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采用蠲痹汤治疗湿热瘀阻型痛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NLRP3炎性体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风湿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湿热瘀阻型急性痛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7,对照组n=45;对照组予口服秋水仙碱和别嘌醇治疗,秋水仙碱口服1 mg/次,3次/d,直至关节症状缓解,改维持量为0.5 mg,2次/d,共维持治疗3周,别嘌醇初始量为50 m/次,2次/d,每周递增50 mg,至第三周最高可为150 mg,2次/d。每周测血尿酸和尿尿酸水平,若测时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但日最大量不得超过60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蠲痹汤,1剂/d(早晚餐后分服),3周为1个疗程;均于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的NLRP3炎性体表达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86.4%(51/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5.9%(4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YCARD 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而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LRP3、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量均有所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分别P<0.05,P<0.01)。治疗后两组的IL-1βmRNA的表达量均有所升高,而观察组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血浆IL-1β、IL-18水平两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IL-1βmRNA的表达量均有所升高,而观察组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血浆IL-1β、IL-18水平两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均未见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LRP3炎性体变化参与了痛风炎症过程,对IL-1β、IL-18等促炎因子的成熟和分泌具有复杂的调控作用,加用蠲痹汤可能会更好地调节患者NLRP3、PYCARD及caspase-1炎性体基因及其转录剪接mRNA在PBMCs中的表达,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