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5后”师范大学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推进,其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呈现诸多个性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尝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95后”师范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期为创新师范生日常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95后”;师范大学生;群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78-01
培養高水平、高质量的人师,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高等师范教育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如今,“95后”俨然已成为当前师范院校在校学生的主体,相比较而言,他们在具有当代大学生共性特征的同时,但因其师范特点以及较为清晰的未来职业定位,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群体特点。
一、思想独立、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成长诉求和发展需求
“95后”师范类大学生成长于社会经济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快速时期,相较“95前”的学生而言,社会、学校、家庭所给予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文化熏陶、所受教育质量、综合素质培训等更为优越。因此,他们能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来获取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习惯于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思想开放,观点独特,热衷于新生事物,尤其关注自我发展。同时, “95后”师范类大学生自出生就处在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时代,当其生存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得到基本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尊重、自我实现发展需要就成为这一群体的重要诉求。
二、成长个性凸显、功利性行为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困扰
“95后”师范大学生,有着更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行为方式上,他们过于强调个体个性,喜欢采用他人不常用的方式,以此来展示自我。在价值选择上,过分在意自身利益,把是否有益于个人发展作为行动的评判标准,通常表现出急功近利,不能脚踏实地,甚至有时会采取不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利益,功利性行为表现明显。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交互终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95后”师范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借助于虚拟网络媒介平台认识社会、开展社交;这就使得他们发展现实感缺失,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团队忠诚感。调查发现1,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困扰,35.43%的受访师范类大学生存在一般程度的发展困扰,9.28%的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发展困扰,发展困扰总检出率高达44.71%。同时,总体上男生的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变量上,大三学生发展困扰程度最深,其次是大二、大一学生,大四学生的程度最低。若以年级为自变量,困扰程度为因变量,其图形显示为倒“U”字形,师范类大学生发展困扰年级差异显著。
三、农村生源比例大幅提高、男女比例悬殊较大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而某些师范院校农村生源学生录取比例则高达60.2%,总体上农村生源师范生的比例得到大幅度提高。2014年丁钢2等人对全国师范生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当前在校师范生的男女比例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点,女生达65.3%,男生仅占34.7%。而在我们个别抽样调查发现,某些省属师范院校男女比例则达到2.5:7.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范生男女性别结构比例不均衡。
四、学习期望低、专业思想不牢固
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有别于工、农、医等学科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他们不仅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又要修习教育类课程,提升师范技能,以满足教学需要,还要拓宽知识面,以适应未来教育对象兴趣的多面性。而在基础教育中,对师范毕业生的职业期待更多地关注在如何传授知识,如何促进不同学习个体的有效学习上。在这些因素的诱导下,就使得当前师范生对所学学科专业研究不深,专业学习期望值低,学术科研能力弱。
五、自身就业压力过大,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在人口学变量、年级维度上存在差异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职教师1043.8万人,按照一般自然减员率3%计算,每年需要补充的教师人数为30万左右;从2011年起,每年师范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都在50万以上,可见当前师范生从教供需严重失调。同时,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颁布,使得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教育行业与师范生展开竞争;以及硕士研究生转向基础教育就业;各地中小学青睐引进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2016年(含)以后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等等现实因素,使得师范生就业形势凸显严峻,增大了其自身的就业压力。据研究资料显示,地方院校师范类学生中,愿意去中小学任教的仅占41.6%,如果没有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限制,仅有19.9%的免费师范生会选择去学校任教。3可以看出,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群体从教愿望不太强烈,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在男女性别上,女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高于男生;在年级变量上,大一、大四师范生好于大二、大三。
六、情绪体验总体积极,正性人格特质显著高于负性,自我效能感总体一般
培养师范类大学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事关着青少年健全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类似师范类大学人格研究表明,無论是采用“Y-G”人格测量表,还是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均发现师范生群体总体情绪外露,稳定性较好,积极的人格特质多于消极的人格特质;且男女生的人格特质检出率存在差异,男生情绪较稳定,女生情绪易波动。随着年级的升高,师范生总体的人格特征趋于积极、稳定。4 自我效能感是班图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它决定着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活动时的情绪以及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情绪反应越趋于正向,在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两方面越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确保稳步提高学习质量,顺利完成学业。当前师范生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文华.《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9(3):323-325.
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7(10).
[2]丁钢.《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 2014(11):95-106.
[3]付卫东.《高校师范类学生就业需求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3(6):182-188.
