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作家的“长安情结”得到了充分而真实的再现:首先,作家的心灵与长安这个特殊的地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其次,作家情感的产生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描绘,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历代读者的认可。文章试对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阐释。
关键词:长安情结 界定说明 具体表现
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同时,它又在中国历史上先后见证了十三个朝代的兴衰。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众多作家的许多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与长安有了联系。换言之,这种地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就是作家的“长安情结”。
中国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体现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既有意境深远的诗歌,也有题精深的古文。下面,本文试结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同时参考其他人的研究论述,对中国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 “长安情结”及其它
1 长安情结的界定及说明
众所周知,情结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情感、观念、意象的结合体。换而言之,情结就是指与某一事物或地点相关的各种情感、观念与意象的统一体。因此,结合对“情结”的理解与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这样界定所谓的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即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是指与古代作家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与“长安”相关的意象,抒发的与“长安”相关的情感,以及通过具体作品使读者产生的与“长安”相关的具体意象。
首先,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是指一种意象,即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使读者产生的一种“长安意象”。例如,当读者阅读“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作时,心中在感慨作者冲天之志时,还会产生一种“长安”意象,即“占领长安”。而这种与“长安”相关的意象,也就是我们说的“长安情结”之一。
其次,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还表现为一种情感,即通过阅读具体的文学作品,读者心中体验到了作者与长安某种相关的情感,或者说,读者也和作者一样,也对长安具有了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例如,当我们阅读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作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与作者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即对“国破家亡”的感慨,对祖国沦陷的一种无奈,对祖国前途命运的一种忧思。特别是当读者领悟到了诗句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破”与“深”的意蕴里,特别是当读者体验到了“感时花溅泪”与“恨别鸟惊心”的真谛时,特别是当读者明确了这是作者在春天所看到的而不应该出现的景象时,他们的心中所产生的情感,不论是无奈,不论是感慨,也不论是悲伤,都可作为“长安情结”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再次,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还是一种诗作中具体的意象。“长安情结”的这一个内容在唐诗中有着特别的体现,特别是在安史之乱的诗作中,更是有着充分的体现。
2 长安情结产生原因的分析
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是一种事实存在,关于一点,不仅是毋庸置疑,而且也是不可置辩。但究竟是哪些具体的原因促使古代作家产生了“长安情结”呢?
首先,长安是古代多朝的古都。因此,长安的兴衰都与当时的实事相关联。而与长安相关的时事可谓是时代的焦点问题,因而长安也就与古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长安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与世人相关,都与古代的文人相关。就连黄巢没有考中,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是一件大事,它不仅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地位,而且也成为了当时文人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今天才能读到杜甫《春望》这样的诗歌作品。而从汉朝到唐朝这么长的时间里,都有不同的文人对长安加以关注。特别是从黄巢这样普通的作者,到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都对长安如此的关注,足以说明作家“长安情结”的产生与其作为国都的命运是分不开的。
其次,长安是古代文化与政治的中心。作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古代的长安不仅是历代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所在地,而且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汇聚历代文人,以及历代文人出入仕途的最佳场所。
李白作为一位普通的文人,虽然其才华横溢,但其仕途却坎坷,一路的蜿蜒曲折。然而,他却与长安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李白曾经写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的诗作,在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初看这句话,或许以为他是在写因为望不见长安而苦恼。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结合李白那坎坷的仕途经历,就会知道那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背后,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酸往事,就会知道作者对“蔽日浮云”怎样的一种痛恨,就会知道作者在说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时,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态。当然了,对于李白与长安的不解之缘,我们可以结合那些传奇的剧作进行分析。例如,后代的文人结合李白作为御用文人为杨贵妃写的那三首《清平乐》也随着众人对“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称诵而被演绎成了多个版本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剧目。特别是对“高力士脱靴”那似有而无的演绎,更成了对文人高超才智的一种认同。
