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的童年是几乎所有留守儿童生活的缩影:很少看到父母的影子,张莉在江苏打工,王翔则十几年杳无音讯,连探望都没有过
4月10日,清明节后的第三天,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二段的一处闹市,在巴蜀地区特有的延绵春雨之下,从节日带来的慵懒之中逐渐苏醒过来。
街道拐角处,东侧的一排高6层的商住两用楼房上,悬挂着“沙龙歌城”的招牌,店在二楼,通往二楼的楼梯新换了装潢,去年在这里发生的命案已经很难寻到痕迹。自从去年凶案发生以后,这家店的招牌也换了,但因为公安机关、检察院为了解案情来过这里好几次,周围的人们至今仍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那是去年的5月16日,刚过了9点,街上还很热闹。沙龙歌城的楼梯间传来争吵声,随后一名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子捂着胸口疾步跑到街上,没过马路就栽倒在地。随后跟来一名看上去与其差不多大的女子,挎着手提包,举着一把水果刀,一刀、两刀……尽数扎在倒地的女子身上,直至她气绝身亡。
在现场守了一段时间后,杀人的女子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拨了报警电话。警察很快赶到,和女子说了几句之后,带走了她。
杀人的女子名叫王燕,是本地人,令人震惊的是,杀人的时候,她只有14岁零3个月大,几乎是个小孩。被害人名叫黄丽,比王燕年长3岁,也未成年。警方再三查验了两人的户籍资料,方确认了两人的未成年人身份。但从她们时尚而妖娆的打扮来说,谁又看得出来呢?
王燕到警局以后,痛快地交代了自己杀人的经过。她说,这都是黄丽逼她的。等王燕把自己的身世、经历和盘托出以后,警方才发现,埋藏在这桩血案背后的戾气与悲哀,足以令所有人痛心。
留守女童
1998年2月8日出生的王燕,在重庆万州区高峰镇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里长大。母亲张莉原本是农家女,其姐在高峰镇场上开了一家理发店。1996年,应姐姐的邀请,张莉来到店里帮忙。在为顾客洗头的过程中,张莉结识了英俊帅气的王翔,两人一见钟情,张莉当即决定随王翔去新疆打工。
打工期间,张莉怀孕。1998年,王燕在喀什出生。出生时间是父母打工期间,出生地在客乡,王燕的故事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1999年,张莉与王翔在亲戚的一再催促下,回高峰镇办了婚宴,王翔做了上门女婿。已经一岁多的王燕被带回家,因为她出生时父母并未结婚,是计划外生育,回重庆上不了户口。最后还是外公掏了3000元社会抚养费后才得以上户。
王燕两岁多时,张莉和王翔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张家给出的理由是王翔嗜赌,而且对张莉很不好。双方没有什么争执,很快就离了婚,王燕被判给王翔抚养,张莉则外出打工。
但没过多长时间,王燕的外婆听到一些传言,说王家对王燕不好,一直以来都很心疼外孙女的外婆,决定将王燕接回来。王翔没有阻止,只是说:你们要把娃儿接回去可以,以后我就不管了,也不付抚养费。就这样,王燕回到了外婆身边,随老人一起生活。
随着时光流逝,王燕一天天长大。她的童年是几乎所有留守儿童生活的缩影:很少看到父母的影子,张莉在江苏打工,王翔则十几年杳无音讯,连探望都没有过。每当看到别的小伙伴跟随父母在一起快乐玩耍时,王燕总是躲在一旁偷偷抹泪。
但王燕很要强,小学读书期间,她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曾前后获学校“三好学生”、“创三好学生”、“进步之星”、“学习之星”等称号8次,获“艺术之星”称号2次,家里墙上挂了很多奖状。她的小学班主任说,王燕在校期间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喜爱看书、作文、画画。
那几年,可能是王燕至今为止的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烦!烦!烦!
