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模云:青云的混合云策略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7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云从2014年开始向企业级用户提供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在内的产品和服务。到今年,我们的私有云用户已经非常多了。但是事实上在服务私有云用户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非常多的来自企业现实业务的挑战。”甘泉,青云QingCloud CTO日前在青云企业级云架构“全模云”的发布会上承认,虽然整个IT应用的趋势,是从传统的IT架构模式向新兴云架构迁移,但是对处在转换过程当中的企业级用户来讲,其关注的重点并非是两种架构之间的优劣,而是如何在迁移过程中保证IT架构能够始终支撑业务的变革和发展。而现有的云计算架构在很多时候,难以对用户的需求做到全面满足——这似乎成了一切企业级用户选择云架构部署IT的一点困惑。
  了解企业IT架构的人都清楚,在云计算技术出现之前,大部分企业用户的IT都是通过刀片机+存储柜的模式来部署,中间通过高速网络连接起来。这种相对成熟的部署方式虽然被证明是稳定可靠,但是其需要用户投入大量的成本,且扩展能力有限。加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实企业用户的现实业务更加强调对市场的高速反应,因此对IT架构,也要求其必须具有敏捷和弹性的特征——敏捷是强调对于业务反应的速度,而弹性是要求IT具有相当的成长性和扩展能力。
  “这种需求称为敏态需求,而云计算对于这种敏态需求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融合模式——把计算、存储和网络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得云计算环境下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对等的,都具有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没有任何一个节点比其他的节点更重要。”甘泉认为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用户对IT架构敏捷和弹性的需求。然而这种分布式的、横向的、均衡的扩展能力,对于解决企业级用户的一部分传统集中式、核心、关键性业务的过程中,则出现了问题:“例如企业用户需要处理200T的数据,采用分布式架构的话应该把这200T的数据分成10份,或者分成20份,然后每一个节点只处理10T的数据,并行处理。但是传统业务不支持这种模式,它就是要求一次性在一个节点处理200T的数据。像这种业务,弹性和敏捷不是那么重要,我们把它称为稳态问题,是相对敏态而言的。”
  此时,似乎传统的刀片机+存储柜模式更利于稳态问题:计算与存储之间完全是分离和独立的,通过网络把它们连在一起,用户可以针对具体的业务需求,对存储、网络和计算能力进行纵向的能力拓展。“我们此次发布的全模云企业应用框架,就是在原有融合模式外,利用NeonSAN+Bare Meta+硬件SDN的解决方案,将计算、存储、网络三个域进行分离,从而以分离模式为用户提供足够的纵向拓展能力,帮助企业同时解决敏态问题和稳态问题。”甘泉认为青云此次提出的解决方案,虽然与传统的IT架构模式一脉相承,但是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甘泉提到的NeonSAN共享块存储和Bare Metal物理主机,和此次发布的RadonDB分布式数据库,事实上共同构建了一个分离式云计算应用的存储、计算和数据的单元。
  从青云QingCloud发布的信息看,其中,Bare Metal物理主机由于没有采用任何虚拟化和容器技术,而且用户使用到的是完全独占的物理网卡、物理交换机、物理硬盘,以及物理CPU内存,中间没有任何的损耗,因此具有物理机的性能,同时,其与云主机的使用体验是一致的:Bare Metal使用物理主机能够像使用虚拟主机一样地快速创建,并且在不需要的时候把它释放掉,且计费周期精确到秒。“Bare Metal物理主机结合了物理机的性能和云主机的体验。”陈海泉,青云QingCloud基础平台研发总监如是说。
  “NeonSAN是QingStor的新成员,QingStor是青云的存储产品品牌,对象存储是QingStor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青云QingCloud存储高级技术专家刘乐乐在介绍NeonSAN共享块存储时强调,无论是从架构上,还是设计上,NeonSAN是一种由青云自己重新设计的、全新的、基于ServerSAN架构的块存储,其应用指标已经达到:“单卷容量大于100TB,单卷性能可以达到100KIOPS,延迟小于100微秒。”而且其交付方式,可以同时面向公有云和私有云两种应用场景。
  而对于RadonDB分布式数据庫,青云QingCloud数据库高级技术专家张雁飞认为,随着数据量指数级的膨胀式发展,原本的单机数据库已经无法承载部分应用场景的数据量,“这就需要一款新的分布式数据库:RadonDB的定位是新一代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其中新主要体现在我们是把目前比较流行的分布式算法和MySQL结合起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不仅考验对分布式的理解,更考验对数据库的理解。”张雁飞尤其谈到RadonDB可扩展、高可用、强一致、易部署和MyNewSQL的产品特征:“从MySQL、NoSQL,、到现在、流行的NewSQL,青云现在已经走到了MyNewSQL这条道路上,就是MySQL和NewSQL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从企业级用户的角度看,青云提出的“全模式”实际是从传统云计算单一的“融合模式”中衍生出的一种“分离模式”,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用户需求的响应,可以看成是对当前市场应用的一种策略。青云通过将这两种模式进行结合,利用QingCloud Application Framework提供的统一、一致性接口,把底层的复杂性屏蔽掉,向上层应用交付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能够实现横向、纵向拓展的、更灵活适应业务需求的云服务,从而引导和帮助更多的用户选择以云的方式改造现有IT架构。“从用户的角度讲,就可以根据业务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式去部署。这就是全模云最核心的意义所在。”甘泉说。