3 探讨长安情结的思路与说明
研究历代作家的“长安情结”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首先,结合历代不同体裁的作品,我们可以分析作家的“长安情结”。特别是那些诗歌作品更是如此。其次,我们结合重点作家的作品也可以分析某一位作家心中的“长安情结”;再次,结合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我们还可以分析历代作家心中的“长安情结”。
虽然以上每一种思路都可以探讨古代作家心中的“长安情结”。首先,按照上边的第一种思路,即结合历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探讨作家的“长安情结”,有利于从宏观的层面上,把握历代作家心中的“长安情结”以及分析这些“长安情结”的具体内容。特别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得出的结论,因为是从各类体裁的作品中分析中而得知,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其次,按照第二种思路,结合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分析某一位作家的“长安情结”有利于对作家的“长安情结”的具体内容及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微观层面的最佳探索途径。再次,结合最后一种思路,即结合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分析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既有利于从宏观的层面上分析“长安情结”的具体内容,又有利于从微观的层面上,分析某一位作家的“长安情结”。但在看似最佳的探索途径中,却为我们探究“长安情结”提出难题。因为,很难有一位研究者,能够精通不同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够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历程。因为,仅杜甫一个人而言,他创作的与长安相关的诗歌就有200首之多。 综上所述,结合本次的研究目的,即为了对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有一个更为充分而详细的论述,在下边对“长安情结”的阐释中,我们选取了第三种思路。
二 古代作家“长安情结”的具体表现
1 长安:理想与无奈的发源地
在古代,长安不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而且还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因此,它也就成了众多文人最向往的地方。这些文人作家,不仅希望在长安过上自己追求的生活,而且也希望在长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些理想不仅有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且也有希望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的一种期盼。
杜甫一生穷苦、潦倒。但在他的“长安情结”中,他也通过具体的诗作,向世人讲出自己对长安生活的一种向往与憧憬。例如,在他为数不多的这类诗歌作品中,最数《曲江二首》为最佳。诗作是作者时任“左拾遗”时所做的两首律诗。在第一首中,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在这些句子里,既有诗人对时世的一种无奈,即,像“何用浮荣绊此身”这样的无可奈何,也有“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样美好景象的描绘。对于前者而言,虽然他说“何用浮荣绊此身”这样的话,但前边的“细推”一词却可道出这种结论的来由。对于后者而言,如果当初的长安不是诗人的理想生活之地,他也不会选择“翡翠”、“麒麟”这样的词语来修饰。
长安是科举考试的集散地。在此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是很多考生求得仕途的最佳途径。然而,考试就是选拔,因此,没有通过考试,落第者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些落第的考生而言,长安就成他们痛苦的根源。例如,常建就曾写过这样的诗作来表达自己内心因科举落第而产生的痛苦:“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是却把一个落第考生内心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当读者读到“恐逢故里莺花笑”这句话时,还有谁不能体验到常建落第的苦恼呢?尤其是诗作的最后一句话,“且向长安度一春”里透露出来的“无奈”何亚于当今高考落榜的考生?
后期的长安处处呈现出一种衰败的景象,可惜的是唐朝的统治者却没有察觉。但这种盛况背后的危急却在诗人的“长安情结”中有所表现。如,高适就在自己的《别韦参军》中详细地再现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描绘了长安的盛况,然后在诗中写出自己的担忧:“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这既是一种腐败的象征,又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文人入仕的现实。因此,作者把自己的“长安情结”归结为一句“使我惆怅惊心神”。其中的无奈、其中的愤懑、其中的不得不远离朋友的凄苦,只有细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2 长安:一种仕途政治斗争的愤懑之地
李商隐写过一首题为《滞雨》的诗作。全文如下:“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全部诗句虽然简短,但简短的二十个字的描绘与叙述,却让诗人把自己对政治斗争的一种愤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者说一览无余。
首先,在这首诗作中,作者以对时任唐朝大臣牛僧儒、李宗闵两党之争的思考内容为题材,通过诗作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仅从诗作的题目而看,“滞雨”中的“滞”既写出“雨”给时人的无奈,又写出了“雨”因“滞”而给诗人带来的思考。再从诗句而言,“客愁”是诗人抒发自己心中“愁苦”的形象表现。作为长安一“客”,作者的“愁”从何来呢?是不是与一种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的现实密切相关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特别是牛、李的党争中,作者只好通过“雨”的意象来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惆怅。
3 汉朝文人“长安情结”
不仅是唐朝的文人有“长安情结”,汉朝的文人也有“长安情结”。大家都知道,汉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汉赋上。如在班固的《两都赋》中,就有对长安的精彩描绘。不仅写出长安在地理位置上的险要之处,而且也写出了长安里宫殿华美的景象。当然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对长安的赞美上。
总之,虽然不同的人对长安有着不同的情感。然而,这或喜或悲,或无奈或高兴的复杂情感汇聚成了作家们的“长安情结”,因此,说长安是一个历代文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高天成:《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之美》,《唐都学刊》,2011年第1期。