2010年9月,王燕升入万州区高峰初级中学念初中,开始在校住读,每周末回一次家。开始还好好的,直到父亲的再度出现。2011年3月,在河南某地承包工地的王翔回重庆,到学校看望了王燕,并请她吃了一顿饭。饭桌上,王翔表达了希望女儿回去和她一起生活的愿望,但是被王燕拒绝了。尽管如此,临别时,王翔还是塞给了王燕1000元,称给她零花。第二天,王燕用这些钱给自己买了个手机,然后高兴地把号码告诉了父亲。从此,王燕和王翔便经常联系,每次王翔都会问“要不要来河南这边玩几天”。
自从花钱买了手机,王燕在外婆眼里就像变了一个人,每次周末回家,王燕总是找外婆要钱,外婆追问原因,她就歇斯底里,直叫:“烦!烦!烦!”外婆几次想和孙女沟通,都被孙女一个“烦”字终结。外婆知道孙女和其父亲取得了联系以后,多次劝阻她,但日趋叛逆的王燕压根不听。
2011年4月,当外婆听到王燕执意要退学的要求时,差点气昏过去,她才13岁啊。原来,王燕上了初一以后,经常听见一些同学说,周末去夜场陪酒能挣许多外快,一晚上下来几百元不在话下。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让王燕不复纯真。有同学还告诉王燕,有些学校的“前辈”就是从事夜场陪酒的,他们辍学以后专心“事业”,现在有衣服有手机,什么都有。
在“前辈”事迹的“鼓励”下,王燕终于退了学,满怀憧憬、毫无留恋地离开了课堂。
辍学以后,王燕感到无比自由,她决定自己出去闯荡江湖。一天,趁外婆、外公上山务农,王燕拿了外婆的一对金耳环,离家出走了。
王燕第一个投奔的人就是住在万州城里的同学月月。月月的父母也在外打工,她比王燕更早辍学。两人把王燕外婆的金耳环卖了,跑遍万州以及周边的巫溪、巫山等区县,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干干。可是,连身份证都没有的她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找工作谈何容易?钱很快就花光了,两人最后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是有好心人见两位小姑娘可怜,接济了他们几天,才挺着回到了万州。
2012年春节,一直在江苏打工的张莉回了趟老家。多年暌隔使母女间已经没了共同语言,即使说上几句也是话不投机,尽管如此,王燕还是壮起胆子向张莉提出,想跟她去江苏打工。
春节的欢乐气氛还未散去,万州的打工人群就像潮水一般地向外涌。2012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十,张莉把王燕带到了江苏昆山。在昆山,张莉和朋友合开了一家古董店,因王燕年龄太小,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在店里根本帮不上忙。于是,张莉便托朋友在一个汽车配件厂给王燕找了一份工作。 万州区检察院一名长期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检察官告诉记者,根据2008年1月到2013年4月这5年多的数据,该院起诉的791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多达70%是农村户籍的少年犯下的,而犯罪地点又偏偏都是城市中较为繁华的地段。
“这些青少年,很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初中辍学然后到城市里来闯荡。他们犯罪的特点,一是为财,二是简单。”该检察官说。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些共性:万州区2013年判决的12起共17名未成年人的犯罪中,有13人的父母均在外打工,有14人没念完初中就辍学,有14人是因为需要用钱而犯罪。
以万州为例,如果多关注一下这个城市以及周边的乡村,就会发现,在城市的底层游荡的,有很多是那些来自乡村的留守少年,家中连亲人都没有,他们无家可归。王燕所在的高峰镇兴隆村,在当地话的发音听来像是“新农村”,2012年兴隆村也确实经过了一番改造,村组进行了重组,也有一些农户开始经济作物的经营,但由于缺乏劳力,整个村落仍然显得荒颓。兴隆村最大的标志万州优质鸡孵化厂,已经成为废墟多年;新盖的白楼不少,但基本都是毛坯,没有人住,没有人装修。
据一份2010年的统计,万州乡村的留守儿童当年已达到8万人,接近万州乡村总人口的10%,而且保持着增长趋势。尽管万州也陆续在启动包括“代管家长”(由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结对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关注和引导)、“关爱中心”(万州全区建立了100余所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向留守儿童提供图书阅览、心理咨询、体育活动等项目)等等,但留守少年犯罪案件仍然频频发生。
