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06783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功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道德养成教育中,既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同时也能增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还能实现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养成教育
  【分类号】G641
  大学生养成教育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 而且是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德性, 使德性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 成为道德自律、修养高尚的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精神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足够的养分,利用好这笔精神财富,开拓高校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新战场。
  一、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就是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年青人。在理想塑造方面,孔孟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他们本身也多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兴亡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的学习和修养,认为天下兴亡,必须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教育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风建设方面,“悬梁刺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奋发图强精神恰恰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一种优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这种自强、自信、自尊的中华民族性格,是现代化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 同时也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骄傲的成就。当代大学生将这些文明和创新精神继承下去,那么中国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不可阻挡。
  二、优秀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无疑给我们提供着无尽的教育资源,首先“诚信”、“慎独”的思想,有助于培養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诚信教育是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诚信教育的过程。在高校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采用叙述、交谈、案例等多种方式启发大学生遵守一诺千金的道德规范底线,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言必行,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这些均体现了诚信对于做人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将无法立足于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目的,而且是一种道德手段,更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应该教育学生要诚信做人、诚信做事。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提倡“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求人们多做自我批评。《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以说“明德”、“修身”就是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培养学生忠孝意识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的忠孝文化博大精深,既有从“三纲”中派生出来的“忠”、“孝”观念可以赋予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四化建设事业的新意;还有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精忠报国”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是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而具有为国献身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是当代大学生仿效的榜样。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所谓“百善孝为先”。孔子还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我们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师长,有余力再努力学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如“埋儿奉母、卖身葬父、行佣供母、卧冰求鲤、扼虎救父”等这些传统文化典故不就正好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孝道意识吗?
  自古以来尊师重道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这方面的故事,如《曾子避席》、《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程门立雪》等等都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要让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尊重,他又将如何立足于这个社会。
  第三,让学生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重视修身,追求“内圣外王”, 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的养成。“内圣外王”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大德者必得其位, 天下之大, 非圣人莫能王。”孟子指出:“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一个人如若想“外王”,首先必须做到“内圣”。如想做到“内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我们注重道德修养, 从小事做起, 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塑造理想人格,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三、公共道德意识是反映整个国家社会全民素质的重要标杆,是高校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也是公共道德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有很多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种种不文明的行为,不道德的作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少了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统一”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诸子努力打造的理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主张仁爱,目的是集聚正能量,发愤图强,自尊自强,公忠为国。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仁爱”可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培育自己的独立人格,有助于人际和谐, 确立正确价值取向。我们要提倡从关爱亲人做起,而后产生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心。这种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孝敬父母与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爱国家的优秀品质。
  第二,培养学生充满正义感。朱德《过图门江怀朝战》诗中说“奋起援朝倡正义,雄师百万复开州”。正义是事关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大义,大学生就是要在校园里树立起正义感,让校园充满正气,这正是高校教育的本意。我们大学校园要为具有正义感的大学生提供安全保障,鼓励大学生向山区贫困儿童捐款捐物,申请边远地区支教,助人为乐无私奉献,鼓励与不良风气做斗争。
  四、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相融合的渠道
  高校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纳入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比如开设一些诸如《中国历史文化选读》、《中国古代思想史》等选修课。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知名学者做一些关于国学专题讲座, 譬如《孟子》、《论语》、《诗经》等。同时在其他学科中尤其是人文学科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强调文化自身的思想性、知识性和传承性, 達到对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渗透, 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大学生道德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大学生养成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对于选择大学校址,心里所悬的目标有五:一要雄伟,可以振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百年以来之人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要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思潮”。因此,我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要挖掘文化底蕴,彰显个性。通过建筑、广场、教学楼、办公楼、植被、雕塑等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知识展示活动,设置一些温馨标语,例如在道路和楼道上能看见“靠右行,右边的艺术”,在校车上看见“先下后上”,“请给老弱病残让座”;在教室里看见“禁止高声喧哗”等等,让学生心灵得到润泽,文明意识得以内化。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育化功效。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我们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潮流,这对形成系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仅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理念的推动者,更是服务的实践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利用网络新媒体、交流研讨会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家长。
  参考文献:
  [1]杨永胜.国学经典大全集[M].外文出版社,2012
  [2]刘鸣,徐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融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3]刘云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0,(23)
  [4]王松.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5]程全伟.论现阶段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2,(4)
  [6]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7]尹强.从仁本信义和同的视角谈当代大学生品德养成[J].教育理论研究,2000,(93)
其他文献
一、生物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必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经常遇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生物感觉不难,上课都能听懂,但不会应用解题”或“生物知识多而零碎,不像数学,物理那样有规律可循”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深思,如何解决学生的困惑,如何让学生爱学生物,会学生物,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高中生物学涉及到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大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英语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广泛应用,因此,在这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必须改革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对目前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对策。  关键字:新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是关键。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明确启发式式教学的本质及意义,重点探究了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最后给出启发式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注意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字:启发式教学法;启发;数学教学  1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及意义  1.1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函数不仅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函数知识时,会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困难重重。而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函数解题融合到一起,笔者主要针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并且制定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函数解题 研究  【分类号】G633.6  初中数学知识是高中和大学数学知识的基础,函数
期刊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逐渐深入到课堂教学中。笔者以《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一课的设计、磨课过程为例,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逻辑,适当调整知识逻辑、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合理设置课堂问题、把准学生的困惑点,有效疏通知识链、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激活思维之火花,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双赢。  【关键词】以学定教 ; 初中科学 ;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这节课的新课教学中运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用小组成果展示单来展示和评价小组的成果。下面针对这节课就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收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能量的流动》 小组合作 分板块分层教学 成果展示单 教学设计  【分类号】G622  正文:  本节课将该课题分为两个板块,完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板块式学习,在第二个板块中实施
期刊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可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手段和途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之有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  【分类号】G623.2  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教学,既要讲究语文的工具性,也不可忽视语文的人
期刊
【分类号】G455  创新素质是人类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优秀民族素质的灵魂。没有创新素质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没有创新素质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作为一名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俄合作办學为切入点,结合自主学习策略的培养,指出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俄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俄合作办学;俄语学习;自主学习策略  【分类号】H35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崛起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建设,河南省的经济开发、城市规划、旅游发展和文化推广亟需大批人才,在对外传播中原经济区和中原文化的过程中也亟需大批多
期刊
摘 要:本文就自身在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行业实践和规范标准的更新提出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知识模块;行业标准;教学方法;改革  【分类号】G712;TU204-4  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多实际技能训练的基础技术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用投影法解決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分析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