[2] 魏琳:《杜甫的京城诗与长安京城文化》,《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 杨恩成:《长安文化和唐诗中以长安为主题的诗》,《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李颂华,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文化教研部讲师)
关键词:长安情结 界定说明 具体表现
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同时,它又在中国历史上先后见证了十三个朝代的兴衰。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众多作家的许多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与长安有了联系。换言之,这种地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就是作家的“长安情结”。
中国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体现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既有意境深远的诗歌,也有题精深的古文。下面,本文试结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同时参考其他人的研究论述,对中国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 “长安情结”及其它
1 长安情结的界定及说明
众所周知,情结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情感、观念、意象的结合体。换而言之,情结就是指与某一事物或地点相关的各种情感、观念与意象的统一体。因此,结合对“情结”的理解与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这样界定所谓的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即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是指与古代作家在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与“长安”相关的意象,抒发的与“长安”相关的情感,以及通过具体作品使读者产生的与“长安”相关的具体意象。
首先,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是指一种意象,即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使读者产生的一种“长安意象”。例如,当读者阅读“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作时,心中在感慨作者冲天之志时,还会产生一种“长安”意象,即“占领长安”。而这种与“长安”相关的意象,也就是我们说的“长安情结”之一。
其次,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还表现为一种情感,即通过阅读具体的文学作品,读者心中体验到了作者与长安某种相关的情感,或者说,读者也和作者一样,也对长安具有了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例如,当我们阅读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作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与作者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即对“国破家亡”的感慨,对祖国沦陷的一种无奈,对祖国前途命运的一种忧思。特别是当读者领悟到了诗句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破”与“深”的意蕴里,特别是当读者体验到了“感时花溅泪”与“恨别鸟惊心”的真谛时,特别是当读者明确了这是作者在春天所看到的而不应该出现的景象时,他们的心中所产生的情感,不论是无奈,不论是感慨,也不论是悲伤,都可作为“长安情结”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再次,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还是一种诗作中具体的意象。“长安情结”的这一个内容在唐诗中有着特别的体现,特别是在安史之乱的诗作中,更是有着充分的体现。
2 长安情结产生原因的分析
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是一种事实存在,关于一点,不仅是毋庸置疑,而且也是不可置辩。但究竟是哪些具体的原因促使古代作家产生了“长安情结”呢?
首先,长安是古代多朝的古都。因此,长安的兴衰都与当时的实事相关联。而与长安相关的时事可谓是时代的焦点问题,因而长安也就与古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长安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与世人相关,都与古代的文人相关。就连黄巢没有考中,也写出这样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是一件大事,它不仅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地位,而且也成为了当时文人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今天才能读到杜甫《春望》这样的诗歌作品。而从汉朝到唐朝这么长的时间里,都有不同的文人对长安加以关注。特别是从黄巢这样普通的作者,到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都对长安如此的关注,足以说明作家“长安情结”的产生与其作为国都的命运是分不开的。
其次,长安是古代文化与政治的中心。作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古代的长安不仅是历代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所在地,而且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汇聚历代文人,以及历代文人出入仕途的最佳场所。
李白作为一位普通的文人,虽然其才华横溢,但其仕途却坎坷,一路的蜿蜒曲折。然而,他却与长安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李白曾经写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的诗作,在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初看这句话,或许以为他是在写因为望不见长安而苦恼。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结合李白那坎坷的仕途经历,就会知道那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背后,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酸往事,就会知道作者对“蔽日浮云”怎样的一种痛恨,就会知道作者在说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时,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态。当然了,对于李白与长安的不解之缘,我们可以结合那些传奇的剧作进行分析。例如,后代的文人结合李白作为御用文人为杨贵妃写的那三首《清平乐》也随着众人对“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称诵而被演绎成了多个版本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剧目。特别是对“高力士脱靴”那似有而无的演绎,更成了对文人高超才智的一种认同。
3 探讨长安情结的思路与说明
