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产业发展事关洛阳工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文章首先对洛阳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阐述了信息产业的基本特征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洛阳产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升级,实质是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在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洛阳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其工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洛阳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尽管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在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处于基础性地位,但正如世界工业化发展所表明的规律,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由1978年的21.3%下降到2010年的8.4%。目前,第一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化层次低;区域优势不突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从产值上看,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仅比1978年高7.6个百分点,甚至比1990年和1999年还低,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洛阳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此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虽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54.4%上升到59.8%,上升了5.4个百分点,但其在洛阳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高于50%,在2008年甚至达到61.1%,近五年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超过60%。这意味着,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洛阳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发展的好坏对洛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第二产业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从工业结构上看,洛阳市轻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比例分别为13%和87%。支柱产业依然是以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为主的重工业。偏重型的工业结构使工业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基础性的产业占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小。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明显占绝对多数,这些产业易受外部冲击,受周期性波动影响大,产能过剩的矛盾又经常发生。从高新技术产业来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尚未起到主导作用,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3%,而新乡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则占当地工业增加值9.8%,比洛阳高7.5个百分点。作为代表现代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 电子工业等工业在我市有的刚刚起步,有的根本就没有。科技与创新基础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传统产业改造步伐缓慢,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大大影响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个国家工业化推进过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伴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应用。不同时代的主体性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程度和功效是不同的。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性技术是信息技术。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渗透性、带动性,同时又具有较高共享性特征的高新技术形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超常规的,是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有力杠杆。如何搭乘时代列车,促进洛阳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信息产业的独有特征和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有:
(1)信息产业是新兴带头产业。信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带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先导作用。由于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第一战略资源,促进和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信息产业自然就成为今天和未来社会发展中最大的战略产业。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正逐步取代钢铁、造船、汽车、石油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的传统地位,成为当代社会的带头产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构成了新兴的产业群。无论是宇航卫星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开发、光纤通信还是新兴服务产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和带头部门。
(2)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据统计,发达国家70%-90%的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引发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源于大量的发明和创造,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基础之上,具有高度的创新性。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几项重大突破(如半导体、卫星通讯、计算机、光导纤维等)都体现了其高强度的创新型。渗透性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渗透性的基础是技术的通用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既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又是适合于各行业的通用技术。每一项信息技术产生之后,都存在着应用到更广泛社会经济领域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使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成为可能。
(3)信息产业是高增值型产业。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企业,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信息产业产值16年间共增长4.7倍。而同期,制造业中的非高科技产品的产值则是增长3.3倍。我国手工业、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现阶段约为1:1:100,也充分表明信息产业具有手工业和传统产业不可比的高效生产率和旺盛的生命力。信息产业的这种高增值性,使发达国家不惜耗费巨资进行垄断性开发。因此,在信息产业的竞争上,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迄今信息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仍大都集中在美国和西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4)信息产业的倍增性。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成本却很低,这就决定了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低边际成本、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信息技术倍增性的特点使信息产业得以低成本扩张,迅速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加速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5)信息产业的关联性强。产业间都存有关联性度,信息产业也是如此,并且关联度很高,因此对其它产业有高度的带动性。有研究计算显示,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在我国37个国民经济部门中列第9位,说明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信息产业对洛阳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鉴于洛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信息产业自身的特征,我们可知,洛阳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其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无限的动力: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从而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变现为: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或者,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这就使得产业结构的范围日益扩大,层次和环节不断增加,内容和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例如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发端,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开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计算机业、软件业、核工业等高技术产业群和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兴服务业。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间相互渗透具有内在成长性,传统产业的边界被打破,促使产业边界重新划分,产业结构转换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了。因为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新旧产业跨越固定化的产业边界的限制,通过技术、产品、市场和管制的创新和融合来改造衰退的产业结构,并成长为全新的产业。