留守少年的犯罪问题
万州的留守少年儿童犯罪,只是农村问题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打工潮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出现了大量留守少年。
廖祥勇告诉《方圆》记者,留守少年的犯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重视:家庭、学校以及社区(包括村、镇)。
家庭,不言而喻,父母皆在外打工,家教与亲情的缺失必然导致孩子的性格、品德失控;而且父母这种“打工”的做法,给孩子起到了“拜金”的不良榜样,所以很多少年愿意辍学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种随众心理是潜移默化的。
再者学校,许多少年初中阶段就辍学,明显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这种现象如何得以在留守儿童中蔓延,不得而知,但学校、家庭肯定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才致使青少年没能完成应完成的学业;学校管理的松散也是问题之一,王燕所在的高峰初级中学,对初中生实行住读,但并未严格控制学生出入校门,对于单纯而好奇的初中生来说,这是很危险的。
此外,社区对青少年也有一定的监管义务,虽然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序位,依次是父母、父母以外的近亲属、单位和社区,但留守儿童的家庭往往是第一顺序的监护人在外打工,第二顺序的监护人管不住,这时候,社区应该起到监护的辅助作用。
记者在万州郭村镇相关机构看到一份当地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郭村镇的留守儿童中,有85%监护人是祖辈,10%为叔伯,5%为其他监护人,祖辈与留守儿童存在最大的代沟,却是监护他们成长的主力军。另外,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文化的仅占12.5%,有62.5%是小学文化,其余25%甚至没上过学。这也是让祖辈承担监护义务的尴尬——他们根本不具备教育子女的知识能力。
如果孩子们都是在一个缺乏管理秩序、缺乏知识水平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们发展成为拜金、凶恶的少年犯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是高峰镇初级中学,一名叫张沁媛的女学生写了一篇讲述自己留守家庭的文章,里面写道:没有了父母在身旁,我只好整天出去疯玩,以此填补心中多余的空虚,渐渐地也淡忘了学习。最初上课开小差违反纪律,成绩一落千丈,收获异样的目光。终于父母开始关注我了,只不过是无休止的批评与指责。一气之下,索性将功课抛之脑后……
这也许是留守少年们共同的心理写照。留守,就像一个人生的漩涡,温和者选择顺应,大多在漩涡中湮没无闻;激进者选择叛逆,大多又头破血流。
(文中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4月10日,清明节后的第三天,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二段的一处闹市,在巴蜀地区特有的延绵春雨之下,从节日带来的慵懒之中逐渐苏醒过来。
街道拐角处,东侧的一排高6层的商住两用楼房上,悬挂着“沙龙歌城”的招牌,店在二楼,通往二楼的楼梯新换了装潢,去年在这里发生的命案已经很难寻到痕迹。自从去年凶案发生以后,这家店的招牌也换了,但因为公安机关、检察院为了解案情来过这里好几次,周围的人们至今仍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那是去年的5月16日,刚过了9点,街上还很热闹。沙龙歌城的楼梯间传来争吵声,随后一名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子捂着胸口疾步跑到街上,没过马路就栽倒在地。随后跟来一名看上去与其差不多大的女子,挎着手提包,举着一把水果刀,一刀、两刀……尽数扎在倒地的女子身上,直至她气绝身亡。
在现场守了一段时间后,杀人的女子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拨了报警电话。警察很快赶到,和女子说了几句之后,带走了她。
杀人的女子名叫王燕,是本地人,令人震惊的是,杀人的时候,她只有14岁零3个月大,几乎是个小孩。被害人名叫黄丽,比王燕年长3岁,也未成年。警方再三查验了两人的户籍资料,方确认了两人的未成年人身份。但从她们时尚而妖娆的打扮来说,谁又看得出来呢?