[4]付宗国.《关于师范生人格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 2001(5):11-13.
关键词:“95后”;师范大学生;群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78-01
培養高水平、高质量的人师,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高等师范教育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如今,“95后”俨然已成为当前师范院校在校学生的主体,相比较而言,他们在具有当代大学生共性特征的同时,但因其师范特点以及较为清晰的未来职业定位,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群体特点。
一、思想独立、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成长诉求和发展需求
“95后”师范类大学生成长于社会经济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快速时期,相较“95前”的学生而言,社会、学校、家庭所给予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文化熏陶、所受教育质量、综合素质培训等更为优越。因此,他们能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来获取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习惯于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思想开放,观点独特,热衷于新生事物,尤其关注自我发展。同时, “95后”师范类大学生自出生就处在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时代,当其生存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得到基本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尊重、自我实现发展需要就成为这一群体的重要诉求。
二、成长个性凸显、功利性行为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困扰
“95后”师范大学生,有着更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行为方式上,他们过于强调个体个性,喜欢采用他人不常用的方式,以此来展示自我。在价值选择上,过分在意自身利益,把是否有益于个人发展作为行动的评判标准,通常表现出急功近利,不能脚踏实地,甚至有时会采取不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利益,功利性行为表现明显。同时,伴随着互联网交互终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95后”师范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借助于虚拟网络媒介平台认识社会、开展社交;这就使得他们发展现实感缺失,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团队忠诚感。调查发现1,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困扰,35.43%的受访师范类大学生存在一般程度的发展困扰,9.28%的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发展困扰,发展困扰总检出率高达44.71%。同时,总体上男生的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变量上,大三学生发展困扰程度最深,其次是大二、大一学生,大四学生的程度最低。若以年级为自变量,困扰程度为因变量,其图形显示为倒“U”字形,师范类大学生发展困扰年级差异显著。
三、农村生源比例大幅提高、男女比例悬殊较大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而某些师范院校农村生源学生录取比例则高达60.2%,总体上农村生源师范生的比例得到大幅度提高。2014年丁钢2等人对全国师范生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当前在校师范生的男女比例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点,女生达65.3%,男生仅占34.7%。而在我们个别抽样调查发现,某些省属师范院校男女比例则达到2.5:7.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范生男女性别结构比例不均衡。
四、学习期望低、专业思想不牢固
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有别于工、农、医等学科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他们不仅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又要修习教育类课程,提升师范技能,以满足教学需要,还要拓宽知识面,以适应未来教育对象兴趣的多面性。而在基础教育中,对师范毕业生的职业期待更多地关注在如何传授知识,如何促进不同学习个体的有效学习上。在这些因素的诱导下,就使得当前师范生对所学学科专业研究不深,专业学习期望值低,学术科研能力弱。
五、自身就业压力过大,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在人口学变量、年级维度上存在差异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职教师1043.8万人,按照一般自然减员率3%计算,每年需要补充的教师人数为30万左右;从2011年起,每年师范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都在50万以上,可见当前师范生从教供需严重失调。同时,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颁布,使得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教育行业与师范生展开竞争;以及硕士研究生转向基础教育就业;各地中小学青睐引进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2016年(含)以后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等等现实因素,使得师范生就业形势凸显严峻,增大了其自身的就业压力。据研究资料显示,地方院校师范类学生中,愿意去中小学任教的仅占41.6%,如果没有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限制,仅有19.9%的免费师范生会选择去学校任教。3可以看出,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群体从教愿望不太强烈,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在男女性别上,女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高于男生;在年级变量上,大一、大四师范生好于大二、大三。
六、情绪体验总体积极,正性人格特质显著高于负性,自我效能感总体一般
培养师范类大学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事关着青少年健全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类似师范类大学人格研究表明,無论是采用“Y-G”人格测量表,还是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均发现师范生群体总体情绪外露,稳定性较好,积极的人格特质多于消极的人格特质;且男女生的人格特质检出率存在差异,男生情绪较稳定,女生情绪易波动。随着年级的升高,师范生总体的人格特征趋于积极、稳定。4 自我效能感是班图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它决定着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活动时的情绪以及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情绪反应越趋于正向,在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两方面越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确保稳步提高学习质量,顺利完成学业。当前师范生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文华.《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9(3):323-325.
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07(10).
[2]丁钢.《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 2014(11):95-106.
[3]付卫东.《高校师范类学生就业需求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3(6):182-188.
[4]付宗国.《关于师范生人格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 20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