(2)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产业不仅成为主导产业,而且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使其不断地优化升级。
首先信息技术向第一产业渗透,使传统的农业部门得到第二次新生。信息技术使业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如运用计算机和电子传感装置组成自动监测和调控系统,能有效地预测植物病害、病虫害、气候等。借助计算机,可开展家畜育种、作物育种、动植物遗传、系谱追踪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生物遗传信息改善农业物种,使农业生物化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等等。
其次,信息技术改造了第二产业,使第二产业信息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信息技术使传统工业的生产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例,通过应用网络技术,一个票据审核流程由原来的两周缩短为两个小时,专门负责票据处理的人员由500人减少到150人。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产品成份的构成。现在的汽车工业已经不像传统的汽车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可以占到一辆高级车总成本的70%,普通轿车的1/3。互联网将使传统产业能够集成整个供应链。电子商务变革传统产业的本质是:在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分销批发、客户服务的传统商业流程中,减少大量中间环节,实现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
(3)信息技术导致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产品的市场需求,而需求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对其它产业的需求的变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由于信息产业是带动性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会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它的发展必然引导其它产业的发展。以洛阳市2010年电信业务量为例,其产值达到86.5亿元,比2007年增长16.2亿元,增长了23%,这必然引发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需求。第二,信息产业在其它产业的应用会提高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引起相关产业的成本下降。成本的下降可以提高产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大量减少了企业收集产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可以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而且通过网络营销可以缩短销售的时间,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速售前和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
四、加快发展洛阳信息产业的政策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IT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等。
2.加强信息化法规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据实际情况,加快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在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信息市场规范、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
3.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国内、国外合作交流,重点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走在技术发展前沿、在各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大力培养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等专业人才以及几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普及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全民信息化意识,形成不同层次、学科设置齐全、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建立在职培训机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加强在职人员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义杰.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J].江苏社会科学,2010(1).
[2]刘厉兵,汪洋.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的实证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1).
[3]许彩红,何永达.信息业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2(10).
作者简介:韩德超(1975-),男,河南洛阳人,现为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从事服务经济、产业经济等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研计划一般项目“我国服务发展结构特征、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LY021)。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升级,实质是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在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洛阳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其工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洛阳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尽管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在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处于基础性地位,但正如世界工业化发展所表明的规律,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由1978年的21.3%下降到2010年的8.4%。目前,第一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化层次低;区域优势不突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从产值上看,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仅比1978年高7.6个百分点,甚至比1990年和1999年还低,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洛阳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此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虽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54.4%上升到59.8%,上升了5.4个百分点,但其在洛阳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高于50%,在2008年甚至达到61.1%,近五年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超过60%。这意味着,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洛阳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发展的好坏对洛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第二产业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从工业结构上看,洛阳市轻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比例分别为13%和87%。支柱产业依然是以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为主的重工业。偏重型的工业结构使工业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基础性的产业占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小。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明显占绝对多数,这些产业易受外部冲击,受周期性波动影响大,产能过剩的矛盾又经常发生。从高新技术产业来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尚未起到主导作用,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3%,而新乡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则占当地工业增加值9.8%,比洛阳高7.5个百分点。作为代表现代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 电子工业等工业在我市有的刚刚起步,有的根本就没有。科技与创新基础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传统产业改造步伐缓慢,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大大影响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个国家工业化推进过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伴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应用。不同时代的主体性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程度和功效是不同的。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性技术是信息技术。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渗透性、带动性,同时又具有较高共享性特征的高新技术形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超常规的,是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有力杠杆。如何搭乘时代列车,促进洛阳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信息产业的独有特征和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有:
(1)信息产业是新兴带头产业。信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带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先导作用。由于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第一战略资源,促进和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信息产业自然就成为今天和未来社会发展中最大的战略产业。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正逐步取代钢铁、造船、汽车、石油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的传统地位,成为当代社会的带头产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构成了新兴的产业群。无论是宇航卫星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开发、光纤通信还是新兴服务产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和带头部门。
