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阅读来写与依托写作来读,是一组严峻的重大命题。其中,能不能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问题的核心。鉴于百年以来语文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出现了严重问题,潘新和先生出版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宣讲“写作本位”的语文教育主张,为当前和未来的语文教学改革规划了一张宏伟蓝图,其用意之真诚、学识之广博深刻,都令人钦佩。研读过程中,高兴地读到张灵毅老师的稿子,她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引渡的津梁,并试图在教学实施层面对“写作本位”理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张老师认为“写作本位说”更能体现当代语文教育“人的确证”的本质特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她也指出“写作本位”存在着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它在写作本位的框架下淡化和忽视了阅读的潜功能,而且它的读写二元模式也未能注意到或是投射出读写关系互动存在的现实。——这是一种立足于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谨慎的评说。
汉语教育历来重视阅读,认为写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百年语文学科教学也大致遵循了这条旧路。潘新和先生颠覆旧路,开辟新途,其意义之远大,不是一篇小文能够尽言的。当然,张老师所说的“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任何一个主流或者非主流的“范式”,都无法背离它所处的时代。汉语教学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传承的道路,纳入现代学科教学轨道之后,又新添了一些天然的宿命因素。现在需要津梁,引进最好的教学论,接受教学实践的验证和选择。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时间、空间容纳和无数实践者的教学行动来呼应,才能够一一解决。但我相信,真理正是在实践的炉火中冶炼成金,让大众知道它的价值,自觉地维护和发展。
张老师的这段话,我读了许多遍。她说:“……从被动吸收到主动选择的推进,其实也只有被动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主动量的出现与提升。因此,读写过程中被动式的阅读吸收与主动式的阅读吸收是兼容共生的,从被动到主动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定位。”——被动与主动,我们从来倚重后者,可又始终无法抛开前者。抛开语文科不说,“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相比较,儿童大概总是主动趋向前者而排斥后者的,无论书屋改造得多么完美。教育者的天职乃是最大程度地为儿童的主动学习与发展提供条件,使被动与主动的转换朝着现代教育的理想方向发展,继而持续运转,为实现优秀的教育理想添砖加瓦。读,读与写,难以脱离这样的格局。但一旦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读写能力,如何推进读的发展、写的发展、人的发展?基本的教学思路就出现分歧了。张老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我以为这个思路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以往在读与写的关系方面,问题很大很多,我朴素地概括为:不真,不诚,不实。其中“实”是就教学效果而言的,可以先拿开不论。
真,乃是指敢于面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真实过程,作出宏观的微观的战略战术应对。在学龄前,“语文能力”几乎与儿童的发展画上等号,在这个语言习得与心灵发育密切融合的漫长阶段,“言语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说,很难让我提出异议。但有一个最初的细节也需要关注:语言的吸收是表达的前因、前提和基础。进入学龄,走到迷宫般的学科阵营里,情形就全变了。其后9年或者12年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被动”得太厉害了。这时,语文作为诸多学科中的一科,孤掌难鸣,丧失了学龄前语言习得阶段的优势。百年来总也理不顺语文学科基本的教学思路,首要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似乎还需要静心思考。考察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真实过程,是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诚,乃是敢于面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作出合理的教学应对。
张老师主要结合高中的语文教学实况,作出周密的设计,试图用写来提供读的理由和主题、用读来实现写的内省和规范,最终建立写与读互动的“生态”机制,其教学设想有高度,教学实施有模式,教学过程有鲜活生动的细节。阅读这些阐释和习作,使我对“写作本位说”有了更深的认识。
要害在于“生态”。目睹这些年语文教学的实绩,失败者无不败在一个“死”字上。教科书是死的,教学过程是死的,考试是死的,语文课程想活也难了。潘新和先生大声疾呼“言语生命意识”,建构新的汉语文教育范式与传统积习抗衡,这是面向“生态”。张老师用第一线高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案例,印证和补充了潘先生的学说,这也是面向“生态”。
张老师认为“写作本位说”更能体现当代语文教育“人的确证”的本质特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她也指出“写作本位”存在着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它在写作本位的框架下淡化和忽视了阅读的潜功能,而且它的读写二元模式也未能注意到或是投射出读写关系互动存在的现实。——这是一种立足于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谨慎的评说。
汉语教育历来重视阅读,认为写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百年语文学科教学也大致遵循了这条旧路。潘新和先生颠覆旧路,开辟新途,其意义之远大,不是一篇小文能够尽言的。当然,张老师所说的“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任何一个主流或者非主流的“范式”,都无法背离它所处的时代。汉语教学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传承的道路,纳入现代学科教学轨道之后,又新添了一些天然的宿命因素。现在需要津梁,引进最好的教学论,接受教学实践的验证和选择。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时间、空间容纳和无数实践者的教学行动来呼应,才能够一一解决。但我相信,真理正是在实践的炉火中冶炼成金,让大众知道它的价值,自觉地维护和发展。
张老师的这段话,我读了许多遍。她说:“……从被动吸收到主动选择的推进,其实也只有被动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主动量的出现与提升。因此,读写过程中被动式的阅读吸收与主动式的阅读吸收是兼容共生的,从被动到主动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定位。”——被动与主动,我们从来倚重后者,可又始终无法抛开前者。抛开语文科不说,“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相比较,儿童大概总是主动趋向前者而排斥后者的,无论书屋改造得多么完美。教育者的天职乃是最大程度地为儿童的主动学习与发展提供条件,使被动与主动的转换朝着现代教育的理想方向发展,继而持续运转,为实现优秀的教育理想添砖加瓦。读,读与写,难以脱离这样的格局。但一旦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读写能力,如何推进读的发展、写的发展、人的发展?基本的教学思路就出现分歧了。张老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我以为这个思路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以往在读与写的关系方面,问题很大很多,我朴素地概括为:不真,不诚,不实。其中“实”是就教学效果而言的,可以先拿开不论。
真,乃是指敢于面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真实过程,作出宏观的微观的战略战术应对。在学龄前,“语文能力”几乎与儿童的发展画上等号,在这个语言习得与心灵发育密切融合的漫长阶段,“言语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说,很难让我提出异议。但有一个最初的细节也需要关注:语言的吸收是表达的前因、前提和基础。进入学龄,走到迷宫般的学科阵营里,情形就全变了。其后9年或者12年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被动”得太厉害了。这时,语文作为诸多学科中的一科,孤掌难鸣,丧失了学龄前语言习得阶段的优势。百年来总也理不顺语文学科基本的教学思路,首要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似乎还需要静心思考。考察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真实过程,是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诚,乃是敢于面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作出合理的教学应对。
张老师主要结合高中的语文教学实况,作出周密的设计,试图用写来提供读的理由和主题、用读来实现写的内省和规范,最终建立写与读互动的“生态”机制,其教学设想有高度,教学实施有模式,教学过程有鲜活生动的细节。阅读这些阐释和习作,使我对“写作本位说”有了更深的认识。
要害在于“生态”。目睹这些年语文教学的实绩,失败者无不败在一个“死”字上。教科书是死的,教学过程是死的,考试是死的,语文课程想活也难了。潘新和先生大声疾呼“言语生命意识”,建构新的汉语文教育范式与传统积习抗衡,这是面向“生态”。张老师用第一线高中语文教学的优秀案例,印证和补充了潘先生的学说,这也是面向“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