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人类在“地球村”,大概生存了有几十万年之久,可要问一句:人从哪里来,你该如何回答呢?就连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对于这个问题费尽心智地研究了千百年,仍是难以给出一个定论。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可以登上月球漫游,克隆人也不在话下,但是对于“人从哪里来”,依然难以寻找到归宿。而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达尔文进化论,却在科学的拷问下,也被质疑。“北京猿”已失踪,“蓝田人”又能证明人的什么?如果以“进化”推论的话,猿既然可以进化成人,为什么至今仍然生活在原始森林或动物园的猿,却“变”不成人呢?
无怪乎咱们的伟大诗人屈原早在几千年前就发出了《天问》;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醉后亦呓语:“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了。
不仅仅是古人“爱问”,咱们现代人不也是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争论得喋喋不休吗。
拷问人类的起源,寻根问祖,大概太遥远,似乎不是人力所能穷尽的?然而,武术中的拳派,才区区百多年的光景,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反而是众说纷纭,论争不休。有的人不知出于何居心,断然肯定了一个大拳派的创始人,孰料,其论一出,武界哗然,异议之声立起,时至今日,仍余波未平。这种“武断”,不啻“吹皱一池春水”。
为武术中的拳派探源寻根,本是一桩功德无量的善事,但也要大胆推理,小心求证。不然,将会堕入“目中自谓空千古,海外谁知有九州”的怪圈而不察,从而难以令人信服,引起无谓的纷争,给本来无矛无盾、相处平静的拳种流派平添了一个“乱”字。而不会对拳派的发展带来有益的东西。
武术拳派的源头?
咱们千万不要以为武术的古老而自鸣得意,其实,世界上的第一本武术史,是一个日本人松田隆智先生撰写的。后来,咱们的国人才相继出版了多本武术史,可能由于学养关系,有的“史”,却舛误多多,令人扼腕!所以,在这种了无多少文字记载,几乎空白了千百年的情况下,武术门派的源头,大都口口相传,难以认定。譬如,螳螂拳相传为王郎所创,而有关王郎创拳的过程,恐怕很难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字记载。可是,螳螂门拳家都已认可王郎是本门的开山鼻祖,从而不必再考证出“一位”来,反而引出难以说清的纷争。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个村落里也找不出几个识文抓字的人物,习武练拳者中,文化人恐怕是更少,即或是有,他们就是能够记录下本门拳谱的来龙去脉,可是由于朝代更迭,战火兵的毁灭,使本来东鳞西爪的有限记载,更是湮没无闻。
而有关拳派创始人的争议,由来已久。尤其在现代商业意识极为浓厚的今天,拳派创始人所在地从而价值凸现,将会使这种争议愈演愈烈。
武术各拳派中,有关“创始人”问题,大都扑朔迷离,细数起来,三大内家拳概莫能外,其中尤以太极拳为最。
八卦掌虽有董海川在九华山得遇奇人而传,其脉络已很清晰。虽说后来又有“此八卦非彼八卦”,说本门并非董氏所传,时至今日,这些声音已不是很响亮了。
还有形意“之母”的心意六合拳,亦有岳武穆、姬龙峰创拳两种说法。可是只要细加思量,岳元帅一生军务倥偬,至风波亭被害,只活了三十九岁,哪有闲暇创拳?因此,姬龙峰才是心意门创立者。之所以传岳鄂王创心意,不过是假托、神化而已!
张三丰寒暑一衲一蓑能说明什么?
太极拳自陈王廷创拳说(下简称为“陈说”)出笼后,几成定论,而由此引发的异议之声也颇大,甚至是不绝如缕。其实,陈王廷的时代,尚无太极拳叫法,仅称“长拳”、绵拳”、“十三势”等。后来,由于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太极拳名才确定下来。不知当初考定陈王廷创拳说者,为何略去了陈卜?在陈家沟,这位“始祖”级人物也是本家族认可的创拳者。而持陈王廷创拳说者,不过是一位外来人,怎么可以挥舞学阀大棒把陈卜赶下创拳的牌位呢?
