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民乐如何在古曲新唱和现代原创中克服音乐语汇生硬堆砌、音乐表演浮浅模仿、音乐演奏过度炫技等弊端,在自身发展的理性追求中得到日臻完善,还需要在时间的磨砺中逐渐走向艺术的成熟。本文主要根据新民乐现象,阐述新民乐发展中传统与现代、内涵与形式、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新民乐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新民乐作为一种新颖而通俗的民族音乐演绎形式,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广大青年爱乐者群体中受到热烈欢迎,这也完全符合音乐的社会情理性。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民族音乐的整体发展态势尚不容乐观,有人士认为是处在低迷之中;另一方面作为代表时代进步要求且又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爱乐者群体,早就一直在探求民族音乐新的发展之路。因此,新民乐思潮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新民乐之“新”
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所谓的新民乐呢?我认为,非传统的民乐就是新民乐。也就是说,除去原始的、传统的民族音乐,经过加工改造的、加入一些新的时尚音乐元素和技术手段的民族音乐就算作是“新民乐”。这里提到的“新”是相对“民乐”这个概念而言,是一种新时期,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新创造。约定俗成的概念是运用传统民乐的素材与乐器,加上时代音乐元素与现代制作手段,形势活泼具有现代审美趋向的音乐。即把民乐通俗化、电子化。但是否有了现代感的民乐都可以视为新民乐呢?我想不应仅仅如此,作为新一代的民乐创作者、演奏者应正确理解这个“新”字。“新”即创新,去除糟粕,进行本质上的创新,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新民乐。
首先,新民乐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已完全打破了常规的舞台模式。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二胡站着拉,扬琴站着弹,边舞边奏,青春焕发;舞台起落移动,电脑灯光变化无穷七彩纷呈,视听结合天衣无缝犹如引人步入仙境。新民乐是相对传统民乐而言的,以形式新为主,像乐器中加入电子音乐,演员的演出服装、演出方式改变(原来坐着演,现在边跳边演),甚至民族乐器本身发生变化(乐器外形更“现代”,出现电琵琶之类)。内容上有的是老曲新演,按照流行歌曲的方式重新编排,也出现了更多的新作。这些新作基本是现在作曲理念(主要是流行音乐作曲理论)而写的,其中有些还运用了一些传统的“中国元素”。
其次,在乐器的组合上、在音乐与舞蹈的协作中、在器乐与声乐的艺术融合中,均追求中西合璧且交相辉映的效果。二胡与萨克斯的对歌吟唱,琵琶、古筝、扬琴与电声乐队的繁弦高歌,人声与器声的刚柔并济,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激发而生的奇妙组合,都展现了音乐语言所独有的人类共通性的特质。
再次,在民族传统音乐语汇的基础上使用爵士语言、桑巴节奏、摇滚唱腔,在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风格的重叠分合、纵横贯通中充分体现了现代音乐的艺术宽泛性,有力地证明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相对统一的有机体,而绝非是完全对立和不可交融的。
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又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个性强,所以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新民乐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将中国人观念中神圣无比的“艺术”从一个高雅的位置上拖下来,使其成为大众化的产物。应该说这与近期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而市场经济的运作形式又给新民乐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市场。可以近似地认为,新民乐是商品社会的一种必然。
“新民乐”是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动机,用现代理念、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新形式,它使民乐更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为民乐找到了更多年轻观众,使现代音乐人珍视民族文化传统,也使现代音乐立足于民族音乐之根。但是,某些民乐创新缺乏对民族音乐内涵的理解,刻意走流行音乐的路子,把传统的民乐改得面目全非,却也在标榜自己的音乐是新民乐,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有人说,新民乐仅仅是传统音乐的某种翻版,只是音乐舞台上的昙花一现,并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但是翻版不是盗版,恰恰正是这种“翻版”蕴含有一定含金量的创新动因,而创新动机又正是新民乐的灵魂,是它赋予了新民乐的艺术生命。世界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表明,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伴着新形式与新内容的文化变革向前沿承发展。
“新”就是创新,就是革新,就是改革,它是一切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非语义的情感艺术,它最擅长于表达人类的丰富情感。音乐艺术生活中的“新”,犹如人类生活中的新鲜空气,宛若人类生存中的青山碧水和蓝天白云。在中国科技、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出现了新民乐思潮,这显然也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这股新民乐思潮来势迅猛,不论“传统音乐耳朵”对她持何种态度,已经激发起人们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引导其健康发展的音乐热情.