研究历代作家的“长安情结”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首先,结合历代不同体裁的作品,我们可以分析作家的“长安情结”。特别是那些诗歌作品更是如此。其次,我们结合重点作家的作品也可以分析某一位作家心中的“长安情结”;再次,结合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我们还可以分析历代作家心中的“长安情结”。
虽然以上每一种思路都可以探讨古代作家心中的“长安情结”。首先,按照上边的第一种思路,即结合历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探讨作家的“长安情结”,有利于从宏观的层面上,把握历代作家心中的“长安情结”以及分析这些“长安情结”的具体内容。特别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得出的结论,因为是从各类体裁的作品中分析中而得知,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其次,按照第二种思路,结合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分析某一位作家的“长安情结”有利于对作家的“长安情结”的具体内容及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微观层面的最佳探索途径。再次,结合最后一种思路,即结合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分析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既有利于从宏观的层面上分析“长安情结”的具体内容,又有利于从微观的层面上,分析某一位作家的“长安情结”。但在看似最佳的探索途径中,却为我们探究“长安情结”提出难题。因为,很难有一位研究者,能够精通不同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够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历程。因为,仅杜甫一个人而言,他创作的与长安相关的诗歌就有200首之多。 综上所述,结合本次的研究目的,即为了对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有一个更为充分而详细的论述,在下边对“长安情结”的阐释中,我们选取了第三种思路。
二 古代作家“长安情结”的具体表现
1 长安:理想与无奈的发源地
在古代,长安不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而且还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因此,它也就成了众多文人最向往的地方。这些文人作家,不仅希望在长安过上自己追求的生活,而且也希望在长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些理想不仅有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且也有希望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的一种期盼。
杜甫一生穷苦、潦倒。但在他的“长安情结”中,他也通过具体的诗作,向世人讲出自己对长安生活的一种向往与憧憬。例如,在他为数不多的这类诗歌作品中,最数《曲江二首》为最佳。诗作是作者时任“左拾遗”时所做的两首律诗。在第一首中,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在这些句子里,既有诗人对时世的一种无奈,即,像“何用浮荣绊此身”这样的无可奈何,也有“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样美好景象的描绘。对于前者而言,虽然他说“何用浮荣绊此身”这样的话,但前边的“细推”一词却可道出这种结论的来由。对于后者而言,如果当初的长安不是诗人的理想生活之地,他也不会选择“翡翠”、“麒麟”这样的词语来修饰。
长安是科举考试的集散地。在此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是很多考生求得仕途的最佳途径。然而,考试就是选拔,因此,没有通过考试,落第者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些落第的考生而言,长安就成他们痛苦的根源。例如,常建就曾写过这样的诗作来表达自己内心因科举落第而产生的痛苦:“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是却把一个落第考生内心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当读者读到“恐逢故里莺花笑”这句话时,还有谁不能体验到常建落第的苦恼呢?尤其是诗作的最后一句话,“且向长安度一春”里透露出来的“无奈”何亚于当今高考落榜的考生?
后期的长安处处呈现出一种衰败的景象,可惜的是唐朝的统治者却没有察觉。但这种盛况背后的危急却在诗人的“长安情结”中有所表现。如,高适就在自己的《别韦参军》中详细地再现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描绘了长安的盛况,然后在诗中写出自己的担忧:“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这既是一种腐败的象征,又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文人入仕的现实。因此,作者把自己的“长安情结”归结为一句“使我惆怅惊心神”。其中的无奈、其中的愤懑、其中的不得不远离朋友的凄苦,只有细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2 长安:一种仕途政治斗争的愤懑之地
李商隐写过一首题为《滞雨》的诗作。全文如下:“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全部诗句虽然简短,但简短的二十个字的描绘与叙述,却让诗人把自己对政治斗争的一种愤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者说一览无余。
首先,在这首诗作中,作者以对时任唐朝大臣牛僧儒、李宗闵两党之争的思考内容为题材,通过诗作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仅从诗作的题目而看,“滞雨”中的“滞”既写出“雨”给时人的无奈,又写出了“雨”因“滞”而给诗人带来的思考。再从诗句而言,“客愁”是诗人抒发自己心中“愁苦”的形象表现。作为长安一“客”,作者的“愁”从何来呢?是不是与一种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的现实密切相关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特别是牛、李的党争中,作者只好通过“雨”的意象来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惆怅。
3 汉朝文人“长安情结”
不仅是唐朝的文人有“长安情结”,汉朝的文人也有“长安情结”。大家都知道,汉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汉赋上。如在班固的《两都赋》中,就有对长安的精彩描绘。不仅写出长安在地理位置上的险要之处,而且也写出了长安里宫殿华美的景象。当然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对长安的赞美上。
总之,虽然不同的人对长安有着不同的情感。然而,这或喜或悲,或无奈或高兴的复杂情感汇聚成了作家们的“长安情结”,因此,说长安是一个历代文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高天成:《唐诗中的长安文化符号及其意蕴之美》,《唐都学刊》,2011年第1期。
[2] 魏琳:《杜甫的京城诗与长安京城文化》,《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 杨恩成:《长安文化和唐诗中以长安为主题的诗》,《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李颂华,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文化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