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影后的诞生,在于甩掉了一切包袱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吴益明曾说,小说是一种展示心碎的技术,也是挽救心碎的艺术。这话要是叫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听了,定不会同意,就如他对故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鄙视那样,救赎的感伤主义,随意夸大日常情感的做法,并不具有艺术性。而后者正是典型的“将善良的人置于可悲的境地,从中榨取最后一盎司的同情”。
  但挽救心碎的救赎,一直是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在电影中同样如此。
  爱尔兰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带着感伤的凯尔特民谣,来到美国南方小镇,面对一位爱女被奸杀的母亲的心碎,却无意于展示和挽救心碎。相反,他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她的戾气和愤怒。在影片中,这位母亲收起丧女的心碎,转为刚烈姿态,怼天怼地,誓不罢休。
  麦克多蒙德扮演的正是这位自责的母亲,米尔德丽德,女儿的案件毫无进展,她便租下三块广告牌,蛮横地叫板当地警局。这一行为,也几乎等于向镇上所有人宣战。于是一连串“战争”就这样引发,反而没人去追查凶手的下落。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调子,描绘了一个寻常小镇的封闭现状。在这里,法律、宗教和是非正义等价值观纷纷失范。
  米尔德丽德出场时,配乐总是充满战斗色彩,她冲进警局也是踩着鼓点,像极了西部片中的交火场景。而主题曲《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又是一首舒缓而感伤的抒情曲,哀叹着枯萎的玫瑰,跟这位母亲之间形成了对应。但米尔德丽德并没有枯萎,反而把自己烧成了一把火,化作浓烟,势要呛倒所有人。

她不放过全镇的人,也不放过她自己


  如果说救赎是放过他人,或者放过自己,那么《三块广告牌》就是反救赎的。这一点似乎与《海边的曼切斯特》构成了美国小镇中产的一体两面。尽管两片格调迥异,但共通处又如此之多,剧本和人物主导,影像欠缺,同样是丧子丧女之痛,以及最重要的,同样的底色绝望且悲凉,同样是放弃了自我治愈和救赎。
  只是《海边的曼切斯特》中,那位父亲臣服于心碎,并彻底心碎。而《三块广告牌》中,这位妈妈则暴戾无常,伤痛沉郁于胸,爆发出来却是愤怒,以及对他人的伤害。女演员麦克多蒙德完美地塑造了这样一个阴沉、刚烈,甚至有些毒辣的母亲。
  《三块广告牌》的生猛犀利的气质,与美国北方清教徒式的体面相去甚远,而是深得南方文学的精髓。
  影片开头部分,出现了一个不甚显眼却极其重要的元素:广告商手中的小说《好人难寻》。这是一度以“邪恶”风格流传于世的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代表作。米尔德丽德这个形象,活脱脱从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中走来。后者作为福克纳之后最著名的南方作家,这位冷漠的女性作家,写了诸多行为怪诞、拒绝救赎的南方人。马丁·麦克唐纳将这本书放进电影,作为一个道具符号,暗示了某种渊源。
  奥康纳笔下的南方,堕落、愚昧、封闭以及暴戾,这与《三塊广告牌》似乎同源。奥康纳为她笔下那些乖张的人们,不留情面地谱写了悲剧,并且戛然而止,从而阻断上帝或者法律的恩赐,以及精神的启迪。
  《三块广告牌》同样阻断了上帝和法律的恩赐。女儿的案件没有进展,米尔德丽德转而对无所作为的警局进行了惩戒。这位广告牌女士叫板全镇人的行为也激怒了教会,当神父上门时,她一番怒斥,将他撵出家门。
  她不是扁平的受害者形象,而兼具一些加害者的特征。法律于她不仅是失效的,而且成为她主要的战斗对象。宗教在她眼里也不过是同流合污的黑帮。
  不过,电影并非完全讲述一个奥康纳式的故事。导演处理了奥康纳留下来的问题,在悲剧发生之后,同样在上帝和法律的恩赐纷纷缺席的情形下,人们如何在愤怒和暴戾中彼此较量,互相戕害。在这部并不那么电影化,反而具备几分戏剧气质的作品中,悲剧埋下后,却开出一片荒诞、讽刺且尖锐的花朵。
  它不需要榨取同情,不需要感伤主义的救赎,那首舒缓的爱尔兰民谣,是导演的自我疏远,他似乎在说,我也无能为力。
  但乖张与狂乱,也面临最终如何落地的问题。导演在这出流动的戏剧里,为他们铺下走向和解的路,从而也走向温情和乏力,并留下了刻意套路化的嫌疑。好在,他们的和解最终变成了合谋,暴戾者的宿命,是必得以暴力才能解放。
  总体而言,这种非常咯人的叛逆气质,让《三块广告牌》成为本届奥斯卡中最不奥斯卡的作品。我们知道好莱坞有一个讲究类型电影的工业体系,而奥斯卡电影也慢慢成为特定类型化的政治规范,它迎合着千万评委的保守品位,和中庸的政治正确导向,但《三块广告牌》无视了政治正确,甚至颇为忤逆,大胆,讽刺宗教,无视主流价值观,调侃残障者、性少数群体、少数裔群体,甚至对女性本身的塑造也存在女权主义的争议点。
  但正是抛开了种种包袱,它为角色塑造开掘了巨大的空间,以此才有了麦克多蒙德和众多男演员的精湛而复杂的演绎。没人会指责它冒犯了谁,就像没人会指责女性作家奥康纳冒犯女性一样。
  艺术必然多有冒犯。
  三块广告牌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2017)
  导演: 马丁·麦克唐纳
  编剧: 马丁·麦克唐纳