持“陈说”者挥舞学阀大棒首当其冲落在张三丰的头上。“陈说”中有:“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编纂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张三丰会拳术……”可是其中的字里行间也并没有说老道不会拳术吧?
且看中国辞典权威《辞海》条中记载:“张三丰,明道士,名全一,一名君宝,号元元子,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只有一衲一蓑。曾在武当幽栖,明太祖、成祖屡遣使求之,不遇,英宗时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持“陈说”者一再咬定历史上没有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那么,寒暑“一衲一蓑”是普通常人所能为的吗?再则,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第三代皇帝朱棣,为何屡招老道进宫而不果?当时天下的老道何其多,为什么两位皇帝单单去招一个邋遢的脏道士进宫,这其中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呢?看起来,这位邋遢道士真还是位奇人,怎奈忒不识抬举,不给皇帝老儿面子,因此,明史再无进一步详述。后来朱皇帝在武当山上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雕梁飞檐的道观,至今仍存。皇帝还真对张三丰情有独钟,倒是令人匪夷所思!
因此,仅仅一句没有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就可以把老道驱出太极拳创立者的行列,这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作学问和考证历史的态度。
持“陈说”者本来以为割断张三丰创拳即可“到此已穷千里目”,但是,“谁知才上一层楼”!(下转第4页)
清末那个时代的“封建文人”犯得上争太极拳创始人吗?
为扫平障碍,持“陈说”者,又把学阀大棒挥舞到八世纪唐朝人许宣平的头上,好像这些古代人都来与他争太极拳的“冠名权”。持“陈说”者云:“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的许宣平事迹,仅记载许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假托,也应该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我们实在不明这段文字所云,因为那个时代,同时也包括持“陈说”者考定太极拳创始人的那个时代,人们的商业意识,对于太极拳“冠名权”的价值,尚没有像现代这么趋之若鹜,那些“封建文人”干嘛非要把创太极拳的桂冠加在许宣平头上?若非持“陈说”者把这顶桂冠从陈卜、张三丰头上摘下来,非要戴在陈王廷头上,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段文字呢?可是我们却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一段“巧合”,这就是许宣平“行如奔马”;而在太极拳创始人问题上涉及到的另一位关键人物——蒋发,在《中国武术大辞典》中记载:“蒋发以腿快著称,据说其健步如飞,马不能及……”许宣平“行如奔马”,蒋发是“马不能及”,这是习拳(不敢说是太极拳)之故,还是先天所致?
蒋发在赵堡太极拳门中,被尊为始祖,而在陈家沟却是一个仆人,可能是一个特殊的“仆人”。据《中国武术大辞典》记载:“陈氏家祠旧藏陈王廷遗像,蒋发持大刀立于陈王廷旁。”陈氏家族子孙繁衍,不知为何将一外姓人与其先人一齐供奉于家祠中,大概是先人遗言,或……恐怕很难说清楚蒋发为何在赵堡门是始祖而在陈家沟为“仆”之谜。现代人的争议很难作准,因为他们的商业意识太浓太浓!
