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歌作为中国民间歌曲的基本体裁,广泛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各地及各民族,是人们在劳动时编唱并广为流传的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成为专业音乐创作的源泉。作曲家往往在旋律、手法上采用山歌作为创作的素材,并加以创新,赋予作品民族性与时代性。本文将厘清山歌概念及分类,探讨山歌在各种音乐体裁创作中的应用,总结探讨山歌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歌;种类;音乐创作;应用;重要性
山歌,是勞动人民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多在户外演唱,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
山歌内容多为对爱情的赞颂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歌词多为即兴创作而来;音调上往往在最开始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用酣畅淋漓的演唱表达最真挚淳朴的感情。
一、 山歌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一)山歌在器乐曲创作中的应用 1.山歌在管弦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内蒙组曲》创作于1937年。第二乐章《思乡曲》音乐旋律来源于内蒙山歌“爬山调”《城墙上跑马》,在创作手法上直接引用山歌音调作为乐曲旋律,饱含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作曲家在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时代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鲍元恺管弦乐作品《炎黄风情》创作于1991年,作为发行专辑,其中共收录24首中国民歌主题的管弦乐曲及钢琴曲。在创作手法上都是直接引用中国民间歌曲改编而成的管弦乐或钢琴曲,包括山歌与小调。如山歌改编的曲子《小河淌水》、《走绛州》,《太阳出来喜洋洋》《走西口》、《爬山调》等。
2.山歌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山歌》、《龙灯调》、《山歌与铜鼓乐》《客家山歌主题变奏曲》是不同时期作曲家汲取山歌素材创作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艺术性强,对弘扬山歌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山歌》、《龙灯调》由王建中创作于1958年。《山歌》根据云南山歌《赶马调》改编而成,作品通过不同音型织体的变化,将作品意境表现出来,勾勒出古道、夕阳、丛林、马群、山歌、女人等一系列音乐形象。《龙灯调》根据云南山歌《龙灯调》改编而成,在创作手法上大胆创新,融入多种元素,发展其曲式结构,改编后曲调更为欢快、活泼,体现了民俗节日、民俗活动的欢快与嘈杂氛围。
(二)山歌在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在歌曲及歌剧创作中,将山歌因素融入其中,对于刻画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感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歌在歌曲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歌曲与歌剧、舞剧、歌舞剧两种情况:
1.根据山歌曲调改编创作的声乐作品
此类歌曲传唱度较广,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如根据陕北信天游曲调改编而成的《兰花花》《二月里见罢到如今》《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根据江西兴国山歌改编而成的《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红土乡》、《永远的井冈山》等。
2.根据山歌曲调改编创作的歌剧、舞剧
歌剧《刘胡兰》中,著名唱段《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数九寒天下大雪》都是根据山西山歌音调创作而成。在创作手法上,没有照搬某一首的旋律音调,而是使用音调的素材与骨干音走向。
舞剧《一把酸枣》中,对山西民歌的改编应用主要采用民歌骨干音与基本素材发展,或是照搬原曲的手法对配乐进行改编,如照搬山曲《想亲亲》。
二、山歌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山歌对音乐创作思想内容的借鉴意义
山歌在音乐内容上多为对爱情的赞颂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是歌唱者内心最真挚淳朴的情感表达,直白,热情洋溢,酣畅淋漓。这对音乐创作在思想内容上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包括音乐主题、形象、故事、情感等方面。音乐创作当传递最真挚的感情,弘扬最真诚的精神,需要从山歌最质朴、随性的情感表达中汲取养分。
(二)山歌对音乐创作艺术形式的借鉴意义
山歌在音乐形式上往往没有固定范式,没有固定节奏节拍,乐句末或曲子结尾部分,多采用自有延长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唱词部分的密集型节奏形成對比,时而高昂激情,时而平静述说,以此形成戏剧化冲突,增强音乐表现力。
山歌在曲式结构上也较为简单,多数采用二句体和四句体结构,部分四句体为二句体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乐句结构中句幅比例也并未讲求对称、规整,较多使用自有延长音、加垛、前后加腔的手法,使山歌呈现自由、随性的特点。
因此,在节奏节拍、曲式结构方面,山歌对于音乐创作艺术形式的借鉴意义在于自由、随性的表达,实现音乐内容、音乐情感与音乐形式的统一结合。
(三)山歌为音乐创作提供曲调旋律素材
众多音乐作品中对山歌地改编应用同过三种方式实现:第一是以一首山歌为基础进行改编;第二是发展山歌的曲式结构;第三是从山歌中选取乐句或音乐素材动机进行创作。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实现对山歌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的喜爱,表达作曲家对以山歌、民族音乐为代表的家乡及祖国的热爱。因此,山歌为音乐创作提供曲调、旋律及素材动机,赋予作品强烈的民族感与时代感。可以说,山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
参考文献 :
[1]袁静房.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龚甘如.兴国山歌音乐元素在当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庞博.对客家山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尝试——以钢琴曲《客家山歌主题变奏曲》创作研究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7):1-3.
