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一所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好的学校让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这是学习的场所,教师是严谨的,学生是勤奋的,不允许懒惰拖沓,不允许虚度光阴。这样的氛围才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土壤。安静的校园,朗朗的书声,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自觉抓紧时间投入学习。反之,松散的管理使人无所事事,学生无书生气,教师无书卷气。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严谨治学的人,一个善于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严谨的治学风气,能有效推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
二、合理利用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障
寄宿制学生吃、住在学校,一天二十四小时处于教师的监管之下。比起走读生,他们的时间更充裕,如何合理安排,有效利用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成功的一大抓手。2012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寄宿制学校常规管理条例》,对寄宿学生的一日常规做了详尽的规定。
然而,很多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在管理上缺乏时间观念,学生不能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迟到现象严重,教师拖堂也很常见。课间随意,课外活动成为自由活动,这会造成学生学习上张驰无度。很多学生无所事事,三五成群聚集,各种乱象就会产生。
三、丰富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枯燥的东西会令人生厌,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每天的学习如走马灯似的一节连着一节,每科课后都会留有作业,往往都需要集中在晚自习完成。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轻。有时候,一节学生喜爱的体育课,一堂生动的实验课都会令学生欣喜。一次学生感兴趣的演讲,一次激发竞争力的抢答,会让学生积极去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领会、探究、感悟到的东西比教师讲的也许要多得多。
经常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学以致用。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认认真真搞一次劳动,也能让学生自我调节,得到锻炼。学生就会在这种多形式下愉快地学习,效果也会大大增强。这样,学校才变得有生气、有活力,寄宿制的优势也就显现出来了。
学生在这样多元化的教育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校的素质教育也会风生水起,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从而避免陷入唯考试分数至上的恶性竞争。
四、课外阅读辅导一定要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并不强,加上要完成各学科的作业,课外阅读的机会就更少了。调查发现,拥有课外读物的学生本就不多,农村学校能开放的阅览室更不多,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除了完成基本的作业,很多学生基本上在浪费时间,或闲聊,或逗打,甚至搞恶作剧寻开心等。很多学校为了安全起见,不但把课外活动改成自习课,还增加晚自习节数,把学生关在教室了事。被关在教室久了,学生会因厌倦而抵抗,以在课堂上吵闹、表现自己为乐。教师一来,装得老老实实;教师一走,又打闹如初;甚至有的学生跟教师玩起侦察与反侦察,以此为乐。原因一则无可读之书,二则缺乏指导与监督。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习惯,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校要有计划地培训教师,解决课外阅读、辅导组织不力,辅导缺失的问题;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课外阅读辅导细则;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外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这些任务主要落实到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身上。
五、学科有机结合,实现齐抓共赢
中小学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偏科现象,主要表现是哪一个学科教师抓得紧、压得死,学生就被迫花更多的时间完成,否则就面临被责罚的可能。而另外的学科就自然地被挤占,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另一种原因就是学生的喜爱,比如偏爱某教师讲课的艺术,喜爱某教师的多才多艺等。当然,因教育教学技能低下或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学生不喜欢是理所当然,但是,年龄偏大、精力不济的教师在年轻教师的无形挤占中自然会放松,成为弱势学科,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学科发展不均衡,家长也因此选班或择校,受害的还是学生。
这就要求学校在班级教师配备上要充分考虑。而且班科之间要互相协调,有机配合,做到全面发展,实现齐抓共赢。
六、家庭教育是必要补充
学生每周回家一次,家长会因想念孩子而放松管教。一些家长甚至会偏听偏信学生的言行,学生的一些谎言家长往往无法判断。有的家长难得到学校一次,不完全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一些家长为孩子的表象而高兴,一些家长对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施以责罚。前者会滋生学生的任性,后者则导致学生撒谎,不愿与家长交流,甚至不愿回家。这样就失去了学校、家庭双边教育的作用。
因此,寄宿制学校一定要把家访当作一件大事。教师要真正走入学生家中,与家长加强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发现学生有问题要及时纠正,以免积重难返。
