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的北京,正是红叶烂漫的时候。二十八日,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举办了“金秋答谢与发行座谈会”。30多家企业和有关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大家对《中外企业文化》近几年的大步发展和对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杂志社的发展方向、有待改进和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中国建设银行企业文化部处长 李锦望:
《中外企业文化》办刊宗旨明确、定位准确。坚持以人为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人本这样一个核心,任何杂志和组织都不会有生命力;离开了社会伦理、经济伦理或职业伦理这些关系国家民族生命的要素,任何东西都不会长久,不会有生命力。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市场化并非不好,不能一讲市场化就与“惟利是图、坑蒙拐骗”联系起来。作为一本杂志,你不赚钱,本身就是给国家增加负担。企业是市场主体,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市场化的,而直接反映企业文化的杂志没有市场意识那怎么行?《中外企业文化》信息量比较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很短,不学习就会落伍,就没有创新所需的“原料”——观念、理念、人才、制度、知识、技术等,所以全球都在讲建设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观念。《中外企业文化》的大量信息,对我们及时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很大。
下面提几条建议:一是应抓一抓焦点问题。所谓焦点,往往是大家对某个重要问题见仁见智,一时找不到问题根源,没有终极答案。二是关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问题。企业文化要关注民营企业,因为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很有发展前途。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省区,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已占到80%甚至90%以上的比重。但是,现在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障碍,其中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短缺问题,是因落后的管理制度、机制造成的。因此,我觉得对民营企业,《中外企业文化》要给予高度关注。它们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和积极性。三是在关注热点的同时,是否也要关注“冰点”。我说的所谓关注“冰点”,就是要针对那些倒闭的、出了问题的企业,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看它们究竟失败在哪里。我发现《中外企业文化》多是正面成功的案例,这很好,但还不够,也要有“失败”的例子。最后,要加强策划。各个企业都需要策划,策划就是出点子。策划什么?策划营销、策划品牌、策划活动。希望你们今后策划好每一个活动。
北京城建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 王增彪:
《中外企业文化》每期的重点文章我都看,它对北京城建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外企业文化》也曾经向国内外介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为我们开辟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这里我感谢杂志社的全体编辑、记者。
我认为,要想把杂志办好,不能脱离我们的大背景。
一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创品牌结合起来宣传。企业文化造就企业品牌,凡是著名品牌都蕴涵着特色企业文化。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与企业创品牌结合的典型,《中外企业文化》如果能宣传出个世界品牌来就非常好。二是要把一般和重点结合起来宣传。所谓一般,是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是随着行业特点应运而生。而2005年后恐怕北京的新闻视野就在奥运工程建设上,奥运“瘦身”到什么程度,计划调整到什么程度,这些作为世界关注的重点工程,又有什么企业文化特色?对这方面的宣传,意义不局限于北京,也是在向国际展示,这是重点。第三,应该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宣传。有些老字号,如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很好。还有些创新的典型,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同步发展的,更应该多宣传。这些创新,体现了我们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价值。第四,把经验和教训结合起来宣传。我们有些企业文化建设走了弯路,投入不少,但失败了。宣传这些案例,会让社会引以为戒。同时对一些典型经验也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给社会一个示范作用。
国家邮政局干部 陈永芝:
我觉得,《中外企业文化》是中国最有权威的企业文化刊物。我在学校读书时没发现这本杂志,当时看到的企业文化研究真正能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不多。《中外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好,它的理论撰稿人是国内一流的,它推出的实践经验也很有特色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我们行业下面有31个省局级的团体会员,每年都是集中订阅《中外企业文化》,下面非常欢迎。我们认为,集中订阅既是帮助杂志发行,也促进了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双赢的。
《中外企业文化》档次很高,能不能向全国重点高校赠阅。现在一些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报刊发行很难,这些地方文化产业反倒落后了。我建议向高校赠阅,有些杂志也这么做了。
北京科研院所思研会秘书长 崔红兵:
