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岛敦(1909~1942)是近代日本文坛的一个异数,本文主要针对中岛敦南洋行之后的作品进行解析,首先对《光与风与梦》的主题思想进行解读,然后就《南岛谭》的所见所闻进行描述,最终对中岛敦思想的转变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岛敦;《光与风与梦》;《南岛谭》
一、 序言
中島敦在日本文坛犹如流星一般稍纵即逝,但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人生中却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最受人瞩目的当属《山月记》等取材于古典文学的作品。但纵观中岛敦的人生轨迹我们能够发现,中岛敦的一生与南洋这个意象有着分割不断的缘分,中岛敦于1941年前往南洋的帕劳岛开展相关的教育和调查工作,于1942年回国,先后完成了作品集《南岛谭》和长篇小说《光与风与梦》,这些作品浸透着作者关于殖民政策的批判和所见所闻的思考,所以本文主要就《光与风与梦》和《南岛谭》展开相关研究。
二、 《光与风与梦》的主题思想浅析
《光与风与梦》主要以主人公史蒂文森为主要视角,讲述了史蒂文森人在南洋的萨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却逐渐被卷入到了殖民地当局和萨摩亚岛原住民的纷争之中,在对岛民报以无限同情的同时他开始改变当地的殖民现状。全书的主要思想基于史蒂文森对原住民的同情和对殖民者的批判,进而升华到自身文明观的完善。
首先,对白人殖民者的批判,史蒂文森从最初的来到这里开始就对白人对待当地人的态度感到非常的愤慨,在查阅了萨摩亚岛的文献之后这种情感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史蒂文森在向伦敦的一家杂质投稿之后,被其他人嘲讽为不懂政治的文学家之后,史蒂文森对白人社会的“利益至上”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中岛敦也借着史蒂文森思想,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了对整个白人社会的批判。
其次,对原住民的同情,全书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萨摩亚人的经历和习俗,史蒂文森抛弃了白人当局对于萨摩亚人的偏见,与萨摩亚人一起劳作和交谈,解析他们特有的荣誉观和伦理观,并且勾勒出了一个有勇有谋的萨摩亚领袖玛塔法。最终战争还是不可避免的降临在这个岛屿上,史蒂文森只能对战争的情况加以记录。悲观的氛围,女人的恸哭,男人的沉默等,史蒂文森不仅对原住民的不幸感到悲伤,此刻的史蒂文森已经不是一个旅行者,而是作为一个萨摩亚岛的居民,爱上了萨摩亚岛的人。
最后,史蒂文森本身文明观的升华,史蒂文森虽然是殖民者的身份,但他始终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萨摩亚人。史蒂文森并非没有对岛上的习俗感到奇怪,随着对居民的逐步了解,史蒂文森也开始对萨摩亚岛人那套为人处世的逻辑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之相对的是对白人社会野蛮、暴力和自私的重新认识,最终史蒂文森意识到西方的白人文明也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够强加于其他文明之上,自此主人公完成了文明观的升华。
三、 《南岛谭》的所见所闻
与《光与风与梦》相比,《南岛谭》对于殖民者控诉就隐晦的多。因为是游记性质作品的缘故,《南岛谭》中的作品大多着墨于南洋诸岛的风物人情。
表面上中岛敦笔下的南洋是一派异域风情,在偏远的南岛上生活着一群富有情趣的原住民,这些人中有像拿破仑一样少年意气的孩童,也有像玛利亚安一样向往外面世界的少女,这些形形色色的淳朴原住民构成了南岛轻松祥和的环境。
实际上整个南岛当时正处于殖民之下,中岛敦作为本国的教师职员正在对南岛进行文化输出,虽然中岛敦很喜爱这些淳朴的原住民,但是中岛敦却也对殖民文化对当地文化的蚕食感到无能为力,但因为身份所碍,他只能在文章和与家人的书信往来种宣泄这种情绪。中岛敦在《南岛谭》的诸多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殖民者的冰冷和麻木,与当地居民的淳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 中岛敦的思考与转变
中岛敦的南洋之行让其思想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拓展,在中岛敦南洋期间给朋友和家人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岛敦对于殖民政策有着深切的不满,同时对于南洋原住民报以同情。《光与风与梦》是作者这份情感的集中体现,而《南岛谭》则是对于《光与风与梦》的侧面补足。