【关键词】山歌;种类;音乐创作;应用;重要性
山歌,是勞动人民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多在户外演唱,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
山歌内容多为对爱情的赞颂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歌词多为即兴创作而来;音调上往往在最开始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用酣畅淋漓的演唱表达最真挚淳朴的感情。
一、 山歌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一)山歌在器乐曲创作中的应用 1.山歌在管弦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马思聪小提琴作品《内蒙组曲》创作于1937年。第二乐章《思乡曲》音乐旋律来源于内蒙山歌“爬山调”《城墙上跑马》,在创作手法上直接引用山歌音调作为乐曲旋律,饱含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作曲家在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时代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鲍元恺管弦乐作品《炎黄风情》创作于1991年,作为发行专辑,其中共收录24首中国民歌主题的管弦乐曲及钢琴曲。在创作手法上都是直接引用中国民间歌曲改编而成的管弦乐或钢琴曲,包括山歌与小调。如山歌改编的曲子《小河淌水》、《走绛州》,《太阳出来喜洋洋》《走西口》、《爬山调》等。
2.山歌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山歌》、《龙灯调》、《山歌与铜鼓乐》《客家山歌主题变奏曲》是不同时期作曲家汲取山歌素材创作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艺术性强,对弘扬山歌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山歌》、《龙灯调》由王建中创作于1958年。《山歌》根据云南山歌《赶马调》改编而成,作品通过不同音型织体的变化,将作品意境表现出来,勾勒出古道、夕阳、丛林、马群、山歌、女人等一系列音乐形象。《龙灯调》根据云南山歌《龙灯调》改编而成,在创作手法上大胆创新,融入多种元素,发展其曲式结构,改编后曲调更为欢快、活泼,体现了民俗节日、民俗活动的欢快与嘈杂氛围。
(二)山歌在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在歌曲及歌剧创作中,将山歌因素融入其中,对于刻画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感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歌在歌曲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歌曲与歌剧、舞剧、歌舞剧两种情况:
1.根据山歌曲调改编创作的声乐作品
此类歌曲传唱度较广,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如根据陕北信天游曲调改编而成的《兰花花》《二月里见罢到如今》《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根据江西兴国山歌改编而成的《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红土乡》、《永远的井冈山》等。
2.根据山歌曲调改编创作的歌剧、舞剧
歌剧《刘胡兰》中,著名唱段《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数九寒天下大雪》都是根据山西山歌音调创作而成。在创作手法上,没有照搬某一首的旋律音调,而是使用音调的素材与骨干音走向。
舞剧《一把酸枣》中,对山西民歌的改编应用主要采用民歌骨干音与基本素材发展,或是照搬原曲的手法对配乐进行改编,如照搬山曲《想亲亲》。
二、山歌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山歌对音乐创作思想内容的借鉴意义
山歌在音乐内容上多为对爱情的赞颂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是歌唱者内心最真挚淳朴的情感表达,直白,热情洋溢,酣畅淋漓。这对音乐创作在思想内容上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包括音乐主题、形象、故事、情感等方面。音乐创作当传递最真挚的感情,弘扬最真诚的精神,需要从山歌最质朴、随性的情感表达中汲取养分。
(二)山歌对音乐创作艺术形式的借鉴意义
山歌在音乐形式上往往没有固定范式,没有固定节奏节拍,乐句末或曲子结尾部分,多采用自有延长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唱词部分的密集型节奏形成對比,时而高昂激情,时而平静述说,以此形成戏剧化冲突,增强音乐表现力。
山歌在曲式结构上也较为简单,多数采用二句体和四句体结构,部分四句体为二句体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乐句结构中句幅比例也并未讲求对称、规整,较多使用自有延长音、加垛、前后加腔的手法,使山歌呈现自由、随性的特点。
因此,在节奏节拍、曲式结构方面,山歌对于音乐创作艺术形式的借鉴意义在于自由、随性的表达,实现音乐内容、音乐情感与音乐形式的统一结合。
(三)山歌为音乐创作提供曲调旋律素材
众多音乐作品中对山歌地改编应用同过三种方式实现:第一是以一首山歌为基础进行改编;第二是发展山歌的曲式结构;第三是从山歌中选取乐句或音乐素材动机进行创作。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实现对山歌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的喜爱,表达作曲家对以山歌、民族音乐为代表的家乡及祖国的热爱。因此,山歌为音乐创作提供曲调、旋律及素材动机,赋予作品强烈的民族感与时代感。可以说,山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
参考文献 :
[1]袁静房.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龚甘如.兴国山歌音乐元素在当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庞博.对客家山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尝试——以钢琴曲《客家山歌主题变奏曲》创作研究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