其他文献
最近国产手机营销最偏爱的两个套路都不太管用了。  比如国内集中力量做爆款,海外于无声处听惊雷,见多识广的国内消费者早就习以为常,海外也玩不出闷声发大财的招数,甚至没法成为老干妈、辣条那样的网红,根本原因是大家的营销团队与研发一样实力平均。  中国独有的产业配套能力,可以帮助国产手机迅速起量占领市场,但完全走技术路线需要接地气的能力,核心是研发与营销的平衡。  包装概念抢赛道,考验的不只是讲故事。 
期刊
2008年时任IBM首席执行官的彭明盛首次提出物联网命题,10年过去,“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依然任重道远。  每逢IoT业内开发布会,势必提及行业风口已来,IoT将改变世界。同样的话重复太多次,却渐渐变成“狼来了”。  事实上,尽管IoT近两年的发展令人欣喜,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爆发似乎还有差距。那么,IoT究竟何时会迎来它的“奇点”呢?  二爷认为,条件应有三。  一、“屏幕交互”被颠覆 
期刊
这可能是丁磊聊网易最多的一次。  在新一期的《十年二十人》中,很少接受采访的丁磊成为吴晓波频道的座上宾,尽管问题点到为止,丁磊还是回答了很多外界看不懂的疑问,比如网易为何不投资做生态,网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以及丁磊如何看待过去十年中一个又一个的互联网风口……  丁磊回答的核心思想是“专注自己熟悉的领域”,扎扎实实,不追风口。但电商可能是一个“例外”,毕竟丁磊自己都坦言说“如果没有跨境电商,网易是
期刊
众所周知,在虚拟运营商试运行期间,市场一度对其寄予厚望,甚至被认为是打破电信垄断的一个有力武器,但很快被证明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事情罢了。但即使如此,虚拟运营商的牌照也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见下放权力。经过了4G的多轮洗礼之后,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5G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这时候,运营商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有意思的是,现在虚拟运营商的正式牌照却下发了。5年的等待,如今终于下发了正
期刊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它们的感官认知不在单独停留在概念层面,更多地是追逐其在商业价值上的体现。但是我们深知,从技术走向应用有着这样的一个痛点——场景的搭建。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层面想要稳脚跟,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知盛集团全球CEO王晓梅有着很大的发言权。在IBM工作18年,从信息管理到人工智能,王晓梅的工作就是
期刊
继跳一跳、损友圈、欢乐斗地主红极一时,微信小程序再次迎来小游戏的高峰,基于Google AI神经网络生成的“猜画小歌”刷爆朋友圈,一大波“灵魂画手”上线。  上次谷歌AI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还是阿法狗和柯洁的人机对弈,如今猜画小歌作为微信上线的首类应用程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强烈用户反响,可见谷歌技术和产品的魅力,但更核心的是谷歌曲线返华的意图。  自2017年以来,谷歌积极接触中国,而从其举动
期刊
此前,有一位外国小哥,在中国生活九年后回到国外的家乡,不久就后,在微博上抱怨说: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无需随身携带现金,仅需手机即可完成全部的购买支付需求;然而在以往被认为是“发达地区”的小哥家乡,却至今还必须携带现金或者信用卡,才能实现购物。他表示自己不能理解,也难以习惯……  在过去的2017年,我们也许常常看到类似的信息和故事,也常常因此觉得在新一轮的技术应用当中,我们似乎抢占了部分先机。真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17年精彩纷呈,人工智能(AI)大行其道,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者,硬件厂商亦或芯片厂商,不提几次“AI”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不做个智能音箱刷刷存在感仿佛没面子。  当然,无论是大热的AI、新零售还是伪共享经济横行,亦或其他看似格局已定实则暗流涌动的行业,在2017年都免不了各种明争暗斗,搅动创始人、用户、员工、投资人等各方敏感神经。竞争自然有高低之分,赢家开开心心地大步向前,输
期刊
让机器拥有具有思考能力的大脑,并通过不断学习一步步替代人类完成的基础工作,这是多数人理解的未来……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在2001年执导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人工智能》,试图赋予外表冰冷的机器人更为高级的情感元素,然而还是被现实打败。但是他向世人表了人們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刚刚过去的2017年精彩纷呈,人工智能(AI)大行其道,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者,硬件厂商亦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采集获取能力、数据的存储处理能力、数据的挖掘利用能力、数据的传输交换能力以及数据的运维和安全能力,成为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能力。当今信息基础设施已不再是制约信息技术的关键应用,云计算改变了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方式,为大数据提供了生存条件。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又给大数据带来了更加丰富、鲜活的数据资源。可以说互联网催生了大数据,大数据又带动了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