  主演: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伍迪·哈里森 / 山姆·洛克威尔 / 艾比·考尼什 /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3-02(中国大陆)
其他文献
那是十年前,2007年刘梦进入兽医这个行当的第一个病号—一条因感染犬瘟疫被主人遗弃的拉布拉多犬。治疗了一个多星期,未见好转。一位更老练的兽医劝他放弃,“因为那条狗已经到了生命的晚期,活不久了。但我还是舍不得,又偷偷治了两天。”  两天后,初入兽医行当的刘梦,不得不接受了他第一次为宠物出诊的失败,那条拉布拉多最终被执行安乐死。“我一边打针,一边抹眼泪。”刘梦回忆说,那是他第一次面对宠物的死亡。  时
抛开大佛、古刹等将镰仓赋予成千年古都的那些重要组成,单是如今的一些普通生活场景,也让人能瞬间爱上镰仓。在极乐寺站,没有遇到糊涂欧巴桑  100多年来,极乐寺是每天摇摇晃晃沿着铁轨往来镰仓的江之岛电车线路上非常普通的一站,但从大约几年前,它似乎开始被注意到,并且名气渐大。从那时开始,漫画、日剧、电影先后看上了这个宁静的地方,不约而同把镜头对准它。  如果说《灌篮高手》里通过线条寥寥的画笔还没让人对这
由于个别地方举办“狗肉节”,反对吃狗肉的人(简称“反方”)与支持吃狗肉的人(简称“正方”),这个时候总是免不了展开口水仗。舆论场中,也一如既往地分裂成针锋相对的正反两派,相互诘难、攻击、嘲笑。  大致而言,正方习惯于将是否食用狗肉简化为一个“权利问题”,认为吃不吃狗肉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他人无权干涉。基于这样的理由,他们支持举办狗肉节,反对保狗团体对狗肉节的侵扰,即使他们自己可能并不喜欢吃狗肉。服
该剧的精华像从黑暗中伸出来的一只手,轻轻地挠了挠心脏,又痛又酸又痒。  对于广大的天海佑希爱好者来说,看她扮演职场女强人,是特别舒服的习惯。在“宝冢男役”英姿飒爽的本色之中,依中二、卖萌以及神经大条的程度配比,勾兑出不同角色的个性特质,于是,《离婚女律师》初尝甜头,《Boss》入坑,发展到《紧急审讯室》,女王变得越来越软萌多情,简直渐入佳境。  但看完此剧第二季第一集后,我发现,即使没有演员光环加
麻雀之城,爱因斯坦的故乡  三月份,雨天,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春季融雪正在缓缓流入,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跃跃欲试的河流。它奔流着穿过一片错落有致的三四层小屋四方形的窗户,等边三角形的红瓦房顶,在阴天的层层乌云下,充滿了一种有秩序的高级感。  城市里大多数是低矮的建筑,站在河边向远处眺望时,一座高瘦的教堂建筑迅速占据了我的视线。马尔姆大教堂的塔顶高16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教堂(西班牙的圣家堂还没
宋朝有不少寺院是当时非常活跃的P2P贷款平台,陆游说:“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这长生库,便是寺院设立的放贷机构。许多宋朝人在急需用钱时,往往都会向寺院的长生库借贷。  话说宋神宗元丰年间,开封府下辖的祥符县知县孙纯,被提拔为梓州路(今川北)提举常平官,要到川北赴任,路途遥远,需要一笔盘缠,孙纯可能手头没什么钱,便找大相国寺的住持行亲借钱。  孙纯与行亲是旧相识。原来,行亲出家之前,
关键是抚养孩子需要人手,作为80后夫妻,公公病重,婆婆照顾病人,爸爸被单位返聘,妈妈因爸爸的胃病贴身照顾,儿子从小是我自己带大,现在9岁,哪里还有精力带老二啊!(@污话易冷)  代表85后说一下,我身边愿意愿意生二孩的几乎没有,只有一个双女户家庭的孩子愿意生二孩,不知道两三年以后会不会有部分愿意生,总之,作为独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真没觉得有什么必要再生一个,什么孩子需要陪伴,但我们这一代就是这样长
《2017年应届生租房价格报告》显示,近80%的应届生租房开支占月工资的比例在10%-40%之间。2018年,95后一批也纷纷进入社会。  租房,是每個新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第一道独立跨越的门槛。在迈出校园前,我们享受着CBD地段的便利,高素质(大部分)舍友的关爱,城郊区的白菜价格,用的还是父母的钱。当时看到一波波房价上涨和调控信息,就像眼巴巴趴在蹦床边的小孩,隐隐也能感知到起伏的刺激。但是等到自己真
“失败者联盟”在天台上开起了一家西餐厅,使之成为对这个大男子主义盛行的社会默默宣战的战场。  《问题餐厅》并不是讲黑暗料理题材,虽然包裹着喜剧、美食、诙谐等重重“糖衣”,它所反映的日本社会男女不平等问题却相当严肃和沉重。剧中几位女性,受尽了职场的歧视和倾轧、家庭的漠视和打击之后终于走投无路,组成“失败者联盟”,在天台上开起了一家西餐厅,使之成为对这个大男子主义盛行的社会默默宣战的战场。  她们中,
作为已故女作家,张爱玲的出书频率比许多“现役”女作家高得多,让一众后辈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惭愧。这话当然是段子,但也算是事实,近年来张爱玲的“最后一部作品”接连出现,几乎有“狼来了”的效应。到了《少帅》这儿,尽管出版方信誓旦旦称这次绝对是“最后一部”,读者却普遍持狐疑态度。  以英文创作的《少帅》并未完结,不过前七章已可独立成篇,视作完结也不为过。张爱玲最初将《少帅》视为“野心之作”,希望打入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