现代(从“陈说”始)对于太极拳创始人极其敏感,近来又闻拾“陈说”牙慧者。如果我们说,杨露禅、武禹襄等人创立太极拳,并无争议,因为他们都在太极拳三字前冠以自己的姓氏。
如今问世的太极拳究竟有多少,很难说得清。譬如,八卦太极拳、九宫太极拳、禅门太极拳、犹龙太极拳、返还太极拳、三世七……
青壮的太极拳名家推不过七旬翁
值得一提的是“三世七”,据《中国武术大辞典》记载:“因共37式而名之。民国初,清末遗老宋书铭始以此拳传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宋书铭自云是宋远桥后,此术传自唐人许宣平。据顾留馨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氏为基础,改成37个单练式,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
顾氏这段话实足令人费解,如果宋书铭传的“三世七”是从杨氏拳所改,而上面文字中提到的五六人,哪个不是太极名家,尤其吴鉴泉,是后来的吴氏太极拳创立者,自幼随父习杨氏拳,他对于杨氏拳的熟悉,恐怕比练陈氏拳的顾氏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还从宋书铭学拳呢?倘若宋氏的“三世七”是胡编乱造,首先从吴鉴泉这里就通不过。
顾氏为何与持“陈说”者一遇到早于陈王廷的“太极拳人”,就挥舞漏洞百出的学阀大棒向有别于自己观点的说法打过去呢?无非是对太极拳历史讳莫如深吧?因为不否定宋书铭和他的“三世七”,太极拳的历史就要上移近千年。
有关宋书铭这段文字,与《中国武术大辞典》上说法相似的,还另有记载:“……当时北京的太极拳名家许禹生(不知《中国武术大辞典》的主编、副主编为什么把此公、陈发科弟子给漏掉了?)、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吴殿臣等闻宋书铭之名,皆相邀拜谒,与宋推手。时宋书铭是七十老叟,但众名家动静不能自主,皆奔腾于宋之腕下,于是均执弟子礼,从学于宋书铭……”
不知如何解释宋书铭和他的“三世七”?
顾氏为什么说“三世七”是从杨氏拳改成的,而不说是从陈氏拳所改呢?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杨氏正是出自于陈氏,顾氏这么绕着弯子说,已很令人生疑了。对于太极拳有过研究的,可能熟悉这么一段太极史话,即陈发科初到北京传拳时,“李天骥曾对洪均生讲起过,一位练太极的人见到陈发科练拳,便质问:‘您这是太极拳吗?怎么不像呢?……”(载《精武》2000年第一期《拳圣陈发科》一文)。大概陈发科练的陈氏拳与当时已誉满京城的杨氏拳差异〓大,这是否可以启发我们去逆向思维,即杨氏拳是不是从“三世七”出来的?我们可莫忘记,早期传统太极拳就曾叫过“老三刀”,直朴无华。一如福特当初发明汽车,并没有像现在的“奔驰”、“宝马”那么豪华气派。而顾氏欲否定“三世七”,只两句“实以杨氏为基础,改成37个单练式……”未免太缺乏说服力!
当年许禹生、吴鉴泉等人的太极拳造诣是否比顾氏高明?如果宋氏的“三世七”出自杨氏拳,那些太极名家怎么能够向宋氏学其假冒的杨氏拳呢?这不是明摆着他们的太极拳水平太低下了吗?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让我们迸发出“反思”的火花。反思一:《中国武术大辞典》载:“陈氏新架由陈长兴所创。”陈长兴无疑是一位改革者,杨露禅则是他改革陈氏拳后收录门墙的外姓弟子,那么,杨氏传遍九州的太极拳是陈老人改革后的拳术吗?如果是,为什么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打的拳与杨氏拳的差异那么大呢?反思二:后来,杨露禅又去了几趟陈家沟,恐怕不会仅仅是看望陈老人,可能还要请教老人什么……可惜,时光流逝,当时人已作古,谁也不能仅凭杜撰,仅凭想像,仅凭一二个经不起推敲的所谓论证去肯定一个影响愈来愈大、尔后又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太极拳创始人出来,这难免有草率之嫌,会贻人笑柄,引起纷争。
“不要问太极拳从哪里来”
如果“陈说”可涵盖陈杨武吴孙五式太极拳,却难以网罗天下其它流派的太极拳。
持“陈说”者,何苦“吹皱一池春水”?