王燕到警局以后,痛快地交代了自己杀人的经过。她说,这都是黄丽逼她的。等王燕把自己的身世、经历和盘托出以后,警方才发现,埋藏在这桩血案背后的戾气与悲哀,足以令所有人痛心。
留守女童
1998年2月8日出生的王燕,在重庆万州区高峰镇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里长大。母亲张莉原本是农家女,其姐在高峰镇场上开了一家理发店。1996年,应姐姐的邀请,张莉来到店里帮忙。在为顾客洗头的过程中,张莉结识了英俊帅气的王翔,两人一见钟情,张莉当即决定随王翔去新疆打工。
打工期间,张莉怀孕。1998年,王燕在喀什出生。出生时间是父母打工期间,出生地在客乡,王燕的故事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1999年,张莉与王翔在亲戚的一再催促下,回高峰镇办了婚宴,王翔做了上门女婿。已经一岁多的王燕被带回家,因为她出生时父母并未结婚,是计划外生育,回重庆上不了户口。最后还是外公掏了3000元社会抚养费后才得以上户。
王燕两岁多时,张莉和王翔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张家给出的理由是王翔嗜赌,而且对张莉很不好。双方没有什么争执,很快就离了婚,王燕被判给王翔抚养,张莉则外出打工。
但没过多长时间,王燕的外婆听到一些传言,说王家对王燕不好,一直以来都很心疼外孙女的外婆,决定将王燕接回来。王翔没有阻止,只是说:你们要把娃儿接回去可以,以后我就不管了,也不付抚养费。就这样,王燕回到了外婆身边,随老人一起生活。
随着时光流逝,王燕一天天长大。她的童年是几乎所有留守儿童生活的缩影:很少看到父母的影子,张莉在江苏打工,王翔则十几年杳无音讯,连探望都没有过。每当看到别的小伙伴跟随父母在一起快乐玩耍时,王燕总是躲在一旁偷偷抹泪。
但王燕很要强,小学读书期间,她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曾前后获学校“三好学生”、“创三好学生”、“进步之星”、“学习之星”等称号8次,获“艺术之星”称号2次,家里墙上挂了很多奖状。她的小学班主任说,王燕在校期间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喜爱看书、作文、画画。
那几年,可能是王燕至今为止的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烦!烦!烦!
2010年9月,王燕升入万州区高峰初级中学念初中,开始在校住读,每周末回一次家。开始还好好的,直到父亲的再度出现。2011年3月,在河南某地承包工地的王翔回重庆,到学校看望了王燕,并请她吃了一顿饭。饭桌上,王翔表达了希望女儿回去和她一起生活的愿望,但是被王燕拒绝了。尽管如此,临别时,王翔还是塞给了王燕1000元,称给她零花。第二天,王燕用这些钱给自己买了个手机,然后高兴地把号码告诉了父亲。从此,王燕和王翔便经常联系,每次王翔都会问“要不要来河南这边玩几天”。
自从花钱买了手机,王燕在外婆眼里就像变了一个人,每次周末回家,王燕总是找外婆要钱,外婆追问原因,她就歇斯底里,直叫:“烦!烦!烦!”外婆几次想和孙女沟通,都被孙女一个“烦”字终结。外婆知道孙女和其父亲取得了联系以后,多次劝阻她,但日趋叛逆的王燕压根不听。
2011年4月,当外婆听到王燕执意要退学的要求时,差点气昏过去,她才13岁啊。原来,王燕上了初一以后,经常听见一些同学说,周末去夜场陪酒能挣许多外快,一晚上下来几百元不在话下。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让王燕不复纯真。有同学还告诉王燕,有些学校的“前辈”就是从事夜场陪酒的,他们辍学以后专心“事业”,现在有衣服有手机,什么都有。
在“前辈”事迹的“鼓励”下,王燕终于退了学,满怀憧憬、毫无留恋地离开了课堂。
辍学以后,王燕感到无比自由,她决定自己出去闯荡江湖。一天,趁外婆、外公上山务农,王燕拿了外婆的一对金耳环,离家出走了。
王燕第一个投奔的人就是住在万州城里的同学月月。月月的父母也在外打工,她比王燕更早辍学。两人把王燕外婆的金耳环卖了,跑遍万州以及周边的巫溪、巫山等区县,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干干。可是,连身份证都没有的她们,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找工作谈何容易?钱很快就花光了,两人最后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是有好心人见两位小姑娘可怜,接济了他们几天,才挺着回到了万州。
2012年春节,一直在江苏打工的张莉回了趟老家。多年暌隔使母女间已经没了共同语言,即使说上几句也是话不投机,尽管如此,王燕还是壮起胆子向张莉提出,想跟她去江苏打工。
春节的欢乐气氛还未散去,万州的打工人群就像潮水一般地向外涌。2012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十,张莉把王燕带到了江苏昆山。在昆山,张莉和朋友合开了一家古董店,因王燕年龄太小,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在店里根本帮不上忙。于是,张莉便托朋友在一个汽车配件厂给王燕找了一份工作。 万州区检察院一名长期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检察官告诉记者,根据2008年1月到2013年4月这5年多的数据,该院起诉的791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多达70%是农村户籍的少年犯下的,而犯罪地点又偏偏都是城市中较为繁华的地段。