一所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好的学校让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这是学习的场所,教师是严谨的,学生是勤奋的,不允许懒惰拖沓,不允许虚度光阴。这样的氛围才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土壤。安静的校园,朗朗的书声,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自觉抓紧时间投入学习。反之,松散的管理使人无所事事,学生无书生气,教师无书卷气。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严谨治学的人,一个善于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严谨的治学风气,能有效推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
二、合理利用时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障
寄宿制学生吃、住在学校,一天二十四小时处于教师的监管之下。比起走读生,他们的时间更充裕,如何合理安排,有效利用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成功的一大抓手。2012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寄宿制学校常规管理条例》,对寄宿学生的一日常规做了详尽的规定。
然而,很多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在管理上缺乏时间观念,学生不能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迟到现象严重,教师拖堂也很常见。课间随意,课外活动成为自由活动,这会造成学生学习上张驰无度。很多学生无所事事,三五成群聚集,各种乱象就会产生。
三、丰富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
枯燥的东西会令人生厌,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每天的学习如走马灯似的一节连着一节,每科课后都会留有作业,往往都需要集中在晚自习完成。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轻。有时候,一节学生喜爱的体育课,一堂生动的实验课都会令学生欣喜。一次学生感兴趣的演讲,一次激发竞争力的抢答,会让学生积极去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领会、探究、感悟到的东西比教师讲的也许要多得多。
经常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学以致用。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认认真真搞一次劳动,也能让学生自我调节,得到锻炼。学生就会在这种多形式下愉快地学习,效果也会大大增强。这样,学校才变得有生气、有活力,寄宿制的优势也就显现出来了。
学生在这样多元化的教育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校的素质教育也会风生水起,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从而避免陷入唯考试分数至上的恶性竞争。
四、课外阅读辅导一定要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并不强,加上要完成各学科的作业,课外阅读的机会就更少了。调查发现,拥有课外读物的学生本就不多,农村学校能开放的阅览室更不多,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除了完成基本的作业,很多学生基本上在浪费时间,或闲聊,或逗打,甚至搞恶作剧寻开心等。很多学校为了安全起见,不但把课外活动改成自习课,还增加晚自习节数,把学生关在教室了事。被关在教室久了,学生会因厌倦而抵抗,以在课堂上吵闹、表现自己为乐。教师一来,装得老老实实;教师一走,又打闹如初;甚至有的学生跟教师玩起侦察与反侦察,以此为乐。原因一则无可读之书,二则缺乏指导与监督。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习惯,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校要有计划地培训教师,解决课外阅读、辅导组织不力,辅导缺失的问题;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课外阅读辅导细则;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外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这些任务主要落实到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身上。
五、学科有机结合,实现齐抓共赢
中小学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偏科现象,主要表现是哪一个学科教师抓得紧、压得死,学生就被迫花更多的时间完成,否则就面临被责罚的可能。而另外的学科就自然地被挤占,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另一种原因就是学生的喜爱,比如偏爱某教师讲课的艺术,喜爱某教师的多才多艺等。当然,因教育教学技能低下或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学生不喜欢是理所当然,但是,年龄偏大、精力不济的教师在年轻教师的无形挤占中自然会放松,成为弱势学科,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学科发展不均衡,家长也因此选班或择校,受害的还是学生。
这就要求学校在班级教师配备上要充分考虑。而且班科之间要互相协调,有机配合,做到全面发展,实现齐抓共赢。
六、家庭教育是必要补充
学生每周回家一次,家长会因想念孩子而放松管教。一些家长甚至会偏听偏信学生的言行,学生的一些谎言家长往往无法判断。有的家长难得到学校一次,不完全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一些家长为孩子的表象而高兴,一些家长对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施以责罚。前者会滋生学生的任性,后者则导致学生撒谎,不愿与家长交流,甚至不愿回家。这样就失去了学校、家庭双边教育的作用。
因此,寄宿制学校一定要把家访当作一件大事。教师要真正走入学生家中,与家长加强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发现学生有问题要及时纠正,以免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