而本文也不是否定陈家沟在发展太极拳方面的功绩和影响。其实,笔者早在2000年《精武》第一期上就指出:“陈氏太极天下传,孕育杨武吴孙拳”。因为武禹襄也是在杨露禅影响下,奔赴温县,从而邂逅赵堡架,才有了武氏太极拳,后又派生出孙氏太极拳。细想之下,皆与陈氏太极拳有关联。
因此,我们说:“不要问太极从哪里来,太极的故乡在中国。”
人类在“地球村”,大概生存了有几十万年之久,可要问一句:人从哪里来,你该如何回答呢?就连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对于这个问题费尽心智地研究了千百年,仍是难以给出一个定论。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可以登上月球漫游,克隆人也不在话下,但是对于“人从哪里来”,依然难以寻找到归宿。而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达尔文进化论,却在科学的拷问下,也被质疑。“北京猿”已失踪,“蓝田人”又能证明人的什么?如果以“进化”推论的话,猿既然可以进化成人,为什么至今仍然生活在原始森林或动物园的猿,却“变”不成人呢?
无怪乎咱们的伟大诗人屈原早在几千年前就发出了《天问》;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醉后亦呓语:“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了。
不仅仅是古人“爱问”,咱们现代人不也是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争论得喋喋不休吗。
拷问人类的起源,寻根问祖,大概太遥远,似乎不是人力所能穷尽的?然而,武术中的拳派,才区区百多年的光景,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反而是众说纷纭,论争不休。有的人不知出于何居心,断然肯定了一个大拳派的创始人,孰料,其论一出,武界哗然,异议之声立起,时至今日,仍余波未平。这种“武断”,不啻“吹皱一池春水”。
为武术中的拳派探源寻根,本是一桩功德无量的善事,但也要大胆推理,小心求证。不然,将会堕入“目中自谓空千古,海外谁知有九州”的怪圈而不察,从而难以令人信服,引起无谓的纷争,给本来无矛无盾、相处平静的拳种流派平添了一个“乱”字。而不会对拳派的发展带来有益的东西。
武术拳派的源头?
咱们千万不要以为武术的古老而自鸣得意,其实,世界上的第一本武术史,是一个日本人松田隆智先生撰写的。后来,咱们的国人才相继出版了多本武术史,可能由于学养关系,有的“史”,却舛误多多,令人扼腕!所以,在这种了无多少文字记载,几乎空白了千百年的情况下,武术门派的源头,大都口口相传,难以认定。譬如,螳螂拳相传为王郎所创,而有关王郎创拳的过程,恐怕很难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字记载。可是,螳螂门拳家都已认可王郎是本门的开山鼻祖,从而不必再考证出“一位”来,反而引出难以说清的纷争。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个村落里也找不出几个识文抓字的人物,习武练拳者中,文化人恐怕是更少,即或是有,他们就是能够记录下本门拳谱的来龙去脉,可是由于朝代更迭,战火兵的毁灭,使本来东鳞西爪的有限记载,更是湮没无闻。
而有关拳派创始人的争议,由来已久。尤其在现代商业意识极为浓厚的今天,拳派创始人所在地从而价值凸现,将会使这种争议愈演愈烈。
武术各拳派中,有关“创始人”问题,大都扑朔迷离,细数起来,三大内家拳概莫能外,其中尤以太极拳为最。
八卦掌虽有董海川在九华山得遇奇人而传,其脉络已很清晰。虽说后来又有“此八卦非彼八卦”,说本门并非董氏所传,时至今日,这些声音已不是很响亮了。
还有形意“之母”的心意六合拳,亦有岳武穆、姬龙峰创拳两种说法。可是只要细加思量,岳元帅一生军务倥偬,至风波亭被害,只活了三十九岁,哪有闲暇创拳?因此,姬龙峰才是心意门创立者。之所以传岳鄂王创心意,不过是假托、神化而已!
张三丰寒暑一衲一蓑能说明什么?
太极拳自陈王廷创拳说(下简称为“陈说”)出笼后,几成定论,而由此引发的异议之声也颇大,甚至是不绝如缕。其实,陈王廷的时代,尚无太极拳叫法,仅称“长拳”、绵拳”、“十三势”等。后来,由于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太极拳名才确定下来。不知当初考定陈王廷创拳说者,为何略去了陈卜?在陈家沟,这位“始祖”级人物也是本家族认可的创拳者。而持陈王廷创拳说者,不过是一位外来人,怎么可以挥舞学阀大棒把陈卜赶下创拳的牌位呢?