“这些青少年,很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初中辍学然后到城市里来闯荡。他们犯罪的特点,一是为财,二是简单。”该检察官说。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些共性:万州区2013年判决的12起共17名未成年人的犯罪中,有13人的父母均在外打工,有14人没念完初中就辍学,有14人是因为需要用钱而犯罪。
以万州为例,如果多关注一下这个城市以及周边的乡村,就会发现,在城市的底层游荡的,有很多是那些来自乡村的留守少年,家中连亲人都没有,他们无家可归。王燕所在的高峰镇兴隆村,在当地话的发音听来像是“新农村”,2012年兴隆村也确实经过了一番改造,村组进行了重组,也有一些农户开始经济作物的经营,但由于缺乏劳力,整个村落仍然显得荒颓。兴隆村最大的标志万州优质鸡孵化厂,已经成为废墟多年;新盖的白楼不少,但基本都是毛坯,没有人住,没有人装修。
据一份2010年的统计,万州乡村的留守儿童当年已达到8万人,接近万州乡村总人口的10%,而且保持着增长趋势。尽管万州也陆续在启动包括“代管家长”(由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结对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关注和引导)、“关爱中心”(万州全区建立了100余所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向留守儿童提供图书阅览、心理咨询、体育活动等项目)等等,但留守少年犯罪案件仍然频频发生。
留守少年的犯罪问题
万州的留守少年儿童犯罪,只是农村问题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打工潮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出现了大量留守少年。
廖祥勇告诉《方圆》记者,留守少年的犯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重视:家庭、学校以及社区(包括村、镇)。
家庭,不言而喻,父母皆在外打工,家教与亲情的缺失必然导致孩子的性格、品德失控;而且父母这种“打工”的做法,给孩子起到了“拜金”的不良榜样,所以很多少年愿意辍学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种随众心理是潜移默化的。
再者学校,许多少年初中阶段就辍学,明显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这种现象如何得以在留守儿童中蔓延,不得而知,但学校、家庭肯定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才致使青少年没能完成应完成的学业;学校管理的松散也是问题之一,王燕所在的高峰初级中学,对初中生实行住读,但并未严格控制学生出入校门,对于单纯而好奇的初中生来说,这是很危险的。
此外,社区对青少年也有一定的监管义务,虽然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序位,依次是父母、父母以外的近亲属、单位和社区,但留守儿童的家庭往往是第一顺序的监护人在外打工,第二顺序的监护人管不住,这时候,社区应该起到监护的辅助作用。
记者在万州郭村镇相关机构看到一份当地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郭村镇的留守儿童中,有85%监护人是祖辈,10%为叔伯,5%为其他监护人,祖辈与留守儿童存在最大的代沟,却是监护他们成长的主力军。另外,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文化的仅占12.5%,有62.5%是小学文化,其余25%甚至没上过学。这也是让祖辈承担监护义务的尴尬——他们根本不具备教育子女的知识能力。
如果孩子们都是在一个缺乏管理秩序、缺乏知识水平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们发展成为拜金、凶恶的少年犯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是高峰镇初级中学,一名叫张沁媛的女学生写了一篇讲述自己留守家庭的文章,里面写道:没有了父母在身旁,我只好整天出去疯玩,以此填补心中多余的空虚,渐渐地也淡忘了学习。最初上课开小差违反纪律,成绩一落千丈,收获异样的目光。终于父母开始关注我了,只不过是无休止的批评与指责。一气之下,索性将功课抛之脑后……
这也许是留守少年们共同的心理写照。留守,就像一个人生的漩涡,温和者选择顺应,大多在漩涡中湮没无闻;激进者选择叛逆,大多又头破血流。
(文中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