市的平均值(56.4%)高出12.9个百分点。
2.马鞍山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充分发挥马鞍山独特的区位优势,抢抓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托大城市和大工业,发展精深加工和配套产业,拉长和拓展主导产业链,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马鞍山未来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抉择。多年来,马鞍山市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集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在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制造业、汽车工业、纺织服装业、绿色食品业、生化医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七大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或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其中,钢铁产业集群、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集群和汽车产业集群等三大产业集群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发展相对成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和生化医药产业集群等三大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规模相对较小,层次相对较低,但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而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被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具有更为良好的发展前景。
培育产业集群的重点是把握好产业发展方向,落脚点是搞好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关键是抓好培育人才和创新体制,核心目的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3.马鞍山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鞍山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通过对马鞍山市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发现马鞍山市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宏观层面——三次产业结构:
(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过高;
(2)工业内部结构单一;
(3)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4)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低。
其次,微观层面——产业内部结构:
(1)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及设计;
(2)产业集群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3)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
(4)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比较微弱;
(5)集群产业链比较短,产品的加工层次比较低;
(6)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外部经济效应还不明显;
(7)产业集群内缺乏成熟中介服务机构;
(8)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支持尚待加强;
(9)应用型的高科技人才较缺乏,创新能力需要加强;
(10)资本结构急需改善,投资质量有待提高。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完成产业定位和结构调整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优势,把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速的历史机遇,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先导,用5-10年的时间重点培育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制造业、专用汽车工业、纺织服装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生化医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7大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一定产业链、价值链上的企业,由于分工合作关系及其外部发展环境共享的需要,而在一定地理空间的聚集,这种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有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经济社会基础及体制、制度环境。因此,不仅需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更要发挥好政府的政策引导及指导作用,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首先,应该从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着手,从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良好信用环境培育及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坚强指导。目前的重点是,围绕7大主体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加快“九个一”工程建设,即建立一个行业协会、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一个产品质量控制中心、一个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一个专业市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一个专业化园区、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一个行业会展。
其次,应该借鉴产业集群比较发达地区建设专业化园区的经验,围绕7大主导产业,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科学分析论证、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促使原来散、乱、小的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改善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应该通过龙头企业的培育,带动周边企业联动发展,能够进一步增强集群内企业整体竞争力。通过培植百亿元,甚至是千亿元规模的大企业,拉动上游产品的发展,牵动下游产品的延伸,带动整个行业集群发展以获得产业集聚效应,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方式。
一是要转变方式。引导龙头企业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摈弃“大而全”,多搞横向协作和专业分包,走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搞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延伸,迅速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二是要突出重点。把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装备水平、工艺和技术水平上,放在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才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更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要注重衍生。龙头企业的衍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要通过提供技术支持、管理经验和营销渠道等方式扶持衍生企业的成长。四是积极引导。引导龙头企业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性和基地性项目,依托项目促进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
第四,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建立专业化市场就成为带动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通过及时建立专业化市场,为当地产业集群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知名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采取“专业市场+制造基地” 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围绕特色产业建立刃具、模具和机床的专业化市场,形成“以工促贸、以贸带工”工贸互动的新格局,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马鞍山的汽车工业、纺织服装业、新材料产业、生化医药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等产业,也要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适时建立专业化市场。建设专业市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如建立虚拟信息市场,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进一步带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五,应该把促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定位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产业集群层次低,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加快产业集群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竞争方式由数量价格的低水平竞争向高质量品牌的高层次竞争转变,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第一,着力健全市场体制,规范市场行为,消除不利于市场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各种壁垒,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使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第二,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并密切追踪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大力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新产品研发,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加大对创业型、成长型、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奖励力度,鼓励实施技术创新。第三,创建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并提供技术创新的各种要素,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技术创新的外溢性和搭便车行为往往导致集群内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积极介入集群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建立以资产或技术成果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使产业集群依靠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垫付资金购买关键性技术设备,建设共享式的建设创新中心,使中小企业以低成本获得相关的共性技术和专业设备;通过让利让股等方式,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不断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服务支持等。第四,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产品质检、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技术创新要素。
第六,应该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中小企业资金自我积累能力有限,银行对其贷款的条件苛刻,容易受到资金瓶颈制约。当前,马鞍山市一些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着突出的资金短缺问题。为消除这一不利因素,应该广开融资渠道,克服资金瓶颈。拓宽融资渠道,需要政府、企业、金融部门和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比如,加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增加政府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额度;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外地创业的成功人士回家乡投资;围绕本市进入国家火炬计划和省“861”计划的项目争取更多的投资;积极发展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引导相关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在拓宽传统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新的融资渠道,如依托行业协会的民间担保方式,建立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集中授信和“打包”贷款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集聚的融资优势。针对马鞍山产业集群信用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还应该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发展信用担保业,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体系。
第七,应该采取市场机制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办法,主动加强与苏浙沪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也是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客观要求。可以鼓励国外企业和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以资本、品牌、商标和人才为纽带,通过相互投资,企业联合等多种方式,在资源综合开发、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通过坚持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促成苏浙沪等长三角中心城市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马鞍山转移,并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配套协作关系,在为上海等中心城市当好“配角”的同时,在特色经济发展中争当“名角”。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毫无选择地承接转移产业。因为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有些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会对本市的环境和能源构成一定的威胁。所以马鞍山市对所承接的产业转移要有必要的技术壁垒、污染壁垒,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本市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马鞍山建成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
第八,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钢铁产业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
马鞍山作为一个典型的钢铁城市,应该全面贯彻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理念,着力于最大限度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参与社会物质利用再循环。包括:首先,鼓励研究机构加强对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其次,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钢铁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加大技术改造投资,自主开发并引进国外先进的三废回收利用工艺和技术,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再次,积极引导其他产业集群企业大力利用钢铁产业的三废,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马鞍山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其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料,比如钢铁企业的高炉水渣、转炉钢渣、石灰筛下物、矿渣渣粉和粉煤灰可以用来生产水泥、新型混凝土掺合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铁磷、高纯度氧化铁红和除尘灰可以用于生产高性能磁性磁料;煤焦油深加工芳香烃衍生物作为医药、颜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中间原料;冶炼钢铁的废水、废气和余热可以用来发电;废钢还可以作为钢铁生产的原料重新使用;回收利用的高炉煤气发电又可以为钢铁企业提供电力保障。
(执笔:孙都光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2005年课题
(立项号A200512)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