持“陈说”者挥舞学阀大棒首当其冲落在张三丰的头上。“陈说”中有:“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编纂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张三丰会拳术……”可是其中的字里行间也并没有说老道不会拳术吧?
且看中国辞典权威《辞海》条中记载:“张三丰,明道士,名全一,一名君宝,号元元子,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只有一衲一蓑。曾在武当幽栖,明太祖、成祖屡遣使求之,不遇,英宗时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持“陈说”者一再咬定历史上没有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那么,寒暑“一衲一蓑”是普通常人所能为的吗?再则,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第三代皇帝朱棣,为何屡招老道进宫而不果?当时天下的老道何其多,为什么两位皇帝单单去招一个邋遢的脏道士进宫,这其中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呢?看起来,这位邋遢道士真还是位奇人,怎奈忒不识抬举,不给皇帝老儿面子,因此,明史再无进一步详述。后来朱皇帝在武当山上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雕梁飞檐的道观,至今仍存。皇帝还真对张三丰情有独钟,倒是令人匪夷所思!
因此,仅仅一句没有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就可以把老道驱出太极拳创立者的行列,这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作学问和考证历史的态度。
持“陈说”者本来以为割断张三丰创拳即可“到此已穷千里目”,但是,“谁知才上一层楼”!(下转第4页)
清末那个时代的“封建文人”犯得上争太极拳创始人吗?
为扫平障碍,持“陈说”者,又把学阀大棒挥舞到八世纪唐朝人许宣平的头上,好像这些古代人都来与他争太极拳的“冠名权”。持“陈说”者云:“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的许宣平事迹,仅记载许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假托,也应该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我们实在不明这段文字所云,因为那个时代,同时也包括持“陈说”者考定太极拳创始人的那个时代,人们的商业意识,对于太极拳“冠名权”的价值,尚没有像现代这么趋之若鹜,那些“封建文人”干嘛非要把创太极拳的桂冠加在许宣平头上?若非持“陈说”者把这顶桂冠从陈卜、张三丰头上摘下来,非要戴在陈王廷头上,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段文字呢?可是我们却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一段“巧合”,这就是许宣平“行如奔马”;而在太极拳创始人问题上涉及到的另一位关键人物——蒋发,在《中国武术大辞典》中记载:“蒋发以腿快著称,据说其健步如飞,马不能及……”许宣平“行如奔马”,蒋发是“马不能及”,这是习拳(不敢说是太极拳)之故,还是先天所致?
蒋发在赵堡太极拳门中,被尊为始祖,而在陈家沟却是一个仆人,可能是一个特殊的“仆人”。据《中国武术大辞典》记载:“陈氏家祠旧藏陈王廷遗像,蒋发持大刀立于陈王廷旁。”陈氏家族子孙繁衍,不知为何将一外姓人与其先人一齐供奉于家祠中,大概是先人遗言,或……恐怕很难说清楚蒋发为何在赵堡门是始祖而在陈家沟为“仆”之谜。现代人的争议很难作准,因为他们的商业意识太浓太浓!