而在比较两部作品的思想内核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岛敦的思想内核从来没有改变,两部作品都是围绕着原住民和殖民者的冲突进行描写。只不过在《光与风与梦》中将这种冲突具象化和表面化,并由此表达出作者关于文明观碰撞的思考,而《南岛谭》则着笔于歌颂难道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原住民的淳朴民情,借此引发读者对于殖民者强制推行本国文化的愤恨和恼怒。
南洋之行是中岛敦自身的一次思想碰撞和观念升华。青年时期的中岛敦生活辗转生活在朝鲜,所见所闻给了中岛敦非常大的冲击,也让青年时期的中岛敦开始思考殖民主义的性质和意义,从中岛敦的早期作品,比如以朝鲜为背景的《有警察官的风景——一九二三年的速写》《猎虎》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岛敦式中和当时的政府思想上的对立。如果说以上的经历是让中岛敦开始思考在殖民主义和外来思想入侵的弊端,那么南洋之行后中岛敦的作品中就开始了对殖民统治的反抗,对时局的主流意识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比如《光与风与梦》中描写的西方社会正是当时社会的狂热现状,而像史蒂文森这样揭露殖民主义本质的声音只会惹来嘲笑和批判。
如果说中岛敦前期的作品以《有警察官的风景——一九二三年的速写》为代表,虽然描写的也是殖民统治下朝鲜人的意识,但视野略显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影子;但后期经过南洋之行在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流露出对政治局势的态度。可以说,南洋之行让中岛敦从一名文学研究者正式转变成了一位思考民族命运和反对殖民统治的思考者,也是中岛敦晚期作品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陈爱华.“去中心化”的背后——中岛敦笔下的混血者[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6(1):11-18.
[2]L. H. Hao, X. P. Kang, J. J. Liu. Energy Levels, Wavelengths, and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of Intercombination Lines in the Spectra of Gе-Like I, Cs, and La 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2019,86(2).
作者简介:
边华丽,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中岛敦;《光与风与梦》;《南岛谭》
一、 序言
中島敦在日本文坛犹如流星一般稍纵即逝,但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人生中却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最受人瞩目的当属《山月记》等取材于古典文学的作品。但纵观中岛敦的人生轨迹我们能够发现,中岛敦的一生与南洋这个意象有着分割不断的缘分,中岛敦于1941年前往南洋的帕劳岛开展相关的教育和调查工作,于1942年回国,先后完成了作品集《南岛谭》和长篇小说《光与风与梦》,这些作品浸透着作者关于殖民政策的批判和所见所闻的思考,所以本文主要就《光与风与梦》和《南岛谭》展开相关研究。
二、 《光与风与梦》的主题思想浅析
《光与风与梦》主要以主人公史蒂文森为主要视角,讲述了史蒂文森人在南洋的萨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却逐渐被卷入到了殖民地当局和萨摩亚岛原住民的纷争之中,在对岛民报以无限同情的同时他开始改变当地的殖民现状。全书的主要思想基于史蒂文森对原住民的同情和对殖民者的批判,进而升华到自身文明观的完善。
首先,对白人殖民者的批判,史蒂文森从最初的来到这里开始就对白人对待当地人的态度感到非常的愤慨,在查阅了萨摩亚岛的文献之后这种情感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史蒂文森在向伦敦的一家杂质投稿之后,被其他人嘲讽为不懂政治的文学家之后,史蒂文森对白人社会的“利益至上”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中岛敦也借着史蒂文森思想,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了对整个白人社会的批判。
其次,对原住民的同情,全书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萨摩亚人的经历和习俗,史蒂文森抛弃了白人当局对于萨摩亚人的偏见,与萨摩亚人一起劳作和交谈,解析他们特有的荣誉观和伦理观,并且勾勒出了一个有勇有谋的萨摩亚领袖玛塔法。最终战争还是不可避免的降临在这个岛屿上,史蒂文森只能对战争的情况加以记录。悲观的氛围,女人的恸哭,男人的沉默等,史蒂文森不仅对原住民的不幸感到悲伤,此刻的史蒂文森已经不是一个旅行者,而是作为一个萨摩亚岛的居民,爱上了萨摩亚岛的人。
