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①。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施,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反思者。只有新角色才能适应新形势,这也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渊博的教学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本文主要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参与人及教学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反思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得到更大,更宽广的个人发展空间。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是一门既严谨又完美的学科,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我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多年,多半都是从八年级一直连任到九年级,以此循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升九年级之后,起初学习物理的那股子新鲜劲和热情逐渐消退,觉得物理的学习变得更加吃力,难学。面对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想象的物理知识,很容易就产生了厌烦,畏惧的情绪,甚者可能会干脆放弃学习。物理真的“突然”就变得这么难学了吗?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重拾物理学习的自信和热情,学好物理呢?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知识传授和灌输式的教学,强调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而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②。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重视“分数”转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注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能力以及习惯的进一步培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促进者,摆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实际和日常生活,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联系生活,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顺利的构建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首先,是课前准备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一堂课,离不开精心的课前准备。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要确定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恰当的时间段,高效的分配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的;其次,是课上教学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本身之间深度,广度之间的悬殊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鲜活个体间的各种未知性,课堂教学活动不会像教师课前设置的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小意外”会时有发生,导致课堂的教学过程或是师生交流不融洽,或是教与学发生脱节等等。这些都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思,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最后,是课下巩固时,对于教学作业内容的反思。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他们都更加注重习题性质的练习,总是埋头在众多的习题中,而忽视了探究实验性质,实际调查等方面的作业。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面对文字表述题时,虽然心中知道如何解答,但却苦于表达能力太差,无法抓住重点。教师唯恐学生表述不好,事事代劳。这样,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语言表述方面的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设置的初中物理作业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传统的计算型习题,又要有探究性的实验型习题,还要有调查性的报告型习题。既不忽略基础题的巩固训练,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对教学参与人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②。因此,物理课堂教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参与人的交往状况。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师生的教学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教学情感是否融洽,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愉快。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生动,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等等。
四、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师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对于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中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结果的进一步审视、分析,一方面对于自己正确的教学方法给与肯定,并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挑剔自己的不足,自我批评,找出自己教学实践中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做法,不断的挑战自己,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今后的教学行为更加的完美。
参考文献:
[1]李芳,《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2013.6.
[2]刘洪涛,《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基础教育),2009.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是一门既严谨又完美的学科,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我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多年,多半都是从八年级一直连任到九年级,以此循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升九年级之后,起初学习物理的那股子新鲜劲和热情逐渐消退,觉得物理的学习变得更加吃力,难学。面对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想象的物理知识,很容易就产生了厌烦,畏惧的情绪,甚者可能会干脆放弃学习。物理真的“突然”就变得这么难学了吗?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重拾物理学习的自信和热情,学好物理呢?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知识传授和灌输式的教学,强调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而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②。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重视“分数”转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注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能力以及习惯的进一步培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促进者,摆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实际和日常生活,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联系生活,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顺利的构建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首先,是课前准备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一堂课,离不开精心的课前准备。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要确定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恰当的时间段,高效的分配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的;其次,是课上教学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本身之间深度,广度之间的悬殊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鲜活个体间的各种未知性,课堂教学活动不会像教师课前设置的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小意外”会时有发生,导致课堂的教学过程或是师生交流不融洽,或是教与学发生脱节等等。这些都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思,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最后,是课下巩固时,对于教学作业内容的反思。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他们都更加注重习题性质的练习,总是埋头在众多的习题中,而忽视了探究实验性质,实际调查等方面的作业。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面对文字表述题时,虽然心中知道如何解答,但却苦于表达能力太差,无法抓住重点。教师唯恐学生表述不好,事事代劳。这样,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语言表述方面的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设置的初中物理作业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传统的计算型习题,又要有探究性的实验型习题,还要有调查性的报告型习题。既不忽略基础题的巩固训练,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对教学参与人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②。因此,物理课堂教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参与人的交往状况。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师生的教学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教学情感是否融洽,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愉快。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生动,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等等。
四、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师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对于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中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结果的进一步审视、分析,一方面对于自己正确的教学方法给与肯定,并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挑剔自己的不足,自我批评,找出自己教学实践中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做法,不断的挑战自己,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今后的教学行为更加的完美。
参考文献:
[1]李芳,《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2013.6.
[2]刘洪涛,《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基础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