现代(从“陈说”始)对于太极拳创始人极其敏感,近来又闻拾“陈说”牙慧者。如果我们说,杨露禅、武禹襄等人创立太极拳,并无争议,因为他们都在太极拳三字前冠以自己的姓氏。
如今问世的太极拳究竟有多少,很难说得清。譬如,八卦太极拳、九宫太极拳、禅门太极拳、犹龙太极拳、返还太极拳、三世七……
青壮的太极拳名家推不过七旬翁
值得一提的是“三世七”,据《中国武术大辞典》记载:“因共37式而名之。民国初,清末遗老宋书铭始以此拳传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宋书铭自云是宋远桥后,此术传自唐人许宣平。据顾留馨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氏为基础,改成37个单练式,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
顾氏这段话实足令人费解,如果宋书铭传的“三世七”是从杨氏拳所改,而上面文字中提到的五六人,哪个不是太极名家,尤其吴鉴泉,是后来的吴氏太极拳创立者,自幼随父习杨氏拳,他对于杨氏拳的熟悉,恐怕比练陈氏拳的顾氏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还从宋书铭学拳呢?倘若宋氏的“三世七”是胡编乱造,首先从吴鉴泉这里就通不过。
顾氏为何与持“陈说”者一遇到早于陈王廷的“太极拳人”,就挥舞漏洞百出的学阀大棒向有别于自己观点的说法打过去呢?无非是对太极拳历史讳莫如深吧?因为不否定宋书铭和他的“三世七”,太极拳的历史就要上移近千年。
有关宋书铭这段文字,与《中国武术大辞典》上说法相似的,还另有记载:“……当时北京的太极拳名家许禹生(不知《中国武术大辞典》的主编、副主编为什么把此公、陈发科弟子给漏掉了?)、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吴殿臣等闻宋书铭之名,皆相邀拜谒,与宋推手。时宋书铭是七十老叟,但众名家动静不能自主,皆奔腾于宋之腕下,于是均执弟子礼,从学于宋书铭……”
不知如何解释宋书铭和他的“三世七”?
顾氏为什么说“三世七”是从杨氏拳改成的,而不说是从陈氏拳所改呢?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杨氏正是出自于陈氏,顾氏这么绕着弯子说,已很令人生疑了。对于太极拳有过研究的,可能熟悉这么一段太极史话,即陈发科初到北京传拳时,“李天骥曾对洪均生讲起过,一位练太极的人见到陈发科练拳,便质问:‘您这是太极拳吗?怎么不像呢?……”(载《精武》2000年第一期《拳圣陈发科》一文)。大概陈发科练的陈氏拳与当时已誉满京城的杨氏拳差异〓大,这是否可以启发我们去逆向思维,即杨氏拳是不是从“三世七”出来的?我们可莫忘记,早期传统太极拳就曾叫过“老三刀”,直朴无华。一如福特当初发明汽车,并没有像现在的“奔驰”、“宝马”那么豪华气派。而顾氏欲否定“三世七”,只两句“实以杨氏为基础,改成37个单练式……”未免太缺乏说服力!
当年许禹生、吴鉴泉等人的太极拳造诣是否比顾氏高明?如果宋氏的“三世七”出自杨氏拳,那些太极名家怎么能够向宋氏学其假冒的杨氏拳呢?这不是明摆着他们的太极拳水平太低下了吗?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让我们迸发出“反思”的火花。反思一:《中国武术大辞典》载:“陈氏新架由陈长兴所创。”陈长兴无疑是一位改革者,杨露禅则是他改革陈氏拳后收录门墙的外姓弟子,那么,杨氏传遍九州的太极拳是陈老人改革后的拳术吗?如果是,为什么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打的拳与杨氏拳的差异那么大呢?反思二:后来,杨露禅又去了几趟陈家沟,恐怕不会仅仅是看望陈老人,可能还要请教老人什么……可惜,时光流逝,当时人已作古,谁也不能仅凭杜撰,仅凭想像,仅凭一二个经不起推敲的所谓论证去肯定一个影响愈来愈大、尔后又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太极拳创始人出来,这难免有草率之嫌,会贻人笑柄,引起纷争。
“不要问太极拳从哪里来”
如果“陈说”可涵盖陈杨武吴孙五式太极拳,却难以网罗天下其它流派的太极拳。
持“陈说”者,何苦“吹皱一池春水”?
而本文也不是否定陈家沟在发展太极拳方面的功绩和影响。其实,笔者早在2000年《精武》第一期上就指出:“陈氏太极天下传,孕育杨武吴孙拳”。因为武禹襄也是在杨露禅影响下,奔赴温县,从而邂逅赵堡架,才有了武氏太极拳,后又派生出孙氏太极拳。细想之下,皆与陈氏太极拳有关联。
因此,我们说:“不要问太极从哪里来,太极的故乡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