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中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足月单胎妊娠行剖宫产手术分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选择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方式,对照组选择硬膜外麻醉方式。结果:观察组麻醉满意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选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關键词】 剖宫产术;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麻醉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41-01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比较常用的麻醉方式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不同的麻醉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不同的弊端[1]。笔者对80例剖宫产手术分娩患者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比其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足月单胎妊娠行剖宫产手术分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ASA分级均为I—II级,为足月妊娠初产妇。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30±3)岁,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7.3±1.7)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产妇年龄及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麻醉方法:通过对B-D针单点穿刺法(SST)的应用,对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部位为L2~3间隙,应用16G硬膜外穿刺针完成穿刺至患者硬膜外腔后,可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取25G笔尖腰穿针实现对蛛网膜下腔的穿刺,至脑脊液后,可注入8~15mg的罗哌卡因。完成药物注射后,可退出腰穿针,进行拔除时,可向头侧置入3~4cm的硬膜外导管,让患者保持平卧,结合手术要求,对麻醉平面进行调整,不能超过T6;对照组麻醉方法:患者进行硬膜外穿刺的部位为L2~3间隙,应用18G硬膜外针进行,完成穿刺后,可留置4cm导管于头端,患者取仰卧位,给予5ml 3%氯普鲁卡因或者2%利多卡因的剂量进行试验,并进行5分钟的观察。如患者未出现全脊麻征象,可追加药物剂量,为8~10ml。之后在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均不需再对局麻药物的使用量进行增加。对患者完成硬膜外麻醉穿刺后,可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保持10ml/(kg·h)的输入速度。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低血压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度。
1.4 麻醉效果与肌松效果评定[2] 麻醉效果判定:疼痛明显,辅助用药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更换麻醉方式,为3分;疼痛比较明显,需辅助用药,为2分;疼痛较轻,可受,无需辅助用药,为1分;无痛感,为0分。肌松效果评定:1分为优,患者腹壁松弛无抵抗,2分为良,可手术,松弛不足;3分为差,肌肉抵抗,手术野暴露差。麻醉效果满意:麻醉评分为0分与1分;肌松效果满意:肌松评分为1分或2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满意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肌松效果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对麻醉方法的应用十分严格,不仅要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还应保证母婴安全,避免不良影响。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好的肌松效果和血压控制效果,但麻醉阻滞效果不佳,具有较大的产妇应激反应,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方式,麻醉起效较快,可完全阻滞,避免术后头痛,具有较高的肌松和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具有较好效果[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肌松效果满意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剖宫产术中选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华.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择期二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07):19.
[2]钟炳奎 .剖宫产术中腰硬联合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185.
[3]王琦,王建兵,邵翠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6):142-143.
(收稿日期:2015.01.30)
【關键词】 剖宫产术;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麻醉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41-01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比较常用的麻醉方式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不同的麻醉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不同的弊端[1]。笔者对80例剖宫产手术分娩患者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比其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足月单胎妊娠行剖宫产手术分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ASA分级均为I—II级,为足月妊娠初产妇。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30±3)岁,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7.3±1.7)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产妇年龄及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麻醉方法:通过对B-D针单点穿刺法(SST)的应用,对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部位为L2~3间隙,应用16G硬膜外穿刺针完成穿刺至患者硬膜外腔后,可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取25G笔尖腰穿针实现对蛛网膜下腔的穿刺,至脑脊液后,可注入8~15mg的罗哌卡因。完成药物注射后,可退出腰穿针,进行拔除时,可向头侧置入3~4cm的硬膜外导管,让患者保持平卧,结合手术要求,对麻醉平面进行调整,不能超过T6;对照组麻醉方法:患者进行硬膜外穿刺的部位为L2~3间隙,应用18G硬膜外针进行,完成穿刺后,可留置4cm导管于头端,患者取仰卧位,给予5ml 3%氯普鲁卡因或者2%利多卡因的剂量进行试验,并进行5分钟的观察。如患者未出现全脊麻征象,可追加药物剂量,为8~10ml。之后在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均不需再对局麻药物的使用量进行增加。对患者完成硬膜外麻醉穿刺后,可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保持10ml/(kg·h)的输入速度。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低血压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度。
1.4 麻醉效果与肌松效果评定[2] 麻醉效果判定:疼痛明显,辅助用药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更换麻醉方式,为3分;疼痛比较明显,需辅助用药,为2分;疼痛较轻,可受,无需辅助用药,为1分;无痛感,为0分。肌松效果评定:1分为优,患者腹壁松弛无抵抗,2分为良,可手术,松弛不足;3分为差,肌肉抵抗,手术野暴露差。麻醉效果满意:麻醉评分为0分与1分;肌松效果满意:肌松评分为1分或2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满意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肌松效果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对麻醉方法的应用十分严格,不仅要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还应保证母婴安全,避免不良影响。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好的肌松效果和血压控制效果,但麻醉阻滞效果不佳,具有较大的产妇应激反应,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方式,麻醉起效较快,可完全阻滞,避免术后头痛,具有较高的肌松和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具有较好效果[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肌松效果满意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剖宫产术中选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华.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择期二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07):19.
[2]钟炳奎 .剖宫产术中腰硬联合麻醉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185.
[3]王琦,王建兵,邵翠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6):142-143.
(收稿日期:201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