最后,史蒂文森本身文明观的升华,史蒂文森虽然是殖民者的身份,但他始终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萨摩亚人。史蒂文森并非没有对岛上的习俗感到奇怪,随着对居民的逐步了解,史蒂文森也开始对萨摩亚岛人那套为人处世的逻辑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之相对的是对白人社会野蛮、暴力和自私的重新认识,最终史蒂文森意识到西方的白人文明也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够强加于其他文明之上,自此主人公完成了文明观的升华。
三、 《南岛谭》的所见所闻
与《光与风与梦》相比,《南岛谭》对于殖民者控诉就隐晦的多。因为是游记性质作品的缘故,《南岛谭》中的作品大多着墨于南洋诸岛的风物人情。
表面上中岛敦笔下的南洋是一派异域风情,在偏远的南岛上生活着一群富有情趣的原住民,这些人中有像拿破仑一样少年意气的孩童,也有像玛利亚安一样向往外面世界的少女,这些形形色色的淳朴原住民构成了南岛轻松祥和的环境。
实际上整个南岛当时正处于殖民之下,中岛敦作为本国的教师职员正在对南岛进行文化输出,虽然中岛敦很喜爱这些淳朴的原住民,但是中岛敦却也对殖民文化对当地文化的蚕食感到无能为力,但因为身份所碍,他只能在文章和与家人的书信往来种宣泄这种情绪。中岛敦在《南岛谭》的诸多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殖民者的冰冷和麻木,与当地居民的淳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 中岛敦的思考与转变
中岛敦的南洋之行让其思想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拓展,在中岛敦南洋期间给朋友和家人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岛敦对于殖民政策有着深切的不满,同时对于南洋原住民报以同情。《光与风与梦》是作者这份情感的集中体现,而《南岛谭》则是对于《光与风与梦》的侧面补足。
而在比较两部作品的思想内核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岛敦的思想内核从来没有改变,两部作品都是围绕着原住民和殖民者的冲突进行描写。只不过在《光与风与梦》中将这种冲突具象化和表面化,并由此表达出作者关于文明观碰撞的思考,而《南岛谭》则着笔于歌颂难道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原住民的淳朴民情,借此引发读者对于殖民者强制推行本国文化的愤恨和恼怒。
南洋之行是中岛敦自身的一次思想碰撞和观念升华。青年时期的中岛敦生活辗转生活在朝鲜,所见所闻给了中岛敦非常大的冲击,也让青年时期的中岛敦开始思考殖民主义的性质和意义,从中岛敦的早期作品,比如以朝鲜为背景的《有警察官的风景——一九二三年的速写》《猎虎》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岛敦式中和当时的政府思想上的对立。如果说以上的经历是让中岛敦开始思考在殖民主义和外来思想入侵的弊端,那么南洋之行后中岛敦的作品中就开始了对殖民统治的反抗,对时局的主流意识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比如《光与风与梦》中描写的西方社会正是当时社会的狂热现状,而像史蒂文森这样揭露殖民主义本质的声音只会惹来嘲笑和批判。
如果说中岛敦前期的作品以《有警察官的风景——一九二三年的速写》为代表,虽然描写的也是殖民统治下朝鲜人的意识,但视野略显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影子;但后期经过南洋之行在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流露出对政治局势的态度。可以说,南洋之行让中岛敦从一名文学研究者正式转变成了一位思考民族命运和反对殖民统治的思考者,也是中岛敦晚期作品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陈爱华.“去中心化”的背后——中岛敦笔下的混血者[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6(1):11-18.
[2]L. H. Hao, X. P. Kang, J. J. Liu. Energy Levels, Wavelengths, and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of Intercombination Lines in the Spectra of Gе-Like I, Cs, and La 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2019,86(2).
作者简介:
边华丽,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