(2)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据统计,发达国家70%-90%的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引发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源于大量的发明和创造,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基础之上,具有高度的创新性。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几项重大突破(如半导体、卫星通讯、计算机、光导纤维等)都体现了其高强度的创新型。渗透性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渗透性的基础是技术的通用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既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又是适合于各行业的通用技术。每一项信息技术产生之后,都存在着应用到更广泛社会经济领域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使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成为可能。
(3)信息产业是高增值型产业。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企业,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信息产业产值16年间共增长4.7倍。而同期,制造业中的非高科技产品的产值则是增长3.3倍。我国手工业、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现阶段约为1:1:100,也充分表明信息产业具有手工业和传统产业不可比的高效生产率和旺盛的生命力。信息产业的这种高增值性,使发达国家不惜耗费巨资进行垄断性开发。因此,在信息产业的竞争上,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迄今信息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仍大都集中在美国和西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4)信息产业的倍增性。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成本却很低,这就决定了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低边际成本、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信息技术倍增性的特点使信息产业得以低成本扩张,迅速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加速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5)信息产业的关联性强。产业间都存有关联性度,信息产业也是如此,并且关联度很高,因此对其它产业有高度的带动性。有研究计算显示,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在我国37个国民经济部门中列第9位,说明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信息产业对洛阳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鉴于洛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信息产业自身的特征,我们可知,洛阳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其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无限的动力: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从而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变现为: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或者,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这就使得产业结构的范围日益扩大,层次和环节不断增加,内容和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例如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发端,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开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计算机业、软件业、核工业等高技术产业群和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兴服务业。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间相互渗透具有内在成长性,传统产业的边界被打破,促使产业边界重新划分,产业结构转换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优势地位的部门替代了。因为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新旧产业跨越固定化的产业边界的限制,通过技术、产品、市场和管制的创新和融合来改造衰退的产业结构,并成长为全新的产业。
(2)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产业不仅成为主导产业,而且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使其不断地优化升级。
首先信息技术向第一产业渗透,使传统的农业部门得到第二次新生。信息技术使业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如运用计算机和电子传感装置组成自动监测和调控系统,能有效地预测植物病害、病虫害、气候等。借助计算机,可开展家畜育种、作物育种、动植物遗传、系谱追踪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生物遗传信息改善农业物种,使农业生物化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等等。
其次,信息技术改造了第二产业,使第二产业信息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信息技术使传统工业的生产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例,通过应用网络技术,一个票据审核流程由原来的两周缩短为两个小时,专门负责票据处理的人员由500人减少到150人。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产品成份的构成。现在的汽车工业已经不像传统的汽车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可以占到一辆高级车总成本的70%,普通轿车的1/3。互联网将使传统产业能够集成整个供应链。电子商务变革传统产业的本质是:在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分销批发、客户服务的传统商业流程中,减少大量中间环节,实现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
(3)信息技术导致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产品的市场需求,而需求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对其它产业的需求的变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由于信息产业是带动性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会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它的发展必然引导其它产业的发展。以洛阳市2010年电信业务量为例,其产值达到86.5亿元,比2007年增长16.2亿元,增长了23%,这必然引发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需求。第二,信息产业在其它产业的应用会提高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引起相关产业的成本下降。成本的下降可以提高产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大量减少了企业收集产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可以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而且通过网络营销可以缩短销售的时间,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速售前和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
四、加快发展洛阳信息产业的政策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IT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增加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等。
2.加强信息化法规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据实际情况,加快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在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信息市场规范、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
3.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国内、国外合作交流,重点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走在技术发展前沿、在各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大力培养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等专业人才以及几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普及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全民信息化意识,形成不同层次、学科设置齐全、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建立在职培训机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加强在职人员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义杰.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J].江苏社会科学,2010(1).
[2]刘厉兵,汪洋.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的实证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1).
[3]许彩红,何永达.信息业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2(10).
作者简介:韩德超(1975-),男,河南洛阳人,现为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从事服务经济、产业经济等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研计划一般项目“我国服务发展结构特征、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LY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