新民乐必然要探索新方法,新民乐自然要体现新追求;新民乐必然要加入新元素,新民乐也一定要有新技术。自从电脑音乐诞生的那天起,它就将人们从传统的音乐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音乐领域中固有的方法和程式,使原有的音乐制作、音乐创作手法以及音乐教育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使我们真正感觉到了来自科技的强大力量。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数字音乐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影视歌舞表演等诸多方面,并日益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成为音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发展前景无限宽广。
新时代的艺术将是高度融合的,科技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是无所不能的,当音乐文字MIDI产生的时刻起,音乐艺术就已经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民乐表演虽然是一种古老的传播方式,但当加入了现代的舞台美术,电脑灯光和专业音响的配合,再经过电视媒体视觉特技技术的加工,它就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新技术为新民乐的成长提供了条件,相信新民乐也会借助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而插上翅膀,向新的高度腾飞。
二新民乐之“心”
这里我们所说的“心”也就是新民乐的“根”。无论中国民乐怎么改革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新民乐再如何创新,也不能离开传统民乐这块土壤,这个根本。中国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本土文化的失落和音乐观念的断层所能造就的只是一些极易破碎的泡沫,而在这些泡沫上又如何建筑出中国民乐巍巍挺立的大厦呢?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又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族的民间传统音乐根深叶茂,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待后人去认识、继承、发扬。新民乐的成长发展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这片沃土之上。
目前,我们的新民乐作品,无论是从题材、形式、技巧、风格等方面看,都有一定的多样性,且注意了对民间、古典音乐发整理改编或运用其素材进行创作。涌现了许多富有生气的好作品。
民族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创作,要善于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好经验、好手段,用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是民族兴旺的标志。但是,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忘记祖先,一味地去模仿、跟随别人,那是不会有出路的。
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是个大课题。MIDI的短,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是新民乐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新民乐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创作上要深入学习研究我们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到人民生活中去汲取创作养料,在作品中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深入了解传统民乐的“心”,认真体会现代音乐的“新”。只有两者巧妙结合,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民乐。
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大力促进发展世界音乐。科学的态度应当是用两条腿走路。以历史及未来的眼光来看,我们的音乐理想和希望更在后者而不是前者。
民族音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是一代代民乐工作者不懈努力,勇于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理念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不断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了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金祥:《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黎英海:《中国民族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4] 唐丽:《浅议“新民乐”与民乐创新》,《文化时空》,2002年第8期。
作者简介:詹少杰,男,1971—,河北省承德人,武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音乐,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新民乐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新民乐作为一种新颖而通俗的民族音乐演绎形式,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广大青年爱乐者群体中受到热烈欢迎,这也完全符合音乐的社会情理性。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民族音乐的整体发展态势尚不容乐观,有人士认为是处在低迷之中;另一方面作为代表时代进步要求且又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爱乐者群体,早就一直在探求民族音乐新的发展之路。因此,新民乐思潮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新民乐之“新”
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所谓的新民乐呢?我认为,非传统的民乐就是新民乐。也就是说,除去原始的、传统的民族音乐,经过加工改造的、加入一些新的时尚音乐元素和技术手段的民族音乐就算作是“新民乐”。这里提到的“新”是相对“民乐”这个概念而言,是一种新时期,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新创造。约定俗成的概念是运用传统民乐的素材与乐器,加上时代音乐元素与现代制作手段,形势活泼具有现代审美趋向的音乐。即把民乐通俗化、电子化。但是否有了现代感的民乐都可以视为新民乐呢?我想不应仅仅如此,作为新一代的民乐创作者、演奏者应正确理解这个“新”字。“新”即创新,去除糟粕,进行本质上的创新,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新民乐。
首先,新民乐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已完全打破了常规的舞台模式。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二胡站着拉,扬琴站着弹,边舞边奏,青春焕发;舞台起落移动,电脑灯光变化无穷七彩纷呈,视听结合天衣无缝犹如引人步入仙境。新民乐是相对传统民乐而言的,以形式新为主,像乐器中加入电子音乐,演员的演出服装、演出方式改变(原来坐着演,现在边跳边演),甚至民族乐器本身发生变化(乐器外形更“现代”,出现电琵琶之类)。内容上有的是老曲新演,按照流行歌曲的方式重新编排,也出现了更多的新作。这些新作基本是现在作曲理念(主要是流行音乐作曲理论)而写的,其中有些还运用了一些传统的“中国元素”。
其次,在乐器的组合上、在音乐与舞蹈的协作中、在器乐与声乐的艺术融合中,均追求中西合璧且交相辉映的效果。二胡与萨克斯的对歌吟唱,琵琶、古筝、扬琴与电声乐队的繁弦高歌,人声与器声的刚柔并济,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激发而生的奇妙组合,都展现了音乐语言所独有的人类共通性的特质。
再次,在民族传统音乐语汇的基础上使用爵士语言、桑巴节奏、摇滚唱腔,在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风格的重叠分合、纵横贯通中充分体现了现代音乐的艺术宽泛性,有力地证明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相对统一的有机体,而绝非是完全对立和不可交融的。
