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假课文”要有“真”态度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zh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一篇《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流行,再次引发了大家对语文课文的关注。说是“再次”,因为大家对语文课本的“挑刺”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在三个月前,还有小朋友指出人教版教材关于宋代官帽的一幅配图有误。
  平心而论,教材有“刺”与读者“挑刺”,都属正常。教材的地位非常特殊,其人物或言辞,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可以说无出其右者。这一点,我们每个人,只要回忆下自己的成长历程,相信都会感同身受。因为如此,教材当然得力争尽美尽善。但是,“零误差”的确也很困难。因为小到标点,大到故事,它不得不长期面对着全国人民的“挑剔”。
  这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段佳话:语文教材在全体人民“火眼金睛”的锤炼之下,输攻墨守,不断改进,终于铸就了毫无瑕疵的精品。这样的受益者当然是我们的孩子。但这需要一个前提:攻守的双方,都持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善意。
  相对于匿名批评状态的“网友”,教材的编者理应理性。因为无论“挑刺”者如何夸张或者作秀,他们毕竟提出了一个“真”的问题;而如前所言,教材有小的瑕疵,本也无可厚非。但若被批评者裹挟进情绪的泥潭,讳疾忌医,反倒会成了问题。
  目前专家的回应,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拿来炒作;二、有些修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的、严谨的考证”;三、有些修改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四、比如儿童文学作品,很多就是虚构的;五、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可以適当虚构。
  争论最激烈的《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把电影中的故事拿出来,而这个故事实际上并不符合历史。分析上面的回应,前四点都回避了“爱迪生的故事”是否有问题的判断,也回避了是否属于“有些修改”的范围,甚至多少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扯虎皮做大旗的味道——一个小小的爱迪生的故事,会牵扯到哪些历史深处的东西,或者为了什么样教学的需要呢?正面回应问题的,只有第五条,但是,却引出了一个“真”问题:语文教材中,类似爱迪生这样的故事,可以虚构吗?
  说是个“真”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争论。比如,在1963年《人民日报》与中国作协联合举办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就曾经达成如下看法:“(2)如写出真姓真名,更要求完全真实,经得起考核;(3)写真姓名就全部真,假就全部假,不要真假不分。”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真假”倒再次成了问题。退一步,语文教材中,这一问题也许并不能只由一两位专家说了算,应该经过慎重讨论,形成一个公之于众的标准。
  从“真”的态度看,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即便可以虚构,也应该做好注释:本文内容未经证实。互联网时代,孩子获得“真”的权利优先于求“真”的思维。
其他文献
2017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说了些什么,哪些建议和提案普遍受到百姓关注?特别在教育领域,2017年将迎来怎样的变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心中所关注的问题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有效解决?本期策划,我们共同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教育热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利用与国内领先的数据企业联合开发的“教育行业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舆情监测+数据分析+專业研
期刊
近日,一篇题为《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中小学教育缺少的是“教书匠”》的文章认为,目前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有些提法和导向值得商榷,比如“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教育家培养工程”等提法和做法容易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产生误导,致使他们整天忙于写文章、著书立说、参加论坛,纷纷努力打造知名度去了,没有人再去钻研教材、钻研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上好课、教好书。实际上,讲课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工匠精神。“中小学教
期刊
日前,“史上最嚴校规”又一次上了微博热搜。在广东某中学这份关于男女交往的校规中,男女生之间共同进出饭堂、互为彼此打饭、为异性拎提包等都被列入禁止行为。  近年来,“奇葩校规”“最严规定”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无非是学校图方便,在男女交往方面,宁肯全面禁止、不留空间,也不要出现差错、引发事端。但是如此简单粗暴的禁止性规定,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的今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且不说这样的规
期刊
重庆垫江县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宇午休时间跑步如厕,在教室走廊上不慎碰到同学小鸿的脚,倒地受伤。因责任难以明确,小宇将学校和小鸿及其父母诉至法院。近日,垫江县法院审结了该案,法院判定学校已尽到安全保障责任,伤者自身担责80%,伸脚的学生担责20%。 (3月26日澎湃新闻)  为了依法保护学生的生命和健康,我国中小学对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都有具体的规范性要求。鉴于小学生自控以及对危险的预见能力低于初中生,
期刊
坏苹果、劣质米、可疑油……近日,合肥一幼教机构下属多家幼儿园被曝幼儿食用“问题食品”,引发孩子家长担忧。今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由于我国幼教机构和中小学在校就餐人数快速增加,校园舌尖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如今在一些城镇,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午餐甚至三餐托付给学校和幼儿园。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推进中小学生午餐工程,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这是政府和学校的积极之举,值得点赞。  此类事件表明,供餐企
期刊
2007—2016《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目标  2016年: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2015年: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2014年: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
期刊
在孩子教育中,父母承担着共同的责任。父亲和母亲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教育孩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认识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  家庭教育分工:父亲“缺位”依然严重  对“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400个中小学生家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担不足四成,母亲依然唱主角,父亲“缺位”平均近一半。  本次调查中,用辅导孩子学习、培
期刊
从校外培训热到小升初秘考熱,择校之风“高烧不退”凸显出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弊病。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片面迎合应试需求,看似满足了部分家长学生择校升学的眼前利益,实际上与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宗旨背道而驰。  眼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在眉睫,教育部门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切实推动学校均衡、师资均衡、生源均衡,让更多学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孩子们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  推动学校均衡发展,应加快
期刊
李乡旺、陆素娟夫妇是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授。退休前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们致力于“地球癌症”——石漠化的治理研究和成果推广,让80万亩原本怪石嶙峋的石头山披上了绿色新装;他们把3个国家发明专利无偿奉献给了石漠化治理事业及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用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撬动了4个林业局2亿元的治理资金,产生了39亿元的生态价值,7亿元的森林蓄积价值。  2016年12月12日,李乡旺家庭荣获中央精神文明
期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2010年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加以高位推进。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有52个县(市、区)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到底带来了哪些改变?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本期“师路心语”,刊发两篇来自基层一线教师的文章,看看他们亲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