我曾作过比较,《中外企业文化》在同类杂志中是好的。对像科研院所这样的正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企业是非常有指导作用的。
但我想《中外企业文化》的定位和起点应该向国际化靠拢,包括印刷质量都应该更高一些。有一本《世界经理人》杂志,办得比你们这本好,我希望向它靠拢或超过它。也希望将来有英文版、俄文版及其它文版的《中外企业文化》。
北京市朝阳公园党委办公室主任 任铁麟:
《中外企业文化》在我们单位每个支部一份,党委委员人手一份,表彰先进支部和先进党员发的也是这本杂志。我们从2002年做企业发展战略,《中外企业文化》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训员工的很好教材,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希望《中外企业文化》多组织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文章。另外,现在各种观念模糊的也好,不模糊的也好,甚至有些错误的也好,都很有市场。我前几天听了一次讲座,觉得糊涂观念非常多,应该澄清。也就是说要瞄准影响企业改革的问题,带有重点、难点的问题,使《中外企业文化》成为探索的平台和指引企业改革的良师益友。
《中外企业文化》应借鉴一些好的方法,比如出一些自己的专著,把已经做出的东西再分类就可以出书。北大已经做了,但他们在理论方面多一些。你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说服力,更有指导作用。
北京金泰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干部 刘学兰:
说实在的,刚开始时《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在我们单位影响并不很大,但当我们改制成北京金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必须要向一个新的领域发展时,《中外企业文化》的作用明显增强了。现在不光是公司的领导班子和各部室有《中外企业文化》,而且各基层单位领导班子也都有,这说明它对基层的企业文化建设确实推动很大。
北京北辰集团宣传部干部 郭克平:
现在社会上对各种经济现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争论很多,希望《中外企业文化》定时将有代表性的观点,热点、焦点问题精选刊登,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动态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中铁十六局宣传部部长 严文成:
我们是《中外企业文化》最忠实的订阅者。并且订阅数量很多。它是一本层次较高的企业文化理论专刊,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企业文化帮助很大。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推广和借鉴经验的平台。前年,我们准备做形象系统,但开始不知如何做。我们就把近几年《中外企业文化》登载的有关文章汇集起来,搞了一个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提纲。通过学习教育,大家掌握了有关知识。后来,在制定企业的理念系统、行为规范和形象识别系统时,我们发动职工,由下至上地搞了,没有请专家,这都得益于《中外企业文化》。今年我们提出了要创建学习型企业,我们又到《中外企业文化》上找好文章,组织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总之,《中外企业文化》贴近企业的实际,2005年我们会再增加订阅数。
北京水务局宣传部干部 郑秋丽:
我们现在政企分开了,局机关每年订30份《中外企业文化》。希望今后的《中外企业文化》增加机关文化的内容,如办公室文化建设等。
中国建设银行企业文化部处长 李锦望:
《中外企业文化》办刊宗旨明确、定位准确。坚持以人为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人本这样一个核心,任何杂志和组织都不会有生命力;离开了社会伦理、经济伦理或职业伦理这些关系国家民族生命的要素,任何东西都不会长久,不会有生命力。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市场化并非不好,不能一讲市场化就与“惟利是图、坑蒙拐骗”联系起来。作为一本杂志,你不赚钱,本身就是给国家增加负担。企业是市场主体,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市场化的,而直接反映企业文化的杂志没有市场意识那怎么行?《中外企业文化》信息量比较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很短,不学习就会落伍,就没有创新所需的“原料”——观念、理念、人才、制度、知识、技术等,所以全球都在讲建设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观念。《中外企业文化》的大量信息,对我们及时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很大。
下面提几条建议:一是应抓一抓焦点问题。所谓焦点,往往是大家对某个重要问题见仁见智,一时找不到问题根源,没有终极答案。二是关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问题。企业文化要关注民营企业,因为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很有发展前途。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省区,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已占到80%甚至90%以上的比重。但是,现在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障碍,其中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短缺问题,是因落后的管理制度、机制造成的。因此,我觉得对民营企业,《中外企业文化》要给予高度关注。它们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和积极性。三是在关注热点的同时,是否也要关注“冰点”。我说的所谓关注“冰点”,就是要针对那些倒闭的、出了问题的企业,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看它们究竟失败在哪里。我发现《中外企业文化》多是正面成功的案例,这很好,但还不够,也要有“失败”的例子。最后,要加强策划。各个企业都需要策划,策划就是出点子。策划什么?策划营销、策划品牌、策划活动。希望你们今后策划好每一个活动。
北京城建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 王增彪:
《中外企业文化》每期的重点文章我都看,它对北京城建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外企业文化》也曾经向国内外介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为我们开辟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这里我感谢杂志社的全体编辑、记者。
我认为,要想把杂志办好,不能脱离我们的大背景。
一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创品牌结合起来宣传。企业文化造就企业品牌,凡是著名品牌都蕴涵着特色企业文化。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与企业创品牌结合的典型,《中外企业文化》如果能宣传出个世界品牌来就非常好。二是要把一般和重点结合起来宣传。所谓一般,是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是随着行业特点应运而生。而2005年后恐怕北京的新闻视野就在奥运工程建设上,奥运“瘦身”到什么程度,计划调整到什么程度,这些作为世界关注的重点工程,又有什么企业文化特色?对这方面的宣传,意义不局限于北京,也是在向国际展示,这是重点。第三,应该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宣传。有些老字号,如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很好。还有些创新的典型,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同步发展的,更应该多宣传。这些创新,体现了我们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价值。第四,把经验和教训结合起来宣传。我们有些企业文化建设走了弯路,投入不少,但失败了。宣传这些案例,会让社会引以为戒。同时对一些典型经验也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给社会一个示范作用。
国家邮政局干部 陈永芝:
我觉得,《中外企业文化》是中国最有权威的企业文化刊物。我在学校读书时没发现这本杂志,当时看到的企业文化研究真正能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不多。《中外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好,它的理论撰稿人是国内一流的,它推出的实践经验也很有特色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我们行业下面有31个省局级的团体会员,每年都是集中订阅《中外企业文化》,下面非常欢迎。我们认为,集中订阅既是帮助杂志发行,也促进了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双赢的。
《中外企业文化》档次很高,能不能向全国重点高校赠阅。现在一些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报刊发行很难,这些地方文化产业反倒落后了。我建议向高校赠阅,有些杂志也这么做了。
北京科研院所思研会秘书长 崔红兵:
我曾作过比较,《中外企业文化》在同类杂志中是好的。对像科研院所这样的正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企业是非常有指导作用的。
但我想《中外企业文化》的定位和起点应该向国际化靠拢,包括印刷质量都应该更高一些。有一本《世界经理人》杂志,办得比你们这本好,我希望向它靠拢或超过它。也希望将来有英文版、俄文版及其它文版的《中外企业文化》。
北京市朝阳公园党委办公室主任 任铁麟:
《中外企业文化》在我们单位每个支部一份,党委委员人手一份,表彰先进支部和先进党员发的也是这本杂志。我们从2002年做企业发展战略,《中外企业文化》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训员工的很好教材,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希望《中外企业文化》多组织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文章。另外,现在各种观念模糊的也好,不模糊的也好,甚至有些错误的也好,都很有市场。我前几天听了一次讲座,觉得糊涂观念非常多,应该澄清。也就是说要瞄准影响企业改革的问题,带有重点、难点的问题,使《中外企业文化》成为探索的平台和指引企业改革的良师益友。
《中外企业文化》应借鉴一些好的方法,比如出一些自己的专著,把已经做出的东西再分类就可以出书。北大已经做了,但他们在理论方面多一些。你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说服力,更有指导作用。
北京金泰恒业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干部 刘学兰:
说实在的,刚开始时《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在我们单位影响并不很大,但当我们改制成北京金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必须要向一个新的领域发展时,《中外企业文化》的作用明显增强了。现在不光是公司的领导班子和各部室有《中外企业文化》,而且各基层单位领导班子也都有,这说明它对基层的企业文化建设确实推动很大。
北京北辰集团宣传部干部 郭克平:
现在社会上对各种经济现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争论很多,希望《中外企业文化》定时将有代表性的观点,热点、焦点问题精选刊登,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动态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中铁十六局宣传部部长 严文成:
我们是《中外企业文化》最忠实的订阅者。并且订阅数量很多。它是一本层次较高的企业文化理论专刊,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企业文化帮助很大。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推广和借鉴经验的平台。前年,我们准备做形象系统,但开始不知如何做。我们就把近几年《中外企业文化》登载的有关文章汇集起来,搞了一个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提纲。通过学习教育,大家掌握了有关知识。后来,在制定企业的理念系统、行为规范和形象识别系统时,我们发动职工,由下至上地搞了,没有请专家,这都得益于《中外企业文化》。今年我们提出了要创建学习型企业,我们又到《中外企业文化》上找好文章,组织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总之,《中外企业文化》贴近企业的实际,2005年我们会再增加订阅数。
北京水务局宣传部干部 郑秋丽:
我们现在政企分开了,局机关每年订30份《中外企业文化》。希望今后的《中外企业文化》增加机关文化的内容,如办公室文化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