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又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个性强,所以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新民乐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将中国人观念中神圣无比的“艺术”从一个高雅的位置上拖下来,使其成为大众化的产物。应该说这与近期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而市场经济的运作形式又给新民乐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市场。可以近似地认为,新民乐是商品社会的一种必然。
“新民乐”是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动机,用现代理念、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新形式,它使民乐更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为民乐找到了更多年轻观众,使现代音乐人珍视民族文化传统,也使现代音乐立足于民族音乐之根。但是,某些民乐创新缺乏对民族音乐内涵的理解,刻意走流行音乐的路子,把传统的民乐改得面目全非,却也在标榜自己的音乐是新民乐,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有人说,新民乐仅仅是传统音乐的某种翻版,只是音乐舞台上的昙花一现,并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但是翻版不是盗版,恰恰正是这种“翻版”蕴含有一定含金量的创新动因,而创新动机又正是新民乐的灵魂,是它赋予了新民乐的艺术生命。世界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表明,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伴着新形式与新内容的文化变革向前沿承发展。
“新”就是创新,就是革新,就是改革,它是一切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非语义的情感艺术,它最擅长于表达人类的丰富情感。音乐艺术生活中的“新”,犹如人类生活中的新鲜空气,宛若人类生存中的青山碧水和蓝天白云。在中国科技、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出现了新民乐思潮,这显然也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这股新民乐思潮来势迅猛,不论“传统音乐耳朵”对她持何种态度,已经激发起人们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引导其健康发展的音乐热情.
新民乐必然要探索新方法,新民乐自然要体现新追求;新民乐必然要加入新元素,新民乐也一定要有新技术。自从电脑音乐诞生的那天起,它就将人们从传统的音乐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音乐领域中固有的方法和程式,使原有的音乐制作、音乐创作手法以及音乐教育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使我们真正感觉到了来自科技的强大力量。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数字音乐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影视歌舞表演等诸多方面,并日益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成为音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发展前景无限宽广。
新时代的艺术将是高度融合的,科技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是无所不能的,当音乐文字MIDI产生的时刻起,音乐艺术就已经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民乐表演虽然是一种古老的传播方式,但当加入了现代的舞台美术,电脑灯光和专业音响的配合,再经过电视媒体视觉特技技术的加工,它就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新技术为新民乐的成长提供了条件,相信新民乐也会借助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而插上翅膀,向新的高度腾飞。
二新民乐之“心”
这里我们所说的“心”也就是新民乐的“根”。无论中国民乐怎么改革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新民乐再如何创新,也不能离开传统民乐这块土壤,这个根本。中国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本土文化的失落和音乐观念的断层所能造就的只是一些极易破碎的泡沫,而在这些泡沫上又如何建筑出中国民乐巍巍挺立的大厦呢?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又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族的民间传统音乐根深叶茂,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待后人去认识、继承、发扬。新民乐的成长发展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这片沃土之上。
目前,我们的新民乐作品,无论是从题材、形式、技巧、风格等方面看,都有一定的多样性,且注意了对民间、古典音乐发整理改编或运用其素材进行创作。涌现了许多富有生气的好作品。
民族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创作,要善于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好经验、好手段,用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是民族兴旺的标志。但是,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忘记祖先,一味地去模仿、跟随别人,那是不会有出路的。
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是个大课题。MIDI的短,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是新民乐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新民乐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创作上要深入学习研究我们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到人民生活中去汲取创作养料,在作品中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深入了解传统民乐的“心”,认真体会现代音乐的“新”。只有两者巧妙结合,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民乐。
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大力促进发展世界音乐。科学的态度应当是用两条腿走路。以历史及未来的眼光来看,我们的音乐理想和希望更在后者而不是前者。
民族音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是一代代民乐工作者不懈努力,勇于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理念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不断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了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金祥:《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黎英海:《中国民族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4] 唐丽:《浅议“新民乐”与民乐创新》,《文化时空》,2002年第8期。
作者简介:詹少杰,男,1971—,河北省承德人,武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音乐,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